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1179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而现在张超提出的这个太子采邑,是把倭国划归给太子,由他管理,并且享受采邑的诸多收益权力,实际就和封国一样。

  若说区别,就是倭国这块采邑,为太子采邑。就是说,这块地是只属于太子的,张璟现在为太子,这块地归他所有。但当他继位为皇帝后,这块地就不再是他的采邑,若册封了新太子,这块地就归新太子。

  总而言之,这块采邑就是跟太子这个储君之位捆绑的,当了太子就能继承这块地,若不是太子,就不能再拥有这块地,这块地,只做太子的采邑。

  “太子已经是储君,还需要封地吗?”马周有些疑惑。

  太子管理着东宫,也有自己的一套僚属和卫队,虽说是由朝廷供给他们俸禄,只是朕以后,太子也应当能够有机会历练。不仅仅是说跟随皇帝学习政务,听老师们讲经讲课,光是听和学是不够的,他还得有机会去实习操作。

  把倭国列为太子采邑,则以后太子能够亲自管理这块地方,可以积累实际的政务经验。

  当然,另一方面,太子有采邑,则也会有自己的收入,不再全靠朝廷供给。张超认为,还是应当给太子一些财务自由的,至于太子有了采邑,再建一支私军,他认为只要在监管之内,当然也是允许的。

  诸侯都有封地,都有军队,太子为什么不能有呢?

  至于说太子有兵就会造皇帝的反?

  张超是不担心的。

  倭国距离中原极远,离汉京更远,太子在采邑又能拥有多少兵。亲王拥兵额度不过一万。

  就算给太子增加到一万五的额度,那才多少人。

  而且养兵花费可也不小。

  给太子一个练手的机会。

  当然,这也算是增强皇家的实力。

  不仅宗室诸王有兵,太子也一样有兵有地盘。

  “陛下的考虑,似乎也没有问题。”

  相比起朝鲜的地缘战略性,倭国就不是那么重要的,他处于东海上,是一片群岛组成,不通大陆。

  又处于边缘。

  “这件事情,朕希望由你来提出,如何?”

  张超笑着对马周道。

  内阁首相提出将原本划归朝廷直辖的倭国,改设为太子采邑,这确实也符合程序,当然,这也不仅仅是符合程序问题。

  张超不亲自提,也是为避免会有些人反对。

  皇帝亲自提,跟首相提,效果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这也是张超让太子以后感激马周。毕竟,多一个这么大的采邑,那对太子来说也是有极大助益的。

  有地盘有钱,太子能做更多的事情,能提高自己的名望影响力,稳固自己的储君之位,这都是很重要的。

  若马周提出这些,那太子肯定要记他一个大人情。

  马周办事效率很快。

  回去之后,立即就拟了这么一个提案,然后在内阁上讨论。

  张超和马周都跟内阁诸相们通过气,因此大家都明白这个计划是皇帝的意思,讨论了半天,就已经全票通过。

  然后送到翰林院审议。

  翰林院以房玄龄为首的学士们,研究后,也认为并无不可。首先,倭国现在还没亡,那块地还在敌人手里。

  其次,这块地以后只用做太子采邑,因此并不会说太子将来当皇帝后,把这块地再分给他的儿子们,而是只传太子。

  因此这地实际上也还算是在朝廷掌握之中,并一直在朝廷掌握之中。毕竟,太子是储君,当然是代表着朝廷,而不是封臣体系。

  再者说,让太子有块采邑亲自管理,在继位之前,多磨砺一些管理的能力,这对于将来继承帝国当然也是大有帮助的。

  若是太子一块采邑都管不好,那大家也能提前看明白。

  内阁提出,翰林院通过,因为涉及到封地采邑这些,所以最后又送议会贵州院审议。

  最终自然也是通过的。

  如今的这届议会,是与内阁翰林院配合的最好的一届了,对皇帝的意图更是心领神会,从来还没有出现过与皇帝意图作对的那种情况。

  于是乎,倭国还在倭人手里,但大华帝国已经通过决义。

  在朝鲜南新设带方道和乐浪道,并将倭国改为扶桑道,为太子采邑,直接太子和东宫管理,太子在扶桑采邑,可拥兵一万五。

  其余方面,太子采邑几乎和诸侯封地的权益差不多,三分之一税缴朝廷。朝廷也要派出御史等。

  虽然扶桑现在还是倭国,但大华上下,似乎无视他们了。在大家的眼里,这倭国已经是扶桑道了,顶多再多等半年,到时太子殿下肯定就已经将扶桑攻下了。

  ……

  “骆宾啊,太子来信,对于你提出将倭国设为太子采邑一事,非常高兴啊。他让朕代他转答谢意。”

  马周笑笑,“这都是陛下之意,臣不过是出面提议而已。”

  “你这出面提议很好啊。朕现在还要请你帮个忙!”

  “陛下尽管吩咐。”

  “朕最近在想,皇帝也应当有个采邑。”

  马周怔了一下。

  你说太子要有采邑,让我来提,我提了,现在也通过了。怎么着,现在皇帝也需要一个采邑了?

  皇帝你是缺钱了?还是缺啥了?

  马周不太明白,张超可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他更是皇帝,天下之主,还要一块采邑做什么?

  张超假装没看到马周的疑惑,自顾自的说下去。

  “朕以为,吕宋、渤泥、爪哇、望加锡四群岛,可作为皇帝采邑。其制仿太子采邑,四群岛为皇帝专有采邑。朕在位,采邑就是朕的,但朕退位或者哪天驾崩了,就由新皇继承,采邑不分封给诸皇子。”

  “四群岛,可拥兵额十万。”

  张超说了个十万兵额,更吓了马周一跳。

  皇帝你要十万兵干吗?天下六十万兵都是听你节制啊。

  张超却只是笑笑,“兵额十万好听点而已,并不是真拥兵十万。”

  采邑兵跟朝廷的兵当然还是不同的,朝廷的兵是受朝廷约束的,皇帝哪怕节制兵马也受宪法约束。

  但采邑兵不同,采邑兵属于私兵,虽说调动也受朝廷节制。

  但这采邑兵其实是为预防万一的,一旦有意外时,那一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军队就会有大用。

  马周感觉自己心跳的厉害。

  刚设了一个太子采邑,现在又来一个皇帝采邑。

  太子采邑是倭国,而现在皇帝采邑,更直接就是原来张家的南洋封地了。

  “陛下,此事只怕朝廷大臣们未必肯支持!”

  “总要努力试试,跟大家好好谈,耐心谈,朕相信大臣们最终能理解朕的想法的。不过此事,还是先由你来提。”

  马周一脸苦笑,无奈的点头。

第1452章 三足鼎立

  身为首相,马周也还是很有自觉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哪怕如今实行这个内阁责任制,哪怕他可以直接不经皇帝而批示奏折,处理朝政。

  但他不过是皇帝的大管家而已,还是有任期限制的。说是内阁宰相最多能两任十年,但又有一个每五年改选三分之一的限制,因此有些宰相是做不到两任的。

  他也相当清楚,做出了政绩,那是在皇帝的领导下,是皇帝的领导有功。若是出了责任,自然就是宰相办事不力。

  内阁首相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国家那么大,疆域万里,百姓亿万。他这个首相,在内阁里都还有另外八个宰相,说是群策群力,但也充满竞争。而翰林院,又是专门盯着他们的。

  内阁既决策,又执行。

  可有时千辛万苦想出来的决策计划,翰林院却可能找出理由否决不通过,他只能拿着退回来的决策计划,与内阁诸相们一起再商议修改计划。

  更别说,还有御史台整天盯着他们。

  那更是一群完全不干实事,就盯着办事找麻烦的家伙。

  他们不像翰林院,翰林院负责审议封驳,否决他们的计划,总还能列出个一二三四五各种理由来,得很充足。

  可御史台那些人,他们弹劾人,哪里需要什么证据。

  他们拥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就算是听到点流言蜚语,都能因此弹劾。他们不需要自己找证据,让你找证据来辩护。

  甚至议会那里还有两院议员一堆人呢。

  而首相最不自由的地方还在于上面还有一个皇帝。

  那才是真正的婆婆。

  不管是提出五年计划,还是各种其它方面的重大决定,那肯定得先向皇帝请示汇报的。

  尤其皇帝还是张超,这种威望无比的皇帝,哪怕有宪法限制皇权,但很多时候,皇帝的中旨,比朝廷正式的诏令还管用。

  皇帝一句话,比谁都管用。

  有时,马周觉得遇到这样的皇帝是好事。

  因为大方向他拿了,他只负责执行就好了,重大决策,皇帝会召开御前会议,与重臣商议拿出决策,这让他压力小了许多。

  而且皇帝在重大决策上,还从来没出现过什么大问题,跟着皇帝的指挥走,总是对的。

  作为首相,有时也还得为皇帝背锅。

  明明是皇帝的意思,但皇帝不想出头,他就得站出来。

  上次太子采邑,事情办的挺顺,太子还记了他一个人情,这是好事。

  可现在,皇帝采邑,却很棘手了。

  “无辅,陛下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事来呢?这不是添乱吗?这可不是太子采邑,只怕一提出来,到时肯定就群情汹涌啊,咱们内阁若是出头提议,到时可就要被架在火上烤了。”

  内阁会议上。

  马周把话题刚一提出,结果诸相就都炸了。

  谁会不知道这事情是皇帝的意思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11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79/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