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的将军,正是松平萨摩守光久,萨摩藩二代藩主,他眼前的武士打扮之人,则是
田川七左卫门,郑家过继给田川氏之子,郑成功的弟弟。
岛津光久三十多岁,却很威严很刻板,一张脸上没有表情,他等七左卫门坐下之后,一挥手,两名和服女子,便低着头弯着腰,端上来两个木盘,上面各备了一壶清酒,一点吃食。
日本流行的是中国唐时的分餐制,各吃各的,等两名女子退到一边跪好,岛津光久自己倒了一杯清酒示意了七左卫门一下,两人都喝下一杯之后,才开口说道:“阁下,不在长崎,到访鹿儿岛,不知有什么事?”
七左卫门负责郑家与日本的贸易,早前抗清局势不利,其母田川氏遭清兵侮辱后自杀,七左卫门便数次至书郑成功,要回国抗清,但是郑成功考虑到需要他留在日本,主持郑家的贸易,所以将他一直留在日本。
郑成功退守厦门之时,七左卫门从日本为郑成功输送了大批物资,郑成功才能发展壮大。
明朝光复南京后,郑成功不再需要七左卫门输送物资,七左卫门的任务便又转化为帮助郑家在日本贸易。
德川幕府指定的贸易港口在长崎,七左卫门一般都在长崎打理郑家和田川氏的贸易,但是因为幕府锁国令的限制,正常贸易的额度有限,且配额多被江浙商人拿走,郑家能分到得配额不多,所以还与岛津氏保持着密切的走私贸易。
“守护阁下,我这次来是想拜托阁下一件事情!”
田川七左卫门双手按在跪座的大腿上,说完头一低,郑重的行了一礼。
岛津氏与郑家来往密切,除了与浙江的商人进行走私贸易之外,至少有三成的份额都是在与郑家在做。
日本的刀和扇子,通过郑家运到大明为他换取大明的丝绸、茶叶、糖,还有书籍,使得岛津氏在贸易中赚了不少,所以岛津光久很重视与郑家的关系。
“不知道是什么事情,需要我为阁下效劳?”岛津光久脸上不见喜乐,沉声说道。
七左卫门听了抬起头来,却没有直说,而是歪了歪头看了周围的日本女姬一眼。
岛津光久会意,当即一挥手,几名日本女人立刻退下。
见此,七左卫门才开口说道:“大明楚亲王殿下,将派遣使者出访江户,同严有院会面,欲同幕府重修协定,扩大贸易。这件是对于阁下与郑家还有浙东商人都十分不利,所以想拜托守卫阁下,冒充幕府拦截出访使团。”
岛津光久正在给杯中倒清酒,听了这话,手猛的一颤,酒洒了出来。
白江口一战,日本唐化千年,文禄-庆长之役则打掉了日本再次窥视中土之心。
七左卫门居然让他去拦截大明使节,岛津光久如木雕的脸上,忠于露出了一丝惊慌之色。
“阁下,大明楚亲王,现在为明国摄政,他的使者就是大明的使者,让我伴做幕府拦截明国使者,引起楚亲王的愤怒,致使两国交战怎么办?”
岛津光久将撒了的酒壶放在一边,皱起了眉头。
“日本与大明相隔大海,大明要与胡虏作战,并不可能引发战争,况且,郑家的背后是大明唐王,浙东海商背后有大明鲁王,有两位亲王在大明周旋,楚亲王根本没有能力与日本作战,最多是禁止与日本的贸易,而这样不是正中我们下怀么?”七左卫门拿起桌上一块手帕,边说边帮岛津光久,擦掉洒出的酒水。
“这件事是明国的鲁亲王和唐亲王授意的么?”岛津光久沉声问道。
“守护阁下可以这么认为!”七左卫门微微颔首,“如果大明与幕府签订了扩大贸易的协定,就会有跟多大明商人,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日本,而日本的刀剑、纸扇等物,也会通过正常的渠道流入大明,那岛津家与郑家的贸易便做不下去了。日本的贸易只是郑家的一部分,但是岛津家失去了走私的利益,会怎么样,守护阁下可要考虑清楚。”
岛津光久一阵沉默,半响后才说道:“幕府未必会答应楚亲王的协议,这件事还请阁下让我再想一想!”
这样的大事,田川七左卫门知道岛津光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还需要与部署商议,于是郑重的行了个日本礼,低头道:“阁下,那么就拜托了,我稍后再来拜会!”
(感谢书友我都不知道我叫啥的588和388打赏,求订阅,求月票,推荐)
第1024章寻找市场
明朝国内商业和资本的发展,使得明朝的商品需要大量的市场。
这种事情要是放在以前,朝廷未必会操心,因为商人的声音很难传达到朝廷上,但是现在不一样,随着明朝鼓励商业,并且促使一部分开明的士绅投身到商业之中,他们的声音便大了起来,而朝中官员与商人间存在利益联,商人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朝廷不得不重点关注,并帮他们解决麻烦。
现在明朝各地百姓改种经济作物的情况十分普遍,有的大族甚至几万亩地同时种棉,这么多人种棉花,种桑苗,那么多作坊雇工进行纺织,做出的商品堆积如山,得有人买。
如果没有人买,作坊破产,作坊工人失业,种植棉田的大士绅也会血本无归,这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危机和动荡。
在王彦鼓励商业之初,第一批投身商业的人基本都发了大财,国人见别人赚了钱立刻蜂拥而上,已经失去了理性,各地作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作坊的生产迅速扩大,作坊主盲目扩张,以为只要把布织出来,就能赚钱,可是他们不知道生产扩大了,市场却没有变,花大价钱织出来的东西,可能没人买,而一旦没人买,那么问题和危机就来了。
明朝人口众多,生产能力强大,生产出来的瓷器、棉布、丝绸、书籍等等物资变多后,这些东西的价格便迅速下降。
如果没有新的市场来消化这些东西,必然会引起大批商人和地主破产,那王彦的改革便立刻失败,而大明的社会变革也将终止,退回到之前的农业社会。
王彦现在是上了一架全速行驶的马车,他停不下来,必须要为商贾寻找新的市场。
他从下面得到了信息反馈之后,与众人进行商议,决定从内部、日本和南洋三个方向,来寻求解决方案。
大明朝人口五千多万,市场庞大,但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未完全解体,农业社会还是明朝的主体,明朝实现商业化的还只是南京、杭州、苏州、广州、武昌等大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市场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想要扩大市场,就要把更多的人裹挟到社会转型的浪潮中来,这很残忍,但是不得不做。
南洋和日本则是外部的市场,如果能得突破,便能为大明的商品,找到更多销售之地,同时将更多物资和原料运回大明。
此时明朝的商人和开明的士绅,已经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侵略性。
这次明朝主动对西班牙采取敌视的态度,以及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可是说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商人的助力,是由他们推动影响了朝廷的国策,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王彦反应之所以这么迅速,没有等到手工作坊大规模破产,才反应过来,则要感谢五德号的及时反馈。
五德号是大明最大的钱庄,许多商号为了方便交易,都将银子存放在五德号,甚至朝廷的税银也都委托五德号运送,这使得五德号的库房中存放了大量的白银。
钱庄除了将银子借给朝廷之外,同时也借给民间的作坊,甚至借给其他钱庄让他们去放贷,也正是有他们的催动,各地的作坊才如雨后春笋般出来。
钱庄的钱毕竟不是钱庄的,而是商号和士绅们存放的,钱庄拿这些钱借鸡下蛋,心里也是比较虚的,要是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而商号又来提银,那钱庄就有倒闭的风险。
因此钱庄十分警觉,发现市场变化,钱借出去许多,却发现许多作坊生产出来的东西居然没有卖出去,或者是商品的价值缩水,便立刻紧张起来。
原来预期能收回的借款,出现了拖延,钱庄内的存银出现紧缺,五德号便向最大的债户大明朝廷催要欠款,朝廷一调查便发现了市场存在的风险和巨大问题。
眼下在这个社会变革中,卷入的势力,包括各大商号,各地的手工作坊,还有提供原料的地主士绅,数以万计的佃户和工坊工人和五德号,这些势力一环扣一环,要是变革失败,那便是大家一起爆炸,全部完蛋。
王彦自然不能让五德号破产,朝中大臣也在各方势力的驱使下,要求朝廷开拓新的市场。
当然,其中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出于道义考虑,认为西班牙与我朝无冤无仇,而我朝却冒然采取敌视之态,欲夺取吕宋地区,甚为不义,非天·朝所为,也有因为与日本重新修订条约,会影响他们对日本市场占有的大海商,但是这都比不上楚党的声音大。
五德号是王彦的核心利益所在,那些作坊一定不能倒,这就向后世房价不能跌一样的道理,作坊倒闭,就会连累五德号破产。
五德号绝对不能倒,而想要五德号不倒,就得给那些借了钱的作坊找到市场,让他们将东西卖出去,赚了钱,五德号的银子才能收回来。
此时,明朝与金国的战事已经停手,多尔衮见明军撤出汉中之后,也见好就收,南下至徐州、洛阳两地清军铁骑,又返回北方,准备再次打击西蒙古。
明朝这边见战事暂时打不起来,也重点转向内政。
出使日本的使团,由礼部理藩院主事钱秉镫,带着明朝的国书和王彦写给幕府将军德川家纲的亲笔信,他们乘坐两艘海船,从南京出发经过琉球直接驶向日本。
历史上的日本,还是很希望与中国进行贸易的,甚至有争贡之役,之后倭寇之乱,也与中日正常的勘合贸易被停止有关。
至于现在的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初,德川家康便迫切的希望与明朝恢复贸易,他不仅通过朝鲜,还通过琉球,向大明示好,但是朝鲜和琉球都存了自己的心思。
朝鲜与日本有仇,自然不理日本,琉球是明日贸易中间的二道贩子,如果明朝与日本恢复贸易,那对琉球而言是损失了自己的利益,便也不尽力帮助。
之后德川家康还命本多正纯和长谷川藤广分别写信,托到日本贸易的应天府商人周性如带给福建总督陈子贞。
本多正纯在信中说,家康素有与明朝和平通好之意,请于明年福建商船开来长崎时,秉承明帝的旨意,送来勘合,果能如此,则在秋季信风起后,必派使船一艘赴明。
长谷川藤广在信中亦说,如明朝发给勘合,自己当亲任专使前往明朝,重修两国旧,年年往返船只,互相交易,但明朝并未予以答复。
王彦光复南京之后,曾大阅诸军宣示影响,日本没有赶上,但之后有日本幕府人员来到南京,王彦特许恢复了勘合贸易。
这次王彦想进一步扩大贸易,他料想德川幕府是有很大可能同意的。
(感谢衰草枯杨的500打赏,求订阅,月票,推荐,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1025章一仆二主上
十七世纪,虽然西方世界冉冉升起,但世界的中心,仍然是在亚洲,而非西方。
此时世界上五大人口大国,有三个在亚洲,分别是明帝国、莫卧儿帝国,日本国,剩下两个,一个奥斯曼帝国,大部分版图都在亚洲,真正完全属于西方的就只有法兰西王国,另外西班牙在十七世纪后半页,则跌落到第六的水平。
此时东方因为战乱,明帝国的人口减少,莫卧儿占据第一人口大国的位置,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是莫卧儿离大明比较遥远,加上马六甲被荷兰人控制,明帝国暂时无法在莫卧儿寻找市场。
日本的人口,在十七世纪时已经接近两千万,长期盘踞在第四和第五的位置同法兰西王国差不多,甩英国一条街。
虽说日本是个穷地方,资源匮乏,但是两千万的人口,足以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哪怕他们每个人一生只用明朝的棉布做一件衣服,那也是两千万件,能带活大量的明朝作坊。
大明朝廷,很重视这次与德川幕府的通商谈判。
理藩院的船员从南京码头直接上船,水师一个千户官,大手一挥,喊道:“起锚,开船!”
甲板上的众多官兵,收起了伸到码头的船梯,几名水手走到船头的绞盘前,一人推着一根车关棒,随着他们的推动,铁链缓缓上升,链子同船上的木头摩擦着发出一阵阵的声响。
水手是这几年来兴起的一个好活计,因为待遇好,比当佃户种田要强上许多倍,所以很多失地的青壮都愿意从事这个行当,不过水手待遇好,要求便也高,船家和商会一般都会选择身强体健之人,要是条件太差,想当也未必当得上。
出海是件危险得事情,不仅会遇见大风大浪,还会遇见海盗,没个强壮的身体,多半会死在海上。
因此这水手也不是谁都能当,各个海商,各个船主最想要的人,还是从军队退下的立卒。
几名身体健硕的水手,踩着沉稳的步子,推动着绞盘,不一会儿,一个巨大的三爪铁锚便漏出水面。
船锚一起,福船失去控制,开始顺着江水滑动,几名士卒拿着竹竿往岸上一撑,福船离开么码头,顺着江流东下,进入大海。
明军光复江北之后,江防的重要性便降低下来,湖广水师的规模被消减,抽调精锐组建东海水师,用来防守长江口,肃清海盗,打击走私,保护贸易的顺畅。
使团有两艘福船,领队的将领是徐俊胜,船和人都是从崇明的东海水师借调过来。
福船为了适合海上航行,所以都是尖底,吃水很深,没有桨,全靠风力航行。
这时船被撑离码头,随着水流慢慢滑到江心,徐俊胜站在船楼上,立时一挥手,“升帆!”
甲板上的士卒一起动手,开始升起主帆,众人齐声喊着号子,费力的拉动,宽阔的帆面如乌云般遮住阳光,甲板上光线一暗,顿时阴凉起来。
其实明朝仿造西夷的战船上,已经有了比较轻便的布帆,但是因为西夷的操帆方式与明朝有些区别,所以还没推广开来,并且也不太适合福船,明朝的帆主要还是竹帆,帆布依靠竹肋支撑,而竹肋一多,自然沉重。
不过这种有竹肋的帆虽然重,但是也有各好处,就是他不易损坏,炮弹不容易一下就将帆布撕开,造成的洞会小一些。
不多时,船帆已经全部升起来,士卒们将帆索固定在甲板上的木桩上,船队顺着江水,借着风,速度立刻提了起来,岸边骑士拍马难追。
陆地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还是有原因的,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运比路运强了太多。
长江上船只往来如梭,大小船只不停的从船队身边经过,有的满载货物,顺着江流出海,有的则是在纤夫的拉扯下逆流而上。
长江两岸号子声此起彼伏,一搜两千料的大海船,在四五百名纤夫的拉扯下,缓慢的前行,驶往南京的方向。
不一日,船队便出了长江口,进入东海,远处一望无际,海天相接。
在蔚蓝的海面上,天空中海鸟飞过,远处片片白帆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