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了九年,她的眉眼已然褪.去了当年的青涩稚嫩,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惊叹的美.艳;周身的气质也已从浮于表面的端庄沉静变成了真正的淡漠坚毅。
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年少时的记忆呼啸着闯入了赵瞻的脑海,他激动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在众臣疑惑不解的目光中,支吾着道了声:“好,好文采!好见地!”
阿筠像是第一次见他似的,毫无波澜地垂下眼行礼,用刻意压低的嗓音道:“谢陛下谬赞。”
赵瞻的心跳一下子剧烈了起来,然后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是爱上她了。
住持说的初心,他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
她参加殿试,赵瞻就把她列在状元的位置。
她要参政,他就送她进吏部任职。
她想要的,他都会给她。
但令赵瞻万万没想到的是,她还要把自己女子的身份公布于天下。
“为什么?”赵瞻愣住了,“女子参政,史无前例。”
“身为女子并不可耻,”阿筠微微仰头,目光坦然且坚定,“若陛下觉得微臣有悖祖宗,便在微臣将真相大白于天下后,赐臣一死便是。”
一番话掷地有声,令人动容,赵瞻想,阿筠便是他见过的最有魄力的女子,于是,他答应了她的请求。
那也是他第一次站在朝中群臣的对立面。
为了她。
第二天上朝时,赵瞻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自将阿筠身为女子的实情公之于众。此言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面露惊愕与愤慨之色。随后,众人纷纷出列,言辞激烈地请求德昭帝即刻将兰筠下狱治罪。
赵瞻勃然而起,怒斥群臣,随后拂袖而去,留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也是那一天,赵瞻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为帝王不容置疑的威严。
做皇帝就该如此,他想,他要保护他心爱的人,要做他想做的事。你看,不顺那些老家伙的意,并不会有什么后果发生
是阿筠,给了赵瞻为自己而活的勇气和魄力。
他心里充满了感激。
从那以后,赵瞻把全部的心都放在了阿筠身上。虽然阿筠对他始终没什么表示,但他并不担心。因为毕竟,阿筠也没有把目光落在什么其他人身上。
像阿筠那样的人,或许一辈子都很难主动去关注他人,更莫说对谁倾心相待了。只要自己在她身边陪伴她,假以时日,还愁不能让她敞开心扉吗?
她身份公开后,朝中规则随之发生改变,其中尤为独特的一条,便是准许女子参政。
反对之词众多,可支持的人也数量可观。
在性别限制取消之后,首先响应的就是高门贵族精心培养出的大家闺秀们。一开始,她们只是担任一些并不重要的职位,但出乎意料的是,她们总能做的很好。于是,越来越多的女子走出了家门。
质疑声仍然存在,但小了很多。
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然后,兰绬入京了。
阿筠并没有向赵瞻提起过兰绬,但二人关系密切,总是待在一处,要知道她们的过往并不是难事。
赵瞻怀着感激之情召见了兰绬, 因为如果没有兰绬和她的父母,他恐怕再也没有机会重新见到阿筠。
他看得出来,阿筠是真的把兰绬当成家人,也是因为她,赵瞻第一次在阿筠的脸上看到了人间烟火气。
赵瞻在为阿筠高兴之余,也觉得有些泄气,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被阿筠视为家人呢,哪怕只是兄长也是好的。
兰绬是武举出身,文也不差,为人处世一看就是出自阿筠的教导。于是,秉着爱屋及乌的心态,他把兰绬送上了她向往已久的战场,又嘱托亲信在战场上对她多加看顾,务必保她性命。
令人惊喜的是,兰绬并非花拳绣腿之徒,她屡建奇功,很快便能独当一面,竟是一个可以安邦定国的将才。
赵瞻十分欣慰,当即封她为旌西将军,执掌三军。
阿筠与兰绬亲近,他便也情不自禁地将她视为自己的妹妹,虽然他知道这种想法或许有些自作多情。
在此姐妹二人的表率之下,东丘展现出了一副新的气象,甚至隐隐有了中兴的趋势,阿筠作为第一功臣,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丞相。
那之后,阿筠第一次主动求见赵瞻,向他谢恩。
但赵瞻知道,她意不在此。
她想问的是子桑家的事。
子桑文林被杀时就是丞相,兜兜转转,她又回到了原地,丞相之位对她来说实在是意义重大。
赵瞻隐隐约约地发觉,他似乎已经抓住了她重返京城的真实目的。
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天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是为了站在高处,享受权力与荣华?
通通不是。
还有那所谓的,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以女子身份出现在世人眼前,都仅仅只是铺垫罢了。
她没有那么大的志向,多年来忍辱负重、寒窗苦读,想要的不过是为自己的家族平反,为自己的父亲沉冤昭雪。
原来,阿筠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超凡脱俗、不入尘世,她也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寻常的女子。
“当年子桑丞相的事,朕已经掌握了不少证据。”赵瞻有些怜爱地看着兰筠,“朕会帮你,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为何?”兰筠不解地问道。
“你现在在朝中的势力还没有稳固,刚当上丞相便要做如此大的动作,难免惹人争议。”赵瞻劝道,“你也知道,现在百姓们是如何猜测和议论你同朕的关系的。”
兰筠只是低着头,沉默不语地站着。
“子桑丞相德高望重,从小就是朕最尊敬的长辈,为他平反也是朕一直以来的夙愿。”赵瞻道,“朕不想让他的清白之身被一层暧昧不清的绯色所玷污,朕觉得,阿筠你应该也不想。”
兰筠沉默了半晌,道:“是。”
赵瞻当年为了子桑文林惹怒过先帝多次,这件事,满朝文武尽皆知晓,兰筠虽然心中仍存疑惑,但对赵瞻也不是全无信任。
“阿筠,你已经等了十四年,不要急于这一时。”
兰筠深深一礼:“多谢陛下提点。”
但反对兰筠封相的声音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秘密上书,忧心忡忡地提及,如今阿筠与兰绬,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彼此间又情同亲姐妹。她们在朝堂与军中各自都拥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倘若任由这般发展下去,很容易发展成一家独大的态势,这向来是作为君主最应当忌讳的局面。
更何况,她们二人都是女子。
赵瞻一气之下,将那位上书的大臣贬了职,但这种弹劾却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对此表达出了不满。
赵瞻并不昏庸,朝中的职位有限,如今却让女子占了一半,群臣当然不会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
但客观地、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他们说的又不无道理。
一家独大,太容易造成朝政不稳,即便他对兰绬和兰筠怀揣着十足的信任,也难免她们会逐渐成为各方势力的眼中之钉,甚至被他人利用,成为他人摆布朝局的棋子。
并且,朝堂之上,不论是男子势力胜过女子,还是女子势力胜过男子,都不是长久之计。
要想稳定,就必须平衡。
于是他再次召见了阿筠,与她商讨此事,询问她的意见。
按照他的意思,边疆局势已经稳定,不如将兰绬召回京城,也还她们姐妹一个团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谁知,阿筠竟想也不想地否定了。
“若要选一个,”她说,“陛下就免微臣的职位吧。”
“那怎么行?”赵瞻皱着眉看她,“如今东丘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时刻,你是此次变革的中流砥柱,怎可此时抽身?若如此,至黎民百姓于何地?”
“还有你父亲,难道阿筠你不想再为子桑大人平反冤屈了吗?”
兰筠低头沉思,不知在犹豫什么。
“朕倒是有一个万全之法。”赵瞻道。
“不如你嫁与朕,做朕的皇后。后宫虽不得干政,可你与朕一心,朕自会替你完成改.革大业。至于子桑丞相,待你成为皇后,子桑大人便是国丈,朕要为国丈平反,亦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
此言一出,兰筠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
赵瞻紧张地等着她的答复,掌心里不由自主地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就在赵瞻以为自己被默示拒绝了的时候,兰筠却忽然开了口。
“微臣还有个请求。”她道,“微臣要换回自己原本的姓氏,子桑。”
赵瞻露出了惊讶万分的表情。
“但……你可知这会引起多少猜测,给你自己带来多大的危险吗?”
“微臣不惧。”兰筠道。
“朕也可以理解,”赵瞻神色严肃,“那就按你说的办吧。”
阿筠便当场跪在了赵瞻面前。
“谢陛下隆恩。”
赵瞻从龙椅上走了下来,亲自上前扶起她,将她柔软白皙的手握在了掌心。
“阿筠,多年来你受苦了,之后,便放心地依靠朕吧。”
“可谁知,朕与阿筠的这一选择,却无意间害惨了绬儿。”德昭帝看向遥岚,遗憾地长叹了一口气,“换回姓氏这件事虽然引起了众多猜测,但到底不能直接证明阿筠乃子桑氏遗孤的身份。绬儿对前朝争斗一无所知,我们也不便向她解释这许多。”
“谁知绬儿性子刚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居然在封后大典上当众请辞。”
“朕对她,着实愧疚,只希望她真的如她所愿,从此过上了随心所欲的生活吧。”
“如此,按照陛下的说法,你对子桑筠情深义重,她虽然对你不见得有男女之意,但也感念你的恩情,与你相敬如宾?”逝川总结道。
“正是。”德昭帝答。
“那么,晚辈倒是有一事不解,”逝川做出一副虚心请教的姿态,“据史料记载,子桑氏身在后位六年之久,这六年里,为何子桑文林一家始终没有洗清冤屈呢?”
“无论如何,总不会是因为琉沙之祸,毕竟那是最后一年才发生的。”
德昭帝一顿,一时没有回答上来,遥岚食指的柳木指环微微发热,开始颤.抖起来。
遥岚用拇指安慰性地抚了抚指环,示意兰绬先等他们问完。
第84章 金兰篇(二十六)假象
“陛下答不上来,是吗。”逝川眸中浮现了一丝笑意,“那不如,由晚辈来替您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