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人本想借这头回迎敌之机大展拳脚,报效阁老栽培之恩,谁料那京马白日行路甚久又未见过狼烟,一时受惊,大人还未奔出本营,便跌下马去,正正摔在一把插在土里的长刀上,头上豁了道两寸余的口子,不幸还被疯马踏了两脚,连腿骨也折了……”
宫内,座下跪着回话的人正绘声绘色讲述着军营里发生的事,杨阁老面色铁青,不等听完就腾地站起身来,举起一只天青茶盏就要掼到地上。
身后一个声音急厉唤道:“杨爱卿——”
是太后。
她坐在垂幔之后,情急到头上冠下的流苏都跟着晃动起来。
杨阁老回眸,对上一双琥珀色的,淡然的眼睛。
少帝正望向他。
乔翊安等众朝臣皆望着他。
——他险些情急失态。若非太后这一声急匆匆的提醒,只怕他手里的这只杯盏,就摔下去了。
他忙搁下茶盏,伏跪在地,“微臣失态,请皇上恕罪。杨卓身为主帅,轻易涉险,伤重若此,实乃不该。左右护持不力,不加劝阻,令主帅亲自迎敌,至此结果,更是罪上加罪。微臣是为军情着急,为西北着急,更为边关的百姓着急……”
话音未落,就听角落里传出一声嗤笑,“依着阁老的意思,杨卓首战贻笑,倒是旁人错处?杨阁老举荐的人,好哇,实在是英明神武之辈。”
“嘉武侯多年沙场征战,与将士们同吃同睡同进同出,倒不见有人替他说句‘主帅不应涉险迎敌’,到了咱们杨统帅这儿,当兵打仗,天经地义的事儿,却是有人叫起屈来了。”
“听说杨卓一到西北,第一件事就是代皇上向嘉武侯问罪,好大的官威。”
“好了好了,不要吵了,西北打了场胜仗,总算是咱们杨大人初立大功。”
几个臣子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杨阁老脸色越发难看。
赵成待众人奚落了一阵,才缓缓开口,“伍爱卿所言甚是,西北告捷,总算是个好消息。朕已命人前往西北,迎接嘉武侯父子回京。另指派陈太医、张太医带两车最好的药材,前往军营专程照料杨统领。”
他顿了顿,微微回身垂眸恭敬地道:“皇祖母,孙儿这般吩咐可妥当?”
立满群臣的大殿,静寂如死。
无数双眼睛,似刀如剑,透过垂幔扎在太后身上。
她生平第一次觉得窘迫。
比初入宫,面见天颜之时还要窘迫无措。
过了许久,她才在迟滞的呼吸间,徐徐找回自己的声音。
“甚好。”
一语落下。大势已去。
她垂眸看见自己如血般漫开的裙摆,拖曳在寒凉如冰的砖石地面上。
她踏着鲜血和尸骨走上这权力之巅。
她被父兄们推搡着不断向前。
这一刻明明什么都没有变,却又一切都不一样了。
前一刻她还是高高在上决策国是的太后。
从此后她只能是退守宫闱、假扮成佛龛内供人瞻仰的无用老妇。
她没有听见杨阁老为她争辩叫屈,威慑群臣。
连他也明白,一切都无法再挽回了吧?
究竟是哪一步错了,又是从哪一步开始落入了别人的局。
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她身前这个坐在金座之上,至纯至孝的少年,准备摒弃她,独立掌握这座江山。
她知道,她该体面的退出他的人生了。
可是,不甘心,真不甘心啊。明明差一点,她就赢了……
第129章 重逢
隆兴四年秋。
姜巍、刘淼、韩智分别领兵,自东南西三路奇袭,退北戎西鹄于岍水,夺回西北十四城。
八月十二,嘉武侯父子风尘仆仆归京,于十里驿,遇见前来接应他们的人。
“天一变,主子就有些旧病复发的迹象,本是要亲自来迎的,这不,被娘娘和小的们好不容易劝住了。便命小人务必走一趟,代他跟您老人家道声安。”说着就要躬身行礼。
嘉武侯忙推开扶着他手臂的宋洹之,上前亲自扶住了来人,“杜大监言重,宋某万不敢当。龙体抱恙,自当安心休养,老朽一介武夫,从西北至京这段路是走惯了的,这回又有犬子下人一路照应,慢慢行路回来,一切安妥,还请大监转告,请圣上万勿挂心。”
来人正是杜容。他是少帝近侍,轻易不会办外差,特来迎接嘉武侯父子,显是得了少帝的口谕。
如今太后称病,于宫内休养,不再召见朝臣,少帝依旧一日两回晨昏定省,至诚至孝。权力在看不见的硝烟中完成了更替,杜容身份跟着水涨船高。他能至此,是皇帝对嘉武侯父子表达歉疚的一种方示。但他可以低姿态,嘉武侯身为臣子却绝不能安然接受这份歉意。
杜容没有坚持,笑容可掬地搀扶着嘉武侯道:“过几天就是仲秋,西北又来了捷报,恰您也回京城了,三喜临门,宫里少不得要赐宴,届时皇上再与您慢慢叙旧。瞧您老精壮强健,风采依旧,皇上这回总算能放心了。您不知道,这一段时日,皇上记挂您的伤势,不知有多担忧。”
话说得格外亲热,仿佛从没有发生过什么隔阂。
宋洹之听二人聊得热闹,目光落在父亲那只被杜容搀着的手臂上。
往后父亲是不可能再挽弓了。
生死之间,来来回回徘徊多少遍。
受过的伤,流过的血,在轻描淡写的几句客套话中,尽磨灭了痕迹。
眼前就是京城,依旧是那么繁华热闹。
接近城门,远远就瞧见车前的刘影和玉轩。
翠绿织金的马车帘子微动,引得宋洹之颓丧已久的那颗心微微颤悸起来。
**
墨蓝色的轻纱垂幔之后,热腾腾水汽氤氲。
宋洹之解下腰腹上绑缚的绢带,将其投入烧水用的泥炉里去,在一阵滋滋声响过后,化成灰屑和白烟。
自肩背横贯至腰际的旧伤之侧,添了大大小小的新疤。他撩水冲过那些伤痕,在热气蒸腾中打量久违的房间。
屋子里熏的是清淡的玉兰香,陈设还是从前的模样,帘帐铺盖一尘不染,物件摆设精巧雅致,足见主人的处处用心。
长久以来的戒备紧绷,在这一瞬便松弛下来。
他听见屋外传来幼童的笑声,是婆子们带着驰哥儿进来了。
方才在上院,三叔三婶一家都在,宋泽之夫妇、瀚之、几位姨娘、书晴书意还有她们的夫婿……一大家子人,聚在一块儿说了好一阵话,说别后朝廷的动作,各家的反应,说边关的战情。
却一直没有机会好好跟祝琰说两句私话。
她忙前忙后的张罗着筵席为他父子二人接风,指挥小丫头们收拾客房供书意夫妇留宿。
开席的时候她被推坐到他身边,他瞧见她白皙的侧脸上染了一抹红。举箸的时候她的手背不小心撞上了他的指尖,她很快缩回了手……
宋洹之心思深沉,又格外留意,岂会察觉不到她言行之中那点淡淡的疏离。
擦净身上的水珠,他穿戴好衣袍,朝外走去。
驰哥儿解了外头的袍子只穿着件家常短襦,盘腿坐在炕上,正大口大口的吃糕点。圆团团的小脸红扑扑的,额上渗着晶亮的汗珠。
几个婆子围着祝琰说话,向她复述方才在路上先生是怎么夸驰哥儿的。
“族里几个哥儿里头,顶数咱们驰哥儿最俊最聪明。”
祝琰侧脸瞧梦月帮驰哥儿抹汗,柔声道:“去上院给祖父请过安了么?”
族里请了先生给驰哥儿开蒙,读书写字不甚坐得住,倒喜骑马耍棍,为哄他专心学写大字,先生特许带他跟几个族里的小堂叔一道去西山走马。小家伙坐马背都还坐不稳,被先生抱坐在怀里头,狠狠跑了六七圈。嘉武侯跟宋洹之原计划提前两日入京,快入城前一个多时辰家里才收到消息,祝琰连忙叫人去把驰哥儿喊回来,因着去的山上路途远,没能赶上刚才的团圆饭。
“去过了,”不待婆子回话,驰哥儿便大声答道,“祖父还赏了一件皮毛袄,说是他在西北亲手猎的狼呢。”
婆子笑着应和:“才进门时交给霓裳姑娘,拿去先晒晒太阳吹吹风……”
婆子话音未落,突然瞧见从净室里走出来的宋洹之,忙堆笑着行礼。
炕上方才还在鼓着腮帮吃东西的小人儿怔了怔,葡萄似的大眼睛紧紧打量着父亲。
对幼童来说,一百余日不见面,实在算得上太久的一次分离,他明显对宋洹之有陌生感了,虽然他也一眼就认出来,这个消瘦了不少的男人,是自己的父亲。但仍没法在刹那之间,就如从前那般直接飞扑过去与他亲近。方才在上院去见嘉武侯时,大伙儿一块儿说说笑笑,待气氛热了,他才大着胆子凑近,允许祖父将他抱在腿上。
婆子瞧出父子之间冷了场,怕宋洹之尴尬,赶紧出言提醒了一声,“哥儿,快叫人啊,你不是想念爹爹了吗,爹爹他回来了!”
驰哥儿扁扁嘴角,似乎犹豫着不知怎么开口。祝琰伸手轻抚孩子背脊,无言叹了一声。
宋洹之嘴角牵出一抹弧度,缓步上前,抬手,揉揉孩子毛茸茸的脑袋,“驰儿。”
嗓音带着疲惫的暗哑,听得叫人心里发酸。
屋外雪歌眼睛都红了,扭身忙避了出去。
四周人皆感受到一家三口之间复杂难言的氛围,那些说不出口的想念,久悬于心的担忧,迟来的重逢……
驰哥儿不知为何自己突然有点想哭,还隐约有点生爹爹的气。一走好几个月,不仅没能按约定如期回来带他去庄子里捉蟋蟀,还丢下娘亲一个人顾着这个家。饶是他这样年幼,也敏感地觉察到了这几个月来祝琰的虚弱和疲惫,背地里还曾偶然听雪歌梦月讨论,说娘亲进宫去打听父亲的消息,偷偷在外面哭过后才回家来。
可握住他小手的那只大手太温暖了,他赌气想要甩开,却怎么都不舍得。
他的模样与父亲最肖似,一样的白皙皮肤薄嘴唇,浓长眉毛高鼻子,只有一双眼睛格外像母亲……可眼前,父亲的手变得好粗糙,脸也不像从前那样白净,他晒黑了好多,也瘦了好多,变得好陌生。
驰哥儿喉咙一紧,扭身把小手抽回来,扑到了祝琰怀里。
梦月吓得脸都白了,险些惊叫出声。祝琰朝她递个眼色,示意不必担忧,回手揽住驰哥儿轻抚着他的脑袋,“傻孩子,爹爹想你啦,躲什么呢。”
宋洹之朝她凑近几许,指头攥了几攥,迟疑着将手臂缓缓环在她腰后,见她僵住身形却没躲开,心里这才稍定,用力将母子俩一块儿拥进怀抱。
祝琰偏过头,不叫人瞧见自己的脸。他知道她哭了。
他何尝不是心头泛涩,喉咙发紧?
**
月亮几乎是圆的,高悬在雕花窗外。
半透的淡青色纱帐笼着厅心微弱的烛光。
祝琰枕在丈夫臂弯里,听他用缓慢低沉的语调向她叙述西北战场上发生的那些事。
“家书一开始隔几日便有,后来父亲率兵夺回五城,捷报送入京后,家书便过了十几日才来。我心里隐约不安,想叫亲信回京探探。父亲劝我稍安勿躁,眼前以战事为重……后来,朝廷传回嘉许父亲的旨意,当晚,粮仓突然失火,而后便是西鹄险道突袭,几个重要将领殒命,一下子失了两城。”
“父亲一辈子都在跟北戎人打仗,粮仓被烧,他便猜知是身边的人有不妥。从那以后几次用兵,都分别喊少数人进去吩咐,不同路的将领彼此之间不知对方的任务……可就是这样,还是屡屡被敌军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