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臣要善终_分节阅读_第115节
小说作者:西飞陇山去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422 KB   上传时间:2025-06-05 11:45:08

  二十二悄悄回头看了一眼,鬼鬼祟祟,看见帝师还未回来,还是忍不住问了自己想问的问题:

  “你算的精,但杨家若是……”

  她话还不及说完,就看见帝师引着姚伏回来,恰好与她眼神对上,和善一笑。

  风采青知道她要问什么。因此虽然帝师愈走愈近,他还是尽量不动嘴唇回道:

  “成则得利败亦无损,’他们‘冒风险也会去做的。不必担心。”

  沈厌卿已走到近前,笑着问他们:

  “相处倒是和睦。在聊什么?”

  二十二知道帝师懂唇语,也不敢瞒,当下自首:

  “是我笨,之前风松筠提的杨家人选,不大推算的明白……”

  说罢,她又像是怕被帝师真以为她愚笨不堪驱使,连忙补充道:

  “意思是懂的!只是怕不稳妥!”

  哎呀!这句话倒显得像是质疑同伴了,不好不好。

  一旁的姚伏刚从惠亲王陵回来,一幅死人脸,不知在想什么。

  帝师却宽容答她:

  “不打紧,本就该都弄清楚的。现在可明白了?”

  二十二急急点头。

  倒不是托大,只是风采青都说的那样清楚了,她这个做首席的要还是不能理解,就太失职了。

  ……

  临行前,风采青回头看了一眼又一眼。

  那草蚂蚱绿油油的,像是成了真。趴在树上,隐在叶间,两根长须在轻飔中一摇一摇。

  

第80章

  清明一过, 户部和兵部吵了几日的粮草问题终于定了下来。

  若按往例,攻打北境最是消耗巨大;

  路不好走,天干, 又尽是沙子,押运队伍偶尔还会遇到匪盗——这是先帝大业未成时的事, 现在大概是没有了。

  再加上押运粮草的人也总还要吃饭, 人数又是不小, 走一天就是一天的粮食;

  到最后,十斤粮草算下来能到地方的竟只有一斤不到。

  如此损耗,户部王尚书每每想起就一阵心中绞痛, 恨不能以身代之;

  因此拼着被兵部余尚书嘲讽为不懂打仗的门外汉,也要问能不能折成其他办法。

  譬如,择些合适人选主持,带着银票或是其他凭证,一路上从沿途城市适度收购和领取, 日积月累。

  既不伤民生,又能把粮草凑足,最好的是不必支出那么多额外损耗。

  须知——运的越多,消耗人力就越多,路上消耗的粮草也就越多。

  虽说边境军营本有些储备,但大军拨过去可供应不了多久。

  再者,就算是奉着圣旨去的,也总还是不能厚着脸皮把人家原住民的饭吃光。

  总之, 王尚书的诉求是:

  合理压缩由国中粮库拨过去的部分, 再拿出一份规划好的计划, 在行军集军的路上逐步收集粮草。

  既省去了许多力气,又能收到新粮。

  余尚书的诉求则是:

  别的不管, 但是如果玩脱了让将士们吃不上饭,那就只好让把户部上下几百人都打包送去前线主炊了。

  这种折换的方式并非没有先例,但实现的大多不好,关键只在一个症结:

  谁负责主持收购?

  想也知道,这必是一件肥差;

  若是有心,油水能多到吃不了也兜不走,随便刮过几下都是金山银山。

  又拿着圣人的旨,理直气壮。虽说名义上要爱护百姓,可实际上怎么收,收多少,在哪收,都有着巨大的灵活空间。

  到时候自己缺着德,让皇帝偷偷背锅,下面又敢怒不敢言;

  事情一结了,就可回京城舒舒服服享福——在京城外结下的仇怨,谁还能找过来呢!

  因此前朝也不乏有如此创意如此雄心壮志的作为,但往往最后一核算:

  明面上的账是效果不错,干干净净;

  到了年底平来平去补不上的亏空,可就不知道是哪来的了。

  前朝打过几次大仗,未见什么成果,国库却越打越空,也是其衰弱乃至最后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霦并非缺心眼到了不知过往惨痛的程度,前朝那些烂账至今还在户部内部考核的题目里,折磨着一代代的户部新星;

  但他总还是觉得:

  想法是好的,只是人没选对,要是人选对了……

  如今吏治清明,考核选拔上来的人才更是以清正守身为先,否则能力强出了花来也往外剔。

  圣人行端坐正,下面的人自然不敢胡乱作为。

  再者,陛下看着对满朝文武都是散养,实际上暗中盯的很严;

  往往不及有人酿成大错就揪了出来,惩罚严厉,谨慎保持着早朝队伍的干净。

  都说要想天不知,除非己莫为;

  皇帝对百官的监管,基本也到了这个离谱的程度;

  甚至有人担心,自己晚上吃了几口饭,喝了几口水,都用不上一个时辰就能传进圣人耳朵

  如此条件下,若是找好人选,再设好监督,再算好计划……

  余克亭那厮却不给他坐下来好好讲清楚的机会,只知催催催催催,非立刻要个最后定论,不问中间这些过程。

  王霦气急,挽袖子道:

  好吧!

  那也只好豁出我这条老命!

  我去!

  国舅爷急忙凑上来劝劝,说了一堆国之栋梁怎能轻易离开朝局同僚们可都离不开您啊之类的肉麻话,听的王尚书牙酸;

  余桓说话更不中听,说他年近六旬还要往外折腾只怕是容易有去无回——原话大概并非如此,但是落进王尚书耳朵里就是这样了。

  什么年近六旬!他今年才五十四!

  刚过五旬正值壮年!还要给圣人勤勤恳恳工作三十年呢!

  王霦咬咬牙,缓了缓气,忍痛推出那个自己舍不得,却又最合适的人选:

  荆中和!你去吧!

  把自家唯一的三品大员抽给你们,你们满意了吧!

  荆侍郎虽然早有预料,但是真听见自己被点名出这趟远差,多少还是得装些惊讶;

  连连称自己能力不足,恐怕会辜负圣人和上峰的期望;

  要是出了什么差错,耽误了用兵大事,那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安心云云……

  余桓却让他少磨叽,道声“行”,就这么点了头,和王尚书一同向圣人举荐过他。

  时间紧任务重,谁有空听这些没用的!

  初春天气合适,越早出发越好,否则拖到后面炎热难以赶路,更加麻烦。

  该拍板的时候就得拍板,要是结果都一样,中间绕弯还是越少越好。

  联名折子是中午上的,下午就批了回来。

  小皇帝显然也跳过了前面那些扯上扯下的兵户两部缠绵悱恻的心路历程,只结尾朱笔写上一句:

  允,朕信得过荆卿。

  好了,有了这句话,荆中和到年底都不用闲着了。

  正值他把家里的茶叶都拎到了在户部的位子,烧上水,准备加班加点补全自己上峰提出的宏伟计划给圣人看看时;

  他在部里唯一的上峰王尚书却和蔼可亲地来了,和蔼可亲地带来了厚至三百页往上的周全计划。

  荆中和:?

  怕不是还没睡醒,起猛了,看见上司替自己干活儿了。

  王霦却不好意思道:

  哈哈,其实他从调到户部第一天就在研究这件事了。

  虽然那时还是先帝在打鞑子,也轮不上他说话;

  但许多事情都是公开,用些心收集过就能拿来研究,当年的王郎中只当是磨练磨练头脑,自己推算着玩。

  路线怎么走,沿途各城的人口财政情况,风土人情,婚俗丧仪……都在这几个本子里了。

  经年累月下来,修修改改增增补补,想不到还真有用上的时候。

  只能说真是天时地利又人和,苍天不负有心人呐。

  ……

  不管后面又有怎样的折腾,皇帝和国舅爷这边却在忙另一件大事:

  誓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1页  当前第1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5/15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臣要善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