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611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此时明军攻入陕北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长安附近,虞胤推行的改革因为遭受外部的影响,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金国都快完了,大金银号自然无法获得人们的认可,信誉逐渐崩溃,发行的银票根本无人接受。

  如果金国不打一场胜仗,重新给关中百姓竖立信心,那么银号不可能会有任何的起色,也无法完成金国经济的振兴。

  大金银号并没有刺激金国商业的恢复,反而加大了人心动荡,连累一些没有参与炒棉的钱庄,也遭到了挤兑。

   金国面临灭国的危险,这本身就是国家信誉的一个崩溃,虞胤给出的方案是基于金国能够割据关中,但此时民间对此显然信心不足。

  金国制定的许多计划都无法实施,连将布匹运往西域换取牛羊,也因为风雪受到了影响。

  走上绝路的金国只能对一些重要的资源,进行直接管理,特别是粮食,进行定量的配给,抛弃已经崩溃的商品经济。

  这样一来,除了少数统治阶层,金国的富人和穷人一样,都只能实行配给,有钱也很难买到粮食。

  这得罪富人,但是富人毕竟只是少数人,金国这样也是迫不得已。

  这时虞胤去了西域,孟乔芳忙于夺回陕北,豪格开始从新主持金国朝廷的政事。

  韩朝宣回来之后,内阁里的孔闻褾等人,对他和王彦勾勾搭搭比较忌惮,对他进行了一定的排挤。

  豪格也不太放心,借势夺了韩朝宣许多权力,不过韩朝宣这次并没与豪格对抗,而是接受了豪格的安排,专心为金国出谋划策。

  在这种危难的时候,金国确实需要一个强力的核心人物来领导,如果还像之前一样扯皮,那只会进一步分散金国的国力。

  此时金国救市,让各作坊复工的计划,基本已经难产,明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打到长安,谁还有心思还生产什么棉布,其它各行各业也在逐步缩小规模,造成了更多人的失业。

  金国眼下的局势,让豪格感到很不安,金国本身势力就不够强大,现在力量还被分散成几块。

   豪格内政不行,打仗还是有些心得,他明白五根手指戳人,戳不疼人,只有将五根手指收拢,捏成拳头,才能将敌人打疼,甚至击倒。

  建州女真是怎么崛起的,他不会忘记,不过当时女真人什么都没有,现在金国摊子大得很,可以说是家大业大,却无法像萨尔浒时那么决绝。

  船小好调头,船大就难了。要把五根手指收回来,就表示着要放弃太多的家业,这个一般人还真舍不得。

  长安城外,原来的纺织作坊,现在已经成为金国的军营,大批的屯军,还有失业的雇工编成的义勇都驻扎于此。

  当然他们不可能有什么军饷,但是却有粮食吃,家人也能优先获得一份口粮。至于其他人,就只能喝粥、吃土了。

  金国现在的国策是先保持二十五万官军的军饷和粮食供应,次一级保证屯军和义勇有饭吃,最后尽量保证百姓有粥喝。

  此时长安附近的屯军和义勇已经有二十多万,金国在长安附近大肆砍伐树木制造军械,城外相国寺里的大钟和佛像都被熔化,用来打造枪头、火铳和火炮。

  这两个月来,豪格几乎日日到军营内,同屯军和义勇一起训练,甚至同吃同住,他激励士气,鼓舞人心,使得军营内与长安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气氛。

  整个关中是一片萧索,死气沉沉,但是军营内士气涣散的屯军和雇工,却逐渐展现出了一种斗志。

  这主要是有一个比较,相比于军营外的百姓,他们至少能吃饱。

  这日豪格照例来到城外,校场上索尼正训练一万屯军,这些人虽然接受了一些训练,可本质上就是一群农夫,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过金国朝廷花了大量的精力,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屯军已经勉强有了一点样子,至少看上去,像是一支军队了。

  “挥矛!突刺!”

  索尼走在人群中,振臂厉声喝令,一万士卒一起挺起长矛刺出,动作整齐划一,颇为壮观。长矛造价低廉,耗铁最少,所以是屯军的主要兵器。

  豪格与韩朝宣等人站在校场外,看着士卒们刺杀,已经像模像样了。

  韩朝宣见此道:“陛下,要是再练几月,屯军和义勇可堪大用。”

  豪格却没有他这么乐观,在他看来,虽然士卒挥矛十分整齐,也很有力量,甚至夹杂着对明朝的仇恨,但是一群没上过战场,又只经历过两个多月加强训练的农夫,不可能被称为军队,依然只是花架子罢了。

  而即便是这样的花架子,金国也没有时间再练了。

  豪格目光注视校场,摇了摇头,“没有时间了,永平王五万大军困顿于绥德、吴堡两城之下,而攻城消耗巨大,这些人马必须尽快送到陕北,参与攻城,将陕北夺回来。”

  (感谢本书第二位盟主大人信佛xs的10000打赏,感谢32732的10000打赏,非常感谢支持,老铁抱拳了。)

第1347章再攻渡口

  陕北绥德城外,沟壑纵横,一道道的深壕,将绥德城围的水泄不通。

  正月,陕北的大雪依然没有停歇,天空中灰茫茫的一片,雪花不时的飘落下来,落在深红色的地面上,将冰冻住的血迹覆盖。

  城池外的壕沟,将绥德围了几圈,半人深的壕沟内,穿着臃肿棉袄,戴着棉帽的金军士卒,和着羊毛毯子,抱着火铳靠着壕沟打盹,躲避着陕北的寒风呼啸。

  这时,壕沟内一名金军百户登着木梯,漏出头来,观察着眼前有些残破的城墙。

  绥德城被围超过两月,已经被大炮轰的处处碎裂,城墙被轰出许多缺口,不过守军又用沙袋重新堆砌了起来。

  隔着一条黄河,明军的重炮运不过来,就只运过来野战的小炮,所以只能被动的被金军火炮轰击。

  城墙上几面残缺的军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宣示着城中守军还在抗争,并不打算交出城池的控制权。

  军官观察了下城头,除了依然竖在城头的几面旗帜外,少量的守军从城头巡视而过,并没有什么新的情况。

  百户迅速从梯子上下来,许多哆嗦着蹲在壕沟中烤火煮汤的金军,抬头看着他躬着腰通过,但很快又把目光落回到汤锅上。

  百户穿过壕沟,来到壕沟里挖掘的一间洞屋内,赵良栋正在里面烤火,军官忙禀报道:“军门,城上没有动静,今天应该不会往外冲了!”

  赵良栋拿起木杆,拨弄了一下通红的火石,抬头道,“让弟兄们不要放松警惕,另外大炮继续轰击,不要停!”

  吴堡县,面临的情况几乎一样,金军在城外挖掘了纵横交错的深沟,将城池围得铁捅一般,而将进攻的主要方向对准了吴堡渡口。

  孟乔芳五万人,想要同时进攻绥德、吴堡、以及渡口并不现实,他采取锁城之法,围困相对难以攻打的绥德和吴堡两座城池,主力则先夺下渡口。

  孟乔芳北征之后,五万人马先包围了绥德,迅速挖掘壕沟锁城。

  这时李来亨察觉到了他的意图,急忙率领大军支援绥德,干扰金军锁城,但孟乔芳兵多,李来亨未能接近绥德。

  眼看着无法阻止金军,李来亨只能退回吴堡,并让王光泰率六千精兵火速出城,在渡口筑寨子,抢筑防御工事。

  孟乔芳完成了对绥德的封锁,留下赵良栋领一万人,围困绥德伺机破城,他则领四万大军东进吴堡县。

  四万金军到了吴堡之后,孟乔芳又如法炮制,王光泰几次干扰,都被金军打了回去,吴堡县最终也被金军困住。

  在完成对吴堡县的封锁后,孟乔芳照样留一万人攻击监视吴堡县城,剩下三万人则准备攻打吴堡渡口。

  在金军将绥德和吴堡县城内的明军包围之后,整个陕北的明军,其实已经被分割成了三份,并且相互之间不能支援。

  孟乔芳的意图就是以少量人马困住绥德和吴堡的明军,先集中优势兵力吃下渡口,堵住金军防线的缺口,然后掉过头来,对绥德和吴堡各个击破。

  渡口距离吴堡县不到十里,两边都是山坡,渡口夹在两山之间。

  在渡口与吴堡县之间,呈现一道奇观。在旷野上,无数条壕沟纵横,靠近吴堡县城是金军所挖,用来把吴堡和渡口隔开,防止城中的明军出来支援渡口。

  靠近渡口和两侧山坡上,则是渡口的明军所挖,用来防备金军进攻。

  孟乔芳站在一坐小土山上,观察着渡口明军的情况,明军在两山之间通往渡口的唯一通道上,筑了一条高一丈,宽半丈的长墙,墙上布满了射击孔。

  墙的前面有三道半丈深的壕沟,壕沟之间又布满了拒马桩和鹿角。墙的后面,挖了躲避炮击的掩体,有军队驻扎的营帐,而在营帐后还有一道矮墙,作为第二道防线,后面同样也有驻军的营帐。

  除此之外,两侧的山坡上也挖了豪沟,山顶筑了矮墙,驻扎着明军的人马,并且还配备火炮。

  王光泰六千人,两册山头各一千五百人,第一道防线一千五百人,第二道防线五百人,渡口也住五百人,还有五百则驻守在渡口上游。

  孟乔芳领着一众将领观察,见土墙上和山顶上许多旗帜飘动,显然防御的兵力十分充足。

  他再看明军的防御工事,直接攻击正面,要跨过三道壕沟,还要面临两侧山头的攻击,显然不可取。

  那么攻击山头,但同样困难重重,明军居高临下,同样挖壕筑墙,攻打时还要防止山脚长墙后的明军包抄后路。

  陪着孟乔芳观阵的金将孙思克,连着哈出几口白气,忍不住说道:“王爷,怕是不好打啊!”

  明军最喜欢掘壕沟,特别是王彦那厮,下营必然掘壕筑墙。那厮用兵上也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没玩出多少花样,就是一个“呆”字。

  明军显然受到了那厮的影响,把这个“呆”字,或者说是“稳”字发挥到极致,反正只要能用的防御工事,一样都不少的用上,然后等着对手往上面撞。

  孟乔芳放下千里镜,没有搭话,他在绥德挖沟筑墙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他也要面对这些沟沟墙墙。

  孟乔芳一阵沉默,攻击有难度,但大金没有选择,必须啃下这块骨头。

  这时他忽然扭头对孙思克道:“上游有适合放船和筏子的地方没有?”

  “只有一处,在北面十里处,不过明军在那里住了寨子,有五百人守卫。”

  孟乔芳皱了下眉头,心道明军果然稳的很。

  这时他发现身边的将领,观阵之后都眉头紧锁,他不禁正色起来,手里的马鞭指着明军的阵地,朗声道:“五堡渡口,本王势在必得。这是我大金必攻之地,传本王旨意,火炮先轰击山头,各部多被盾车,两日后攻击渡口,先登山头着,赏羊五十头,官升一级,先登土墙者,赏羊百头,马一匹,官升一级,要是谁先杀入渡口,赏羊千头,马十匹,官升两级。凡是畏缩不前者,无论何职一律处斩,绝不轻饶!”

  “诺!”孙思克等十多员金将闻语,精神一振,纷纷抱拳应诺。

  孟乔芳见此,轻轻出了口白气,然后看向孙思克道:“孙将军,本王给你两千人,你去把上游的五百明军全部歼灭掉。”

  孙思克忙再次领命,而孟乔芳则挥了挥手,领着众人下了山顶,然后翻身上马,向远处布满营帐的金军大营而去。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老本快赔完了,关灯吃面。)

第1348章进攻山头

  渡口外寒风冷冽,金军铺满了大地,各色旗帜被呼啸的冷风吹的猎猎作响,三万人马雅雀无声,只有阵线前一字排开的火炮,腾起团团白烟,闪动着橘红色的炮焰,发出阵阵如雷鸣般的声响。

  二十多门红衣大炮旁,炮手点完火炮,捂耳下蹲,等火炮轰鸣,炮身猛退之后,又急忙起身清理炮膛,装填弹药,恢复炮位,准备再次轰击。

  数万金军竖立着不动,看着一枚枚的铁弹呼啸着砸向山头,在山腰和山顶的土墙前,溅起一团团的黄色尘土。

  两侧山顶和中间矮墙后的明军,则一片静寂,纷纷低头躲在坑道和土墙后,躲避炮击,没有任何还击。

  孟乔芳观察了明军的阵地后,决定先攻两侧山头。

  这虽然会死伤惨重,可一旦拿下山头,金军就能居高临下,架炮攻击两山之间土墙后的明军,金军也能绕过土墙正面的壕沟,从山顶只接冲击土墙之后。

  明军重炮运不过来,山顶的小炮射程不及红衣大炮,只能承受金军的炮火轰击。

  金军的重炮蹲在炮坑中,炮口高高仰起,对山顶连续轰击。山坡的倾斜度,使得火炮不能一打一条线,甚至会将炮弹弹开,但只要被砸中,明军几乎都是尸骨无存。

  明军士卒全部趴在深沟内,躲避炮火的轰击,炮弹溅起的泥土如雨一般落下,砸在他们的身子上,士卒们埋着头一动不动,静待炮击结束。

  从山脚往上看,孟乔芳看不到明军露头,只有几面明军旗帜猎猎,宣示着他们对山头的主权。

  金军的红衣大炮轰击三轮之后,炮身滚烫,纷纷停下来。

  这时骑马驻于阵前的孟乔芳一挥手,金军阵中战鼓擂向,一个营近三千士卒忽然大喝一声,推着两百辆盾车,离开大阵,向右侧的山头挺进。

  虽说第一次进攻往往是试探性更强一些,但是孟乔芳还是派出一个营的新军,时间不等人,最多一个月,天气转暖后,山西的明军就会从新向陕北增援,那时他再想夺回陕北就不太可能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6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11/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