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娆的盛宠,足足持续了七日。
到了第八日的晚间,周绍正在她屋里用饭时,高永丰匆匆进了后罩房,隔着帘子来报,方姨娘发动了。
-----------------------
作者有话说:晚安~
第45章 老王妃
听了这信儿,青娆惊得放下了筷子,周绍却还端得住,问高永丰:“可禀了夫人?”
门外的高永丰弓着腰:“夫人说她身子熬不住,欲遣青娆姑娘陪着爷过去,等生下来了回来禀一声就是。”
“也好。”周绍点点头,没放在心上。陈阅姝身子骨近来越发差了,方氏临产之事根本没插手,到了正日子不过去,也是料想得到的。
他看一眼青娆,道:“先用饭吧,妇人生产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吃饱了夜里才熬得住。”
青娆连忙笑着应是,她先前一直在四姑娘跟前服侍,府里几位姨娘生产的事情的确从来没关注过,周绍想来是有些经验——听闻鹤哥儿降生的时候,便不大顺利。
话虽如此,二人再动筷子时,青娆还是能瞧出他明显有些心不在焉了。国公府子嗣艰难,方姨娘这一胎,周绍看着没有太多偏爱,但心里必然是重视的。
自觉忖度住了他的心思,青娆便也加快了速度,挟了几筷子用下便笑着起身去换衣裳。
经过他身边时,手被人拉住一把牵了过去。
她愣愣地望着他,听得他道:“不要穿得太素净。”
她有些不明白,方姨娘的好日子,周绍人在她这儿要外院的人小跑着过来请,已经够显眼了。难不成,她还要去抢方姨娘的风头不成?
周绍见她呼吸都放轻了,怯生生望着他不敢点头的模样,顿时一扫被这消息打得有些沉重紧张的心情,点点她的眉心道:“想到哪里去了?爷是说,一会儿老王妃可能会过去。”
早些时候,老王妃已经派了年长的婆子去伺候方氏临产和生产之事,可见对方氏这一胎的关心重视,陈阅姝不去,老王妃却是很有可能在听到消息后赶过去的。
算起来,自青娆成了周绍的屋里人后,她还从来没给老王妃请过安。不是她不懂事,而是老王妃自来都不见儿子们没有名分的通房,想是没将这些不入流的通房放在眼里。
今日若是能拜见老王妃,在她老人家面前留下好印象,对青娆是大有好处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青娆的心里就有了些暖意。这几日的盛宠对于国公爷来说,想来也不止是一时新鲜,不枉她费劲浑身解数讨他的欢心。
等青娆再从里间出来时,便换上了一身湖蓝的压花衫子,湘妃色绸绫裙,头上戴一对碧绿的玉簪子,瞧着比平日里更显端庄,却又不过分华丽。
高永丰已经跪着替周绍换好了靴子,见她出来,忙退避到外头等候。周绍上下打量青娆一眼,面上露出一丝满意:“走罢。”
青娆提着的心就放了一半。
高永丰提着玻璃绣球灯笼走在前头,将青石板路照得亮堂堂的,不似纸糊的灯笼,夜色一深就照不清人脸。
青娆跟着周绍一路走出了正院,早有一顶轿子等在门前,抬着二人往照春苑里去。
到了照春苑,便见里头红彤彤的灯笼亮了一排,映得恍如白昼一般。
青娆跟着周绍进去,便见他招了个婆子问:“接生的婆子、大夫都备好了吗?你方主子呢?”
那婆子正是老王妃派来的常妈妈,她被人拦了路,正要发作,见着来人忙又挤了笑脸,一样样的回:“……接生的婆子这几日就歇在府里等着,人早就来了……药藏处的关大夫在路上,一会儿人到了就在产房外头等着,以备万一……产房是前几日就拿醋和石灰熏好了的,半只蚂蚁都不会有,方姨娘现下已经挪到产房去了……”
周绍见她还算有条不紊,便勉强地点了点头,挥手放了她去干活。常妈妈如蒙大赦,扫了一眼跟着来的青娆,微微一怔,冲她笑着点点头便疾步走了。
青娆看着院里热闹却不混乱的模样,听着常妈妈的话,对这王公贵族之家的规矩又有了一层新认识。
常妈妈走了,不忘派了两个三等丫鬟过来将国公爷迎进正屋,边坐边等。
两个丫鬟进来瞧见青娆,先时一怔,而后面色就有些微微的不善了。但国公爷在这儿,她们到底不敢放肆,只好警告地看了青娆一眼便侍立在了一旁。
周绍明显心不在焉,青娆也并不多言,更不会把方氏这里下人的白眼放在眼里。她是夫人专推出来打方氏脸的,又连得了几日的宠,今日这关头还被指过来陪着周绍,照春苑里的若是欢欢喜喜毫无异色,那才是奇怪呢。
不多时,身着石青仙鹤纹褙子,戴了红宝长寿簪的老王妃便在一群丫鬟婆子的簇拥下面色沉凝地进来了。
上回见着老王妃,还是跟着陈大夫人去郡王府拜见的时候,这回再在周绍的内宅里瞧见她,只觉得她气势逼人,将身边戴花爱俏的丫鬟们都衬得面容模糊。
周绍忙上前扶住老王妃:“娘,夜里这样冷,你又何必走一趟?这里有儿子呢。”
老王妃董氏扫了一眼屋里人,没瞧见陈氏,面上就有几分不高兴:“你当我乐意来,若不是你府里没个操持的人,我也不必为了妾侍生产的事专程来一趟。”方氏出身再好,到底只是妾侍,老王妃过来瞧实在是太给她脸面,于礼不合。
周绍听着面色也有些尴尬,但大哥在他这个年纪时已经有了不少子嗣,他膝下却只有敏姐儿和鹤哥儿,怨不得母亲日日为他操心,只好道:“都是儿子不孝。”
顿了顿,又道:“元娘近来身子实在不好,若是来一趟,明儿怕是起不来身了。”
老王妃坐下来,听得这话,有些不信。年初时她听着大夫的话音,以为元娘已经时日无多,可到如今人都还好好的,说句诛心的话,她甚至都有些怀疑,这是不是陈家使出来的苦肉计,好叫她们婆媳握手言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绍猜得出母亲的心思,心里微微叹息,道:“元娘虽来不了,却也关心着这边。青娆,你过来,给王妃问安。”
青娆本就提着心,见老王妃一进来便刺了陈阅姝两句,顿时明白二人不和并非空穴来风。
她更揣着小心,规规矩矩地上前向老王妃行了大礼:“奴婢庄氏给老王妃请安。奴婢先前在夫人身边服侍,今日听说方姨娘发动,夫人身子病着不好走动,特意遣了奴婢过来等着,一有消息就回去给她报信。”
老王妃一愣,便着意打量了青娆一圈,见这小娘子面上白皙细腻如枝头新发的白玉簪,一瞧便知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不似普通的丫鬟,便看了周绍一眼。
周绍轻咳一声,低声道:“这是元娘给儿子的屋里人。”
老王妃听了这话,面容稍霁,又见青娆通身上下穿得体面又端庄,看着倒是颇懂规矩,没什么妖娆做派,心下就对陈阅姝多了一分满意。
陈阅姝进门时,她对这个出身书香世家的儿媳妇不仅不厌恶,反而还很是喜欢了一阵。直到后来她五年无子,却连个屋里人都不愿意抬举上来服侍幼子,她这才动了恼,打了她的脸将方氏抬进府,又将原先服侍儿子的丫鬟选了两个出来做通房。
谁知方氏进门没多久,陈阅姝就有了身孕。老王妃心里有点愧疚,期间给元娘送了不少东西过去,她倒是照单全收了,但私底下已经不再和她亲近。
但鹤哥儿生下来,却是个体弱多病的,没到满月就先病了一场,将东西两府闹得不得安生。
老王妃本就恼她怨恨长辈,有不孝的嫌疑,又见鹤哥儿如此,更是厌恶陈阅姝——她生了两子两女,个个打小就活泼健康,陈阅姝子嗣艰难也就罢了,还把好好的孩子生成这样,实在是不中用。
说到底,在老王妃眼里,襄州一支是先帝的龙子凤孙,陈阅姝虽是嫡妻,却也只不过是身份高贵些的替儿子传宗接代的女人,弹压妾室她没什么意见,但越矩专宠、不利子嗣就是她的过错了。
这会儿见了青娆,她的心情好了一些。
不管她是真大度假大度,如今国公府里的确没什么中用的人能伺候周绍,她能在这关头提上来一个知冷知热的,倒也还算懂事。
可一向不懂事的忽然懂事了,老王妃一细想反倒有些悲哀:这么看,元娘的身子骨究竟是不成了……
心里再多想法,久居高位者不会轻易让外人瞧出她的脆弱。老王妃只是颔首,从腕上摸了一对红玉镯子褪下来赏给她:“瞧着倒是个好的。日后好好服侍国公爷,有你好日子在后头。”
儿子特意提了她一句,虽说有给元娘作脸的成分在,但又何尝不是在抬举这小丫头?想来也是近来颇得他心意的。只要能让儿子舒心,又不在府里兴风作浪,她不介意抬举一二。
老王妃的东西,自然不是凡物。青娆扫了一眼就知道贵重,她看了看周绍,见后者微微点头,便一脸欢喜千恩万谢地接下谢赏。
三人便在照春苑里等着,期间周绍劝了老王妃三回,到第三回 她才有些熬不住了,却留了心腹在这里等消息。
天色将明之时,方氏终于生下了一个小公子,母子平安。
-----------------------
作者有话说:昨晚骑车摔了,左手现在都还疼得很,艰难写完一章555,晚上还有更新
第46章 端倪
襄州府,城关县,石河村。
杨英跟着爹和几个哥哥从山里回来,收获颇丰。
石河村是大村,附近都是重岩叠嶂的山林,五六十户人家里十来户都是猎户,其中又数他们家本事最强,一气儿十二间的青砖大房,叫村里人看得眼热。
每每有镖师行商过路,也属他们家空房子最多,有停留的便常住在他们家,卖给过路人几张皮子,比来村里收货的价格好上许多。
若是运气好,遇上出手大方的,悄悄卖些上等的皮子出去,便又够一家人通嚼用几年。
快到家时,陆陆续续有村民向他们打招呼,邻居麻婶倒是看了杨英几眼,笑眯眯地道:“杨老汉,前些天不是才卖了不少皮子出去嘛,你这是准备给姑娘存嫁妆啦?不是说你家准备招赘婿吗?”
杨老汉还没说话,一旁生得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就先瞪了麻婶一眼,没好气地道:“麻婶,你家三小子性子就好得很,怎么不见你给他找媳妇?”
麻婶一听,手里的瓜子都不香了,搬着板凳就进屋了。
她家也是猎户,三儿子如今正在读书,可不想去给人做什么赘婿。
杨老汉就拍了拍大儿子的脑袋,嘀咕一声对长辈没规矩,却也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等回了家,瞥了杨英一眼,低声道:“你当真要叫那个傻子做咱家赘婿?”
杨英无奈地看着她爹:“他不是傻子。”只是刚来的时候撞了脑袋没好,问他什么都反应慢而已。
杨老汉撇撇嘴,不以为意,但想着那小子生得白白净净,个子又高,人看着也还算老实,便也懒得再说什么。
他家宠女儿,几个哥哥又都有本事,杨英自己虽是女儿身,打猎的本事却一点不差,养个赘婿什么的,不是什么要紧事。
杨英便笑嘻嘻地进了一间屋子。
屋内,正坐在窗边出神的男子抬眸看过来,顿时展颜一笑:“英娘,你回来了。”
杨英看着心间一跳。
她读的书不多,但当日一见这人,脑子里便只冒出县里戏班子常唱的甚么丰神俊秀、貌比潘安之类的混账话,于是被这皮囊迷了心窍,从山脚下的河边将人一路抬了回来,把自个儿的名声也坏得差不多了。
都说红颜祸水,瞧这蓝颜之祸,也不输女子嘛。
当初将人救回来,一睁眼他就问他是谁,吓得她以为是哪家的傻子走失了路,后头请了大夫来看,才摸到他后脑勺上有个大肿块,像是被什么人打了,这才迷迷瞪瞪,不知所云。
如今修养了半年,瞧着身子底子是差不多了,可愣是半点想不起来自己姓甚名谁,只嘀嘀咕咕什么旺不旺的,她便索性叫他阿旺。
近来,阿旺倒是会吟些酸诗艳辞,哄她开心了。
做猎户的与镖行这等走江湖的来往也多,杨英起先还担心他头上的伤不会是得罪了大户才闹的,担心给家里人招祸,如今时日久了,倒是真动了将他招婿的心思。
无他,这十里八乡的小子,哪有一个比得上他俊俏的。
她大方磊落,一起这心思就同他直白说了,阿旺倒是被她吓得不轻,支支吾吾了两天才点头应了,含羞带怯地像个小媳妇。
杨英心里高兴,小媳妇又怎么了,反正她会打猎,饿不死,捡了个俊俏的夫君回来,日后吵架拌嘴瞧着这脸也就消了气。
两人说笑了一会儿,阿旺却是忽然拉住了她的衣袖,正色道:“英娘,我方才听见麻婶挤兑你的话了。”
杨英柳眉一竖,正要贬低麻婶几句,却听这小子道:“英娘,我也要读书。”大舅哥喜欢麻婶家的三小子,不就是看他是个读书人,他隐隐觉得,他要是读书,会比那小子强得多。
杨英却愣住了,有点犯难。
读书啊……这可比一日三餐花的银子多太多了,她怎么觉得自己有点养不起了呢?再者说,他这个岁数读书,是不是有点老了呀?
更要紧的是,阿旺姓甚名谁他都不知道,更别提籍贯了。读书人,好像需要籍贯的啊。
可瞧着他那张脸,杨英竟鬼迷心窍地点了点头:他想读书,是想上进,想给她长脸,她怎么能不支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