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也坐了过来,拿着剪刀剪了剪灯芯,让烛火更亮堂一些。
已经入了十月,夜里也凉了起来,两人一个画图纸,一个默默陪着,外面不时传来晚秋蚂蚱的叫声。
沈临川依旧是一早就去当值了,还是周大给送过去的,沈临川下了马车,“爹,路上慢些回去。”
“哎,快些进去吧。”
等下了差,沈临川就拿着图纸找了附近最大的一家木匠铺子,里面放着精美的雕花家具器物,还有不少描金的,螺钿工艺的,很是好看,用得木料也比小地方好了不知道多少。
沈临川在马车上换了一身素色长袍,周大两人一道进来的,这会儿周大在外面等着呢,知道他家哥儿婿要给小煜和晏晏打宝宝椅,昨儿主屋的灯亮到了半夜。
周大越发满意他这哥儿婿,简直没有什么可挑剔的,短短几年从一个人人嘲讽的童生成了现在京城了的探花郎,还置了田庄,已经是官身了,但依旧对他家哥儿和他是极好的。
沈临川一进来就有小二招呼了过来,“客人需要什么,小的领着您瞧瞧,我们如意坊可是这一片最大的木匠铺子了,这打家具的师傅也都是一二十年的老师傅,手艺好着呢。”
沈临川已经搭眼看了一圈了,小孩子用得东西只有摇篮,其他没什么了。
“家中有两个幼儿,想瞧瞧他们用的东西。”
“有有有,相公这边来。”小二介绍了起来,“瞧瞧这摇篮多结实,就是用到孙子辈都是能使的,传上几代都没事的,代代相传,家宅兴旺。”
小二舌灿莲花说了起来,沈临川摇头,“家中两个孩子着实闹腾了些,特别是吃饭的时候,躺是躺不住的,抱着大人又不能吃饭。”
小二笑了起来,“可不都是这样,我家小儿也刚半岁,可不都是得时时刻刻抱在身上。”
“我想要小孩子坐的椅子,你这可有?”
“相公说笑了,别说不足周岁的幼儿了,就算是一两岁了那也是坐不住的。”
一旁一个胖乎乎的中年汉子走了过来,“哪里有这种凳子,没人看着小儿岂不是要掉地上了。”
小二喊了声掌柜的,沈临川知道这是这家如意坊的当家了,看着倒是随和,“我有幅图纸,想让大师傅帮忙打上一套。”
林掌柜的来了兴致,“我瞧瞧。”
沈临川把图纸拿了出来,林掌柜也是多年的老师傅了,家中祖传的木匠手艺,不仅能承接各种家具还能承接宅院这种大活儿。
能在人才济济的京师站住脚,那必是有几分本事的。
沈临川的图纸画得极为细致,林掌柜一眼就看得清楚,连声说好,忙把沈临川往楼上请,“相公喝口茶水。”
开平县离京师遥远,他大哥做得宝宝椅这些在开平县极为受欢迎,还没有传到京师这边,沈临川想着现在到了京城花销大,得另谋生路。
林掌柜觉得这宝宝椅还有那学步车都结为精巧,而且京师没有,到时候只有他们如意坊有,不失为一个商机。
“这位相公,你这图纸可否能卖给我们如意坊,我愿意出百两银子。”
百两银子,足见林掌柜的诚意了。
沈临川摇头,“掌柜的若是想要的话,不如给我抽成。”
林掌柜的思索了一番,觉得可行,当即就和沈临川签了契书,“只是这稀罕东西一出来,周围的木匠铺子纷纷效仿,也就第一批能挣到钱,说不定到时候分红还不到一百两呢。”
“若是官宦世家都用如意坊的东西,或许就能多挣上一些。”
“沈相公说笑了,我们这做木匠的,哪里能去那些人家卖呀。”
“或许呢。”
第131章
沈临川告了辞, 约定了来取货的日子,让林掌柜的快些做,家中的幼子着实闹人了些,林掌柜哈哈笑了起来, “行, 我亲自下手做, 我家有一个不足半岁的小子,到时候也用用看。”
林掌柜的亲自送了沈临川出来,回去就带着几个工匠做了起来。
沈临川依旧是日日去翰林院当值,一连几日文殊院都没事,沈临川和叶景兰翻看着自己喜欢的书。
唐掌院五天能有两天露面都不错的, 一应都有杂役打理着,沈临川他们都没有什么事, 孙世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沈临川就是心里不喜欢他,但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倒也相安无事。
渐渐一同刚进来的几个庶吉士松懈了下来,也跟着学早早就下了差事,沈临川和叶景兰依旧每日到点了才离开。
一连多日, 文殊院的的活计儿差不多日日都如此,不少人渐渐松懈了下来。
沈临川这些天也把整个文殊院给摸透了,里面的书有些放得杂乱无章, 有些无人问津的书发霉了也没人修补。
叶景兰也日日在文殊院里翻着一些外面没有的书,看书累了就同一些杂役一道整理整理书籍或者担担灰儿,日子过得也是逍遥自在。
沈临川在书案那正写着东西呢,叶景兰拿着本书满脸兴奋的过来了,“临川兄你看, 是一本傅怀玉大师的一本山间杂记,没想到傅师还写过杂记轶事呢,这本书倒是头一次见。”
沈临川也看了过来,是一本前朝的先人著作,不知道在角落里放了多久了,书脚都被虫蛀了。
叶景兰见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很是高兴,“虽然书有些糟污了,但好在里面的字都是好好的,我拿来晒晒补补一样好好的,哎,沈兄,你这是在写什么呢?”
“来文殊院也有些日子了,见里面的书册典籍有些杂乱无章,借阅起来不好翻找,想重新编份纲目,也好方便借阅。”
“哦,我看看。”
叶景兰看了起来,只见纸上面写着文学、医药、历史、农学、律法……详细得列了几十个类别。
“沈兄这纲目倒是比现在文殊院的分类详细了不少,若是按照这样放的话,那找寻的时候也方便了不少。”
沈临川嗯了一声,“每本书的外面制作一层书匣,外面贴上编号,用简体的数字编号。”
沈临川把对应的1234这些阿拉伯数字一一对应写了下来,这样给书册编号的时候也方便不少。
叶景兰大惊,“沈兄这套数字倒是比我们平日里写得简单了不少。”
“就算是不识字的幼童也能一天之内学会儿这些简易版的数字,也是偶尔从一本杂书上看到的,记数字倒是极为方便。”
叶景兰也来了兴致,一道在旁边参谋有什么地儿需要补充或者改动的。
“这么多的书册典籍要搬动的话肯定要经过唐掌院的同意,这还好说点,就是沈兄你说得这书匣制作起来肯定得费些银钱,不大好办。”
“只管把章奏交上去,到时候我先做出来一本给唐掌院的看看,用不用书匣就看他的了。”
挪动书册的位置还好说些,文殊院有杂役,指挥杂役做就是了,但给每本书都包上书匣确实要费些银钱,但能很好的保护这些书,文殊院里面有不少的孤本,损坏了着实可惜了。
沈临川的书册分类规划了两天才整理好,又在家用牛皮硬纸外面糊上一层锦缎,给书做了书匣,用的时候只需要把书匣给打开就行,而且还方便美观。
沈临川把自己的提议和书匣一道交给了唐掌院,唐掌院来文殊院五六年了也没什么事,看见沈临川才来文殊院没多久给就他弄了这么一打厚厚的提议,先是皱了皱眉,又见那书本上的书匣做得极为漂亮,眉头又舒展开了。
唐掌院刚开始以为这厚厚一叠子纸上写得是什么针砭时政的策论呢,打开了才发现是一套新的书册典藏法子,还有一套新的数字,唐掌院来了兴致,这法子倒是不错。
沈临川的提议交上去好几日都没个动静,就连叶景兰都觉得唐掌院肯定是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这样吧,何必在把这些书册给挪挪位置呢。
沈临川身为典籍,这些都是都是他的分内之事,忙碌了这几日反倒被同僚嘲讽他多管闲事,沈临川也没放在心上,用与不用就看唐掌院的了。
唐掌院那边没有动静,眼瞅着到了他和林掌柜约定取货的日子,沈临川一下了职就和他爹一道去了木匠铺子。
林掌柜的看见沈临川很是高兴,忙把人往后院领,“沈相公,你瞧瞧,我先给我家小儿用了宝宝椅,果真方便了不少,吃饭的时候往上面一放,给点馒头自己捏着就吃了起来,果真方便啊!”
别看小孩子年纪小,吃饭的时候得有个婆子专门抱着,要不然不得安生,林掌柜的很是喜欢,“还有那宝宝台也挺好使的,家中的嬷嬷用了,说在上面换衣裳尿片不用弯腰了,下面的台子还能放上一些杂物。”
看见新做的宝宝椅沈临川也很高兴,这小两个小家伙吃饭的时候就能坐上面自己玩了,给个硬饼子啃着玩就成了。
“不瞒林掌柜的,我家大哥也是个木匠,原是家中有一套的,只是千里迢迢不好带过来,这才另外要做上一套。”
“是个好东西,寻常人家没有仆从的,有了这宝宝椅可省不少的事。”
林掌柜的叫了小二把东西给搬到了马车上,又吩咐铺子里的大师傅打上十来把,要是有人来买摇篮的就一块让人家看看。
家中有了宝宝椅可算是方便了不少,晚上吃饭的时候就用上了,林掌柜的还在宝宝椅上编了草席子,让小儿坐上去舒适一些,现在天也渐冷了,周宁早两日就让婆子给缝了垫子出来。
宝宝椅一拿过来就又给铺了层棉花垫子,靠背也给绑了棉花软垫,这样软和又舒适。
两个小家伙坐在上面安静了不少,吃饭的时候把宝宝椅往桌子旁一拉,给个小碗和勺子,里面放了一些咬不动的饼子,两个小家伙高兴得不行也不闹人了。
一旁的嬷嬷夸道:“哎呀,这椅子做得可真好,郎君您瞧瞧,两个小家伙儿坐在上面也不闹了。”
周宁也笑着说道:“是乖了不少。”
解决了两个小家伙吃饭闹人的事,沈临川也挺高兴了,大人吃了饭就拿着鸡蛋羹喂小孩子,可算是轻松了不少。
沈临川照常去文殊院当值,他交给唐掌院的编册法子还没有回音,见书阁里有不少书要修补,索性修补了起来,该抄录的抄录,该糊纸的糊纸,每日也有个事做。
孙世安背着手过来了,“沈大人何须自己做这些,让杂役来做就是了。”
“闲来无事,杂役有些地儿不懂得如何修补,就自己来了。”
“不懂让他们来问就是了,咱这都是进士,就算是古籍讨论一下也能给补上个一二,现在冷得不行,冻手。”
沈临川笑笑没有说话,只是自顾自补着被虫蛀的书。
后面传来一声轻咳声,几人回头看去纷纷起身,“唐大人。”
唐世明背着手哼了一声,“你们倒是会躲清闲,户部剥了一笔修缮费,都过来一趟。”
孙世安脸色有些难看,他刚不过是想和沈临川套下近乎,哪知道刚好被唐掌院给听见了。
叶景兰抬头看了一眼沈临川,上次的事成了这是!
两人收拾了东西也赶紧去了,这是来了文殊院两个月来头一次议事,唐世明把沈临川的编录册子拿了出来,让众人传阅着看看。
“文殊院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大动过了,户部给拨了一笔银子,就把这笔银子用做书册典籍修缮,按照上面的法子把书册典籍都重新整理了,眼下快年关了,尽早把这事给做了。”
众人拱手称是,唐明世把这事交给了沈临川来办,银子也拨给了他,让他自己看着办,若是办得不好了但时候拿他是问。
沈临川行了一礼应了下来。
文殊院的同僚都聚在一起看了起来重新编制的册子,有人有些不满,“好好的这些年了,何必在重新搬来搬去的,还要修缮书籍,制书匣子,这么大的工程,怕是过了年也做不完。”
叶景兰抬头看了过去,“在其位谋其职,沈大人也是为了文殊院好,这里面的典籍杂乱无章,也该好好整理上一番了。”
“哼,大冷天的,沈大人也该体恤些我们这些做下属的。”一位姓黄的同僚说道。
“要如何体恤,这文殊院内风吹不到雪淋不到,怎么就挪动不得了。”
沈临川拉住了叶景兰,“好了,大家都是同僚,若是不想做的就自行散去吧,若是想帮忙的,就一道先对着旧年的册子把书重新给分分,在拿给杂役挪动书册。”
“沈大人你这法子倒是挺好的,按照沈大人重新编制的分类册子,果真明朗了不少,还有这简化的数字,当真是好用极了,这些本就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沈大人只管吩咐就是了。”
十来个同僚,有人觉得沈临川无事找事,有人觉得重新整理书册也是件好事,不愿意做的全当没看见,愿意做得兴致极高,特别是那简化的数字,用来极为方便。
沈临川带着几人忙碌了起来,一帮人开始重新整理书册排序,单是这项工作都用了小半月,同时让杂役给每本书制作书匣,改用统一的硬纸糊宝蓝色暗纹锦缎,一本一裁。
有书发霉或者虫蛀的,也都一一给修补好在封入书匣。
沉寂良久的文殊院热闹了起来,就连罗青山也听到了消息,空闲的时候也过来修补典籍,日子过得倒是充实了不少。
余逢春背着手过来借阅书籍,看见文殊院忙碌成功一片,就问了杂役,“今儿怎么这么热闹。”
“余大人有所不知,是今年新进来的进士向唐大人提议要重新编录书册,这会儿正大动着呢,余大人有什么想找的书吗,这会儿还没放好呢,不大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