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47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多铎见此,心里既愤怒有惊惧,心中后悔不矣,然这时清军被吴淞江分成两部,东岸的五千人马,被杀得毫无招架之力,瞬间溃败,纷纷夺船而逃,而西岸一万五千余清军,又完全使不上劲,只能坐看东岸清兵失败。

  多铎本是来追杀王彦,却不想反过来被明军追杀,匆匆乘渔船逃回西岸。

  一战下来,多铎轻点人马,过江五千余人,只逃回一千,剩余全部折在明军之手,骄纵的多铎,顿时险些喷出一口老血,脸色难看到极点。

  这一战,李泰祯突然袭击,自身不过损伤数十人,却使两万清兵,损失两成,可谓大获全胜,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战果,却主要因为渡河之兵,多为外藩蒙古骑兵,他们皆不会水,真正被砍死的不过千人,剩下的多被赶入水中淹死。

  多铎何其骄纵,这样的结果,真是啪啪打脸,让他暴怒不已,“本王自南征以来,未逢敌手,却在扬州城下被王彦匹夫屡次羞辱,今又败于其部将之手,简直岂有此理!”

  一场失败,让多铎又羞又怒,更加视王彦之兵,为大清心腹之患,他急于除之,却又只能望江心叹。

  多铎过不了吴淞江,李泰祯亦不可能渡江击之,而是在取胜后,于江边扎营,同多铎隔江对峙,阻其过江追击王彦的主力。

  这样,吴淞江两岸占时行城均衡之势,但这种均衡,注定不会长久,在李泰祯阻多铎两日后,清军水师和步军齐至吴淞口,而李泰祯已经在两日间筑起一座大寨,并筑一座简易炮台,置大小弗朗机近十门,封锁江面。

  感谢梦想离我越来越远的打赏,感谢书友们的推荐和评论。

第84章勇断后,泰祯成仁

  王彦护百姓南行,日行二十余里,然长江口至杭州,路程两百余里,须十日才能到达,李泰祯至少要阻敌七日以上,才能保证扬州军民,平安进入浙中。

  长江口,炮声隆隆,清军兵船帽着炮火,冲进吴淞江,同李泰祯部进行炮战,战况惨烈无比。

  时间已过四日,多铎大军依然被阻隔在吴淞江西岸,清兵数次强渡,都被明军击退,无法突破防线。

  “大兵十万,二十倍余敌,却跨不过小小的吴淞江,简直岂有此理!”多铎在军帐中,愤怒无比,斥责着诸多清将。

  南下以来,八旗兵便一直没有什么损伤,可谓顺风顺水,书写着满万不可敌的神话,但自从遇见王彦和他的军队后,勇猛无敌的八旗兵,就不知怎么滴,突然疲软了,居然连连受挫。

  围扬之初,真满州正白旗损失两千余人,汉军正篮旗损失一千余人,后王彦破围,真满州正白旗又损失三千之众,汉军正蓝旗则损失两千人,如今又损失蒙古兵四千之众,对于总共才二十多万的八旗来说,可谓损失惨重,真满州正白旗和汉军正蓝旗几乎已经失去任何战力,这如何能让多铎不怒,他根本无法向多尔衮交代。

  “王爷!吴淞江小而浅,大船无法冲入,只能派中小型战船,驶入江中同明军作战,火力并不占据优势,加之江面狭窄,不利于战船躲避,而明军凭塞用炮,炮击江面,奴才人马虽众,大船却只能在长江游弋完全使不上劲,小船又不是明军对手,所以致使渡河失败!”张天福连忙伏地解释道。

  “既然已知缘由,可有解决之法?”多铎怒气不消的问众人道。

  “王爷!”张天福道:“奴才以为,吾兵众,而明军寡,不如分一军,于他处渡江,攻其后,必能破明军营寨!”

  多铎原本以为等水师和步军赶来,破李泰祯易如反掌尔,却不想十万大军,却始终突破不了吴淞江防线,这时只能采纳张天福之言。

  “此法甚好!本王纳之!”多铎沉思后道:“李成栋,张天福听命!”

  “奴才在!”两员清将,连忙应道。

  “明日本王继续领兵正面渡河佯攻,汝二人则乘大船,沿长江东下,寻合适之地登岸,袭李泰祯之后,同本王夹击明寨!”多铎随下命道。

  “喳!奴才遵命!”

  次日,天还未亮,李成栋部便乘大船,悄悄东下,但却依然被明军察觉。

  训哨告之李泰祯和胡为宗,二人随于江边眺望,果见黑暗中,一艘艘兵船,如一座座小山般,在江面上移动,二人脸色不禁一变。

  胡为宗谓李泰祯曰:“将军,此北虏欲断吾后路,两面夹击也!”

  “本将亦知,然我兵少,无奈何也!”李泰祯叹道。

  明军只有五千,而多铎之兵却有十万,李泰祯纵使明白清军之策,也没有兵力去阻止清军绕道攻其后。

  胡为宗道:“将军既知北虏欲行夹击之事,何不趁其兵未至,先行撤离,不然后路被断,岂不陷于死地!”

  “吾以五千兵马,挡多铎十万大军,全赖吴淞之险,若弃此处,放北虏主力过河,北虏有骑兵之利,吾军必不能敌。”李泰祯摇头道:“若吾败,指挥使亦有危险,不如以坚寨困守此地,为指挥使赢得一些时间!”

  王彦虽被弘光朝廷封为忠义伯,但圣旨却始终没有传入扬州,传指之人,也随着镇江之败,烟消云散,所以王彦现在虽统兵数万,却依然只是个营指挥使而已。

  胡为宗听了李泰祯之言,便知道他已经存了必死之心,心中不禁一阵激荡,随开口道:“将军既然已经意决,为宗愿随将军守寨,拖住北虏,以保扬州父老平安入浙。”

  “如今,亦唯有死战尔!”李泰祯看着黑暗中,驶过的清军兵船,满脸决然。

  李泰祯部同清兵相比,力量太过悬殊,一旦多铎全军渡河,以二十比一的巨大优势,明军必然迅速失败,所以李泰祯明知将要被清军切断后路,陷入包围,却依然决定坚守在吴淞江边,以便多抵抗一些时间。

  天明,东去的清军兵船以不见踪影,但李泰祯知道他们很快就会出现在营寨的后方,于是让胡为宗守西面,而他则守东面,等后清兵迂回之军的到来。

  卯时三刻,太阳冉冉升起,吴淞江西岸的清军,率先渡河发动佯攻,意图吸引明军注意,以便李成栋部发动突袭。

  江面上炮声隆隆,看似激烈,但双方却都未尽全力,不多时,李成栋之军果然摸到明军背后,猛然冲击,但却迎面撞上一片弹雨,突袭瞬间变成强攻。

  激战一日,因为李泰祯早有防备,清兵依然为能破其营寨,多铎只得含怒收兵。

  次日多铎再发兵,两面夹攻,却仍未破营,不禁大怒,令人缚最先退下阵来的张天福于帐前,张天福连忙求饶,但多铎却不予理会,怒曰:“屡败之将,留汝何用?”随令亲卫,推出营门斩之。

  一众绿营将领见此,心中无不惊恐。

  李泰祯接连与清军大战,五千兵马已经折损过半,但也挡住了清军六日时间。

  是夜,李泰祯谓胡为宗曰:“今已阻敌六日,明日便大功告成,为宗可于今夜带领数百老卒出营,速去浙中同指挥使汇合,吾独守此营,以尽全功!”

  胡为宗却曰:“岂有主将为副将留后耶?要走也是将军走,为宗留下守营!”

  二人俱不愿离营,随只得作罢。

  天明后,清军再次攻营,有张天福之鉴在前,绿营将领不敢不催兵死战,李成栋部更是从福船上拆下数十门佛朗机火炮,炮轰明营。

  苦战数日的明寨终于被清军攻破,李泰祯领百名残兵突围,被李成栋挡住去路,李成栋大声喊道:“泰祯与吾,昔日皆兴平伯帐下为将,今夫人与世子早降,泰祯何不降之,同吾等旧识,共立一番事业!”

  “夫人之恩,吾只能来世再报,今吾奉命阻敌,是为大义,岂可降虏!”李泰祯闻言断然拒绝道。

  当下他便领残兵,向李成栋冲去,挥刀死战,人困马乏,自知以无突围可能,随仰天长啸道:“大丈夫在世,得以抗虏而死,幸也!”

  不多时,李泰祯力竭,为清兵乱刀砍死,残兵俱被李成栋俘虏。

  后人有诗赞曰:

  中华英雄士,泰祯愿杀身。

  临危得将令,孤军御胡夷。

  血战有七日,力竭终成仁。

  至今吴淞口,犹吊汉将军。

  李泰祯战死,胡为宗亦被清军逼上绝路,他眼看身边明军越来越少,一路同残兵从杀到吴淞江边,最后同军士尽投水中。

  多铎得闻攻破明军大寨,心中顿时大喜,连忙渡江,入明寨,李成栋随将所俘获的百名明军缚至。

  多铎问曰:“尔等降否?”

  众明军皆大叫曰:“不降虏,愿随将军同死!”

  多铎闻之大怒,让清兵将众人尽缚于营外,一字排开,逐一问曰:“降者免死。”

  “不降!”明军士卒回道,随被杀。

  多铎再问:“降者免死!”

  “不降!”又被杀,百名明军,并无一人言降。

  直至杀尽,终无一人降虏。

  多铎见此,刚有的一丝喜悦,不禁一扫而空,那一句句不降,令他感到恐惧,深深惧怕这些死士身上的力量。“王士衡不死,大清难得天下。”

  后人有诗赞曰:“古有田横五百士,今有士衡麾下兵,一死成仁震胡虏,忠义无双不偷生。”

  (感谢梦想离我越来越远,书友160223094822338的打赏,感谢创世书友的推荐,评论。)

第85章立新主,潞藩监国

  当初弘光一行从南京仓皇出逃,在溧水失散后,马士英带贵州兵护卫邹太后前往浙江。

  七月十二日时,狼狈不堪的一行人才至杭州,潞藩朱常淓以及在杭官员都去拜见。

  这时,马士英等人已经得到皇帝到达芜湖的消息,随将希望寄托在皇帝能依靠黄得功等部之军扭转败局上,但马士英入城不久,阮大铖、朱大典等人便惶惶逃到杭州。

  马士英随知黄得功兵败自杀,而皇帝亦被清庭俘虏,众人立马失去指望,心中悲切无助不已。

  国不可一日无君,马士英身为首辅大学士,只得立马同在杭官员商议,请潞藩朱常淓就任监国。

  七月十四日,皇帝北狩,为使潞藩监国名正言顺,杭州文武齐齐拜见邹太后,请命潞王监国。

  邹太后亦知情势危机,随即发布懿旨给朱常淓:“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宪俱在,今可遵行。”

  以太后的名义下懿旨,是为了让潞藩监国,更具合法性,但如今局势却同甲申之后,有天壤之别。

  福藩登极时,富有江南半壁,五大强藩,是个美差,潞藩自然要去挣取,形成福潞之争,但如今两都俱陷,五十余万大军,或降清庭,或飞灰湮灭,形势不可同日而语,皇位以成荡手山芋。

  潞藩得了太后懿旨,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甚为恐惧,害怕就任监国后,将成为清军的重点打击目标,引得多铎发大兵来攻。

  自古王朝倾覆,大臣降之,依旧可得高官厚禄,然而君王却没有投降的道理,即便降了也不得善终。

  潞藩正是担心这些点,随拒不接受太后懿旨。

  福潞之争时,东林之人群起拥潞,借口便是潞藩贤,而福藩荒淫,时至今日,弘光帝确非雄主,甚至可称昏聩,然潞藩也未见贤于何处。

  潞藩拒不受旨,坚辞监国之位,令太后与诸大臣大惊,只得拥入府中相劝。

  时,大臣跪于外,太后于内相见,泪流不止,反复劝说,潞藩才勉强接受懿旨,登监国之位。

  七月十五日,在潞藩就任后仅一日,王威护左懋第、陈子龙等人乘船先至杭州。

  时诸臣朝见潞藩以毕,潞藩会同马士英、朱大典、阮大铖、袁宏勋、赵秉贞等大臣拜见邹太后,谢恩!

  忽有人报之,兵部左侍郎左懋第携军民至杭,潞藩闻之,随连忙命人招之来相见。

  不多时,左懋第、陈子龙、王威,未来得及更衣洗漱,便被带入殿来,先拜太后,再拜监国,最后又同一众大臣微微见礼,而后与诸臣并立。

  “诸卿,从何至杭?带来多少兵马?”潞藩观三人风尘仆仆,特别是王威身上铠甲,尽然还带着乌黑了的丝丝血迹,不禁开口问出他最关心的问题。

  “启禀监国!”左懋第闻声行礼道:“臣等自扬州携军三千,民近万,乘战船六百艘,自海路赴杭。”

  潞藩听闻只有三千人马,心中不由得一阵失望,没来由的没了再谈的兴趣,随开口道:“诸卿既然远来,一路风尘,那就先去歇息吧!”

  阮大铖等人听左懋第之言,却是脸色一变,随立马出列道:“监国且慢,臣有话要问左大人。”

  援扬大军齐聚镇江时,阮大铖是明军主帅,自然同三人相熟,他原本以为水师尽没于镇江之役,没想到还能见到三人。

  起初,阮大铖只是以为三人突围成功,自长江东下入海而来,可左懋第说他们来自扬州,他却不由得心中一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