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非主,犬吠非主,他飞速地在心里念了一遍又一遍,手中力道却收不住,铆足了劲往陆宁远的身上一劈,只是尚存几分理智,没往他要害招呼。
陆宁远竟是躲也不躲,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说什么从没想过和他打架。哈!他杀他那日岂是这般?
刘钦不承他的情,陆宁远也不是什么甘心挨打的迂腐之辈,果然挨了两下打后,便被他逼得还手。刘钦心中顶着一口气,这会儿也不想别的,所有一切都置之脑后,只是非要压胜过他不可。
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只有一刀砍在陆宁远身上,让他也结结实实挨上一下——可是没有。就像那日陆宁远两箭一枪就把他格杀当场一样,又一次,他就像是被死死按在砧板上的肉,从始至终竟没有半分还手之力,被他轻飘飘地击倒了。
在这一时刻,刘钦心中之恨,简直要刻骨了。
他摔倒在地,咬牙忍耐着一阵阵屈辱的疼痛,恨陆宁远,但心中明白是恨自己,可这恨一股脑倒下来,将自己盛满了也接不住,溢出来的便又都钉在陆宁远身上。
陆宁远一步步朝他走来,几乎模糊了上一世与这一世的界限。恍惚间他不在自己家里的庭院当中,而是又回到了京城外的郊野地里,那一匹飞驰的烈马,他拼死一搏的最后一击,还有回头时陆宁远如山岳巍峙般无言的自负自矜,最后是他自己那草芥一般的死亡。
若是单以与人争斗而斗败论,世上人可大体分为几种,一种是见对方出招漂亮,高声赞好,一种是灰头土脸落荒而逃,一种人默不作声咬牙而去,最后还有如刘钦这种,心里恨到极处,面上却还要端起体面,不肯内外皆输,于是整整心神坦然自承落败,然后转身便走。
等他走后,从此对陆宁远,心里面就只有恨了,若再有别的念想,他自己便要先把自己恨死。
但陆宁远没让他走,他不知道哪来的胆量,抓住刘钦的衣服,然后在这既不是生死关头,也不是劫后余生的当口,拥住了刘钦的背,突然脱力,就抱着刘钦一起摔在地上,因为是往前倒,还把刘钦给垫在了身下。
刘钦膝盖“咚”地砸在青砖上,疼得龇了牙,在这一刻疑心陡起,就怕陆宁远是有什么阴谋败露,决心在此刻灭他的口,连忙忍痛回身,知道现在两人身上都没兵器,已准备一面喊人,一面扣住陆宁远的脖颈殊死一搏,拧身时却觉陆宁远的两手还箍在自己腰上。
他使劲一推,同陆宁远分开,准备拉开半步距离,但马上又被陆宁远顺势攥住了手腕。
陆宁远拉他时用的又是惯用的右手,刘钦下意识一挣,陆宁远吃不住力,便松脱了,但随即左手忙追上来,只来得及够到他手指,稍一碰上便紧紧一收,将他拉住了。
这时刘钦若是硬拽,手指便要脱臼,他就没敢动这只手,拿另一只往陆宁远脖子上按去。可伸到一半,见陆宁远实在不是与他生死相搏的架势,稍一犹豫,又收住了,没有闹得那样难看。
陆宁远倒在地上,只支起一半,紧紧拽着他手,比起要杀他,更像只是不让他走。一张脸白得不像活人,但拉他的手有着千斤的力,而且滚烫非常,在灼着他的皮肤。
他张着嘴对刘钦,像是极力想要说话,但喉咙里只发出了几个沙哑的音节,支支吾吾听不清楚。
刘钦恨恨地在他头上一摸,才知道他发了高热,不知怎么,心肠忽然不像刚才一般刚硬,把那簇扎在陆宁远身上的恨意暂且拨开,耐下心等他开口。
陆宁远焦急地想要说话,可是喉咙紧得忽然失声,越着急就越说不出来。天已经亮起,仆役们开始活动,刘钦举起单手打个手势,便有卫士把守在两边,不让旁人过来。
他没叫援兵,已是冷静下来,能听人说话的意思了。陆宁远隐隐有所察觉,使劲吞着唾沫,把喉咙里的刀子咽了又咽,吞下百十把刀,终于能发出声了。
他开口,声音十分勉强,断断续续的,说的却是不相干的话, “你还……记不记得,在,在睢州时,我把你,扔在城里,自己……自己突围,问你信不信我,你说信……”
他用力地看着刘钦,“我不害你……我会,保护你……你还,相信我么?”
刘钦这会儿半条腿动不了,肋骨下面也阵阵作痛,他这句“不害你”实在没有什么说服力。但经他一说,刘钦不由也想起了两人并肩作战的那段时光、和几次被他救下,沉吟着,微微出了阵神。
他之前太过震怖,现在稍稍平静下来几分,便也不相信陆宁远要杀自己。哪怕他真是上一世杀他之人,但两人朝夕相处近三年,陆宁远若是对他暗怀杀气,能装一日,却装不了千日,总会露出端倪,他不可能丝毫感受不到。
况且这么多时日下来,陆宁远的那副肝胆,他自问已经窥见了十之七八,要说他会做刘缵暗藏在自己身边近三年的一颗钉子,只为套取情报,或是在关键时候给他致命一击,除非他看走眼,不然绝难相信。
况且眼前这个陆宁远,当真就是当初亲手杀了自己那人么?会不会有错?
刘钦心中稍稍松动,听陆宁远这么问,其实嘴里已含了一个“信”字,这一次却不愿意吐出。
陆宁远着急道:“你信我,你……”一急便又说不成话,脸上露出明显的痛苦之色,拉着刘钦的手却收得更紧,攥得他几根手指生疼。
刘钦怔了一阵,喉咙一滚,不知是想暂且稳住他还是出于什么心思,终于还是低声道:“嗯。”
他说这话时,眼睛转向别处,声音又轻,像是从鼻子里呼出来的,陆宁远听得并不真切,一时间只怀疑是不是自己错觉。
但随后,刘钦把另一只没被握着的手放上来,准备把他紧攥着的左手拂掉。陆宁远怕自己松手之后,一切就都不可挽回,哪里肯让他拂开,全身的力气都放在了这一只左手上面,便同刚才的刘钦一样,暗地里已在生死相搏了。
刘钦见拉不开他,眼睛转了回来,见了陆宁远脸上神情,明白他还有话说,便不出声,又等了下去。
陆宁远松一口气,却恍惚了下,几乎昏倒,忙撑住心神,吸一口气,又吸一口,终于又能出声,“我刚才去了,衡阳王府。衡阳王问了,在江北的事……”
他说几句,便喘一阵,看着十分费力,却不肯停下。刘钦神色认真起来,也不打断,就听他断断续续地道:“还说起我父亲,说要,说将来要还他公道。没说别的……就是这些了。”
“哦?”刘钦问:“你怎么说?”
陆宁远看着他,“我已向你发过誓……不会,再改了。”
他没有复述自己当时说的话,反而说起了在江北时跪地向刘钦宣誓效忠的那日。刘钦想到那天,想到自己那胸有成竹、半真半假的一副作态,从陆宁远处换来的似乎是饱蘸了痛苦的一跪,恍然之余,心中蓦地像被什么推了一推,轻轻颤了两下——
原来那时的陆宁远并非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干干净净一张白纸,而早就在他不曾看到的地方饱蘸了浓墨。他为何竟会那样痛苦?为什么那样痛苦,最后还是答应了他?
他这时才明白,对陆宁远,他知道的或许远没有不知道的多,但有一点确定无疑——他这样的人,既然发下了誓,就不会再改了。
他沉思片刻,举起手招呼人过来。陆宁远见状发急,头从地上仰起,嘶声道:“你信我……”声音已像石砾刮在地上。
刘钦不想听了,伸手按住他嘴, “嗯,我信你。”
当日在过江的船上,他自问没有什么足能取信于人之处,陆宁远却对他说了同样的话,如今他原样返回,也是应有之义,不算吃亏。
陆宁远睁大了眼睛,忽然脱力,头在地砖上一磕,倒了回去。
竟有这样的幸运么?那道缥缈的影子还攥在他的左手里面,不仅没有烟消云散,反而重重涂上了又一抹颜色,末一笔从影子间飞出,又落墨在他的身上。大浪拍下,潮水退后,那簇火苗仍静静燃在那里,摇晃两下,比刚才还要更亮几分。
他紧紧看着刘钦,一错也不错开眼睛,终于支持不住,在失去最后一抹意识之前,只听刘钦道:“把他弄床上去。”又说:“别扶我,我自己能走。”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80章
陆宁远昏过去后,紧紧拉着刘钦的手就松开了。刘钦撑着膝盖站起来,举起那只被他捏了半天的手一看,才见上面已经有了四道雪白的手指印,几个指尖则被勒得通红。他甩了一甩,没放在心上,让人把陆宁远送回房间里,再请个大夫过来。
他没有跟过去。对陆宁远,他需要好好想一想,仔仔细细地捋清楚,在想通之前,还是不见他为好。
他回到自己房中,没惊动旁人,让德叔送来伤药,见他神情疑惑,像是想开口问自己怎么了,没有解释,挥挥手让他走了。等屋里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时,他脱下裤子,才见左面大腿偏上的地方横着一道刀口,口子开的不深,却足有三寸来长,几乎从一边划到了另外一边,还在往外渗血。
陆宁远对他是真下死手了,刘钦恨恨地想。但转念寻思,他对陆宁远也是一般,有来有往,也没什么可说。沉默着清洗了伤口,拿手指挖出一大块伤药,从左到右一点点涂起来。
他恼自己打不过只剩下一只左手能用的陆宁远,便连左腿的伤口也迁怒上了,但受伤了又不能不涂药,于是便涂得格外用力,紧咬着牙,眉头拧成一个疙瘩。
其实就算他不故意按,伤口这里也正疼得厉害。陆宁远不知道是用了什么法子,割伤的地方明明很浅,但这疼不是疼在划破了的表面一层,而是疼进了骨头里面。
刘钦上好药后,换了一身衣服,试着下地走动,明明已经过了近半个时辰,走路却仍是费力,左脚一沾地就疼得钻心,竟和陆宁远一样成了个瘸子。
刚才更换衣服时,他顺势查看了腰间中刀的那里,虽然没有出血,但皮肤已经成了紫红色,稍一活动同样隐隐作痛。他于是半靠在床上歇了一阵,把这几天的事情串起来想了一想。
如果说那天在朝堂上,陆宁远在见了刘缵后神情大变,过后对着崔孝先又展露出无可遮掩的杀气,刘钦还能替他找到几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的话,那现在再装傻,便是自欺欺人了。
陆宁远一定也和他一样,重活了一次,而且一定与刘缵、与崔孝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在自己死后,崔孝先做了什么,能让陆宁远恨得想要杀他不可?
以他对陆宁远的了解,能恼他至此的事情也不多。
也许是崔孝先主张同夏人议和,极力阻止陆宁远北伐,在某一次害得他功亏一篑?还是说两人后来在朝堂上有了什么争斗,崔孝先把陆宁远搞了下去,更甚至是搞死了他?
等等。他会在这里,是因为上一世时他已身死,那么陆宁远是怎么过来的?难道他也死了不成?他死在什么时候?是战死了,还是死在其他什么人手里,又或者是活到七老八十然后老死了——嗯,这个倒不像。
还有就是,他见到刘缵,为什么是那样一个反应?
想到这里,刘钦神情微动,面色凝重起来。陆宁远上一世是怎么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世他留在自己身边,究竟是什么目的。陆宁远与刘缵做了几十年的君臣,这一次竟会转来投他的门庭?难道他背叛刘缵了么?
他不觉着陆宁远是个背主之人。陆宁远性情沉贽,又言信行直,只要说过的话就不会更改,他对陆宁远的一切信任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但陆宁远如果当真也是重生的,原本是刘缵的臣子,这一世又是真心投了自己麾下,那便说明他已背叛了刘缵。既然他能背叛刘缵,难道有朝一日就不会背叛他么?
而如果陆宁远到现在仍是对刘缵忠心耿耿,在他身边只是虚与委蛇,那自己岂不成了全天下最大的笑柄?陆宁远留在他身边,到底是想要获得什么?他是要蛰伏多年,然后等时机成熟的那日,取了自己的什么东西,去向这一世还没有怎么看重于他的皇帝陛下纳投名状么?
刘钦仔细思索了一阵,然后摇了摇头。
他身上最贵重的东西无非就是这条性命而已,陆宁远有许多机会可以杀他,只要杀了他,一切都会回到上辈子的轨迹,皇位也会毫无争议地落在刘缵头上。但陆宁远没有这么做,不仅没有,甚至还几次不惜性命地救他,任是他在这几天对陆宁远起疑之后心肠硬起好几回,但每每见到他那只几乎残废的右手,便又无可奈何地软下心来。
刚才他对陆宁远说信他,其实便是这个缘故,未经思考就脱口而出。但现在左思右想之后,答案还是没变,只是陆宁远背叛刘缵的原因,他必须要弄清楚。
也许陆宁远见到刘缵后失态如此,便是因为自知要背叛于他的缘故,那么他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在他死后,他们君臣两个失和了么?
这个答案,恐怕不问陆宁远本人,是永远没法弄清楚的。
刘钦靠在床头,一串一串地思虑着,两手下意识地互相摩挲着手背。忽然,门口传来响动,朱孝在门外低声道:“殿下,江北有消息来,是红色的,殿下现在看么?”
刘钦猛一回神,答道:“送进来!”
他离开江北之前,在那里布下许多探子,传来的消息分为三种,红色的便意味着最紧急。朱孝送来一颗蜡丸,刘钦接过,挥退了他,拆开蜡丸展开里面的纸,只见上面写着:
狄迈东进,有议和之意。
刘钦猛地把纸往手心里一攥,暗道:终于来了!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衣裳,把纸凑近烛火烧了,蜡丸捏碎扔在地上,等待着刘崇的传召。
他记得清楚,上一世时就是在这个时候,夏国的摄政王忽然从新都长安出发,亲自领兵东进,直薄大江,但竟然不是要与他们开战,而是要议和,以刘崇退位为条件,换两国休兵盟好,划江而治。那个一向迹近虎狼的虏酋甚至还许下承诺,说盟约成后,自己身在之日,绝不再向雍国动兵。
一开始刘崇自然是不愿退位的,但架不住夏国接连攻城略地,向他们示威,拖延数月,还是匆匆传位给刘缵,换来盟约签订。夏国那摄政王倒当真信守承诺,果然“身在之日”没有再向南进兵——因为盟约签订后不久,当年六月,他便暴卒军中,撒手人寰了。
刘钦不知道他是不是出兵前就已经有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才故意这么说的。一直以来也想不太通他死前非要逼刘崇退位是出于什么考虑,只知道在他死后,夏国新立的小皇帝亲政,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不把这前朝之盟放在眼里,故摄政王的誓言也随其身死变成废纸一张,不出两年,两国就又动起刀兵来,便是后话了。
现在议和还没真正开始,刘崇得知消息不会比他晚太多,算算时间,现在应该也差不多了。议和条件是逼他退位,而自己这个太子,是必定会被召过去问对的。
果然不出一个时辰,就有内宦传他进宫。
刘钦给他塞了张银票,小心翼翼地问他是什么事。宫人把银票收进袖子里,脸上乐开了花,说具体何事自己实在不知,但陛下心情似乎不太好,提醒他小心。刘钦对他道谢,他乐颠颠地连道折煞折煞、不敢不敢,两人互相说了几句酥酥麻麻的话,刘钦便入宫了。
他入宫之后,见到刘崇,刘崇果然和平时大不一样。他一向养尊处优,除去两年前横遭大变之外,眼前几乎没有什么让他烦心的人、烦心的事,如果有,很快也就没了。时间一长,他便多了几分常人没有的气定神闲,一张比同龄人年轻许多的白白净净的面孔上,微透着健康的红色,胡须虽然稀疏了,却修短合度。
但现在,那张脸上的红色显然多添了好几度,像是刚在火上走了一圈,胡须根根奓开,头发若不是梳着,恐怕已经顶起了发冠。刘钦向他脸上看去一眼,忙跪地道:“儿臣给父皇请安。”
刘崇不语,拿眼盯着他瞧。
刘钦知道,这时候一动不动地跪着或许才是上策,直身站起恐怕要触刘崇的霉头,但此举和他平时作风差别过大。他如果事先没有得知消息,无缘无故断不会如此小心,想了一想,仍是如常站起。
果然,刘崇“哼”了一声,把一页纸递给他。
两人离着虽近,刘崇伸手之后,却是在旁边侍奉的宫人两手举着金盘接过,小步蹈到刘钦身边,刘钦再两手捧起,在上面一扫,马上大惊失色:“父皇,这、决不能答应他们!”
刘崇紧紧盯着他,“你看上面写的,朕不照从,他们就要打过来了。”
“那就同他们打!”刘钦不假思索,“我泱泱大朝,难道会受他威胁不成?贼虏这般说,依儿臣看议和是假,其意只不过是借由头辱我而已。父皇乃九州万方之主,手扶日月,天位至重,岂容蛮夷轻议?”
此话说完,刘崇面色稍缓,紧绷着的脸松了松,上面的肉跟着就往下掉。“哎!”他叹了口气,“只是贼虏来势汹汹,真要打起来,解平仲的凤阳怕是不保!”
刘钦一呆,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低下头沉思片刻,忽然神情一振,扬起头来。刘崇问:“想到什么了?”
刘钦答:“儿臣有一点愚陋之见,仓促之间不及仔细推敲,不知当不当说……”
刘崇挥一挥手,示意他当说。刘钦托着下巴,边思考边缓缓道:“儿臣以为,虏贼这次来得蹊跷。”
“哦?何以见得?”
“以往夏人每次出兵,从没有过提前预告过。民间有句俗话,叫‘会叫的狗不咬人’,他们若真铁了心与我开战,必不会如此做派。父皇试想,如果他们真能在战场上取胜,如何还会提出议和?既然提出,就定有缘故。”
刘崇微微颔首,右手抚上胡须。
刘钦又停了一阵,眼睛看着地上,像是正在思考。过了好一阵,他才又道:“儿臣有一猜测,不知道对不对,姑妄言之,请父皇圣断。夏国小皇帝只是御座上的一个傀儡,夏国军政大权都在其摄政王身上,前些时日他忽然废帝,转立自己另外一个弟弟为新帝,便是明证。”
“可是他有如此大权,为何不自己践位,而是推弟弟上去?儿臣斗胆猜测……”刘钦没有说出他对那不出几月就要身死的夏国摄政王身体不好、恐怕是自知无福做这个皇帝的猜测,只是道:“或许是因为夏国朝廷之间斗争太剧,他想要以摄政身份登上大位,阻力太大,这才退而求其次,将其作为过渡,给自己创造机会。”
“那么他如何能压服众人?恐怕就要在咱们身上打主意。儿臣想,他是想要借征战之功积累威望,却不愿等那么久,便想出了这个法子,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他小心翼翼地看向刘崇,见刘崇对他点头,示意他但说无妨,才继续道:“恐怕是想借废我大雍一帝之功,堵本国反对者之口,所谓和约,只是他称帝之资而已,请父皇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