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368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陈子龙看着他,听着他继续说道:“现在荷兰经此惨败,知我天朝厉害,只少能守几年规矩。若是荷兰人守规矩,那我们在南洋的贸易便能做到马六甲,做到爪哇、三佛齐,对两广有大益处,对朝廷也有大益处。”

  郑成功顿了顿,见陈子龙思索着点了点头,于是又道:“若是不与荷兰人议和,那南海上就得接着打,而我们想要打巴达维亚,目前水师的炮船数目肯定不行。小船经不起风浪,勉强开到大员还成,要去南洋恐怕风大一点,就会倾覆,朝廷至少要有三十多艘炮舰,才能将荷兰人赶出南洋,而造船造炮,战舰形成战力这都需要时间。在此期间,我们何不与荷兰人谈谈,让他们像佛朗机、西班牙一样同我们贸易呢?如此我便可多一条将货物销往西方的渠道,也可以避免,佛朗机和西班牙商人,压低我们的价钱。”

  陈子龙摸了摸额下胡须,沉思一阵,如果真像郑成功所说,议和确实是一件好事,毕竟现在明朝也没能力跑到巴达维亚去攻打荷兰人的要塞,而水师想要造船,并且行成战力,至少还要五年左右的时间。

  他一想到接下来五年里,南下的商船还要面临荷兰人的袭扰,想到将面临的损失,就一阵肉疼。

  再者,随着南洋贸易收益的增加,使得一些原本将银子藏在地下士绅,也将银子拿出来,购买田地种棉,种茶,或是开窑烧瓷,纺织棉布,货物增多后,商贾士绅也迫切想将货物运得再南一些,开拓更大的市场,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只是话虽这么说,但对付荷兰,原本是大明同佛狼机、西班牙,三方约定好了的,现在大明突然与荷兰人停战了,是不是有些不道德。

  西班牙不说,远在吕宋,从始至终也没帮上什么忙,佛朗机人这些年却为大明出了不少力气,军器监、铸炮坊以及军中都有佛朗机人的身影。

  陈子龙毕竟是儒家门徒,不像郑成功多少继承了家族海商的思维,比较重利,他皱着眉头想了想,有些拿不定主意,“同荷兰议和不是不可以,但是荷兰夷真的会遵守协议么?”

  郑功成见他意动,忙说道:“要是我们衰落,协议自然是不管用,但若是我们强大了,那协议就是有用的。”

  陈子龙沉默了一下,想了下他这句话的意思,最后终结还是觉得大明的利益要重要一些,至于葡萄牙给他们一点政策上的优惠便可以了,于是颔首说道:“楚王催促我们攻台,也是希望能够尽快逼走荷兰人,使得南洋安宁,然后全力北伐。既然和议能使南洋暂时安宁,那便依照国姓的意思来办,不过朝廷要用台湾安置难民,荷兰人必须离开大员。”

  “这点楚王行文中已有交代,我自然寸步不让!”郑成功笑道:“不过既然是和议,签订贸易协定,也不好严惩这批荷兰人,其他条件我准备放松一些,除了保证他们的性命之外,我准备接受赤坎堡内荷军的条件,允许他们携带自己的财物离开,而热兰遮堡也会安此例招降。”

  此前明朝与荷兰已经有过两次和议,但保持没几年,都被荷兰人撕毁,这次和议不知道能保持几年,但只要等到战船建成,行成了战力,恐怕就算荷兰人不撕毁,明朝今后也要撕毁。

  “那国姓便写个折子,署我们两人之名,火速发往南京。”陈子龙点点头,认可了郑成功的决策。

  就在这时,帐外一员将领躬身禀报道:“启禀国姓爷,甘将军在北线尾岛抓住一人,说叫何斌,让末将连夜送来。”

  郑成功听了眉头一挑,他见陈子龙疑惑,随即解释道:“此人是荷兰台湾评议会通事长,我军通过鹿耳门的海图,就是由他派人测量的。”

  陈子龙听后恍然,“这次能顺利能进入大员湾,击败荷兰人,此人当计一功!”

  “是该计一功,而且他来的正好,他熟悉荷兰人,正好可以由他去两堡商谈!”郑成功点点头,随即对帐外说道:“将人带进来!”

  不多时,一名中年男子被亲卫带进帐来,正是发现情况不对,趁着两军交战,偷偷从热兰遮堡逃到北尾线岛的何斌。

  (感谢fwx88的500,对你—在乎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

第853章南海停战

  次日清晨,位于陆地上的赤坎堡,得到郑成功的许诺之后,在军官描难实叮的率领下,三百名荷兰人,高举着枪械,列队走出城堡,向明军投降。

  荷兰人比较讲究,投降有个仪式,士卒吹号打鼓的走出来,看得明军士卒暗暗惊奇,奇怪打了败仗,这群红毛鬼有什么值得那么高兴。

  赤坎堡投降之后,郑成功随即派遣何斌与描难实叮一起乘船前往热兰遮堡,督促荷兰总督费尔勒格尽快投降,否则一旦破堡,全部杀绝。

  热兰遮堡的地形十分险要,城堡坚固,上设炮台,四周都是水面,登陆部队无法展开,而船只容易遭受炮台轰击,所以并不容易攻打。

  历史上郑成功主要也是采用“围困俟其自降”的方法,包围热兰遮九个月,击退巴达维亚的援军,使得荷兰人在绝望中向他投降。

  现在与历史上已经存在很大区别,考乌带来的支援舰队已经被重创,热兰遮堡从巴达维亚不可能再得到任何支援,海战失败之后,堡垒中的荷兰人已经丧失了全部希望。

  何斌进入堡垒后,引起了荷兰人的愤怒,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郑成功托何斌带进去一句话,“中国甚惯杀贼,尔等既说为商,则中国待尔为客。尔等若言战斗,怀叵测之心,则中国视尔为贼,必令尔睹天朝兵威!”

  其实这话就是当初荷兰人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海域占据澎湖后,明军将领沈有容对荷兰人所说话语的一个翻版。

  几十年前,明朝部分官员的态度,就是这样豁达开阔。

  西方在几百年后才形成一套文明规则,而当时的明朝官员,显然比荷兰人更据有道义,更加文明。

  可惜的是,那个时代不是谁落后谁挨打,而是谁先进谁挨打的时代。

  西方文明程度较高的古希腊、罗马俱亡于蛮族,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一直被北方落后的文明袭扰,直到高度文明的宋朝,被野蛮落后的元给灭掉。

  这其中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则见仁见智。

  荷兰人与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衰落的帝国不同,他的国力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而在此种情况下,他们的野心也自然膨胀,一心想要独揽对华的贸易权,让中国只同他们贸易。

  这不仅没有将身份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反而要居高临下,凌驾于中国之上,这种事情,天朝上国自然不能忍,而荷兰人见中国不同意,便选择了武力压迫。

  此时,荷兰的武力压迫,已经完全失败,自身的性命都难以保障,所以郑成功答应放大他们一条生路,并许予他们和西班牙、葡萄牙同等地位,同中国进行贸易,荷兰人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台湾评议会,经过短暂的商议后,便接受了郑成功的提议,表示愿意投降,乘船撤离台湾。

  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二十六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台湾又回到了大明的治下。

  六月底,南京城楚王府内,王彦正与户部、礼部、宗人府的官员进行商议。

  兵部尚书陈邦彦,拿着一本奏折,急急忙忙的走进王府,到了客堂之外,然后问守卫在外的王府侍卫道:“殿下可在里面?”

  “殿下正与王阁部等人商议公务。”侍卫抱拳一礼,“陈阁部稍后,卑职这就进去禀报。”

  陈邦彦闻语留在门外等候,不多时侍卫便请他进去,他一只手托着折子,一手整理了一下衣冠,便迈步进入堂中。

  外堂内,几名端坐的青袍官员,立时站起身来,给他行礼,而陈邦彦微微挥手,便疾步走进内堂,他见里面的人都停下交谈,便行礼说道:“殿下,福建来的捷报,陈大人与郑国姓,已经击败荷兰夷,夺回了大员!”

  说完,陈邦彦便将折子呈给王彦,内堂里坐着的几名大员脸上一喜,纷纷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王彦面漏喜色的接过折子,展开观看,微微皱了下眉头,思索片刻后,合起奏疏,抬头问道:“陈大人与郑国姓奏疏中所言,欲与荷兰夷讲和,陈阁部怎么看?”

  议和这样的大事,自然要朝廷说了才算,所以福建将奏疏快马送来。

  兵部事先看了奏疏,陈邦彦已经有所考虑,拱手道:“殿下,陈大人主持两广,郑国姓主持福建,朝廷经营南洋、台湾,主要靠他们去施行,现在两地督抚大臣,都建议讲和,而朝廷夺回大员后,也避免了满清和荷兰夷勾结,下官以为朝廷应该尊重两位封疆大臣的意见!”

  “你们也看看!”王彦想了想,将折子递给王夫之,后者立刻起身上前接了过来,展开观看。

  王彦伸手让陈邦彦先座,等下面几位大臣都看了一遍,便开口问道:“几位有什么意见?”

  “殿下,奏疏上议和的理由很充分,况且朝廷以将三万人马送到朝鲜,想要发挥威胁满清的效果,必然需要一支水师进行配合,才能随时渡海攻击关外,北直和山东沿海。”王夫之行礼说道:“现在湖广水师、浙江水师肩负江防重任,调动不得,那便只能调福建水师或者广州水师去朝鲜,而不管调谁,都需要朝廷先停下南海的战事,所以下官赞成议和。”

  “下官也赞成王阁部之言!”

  “下官附议!”

  王彦听了,点点头,奏疏上理由很充分,有关与贸易方面的考虑,而朝鲜确实需要一只水军坐镇,无论抽调福建水师,还是广东水师,南海暂时都不能再打了。

  “那便按着福建和两广的意思办,去令让郑功成将荷兰人送来南京,酌理藩院、户部、兵部与荷兰夷讲和,并将贸易税率定下来。”

  “我等领命!”

  荷兰人的事情解决,毕竟是一件高兴的事,而且王彦发现,这一件事件解决后,等于为其它矛盾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其他许多事情,也立时跟着便有了解决之道,他心中不禁有些振奋。

  “方才宗人府不是说宗藩对于孤王不满,想要拿回封地吗?”王彦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现在台岛以复,国朝多出数千里之地,正需要开发,朝廷现在艰难,宗藩想像以前一样肯定不行,而且苏阁老之前改革宗藩的政策,朝廷也不会改变。不少宗藩的土地,现在已经被百姓占据,贸然拿回去,必然引起民间动荡。孤方才想了一法,不如换地,你们以为如何?”

  (感谢大家的订阅、推荐,月票,创世据说十号封推,那我十号在加更吧)

第854章迁藩

  相比于中国历代的汉家王朝,明朝有两大积弊,一是庞大的宗室累赘,一是家国一体,财政不分。

  家国一体,表现在皇帝派太监四处收税,税收进入内库,而不是主管国家财政的户部来统一管理。

  为了此事,整个文官集团,或为国家,或为私,一直在与内庭抗争,直到崇祯、弘光两朝覆灭,皇权大衰,中央威严扫地,内廷派遣太监征收赋税的情况,才彻底结束。

  宗室累赘,则是宗藩不仅需要朝廷赋税供养,还侵吞了大量的民间土地。

  王彦说宗室对他不满,便与土地有关。

  “殿下的意思是将宗藩的土地换到台湾?”王夫之听了王彦的话,不禁开口问道。

  王彦点点头,“苏阁老对宗室进行改革后,规定宗室爵位递减,每代降低一个等级,奉国中尉之后,朝廷只保留宗籍,不在发放俸禄,并且限制亲王、郡王子女受封的名额,超额者不给爵禄,允许宗室任官或从事士、农、工、商等行业。从长久来看,朝廷要向宗藩支付的俸禄必然大减,二十年之内必见成效,可这只是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还有宗藩封地,不纳税负的问题,却没有解决。”

  吏部尚书严起恒站起来说道:“前些天浙江那边传来消息,越藩一个旁支,欲收回封地,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打死两人,重伤二十多人。朝廷现在给宗室的俸禄有限,他们便拿着以前的玉牒、地契想要收回封地,四处给朝廷闯祸!”

  “我看宗室是见朝廷清算了士绅被满清夺去的田产,将部分田地归还了抗清士绅,而没有归还他们的封地,所以感到不满,因而凭着皇室宗亲的身份,自己下去夺田。”楚王府长史方逢年冷笑道。

  “话虽这么说,但这些地契毕竟在宗室手中,那些地也确实是宗室的封地和田产,就这么让庶民占着,也不给个说法,也是不行啊!”荆王朱常巢是宗人府的官员,他得为宗室说句话。

  “怎么没有说法,殿下这个换地之策,下官以为不错,可以避免争地引发矛盾,又能给宗藩一个交代。”王夫之开口说道。

  土地回到宗藩之手,户部很难收上税来,但若在百姓之手,而百姓又没有地契,那边是朝廷之地,户部不仅多出数万顷土地,而且还能给百姓租种,收取赋税,户部的日子简直不要太好过,王夫之自然要力挺。

  朱常巢说话没什么分量,但他毕竟代表宗室,得为宗室利益考虑,台湾在他眼中就是蛮荒之地,封地换到台湾,那和流放基本没什么区别。

  “这个恐怕有失公平!台湾尚未开发,田地哪里能和江南、湖广相比?朝廷这是巧取豪夺宗室的资产。”

  满清入关后,明朝宗室大量逃亡,封地成为无主之地,让满清贵族侵吞,或是被地方官府拨给了流民,而一些抗清士绅也随着明政权一路退向西南,丢弃了在江南等地的家业。

  现在明朝夺回江南,南阳等地,那原来属于宗室和士绅的土地要怎么处理,便需要有个说法。

  宗室不跑就死,这没什么好说的,但那些士绅,就像陈子龙、夏完淳等人,他们原本都是江南豪族,但为了抗清事业,不仅亲人抗清而死,家中产业也被满清侵夺,现在他们打回来了,光复了旧地,那原本属于他们的田产该怎么办?朝廷要不要给他们做主?

  这是困扰南京朝廷的一个重大问题,毕竟这些土地,已经被其他人耕种多年,中间甚至出现了几次转卖,想要一刀切,全部收回,必然引起民愤,但士绅作为抗清的主要力量,以及大明朝的统治阶层,朝廷也不能说,让他们抛家舍业的抗清之后,连原本属于他们的资产都拿不回来。

  衡阳王氏本身就是湖广豪族,大地主,王彦的出生决定了他代表着士绅的利益,所以在光复南京之后,南京朝廷便在光复之地,从新清查,将满清所发地契一律作废,由南京朝廷从新发放,并借机清丈土地,收回一部分投靠满清士绅名下的土地,还给持有地契的抗清士绅。

  对于被流民散户种植的土地,则搁置暂议。

  朝廷维护了抗清士绅的利益,但对于宗藩的封地,却一直未做任何处理,这便使得不少宗藩大为不满,不少人便凭借着皇族的身份,回到封地开始自行收地征粮,结果引发激烈的冲突。

  小民图利,而且有些宗室封地,几年没人种,已经荒废,小民从新开垦,花了力气,早当成了自家的地,哪里愿意宗室收回去。

  从法理上讲,这些地属于宗室,就像士绅的地属于士绅一样,不能说主人逃了,家产放在那里,被谁占了,就是谁的了。这便没了法度,社会也就没了稳定的基础。

  可法理也并不是说就有道理,明朝宗室不为朝廷天下作出贡献,就享有那么多土地和权利,显然对于整个天下,没有益处,那就是不合理,法就需要改。

  治国以来,王彦也有领悟,整个天下,统治阶级要享受特权,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是这个特权得有度,统治阶层享受的特权越多,庶民的负担就越重,而当着个度超过了庶民的承受能力之后,李自成、张献忠之辈,便会蜂起。

  所以统治阶层要拿捏好这个度,不能超过,那么就要看统治阶层,在这个度内,如何去分配这个利益,而在明朝,宗室无疑是占了大头。

  有人说士绅不是东西,确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明朝每三年才取进士三百多人,明朝二百七十余年,所取举人总数不过八万人左右,而明末宗室人数确是二十多万人,宗室分得的利益,比士绅要多得多。

  明朝士绅有没有特权,自然是有,士绅不纳税,但这个不纳税,不是真的不交税,而是中了功名之后,有一定的限免额度,只是每个王朝后期,都面临官僚集团腐化,相互勾结的现象,限免的只是小头,大头是被隐瞒和未上报的土地,这是吏治腐败的问题,而不是士绅有特权的问题。

  历朝历代,士绅都是有特权的,宋朝士绅也有限免,也有特权,没特权谁考功名,谁治理国家,谁会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岳飞出身于普通农家,做官之后,家中两千多亩土地,一下成为大地主,韩世忠更是有几万亩地,但宋朝运转却比较正常,这是统治阶层享受的特权,在这个尺度之内,宋没有明朝宗室这个大包袱。

  明朝的现实就是,朱家没有给干活的士绅阶层足够的利益,官员俸禄少的可怜,宗室站了绝大多数好处,却又不做贡献,士绅便突破这个度,将负担转给了庶民。

  至于后世吹嘘满清的官绅一体纳粮,其实也没什么可吹嘘的,不要忘了满清的八旗和王族,满清不过是拿走汉族士绅的利益,去养几十万满人,八旗,创建他们的盛世而已,而拿走了汉族官绅的好处,那士绅为什么还要当官,“贪”嘛,最后官绅还是将负担转给了庶民,否则哪里来的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此时,摆在整个南京朝廷面前的饼就只有那么大,王彦肯定要给治理国家的官绅,而不是毫无贡献的宗室,他铁定是不能为宗室收回封地,否则士绅占一块,宗室在占一块,那庶民就又该反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3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8/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