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609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臼炮是抛射炮弹,炮弹的速度慢,射程短,作用跟抛石机差不多,他的炮弹引信比起出膛速度快的炮弹,还好控制一些。

  “监国,几位阁部,还请退一退,马上就要试炮了。”见装填完毕,夏文斌躬身行礼,提醒了一句。

  虽说这炮已经试过几次,但是就怕万一出事,要是王彦和一众内阁成员,试炮时被炸死,那玩笑就开大了。

  王彦自是不会拿自己性命开玩笑,他看见炮手装的火药可不少,炮弹是红衣大炮的炮弹四五倍大,赶紧后退离开了这个大家伙。

  王彦是有多远退多远,一直到夏文斌说可以了,他才同众人停下脚步,然后伸手从陆士逵那里要来千里镜进行观看。

  这时夏文斌令旗一挥,试炮的人员,得了命令,先将炮弹的引信点燃,紧接着点燃火炮的引线,然后纷纷捂住耳朵蹲在地上。

  炮身上引线闪着火花,咻咻的钻入药室,“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臼炮炮身猛地一抖,一团白烟瞬间将臼炮弥漫遮蔽。

  王彦只觉的地面一抖,一枚黑色的巨弹,便从火焰和烟雾中冲出,划出一道抛物线,落到了城墙的背后。

  紧接着一声比方才还要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王彦只觉得一阵气流从头顶猛然刮过,心头一惊之间,便见城墙后面火光一闪,浓烟滚滚,遮蔽了大半个天空。

  王彦微微一愣,这个跟虎蹲炮的打法差不多,但这个威力也太大了些,惊得他的千里镜差点脱手掉地上。

  当下王彦将手里的千里镜丢给亲兵,便往城墙后面走去,被惊着的几位阁部,却有些迟疑,走到了后面。

  城墙后面,扎了很多草人,还有木头人作为靶子。

  王彦绕道城墙后面,只见在爆炸的中心,出现在一个大坑,中间的草人一片狼藉,大多被掀翻,草人身上还燃烧着火焰,边缘的也被炸得东倒西歪,不少草靶和木人身上,还钉着铁片。

  这东西要是落入人群中,那效果不知道有多惨烈,简直可以说是凶残,太不人道。

  看到这种力量,一行人都感到一丝恐惧,不过王彦却十分高兴,找到了新玩具,喜道:“好!”他伸手招来夏文斌,高兴的吩咐道:“这种炮,要多造,要大造!”

  潼关高大坚固,光有巨炮轰击正面,难以攻破,如果再有这种臼炮轰击城墙和城后的金军,王彦对打破潼关,可以说信心大增。

  在观看了火炮的试射后,王彦勉励夏文斌几句,又对铸炮的工匠进行了褒奖,没多久便回到了洛阳城。

  楚王监国的行宫内,王彦刚回到洛阳,大学士陈子龙就坐在厅堂内,品茶等候着。

  这时,堂外有脚步声传来,旁边的一钱秉镫,低声提醒道:“阁部,监国来了。”

  陈子龙忙放下茶杯,一回头只见王彦满脸愉悦,走路生风的进来,他连忙站起来躬身行礼道,“参见监国。”

  王彦摆摆手,走到座位上坐下,让两人也坐,然后开口问道:“韩朝宣提出了什么条件,谈的怎么样?”

  王彦巡视没有带上陈子龙,留他在洛阳坐镇,处理一些南京来的奏折,然后听一听金国的条件。

  “启禀监国,韩朝宣带来的条件是称臣、割地、纳贡,以此来换取我朝从陕北罢兵!”

  王彦听了眉头一挑,“他们要割让哪里?”

  “汉中。只要我朝退兵,韩朝宣说金国愿意割让汉中,向我朝称臣,岁岁进贡。”陈子龙说道。

  汉中都愿意割让,那可是吴三桂的地方,豪格真是慷他人之慨。

  不过汉中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明军得到后,金国对川蜀的威胁将解除,而明军则可以从南面危险关中。

  金国连汉中也原意放弃,等于是抱薪救火,说明他们求和之心,十分强烈,而他们越想求和,就越说明了金国体虚,没有准备好眼下的战争。

  陈子龙见王彦没说话,不禁问道:“监国,要怎么回复韩朝宣,是否提点什么条件?”

  王彦回过神来,摇了摇头,“不毕了,孤不会允许金国割据关中,大明朝的版图,孤不仅要全部恢复,还要进行开拓。金国这个祸害,必须斩草除根,彻底歼灭在关中。”

  不管从明朝的角度,还是从他自身的角度而言,金国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不收回关中,留下一个强大的金国,那明朝的河南、山西、四川就始终会受到威胁。

  从明朝的安全来考虑,关中、陇右、河西走廊都得拿下,王彦不能容忍有个西夏,威胁明朝西北边疆的安全。

  王彦在前线巡视一遍,又在新安看见新式的火炮之后,他已经信心满满,而金国方面急于求和的态度,便更加坚定了他灭金的信念。

  王彦之前就说了,金国给不出他要的条件。

   国无常强,亦无常弱,不趁着大明朝强大,尽量消灭隐患,难道留着等哪天明朝弱了,让金国反攻倒算么?

  这是对明朝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后世的不负责。

  陈子龙听王彦这么说,知道他灭金的意志坚决,“那臣稍后就通知韩朝宣,告知监国的态度,把他赶出洛阳。”

  “这个不必!”王彦摇摇头,笑道,“议和谈不成,可以谈谈别的嘛!韩朝宣还是识时务的,你们多做做他的工作,让他看清眼下局势,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嘛!”

  当年在青州,赵应元和王彦就是被韩朝宣给卖了,这事王彦一直记在心里面。

  王彦这是什么招数都使,想挖豪格的墙角,陈子龙闻语,行礼道,“臣明白了!”

   这事说完,王彦想起另外一件他比较关心的事情,不禁开口问道:“孤去前线巡视的这些日子里,陕北有消息送来么?”

  天气变冷之后,大雪封山,山西的明军已经不能给陕北的李来亨之援。孟乔芳带着五万大军攻击陕北,王彦还是有些担心的。

  “刘都督刚从山西送来消息,金军攻势很猛烈,榆林已经被金将孙思克攻下,前不久反正的绥延参将高友才战败被杀,榆林府残余的人马已经退到绥德州。”

  “榆林这么快就丢呢?”王彦有些惊讶,立刻走到堂上挂着的地图前,看了看,明军在陕北还占了多大的地儿。

  “监国,我们在榆林的人少,所以才被金军攻破。”陈子龙见王彦的神情,忙解释道:“眼下,李来亨、王光泰,再加上王永强,两万多人守绥德和吴堡两地,互为犄角,兵力集中,反而容易守一些。他们只要不犯错误,坚守到开春应该没有问题。”

  王彦听了还是有些不放心,在地图前走了几步,“看来进攻的计划要尽快确定,一旦天气好转,积雪融化,就得立刻进攻。”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1344章漠北烽烟

  一场大风雪影响明朝对金国的作战,山西、河北、辽东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雪灾,大雪压垮房屋者不在少数,官府不得不发动士绅组织救援。

  燕山北面的蒙古草原,已经是白雪茫茫的一片,各个臣服于明朝的蒙古归义,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雪灾。

  游牧民族抵抗天灾的能力,比中原王朝要弱许多,一场雪灾下来,就足以摧毁一个部落。

  不过在长城一线分布的归义蒙古,因为有明朝的支持,他们的日子还算好过。

  明朝为他们建立秩序,划定牧场,养的牛、羊、马匹都能卖给明朝,他们为明朝提供的肉食、羊毛、皮革,可以换来许多粮食和盐巴,所以即便是牛羊大量冻死,有之前的储备,来年也能挺过去。

  燕山以北,滦河发源地坝上高原,一座堡垒在白雪皑皑的草原上耸立着。

  这是定北堡,明朝击败漠南蒙古和漠东蒙古后,在此建立的一座军堡,堡垒的结构参考了南洋荷夷的堡垒,筑成棱形,管理方圆近百里的牧场。

  定北堡并不大,主要是军事用途,偶尔也租出一部分,给来往蒙古的商号作为仓库。

  为了减少补给的压力,堡内没有平民,只有五百骑兵驻守,他们的职责是禁止各部越界游牧,处理各部族的矛盾,然后收取赋税。

  这样的堡垒不只定北堡一座,他们通常深入草原百里,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明朝才能对草原进行管理。

  明朝将归顺的蒙古大部落,拆分成千人左右的小部落,让他们接受管理,意图在弱肉强食,部落兼并的草原上,建立一套稳定的秩序。

  见堡容易,维持很难,特别是粮食的输送,不过对此明朝以有策略,一方面向各部收取牛羊当做赋税,一方面进行羊毛专卖制度,让牧民将养毛送到堡垒,而商号想要羊毛,就得帮朝廷运输一批粮食到堡垒,然后才有买卖羊毛的权利。

  这个灵感来自于明朝早期的盐引制度,而实行起来,确实也减轻了明朝对蒙古的统治成本,不仅减少了付出,还有些余利可图。

  就近年来说,随着明军在草原站稳了脚跟,明朝对归义蒙古的统治,还真有一定成效,明朝控制下的长城沿线,近两年以来,可以说十分安宁。

  不过有得就有失,安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归义蒙古自然也会逐渐丧失野性,战争欲望随之降低。

  毕竟人始终还是渴望秩序,抢劫风险太高,如果能好好生活,人生安全有个保障,即便是游牧,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共治八年十月底,草原的雪下得又早又大,蒙古草原白雪皑皑,要是以往必然是个大灾之年,没法活下去的蒙古人又得南下打劫,不过今年的情况,却有所改变。

  这时在一片白雪覆盖的大草原上,十多个归义蒙古,穿着臃肿的棉衣,带着羊皮毡帽,正赶着六七百头牛羊,往东面的定北堡赶去。

  领队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蒙古汉子,他是定北堡西面赤赫部的副千户,领着部落内的十多个汉子,准备赶着牛羊去你关内换些粮食、盐巴和棉布。

  今年雪大,天气又冷,部落里的牛羊已经开始冻死,牧民照看不了太多的牛羊,所以决定赶一批到关内出售。

  现在已经是年底,关内早就开始准备过节,牛羊肉的价格上涨的一些,他们正好出售之后,换些粮食、茶叶等草原上需要的东西回去。

  要是往年遇到这种雪灾,那他们只能看着牛羊一头头的冻死、饿死,然后烂掉。

  来年他们就不得不把那些剩下的牛羊也宰杀吃掉,等没了牛羊,整个部落就会发生饥荒,他们就只能拼命去抢别人的粮食和牛羊。

  今年他们可以将牛羊赶入关中出售,换一批粮食回去,来年多吃粮食,少吃肉,让挨过冬天的牛羊可以继续繁衍,生出更多的羊羔。

  在为首的汉子身后,一个十多岁的少年,骑在马上跟着,他鼻子被冻得通红,不停的流着清鼻涕,他忙用袖子擦了擦,哈着白气问道:“阿巴大叔,还有多远要走啊!”

  明朝给归义蒙古赐了八个汉姓,为首蒙的古汉子有汉名,不过才取没多久,自己都叫不顺,少年还是习惯叫他阿巴大叔。

  “不远了,再走十多里就是定北堡,等交了税,拿了通关文碟,我们就南下去关内的市场。”汉子笑着回道。

  归义蒙古要去关内贸易,得先到附近的军堡交税,留下一些牛羊作为军堡的口粮,然后军堡的官吏会给他们通关文书,标明货物的数量和种类以及随行人员,他们便可以通关,进入长城以内的市场交易。

  这两年漠南平静,没有打打杀杀,也没有人来抢夺牧场,关内和辽东的商人也愿意过来,带来的商品价格也低了些,归义蒙古的日子普遍好了许多。

  以前因为不太平,各部纷争,商人也不敢来,所以一个铁锅,一斤茶叶,就能换他们一头牛羊,现在商路通了,来的商人一多,货物也多,价格降下来,他们能换到跟多的物品,日子自然好过。

  今年来,部落光是剪剪羊毛,就已经换了许多茶叶和盐巴,所以阿巴大叔的心情很好。

  少年听说能去关内,不禁一阵兴奋,阿巴大叔看他的样子,笑道:“明年你就十五了,要是你想去关内,可以找你父亲说说,让他送你到南京去学习,见见世面,顺便帮叔给你阿满哥带点东西过去,他在南京据说开销很大。”

  “真的么?”少年有些兴奋起来。他大哥去年被送到南京,前不久回来了一趟,带回许多好东西,把关内形容的像天堂一样,少年十分神往。

  对于臣服的归义蒙古,明朝每隔一段都会给每个部落几个名额,送十多岁的归义少年,去南京学习,然后送到军中服役三年,再看功绩送回来接受归义千户、副千户、百户等官职,帮助朝廷管理部落。当然他不愿意回来的也可以放弃,选择留在关内。

  这些名额掌握在部落的头领和军官手中,算是一种特权,少年是部落头领也就是明朝封的千户的儿子,要个名额不成问题。

  汉子抬起头来,“当然,不过去南面,你得先取个汉名,还要学汉话。去了之后,要是考试没过,被赶回草原,就给你阿爸丢脸了。”

  对于明朝而言,首先要吸收的必然是归义中的人才,只有把人才吸引过来,才能为明朝跟好的管理蒙古草原。

  这个考试是对那些归义少年的一个考察,当然考察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关于政治的考察,看他们经过学习之后,是否足够亲明,将自己视为明人。

  通过政治考查的才有资格继续学习,然后回去接受父辈的官制,如果觉悟不够,那就只能被遣送回去放牛。

  少年有些激动,又用袖子擦了擦鼻涕,“阿巴大叔放心,阿巴要是让我去,我一定不给他丢脸。”

  汉子点了点头,对着少年笑了笑,然后抬头看了看天色,忽然对身后的几个归义汉子说道:“天色不早了,我们要在天黑之前赶到定北堡,大伙速度加快一些。”

  大冷天,冰天雪地的,在外面过夜会很艰难,阿巴叔说完一句,便让少年也帮忙驱赶牛羊。

  当下众人便不停的吆喝着,少年尤为干劲十足,他与十多个骑马的汉子赶着数百头牛羊,在白茫茫的草原上,慢慢的移动着。

  一行人怀着愉悦的心情赶路,可就在这时,打马在前的阿巴大叔却脸色忽然一变,猛的扭头看向北面,他只觉得大地忽然颤抖起来。

  虽然这两年来,归义蒙古不识刀兵,乘了为明朝放牧的牧民,不过阿巴大叔显然很熟悉这种声音,那是骑兵奔驰,万蹄践踏大地的动静。

  其他的归义蒙古也感觉到了动静,纷纷向北方望去,远处白色的草原上,忽然出现了大片的黑色身影,数以千计的骑兵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

  这时,原野上传来了一阵阵低沉的号角声,骑兵急速的奔驰,声声的号角不断在原野上回荡,大队骑兵杀气腾腾的无边无际地列队疾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60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9/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