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吾驺立刻也退一步,“主官由殿下提名几人,但必须由我礼部同意,而且主客司要派员进住其中。”
王彦想了,点点头同意,“可以。”
何吾驺听了便不在说话,此时庞天寿同意,何吾驺也同意,那也省的他再去与几为大学士一一沟通,基本可以定下来。
一旁的庞天寿见两人三两句间就达成了妥协,内心有些震惊,合着你衡阳藩就光针对咱家!
“衡阳王,现在可以说什么时候撤兵了吧!”庞天寿没好气的说道。
王彦心情大好,直接站起大笑道:“折子批下来,本藩立刻传令撤兵。”
语毕,王彦便直接向外走去,何吾驺、钱秉镫立刻起身相送,庞天寿听到了答复,却坐着不起。
何吾驺走在王彦后面,把他送出衙门,王彦却忽然停下步子,扭头对他说道:“何阁部,和议之事必败,孤建议何阁部不要误了前程。”
王彦说完,不待何吾驺反应过来,便钻入了马车,返回王府。
第676章安南
珠江口,江面宽广,一支旁大的船队,停靠在岸边,船队足有五十多艘大船,除了五艘巨大的三桅战船外,其他也都是水师的主力一号福船,可谓桅杆如林。
此时大队精锐的士卒正在列队登船,也有许多民夫,将一代代米粮和清水,往船上搬运。
自从三宝太监下西洋后,明朝已经很久没有组织过庞大的船队进入南洋,此次航行万里,对于广东水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码头上,王彦与一众官员站在一起,身边一左一右,正是担任这次任务的两员将领,一是水师参将俞方棋,一是琼州总兵钱一风。
这两人都是他的心腹,特别是钱一风,从青州时就跟随他,一直在琼岛上照料原忠义营和扬州眷属,也帮着靖海商号做些事情,对于南洋的情况十分熟悉。
王彦站在码头边,江风拂过,衣袍鼓鼓,他开口道:“本藩以派人前往泉州联络郑国姓,同时派人到澳门联结葡萄牙,并委托海商至书吕宋西夷,合力围剿荷夷,你二人则负责联络诸多藩属,不知道心中可有规划。”
俞方棋抱拳道:“殿下,末将等人便沿着海岸,先到安南、真腊、暹罗,联络藩属,若是时机成熟,便从荷夷手中夺取马六甲,一旦此地到手,便扼住了海运要道,将荷夷驱逐出南洋便不在话下。”
南洋贸易上的各个重要节点,王彦近些时日,已经从海商处了解甚多,也知道马六甲的重要性。
王彦点点头,但心中还是有些没底,毕竟不到五千人马,远赴万里征战,没有先例。
这次除了留下一小半水师,维持粤地海防外,水师出动大半,还从琼岛调了一千精兵随行,广东水师精华尽出,王彦是下足了老本,将广东水师发展三年的成果全部搭上了。
“能下则下,不能下,则徐徐缓图!”王彦看着江面的水师吩咐道。
俞方棋、钱一风当即抱拳,“末将知晓!”
王彦转过头来,又对身后的钱秉镫道:“宣旨的事情,便拜托钱主司了。”
钱秉镫笑道:“此宣扬天朝之威,震慑南洋群蛮,下官自当尽力!”
这时王彦抬头看了看天色,岸边士卒们已经全部登上战船,便挥挥手道:“出发吧!”
几人闻令,肃然抱拳,躬身后退几步,便转身登上大船。
片刻之后,此起彼伏的号子升便传了过来,“收锚”“升帆”之声在江面蔓延,船上巨大的白帆被慢慢拉起,如片片白云遮蔽江面。
王彦站在码头上,目视传入使出珠江口进入大海,才转身回城。
几日后,王彦让陈子龙、刘顺、李过、何刚主持两广,他交代妥当之后,便快马赶往武昌。
船队在海上航行几日后,在琼岛补给了淡水,便先到了安南。
此时的安南正处于后黎朝时期,安南与朝鲜都有小中华之称,除了吸收了中华的优秀文化外,传统的糟粕也吸收了不少,党争、割据是样样俱全。
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安南陈朝就接受明朝册封,位列太祖十五不征之国之列,成为明朝的藩属,然而成祖时期,安南陈朝被权臣黎季牦所篡,这事儿老大自然要管,成祖随即发兵灭了黎朝,但陈氏已被黎氏杀绝,陈朝绝嗣,成祖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随设交址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直统交趾二十多年,推行移风易俗,儒学教化,但此地民众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耗费无算,尽往里面砸钱,统治成本远远高于收益,终于在明宣宗宣德二年,明军总兵官柳升在当地遭到重大挫败后,明朝决心从此撤兵,远离泥潭,而越人黎利也因此建立后黎朝。
明朝虽然最终撤兵,但二十多年来,推行移风易俗,儒学教化,却使得汉人的诸多制度,文化对交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朝鲜无异,后黎朝很快便再次接受明朝册封。
此时的后黎朝状况与日本幕府比较相似,也类似与明朝,国内是一团乱码,安南王黎维佑基本是个傀儡,朝政由权臣清都王郑梉主持。
若只是如此,那还算好,但安南境内还有高平莫朝与黎朝争鼎,南面还另一位异性王割据政权广南阮氏,整个国家乱的不行,各种内斗并不比中国逊色。
安南虽小,但五脏俱全,上演的故事与中国无异。
这么一个小朝廷,国内却有这么多码头,这旨传给黎氏,傀儡国王,说了与没说一样,传给莫氏,那黎朝肯定意见大,那就只能传给权臣了。
这么多门路,这么多码头,不熟悉清南洋各国的情况,这差事还真办不好。
船队首先到了升龙,向黎朝的实际掌控者郑梉宣示旨意,要求安南配合明朝打击荷夷,断绝与荷夷的贸易,并在旗帜要加上“大明国属”四个大字。
升龙靠近大明,所以郑梉对于明朝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大明虽然没有亡国,但是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都城都被建夷夺取,至今没有夺回,可谓自顾不暇,他认为明朝没有精力南顾,所以郑梉并不愿意得罪荷夷,他接受将“大明国属”四个大字加到安南军的旌旗上,但对打击荷夷却表现十分冷淡。
第一份旨意,就没达到效果,这让自以为能一呼百应的钱秉镫感到十分挫败。
作为礼部主客司官员,主官藩属往来,虽说这些年朝贡减少,但他没想到大明的地位,下降的如此之快。
此时钱秉镫心里不禁佩服起王彦来,如果不是调入理藩院出使南洋,他不会知道明朝的影响已经如此淡薄。
他迫切想要在南洋重振大明的威望和影响,可对于接下来要怎么做,他却两眼全黑,好在这时有在升龙的大明商人建议可以去升龙的南面,到顺化找广南阮氏去谈。
船队随即起航,往南进发,意图恢复大明的影响。
第677章占城
明朝船队驶入南海,这对于南洋诸国是个不小的震撼,原本诸邦也都听说过中国的富庶强大,仰慕中国,但是毕竟只是心理上的想法,他们看不见,也很难感知,但这船队一来便不一样,这是实实在在能够看见的东西,带来的感知绝对不一样。
在成祖时明朝国力强大,明朝还时常插手南洋事务,但随后国力衰弱,便逐渐退出了南洋。
之后大明虽然是南洋诸邦的宗主国,但事实上南洋诸邦无论是打仗也好,相互谈和也好,从来都不带大明玩。
什么原因呢?
因为求不着!大明远在万里之外,就算跟大明商量了,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既然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那还跟大明商量什么劲儿呢?
久而久之,南洋诸多邦国在做任何决定时,脑子里根本就不会想到大明,也不关心做出的决定是否损害了大明。
反到是荷夷的武装商船,没事儿就在这些邦国家门口转悠,让这些邦国在做事时,不得不考虑,这在家门口游荡的哥们儿是什么想法,要不要和他商量。
如此以来,情况必然是荷夷对诸国的影响更大,而大明日渐衰落。
可是此时明朝的船队一进入南洋,而且规模要比荷夷庞大,便给诸邦心理上带来影响,远在万里的中国天`朝,一下就具体起来,不在遥远,能够触碰。
这明朝船队一来,当地邦国在处理大明商人贸易时,难免就要想想大明的想法,这就使得大明海商的生意好做起来,这也是广南海商,极力唆使朝廷影响南洋的原因所在。
不过,明朝船队在南洋,毕竟不像荷夷转的那么勤快,也不像荷夷在巴达维亚、马六甲占据要道,船只来往频繁,大明想要恢复影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船队沿着海岸行进,按着商人提供的信息,联系到了割据南方的安南权臣阮福濒,而阮氏因为要对抗黎朝掌权的郑氏,决定全力支持明朝,以此来换取明朝支持阮氏推翻郑氏。
钱秉镫对于郑氏掌握黎朝之权,而对中国怠慢十分不满,便答应下来支持阮氏控制安南。
船队在顺化待了几日,阮氏为船队提供了补给后,再次起航,来到占城。
占城为秦汉时期的象林县,但此时已经完全不见秦汉的影子,文字不通,信仰不同,为化外之邦。
占城原本已经沦为安南附属,但随着黎朝内部,阮郑之争,再次独立出来。
占城地虽小,但历史上也曾做过南洋小霸王,曾经攻占过安南都城升龙,占领过真腊,四面树敌。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他面临北面信奉儒法的安南和西面信奉小乘佛教的真腊,两面威胁,占城为了对抗两强,保持自身独立性,便有意阻止两国的文化宗教影响,国内小乘佛教,婆罗门都逐渐被打压下去,转而联接马来半岛的绿教。
对占城而言,安南、真腊都是他的威胁,所以占城必须保持与两国不一样的宗教文化,才能保证在被两国攻击时,将国内凝聚为一条心,使民间也激烈反抗,达到抵御吞并的目的。
占城在疏远两国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盟友,可惜并非大明,而是马来半岛,以及南面群岛上的众多苏丹。
为了和这些苏丹搞好关系,占城人抛弃了小乘佛教,以及婆罗门,开始迅速绿化。
通过多年的努力,占城做到了这一点,在宗教文化上,迥异于安南,自然更加不与大明相同。
钱秉镫出使占城,情况比在升龙面对郑氏时,还要失败。
郑氏怎么来说,还是同意在旗帜上加上“大明国属”四个大字,占城整个国策是屏蔽两大邻国的影响,而安南与大明同文同教,占城并不想与大明太过靠近,所以进贡可以,其他一概不行。
钱秉镫得到答复,心中十分恼怒,他这出来走了一遭,对于原来的进贡,已经有了新的看法,这光进贡骗赏赐,本国对于大明却并没向心力,不听宗主国号令,跟白眼狼一样,那要他进贡有什么用?
钱秉镫在获得阮氏支持后,信心大增,但在占城再次碰壁。
此后船队又南下到达真腊、暹罗,各邦都表示愿意朝贡,但对于对付荷夷却没有什么兴趣。
再往南便靠近马六甲、巴达维亚,是荷夷的势力范围,诸邦也都是各自苏丹,其态度必然更加倾向于荷夷,船队离开暹罗后,便没有继续南下,而是北返顺化,想要以阮氏控制的顺化、广治为基地,先应阮氏之请,对实力最弱的占城下手,杀鸡儆猴,也为水师在南洋取个泊船之地。
海上作战,并不像攻打城池一样,有个固定的目标等你去打,船队在大海上,可能一年半载都遇不见敌船,不过船始终不能离开陆地太久,必须要靠岸补给,所以所说是海战,但抢占陆地上的重要的贸易节点,也是关键。
明军在海上与荷夷交战,但是水师至今没有遇见荷夷战船,一场水战未打,反到要先对占城动手。
通过商议后,钱秉镫便以理藩院的名义,召集名义上的藩属真腊、暹罗、安南对占城施行惩戒。
阮氏早就想拔掉身后的占城,有大哥带头,阮主阮福濒立刻起兵一万,真腊与占城世仇也同意发兵五千,暹罗事不关己,婉言拒绝。
明朝这边奔走串联,荷夷自然也获得了消息,在水师出使南洋各邦时,浩瀚的大海上,已经狼烟四起。
彼时海洋贸易,各个海商大多亦商亦盗,可以在合适的时间,随时转换,大海上并没有王法。
这点荷夷与诸多西夷做的最好,大明的海商步子明显慢一些,但也有些海商开始学着西夷,在某些不在官府管控的海域偶尔干上一票。
随着王彦与荷夷开战,海面上的状况便精彩起来,一直与荷夷互掐的西班牙、葡萄牙,便斗得更加激烈,几乎只要遇上,必然相互抢劫,而明朝一方,打响第一枪的也并非水师,而是大明海商。
第678章偶遇敌船
广阔的海面上,一艘三桅福船满载着大明的茶叶,乘风破浪,向南航行。
船只在广州装满货物后,在琼岛加了些淡水和米粮蔬果,便继续沿着海岸航行。
船是靖海商号的商船,因为有五忠军背景,商号又拥有造船工坊,所以发展特别迅速,在南洋活动的商号船只足有百艘,如果不是因为水手,船工不足,商号的规模还能更大。
对于商号而言,船并不是问题,琼岛尚未开发,适合造船的巨木众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造出百艘千艘海船,但是水手、船工、引航却不是短时间能培养出来。
王彦经营粤海三年,也就培养这么点人出来。
一路上,船只并没有遇见什么大风浪,此时虽然不是顺风,但自宋代开始,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八面来风,唯头不进”的操帆技术,意思就是只要不是逆天,其它七个方向来风,都可以通过调节帆面来使船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