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海陆丰公司的技术,更是将这个时间进一步压缩到了以月为单位。
如此迅猛的技术发展,也意味着技术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江淼不得不提防未来出现技术失控的情况,虽然他可以凭借鉴定面板,找到克制新物种的方法,但不代表这种方法可以百分百奏效。
特别是对于那些突变速度飞快的微生物,实在是太容易产生耐药性了。
比如人类二战时期发明的青霉素,一开始只需要几万单位,就可以表现出良好的效果,现在没有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甚至都不一定有用。
江淼的担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和吴建民等人讨论一个多小时,便安排好了一些主要的事情。
在两人离开之后,江淼用拿出一本笔记本,用只有他自己看得明白的文字,写着一些内容。
技术的危机,其实也可以使用技术来解决。
很多微生物感染,其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比如恐怖无比的埃博拉病毒,由于其可怕致死率,反而限制了其大规模传染的可能。
而有些病毒、细菌、寄生虫,并不能独立在自然环境生存,需要通过中间宿主携带,才有可能感染人类。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蚊子带来的登革热、疟疾;淡水螺类带来的吸血虫;跳蚤带来的鼠疫等。
因此人类只要避免接触这些生物,就可以避免感染。
而江淼此时正在书写的内容,就是一种新技术的研发思路。
他从沃尔巴克氏菌上,获得了一点灵感,如果可以改造沃尔巴克氏菌,让其可以和人类的汗腺细胞共生,然后刺激人类的汗腺散发出特殊气味,而这些气味刚好可以形成一些信息素,让某些昆虫非常厌恶,那就可以避免这些昆虫靠近人类。
当然,这种方案属于大后期技术了,如果没有必要,很多人不会接受这种人造细胞器的植入。
江淼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对于直接植入身体的东西,很多人肯定会心生抗拒。
因此他并没有一开始就玩得这么深入,而是打算研究出一种植物,可以作为特殊沃尔巴克氏菌的共生体,然后割下这种植物的树皮,制造成为一种饰品,而这种被沃尔巴克氏菌寄生的树皮,可以源源不断产生驱虫信息素。
除了这种驱虫信息素产生树皮,江淼还有其他几个设想。
比如“植物人”、“纳米呼吸面具”、“冬眠仓”、“生物外骨骼”等。
植物人项目顾名思义,就是让人类具备类似于植物的叶绿体,一旦遇到地球环境大突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人类种植农作物的规模,避免因为饥荒出现人口大规模消亡。
纳米呼吸面具项目,则是江淼打算让公司的科研事业部立项研究一种可以过滤微生物的纳米呼吸面具,而且要求可以长期使用,不需要隔三差五更换滤芯,这是为了提防可以空气传染的微生物。
冬眠仓项目也是为了应对粮食危机、生化危机,为人类保存火种,同时也是为一部分绝症或者提供一个缓冲时间,就其生命延长到新技术出现的那一天。
至于生物外骨骼项目,这个项目目前只是设想,做一些前置技术的研发和筹备,而且大概率需要江淼夫妻俩亲自出手才有可能成功。
生物外骨骼可以集成之前的一部分生物技术,比如驱虫信息素、植物人、纳米呼吸面具、冬眠等,这些都可以集成在上面,让人类突破地区生物圈的限制,成为真正的宇宙人。
这个项目也是对抗末日危机的底牌。
只要该项目成功了,哪怕其他势力将地球生态系统给干崩溃了,那赛里斯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毕竟成为宇宙人了,地球的很多限制就不是问题了。
或许生物外骨骼无法解决地球重力的环境,但地球重力恰恰又是比较好解决的问题。
哪怕是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了,地球的重力还是不会有明显改变。
第二百八十六章 产业革命
华北平原,正值冰雪消融的三月。
靠近胜利油田的海岸边,一个废弃的炼化厂,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已经变成了一座非常庞大的海水淡化工厂,该工厂的设计产能为每年100亿立方米淡水。
不过如此庞大的产能,自然不会一下子就启动,毕竟当地也消化不了每年百亿立方米级别的淡水。
而此时这个工厂的一间办公室内,正上演着一出激烈的辩论。
一个戴着眼镜的老教授眉头紧锁:“老黄,你这个方案我反对,贸然改变地下水的储量,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脸上胸有成竹的黄教授直接反呛回去:“呵呵,老林,你那一套地上管道输水的方案,你知道成本是多少吗?而且铺设管道沿途的征地和建设,至少要扯皮十几年,还不如不建。”
“可我的方案至少安全。”林教授并不认为自己的方案有什么问题。
“安全?那我的方案有什么不安全?”黄教授直接站起来。
负责召开这一次技术论证会的章领军,轻轻咳了几下:“咳咳,两位注意会议纪律。”
林教授不甘示弱说道:“章组长,你别听老黄忽悠,他那一套坎儿井方案根本不现实,地下结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出现变化,而地下深处维修起来又非常困难,到时候出了问题谁负责?”
“我为我的方案负责。”黄教授硬气反驳道。
林教授推了推眼镜,冷笑起来:“呵呵,你负责?你负责什么?到时候将你拉去枪毙吗?还是拉去炼油做肥皂?”
两人已经辩论出真火来。
看到这种情况的章领军也是眉头一皱,他严肃地斥责道:“两位,我们今天是谈科学谈技术,不是菜市场买菜,请用科学说明情况。”
面对章领军的斥责,两人和他们团队的人也一下子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林教授第一个开口:“抱歉,刚才是我情绪激动了。”
“我也有错。”黄教授也借坡下驴。
这个时候,章领军看向场地提供方,也是海陆丰公司下属的海陆丰水务公司总经理杨擎天:“杨总,贵公司有什么看法?”
一直当小透明的杨擎天,笑着抬起头来:“各位教授说得都有道理,林教授团队的方案,主要问题是工程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黄教授团队的方案,主要问题是地质不稳定,生态风险大,维护难度大。”
“杨总总结得非常准确,那不知道杨总有什么高见?”章领军笑着问道。
杨擎天笑眯眯回道:“高见不敢当,不过我们老板有一些设想。”
看到杨擎天将江淼抬出来,本来想说什么的林教授、黄教授等人,也瞬间按下了心里面的各自想法,静待下文。
章领军看到那些专家学者终于安静下来,也是暗中松了一口气,随即他便捧场地说道:“既然是江院士的设想,我也非常感兴趣,请杨总给我们描述一下吧!”
“没问题。”杨擎天站起来。
他助理赶紧将提前准备好的PPT文件播放,会议室的投影幕布上,瞬间显示出一张图案。
站起来的杨擎天拿出一块白色泡沫砖:“这是我们公司的新产品,硅泡沫砖。”
“硅泡沫砖?”
“这东西有什么用?”
会议室的其他人小声讨论着。
杨擎天将这一块硅泡沫砖递给左手边的章领军,然后解释起来:“这是通过改性蚕丝蛋白制造出来的一种新材料。”
这种泡沫砖的工艺和硅藻豆丝大同小异,准确来讲两者的工艺是差不多的。
硅泡沫砖的工艺是制造大豆蛋白阶段,对大豆蛋白进行全面乳化,变成类似于泡沫状态,然后再加入硅藻土和其他化学辅剂进行改性。
通过这种工艺的改造,制造出来的泡沫砖非常轻,但是整体强度非常高,而且体积非常庞大。
其单位密度就比空气重大约2.1倍左右。
常温常压下的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概是1.2千克每立方米,而这种硅泡沫砖的密度则是2.52千克每立方米。
每吨硅丝材料,差不多可以生产出396立方米的泡沫砖。
看着手上这轻飘飘的硅泡沫砖,章领军转过头问道:“杨总,我可以掰一下吗?”
杨擎天脸色一变,赶紧提醒道:“章组长,你要戴防刺手套,因为这材料非常细,如果你太用力,会扎进肉里面。”
“呃…”章领军也赶紧将东西放桌面上。
“这种材料的细丝虽然达不到纳米级,但也是微米级,一些切割的位置,是不能随便接触的,容易刺穿身体。”杨擎天再次解释道。
其他人也小心翼翼接过这种材料,一上手的第一感觉就是轻飘飘。
过了一会,一个工作人员拿了几套特制的防刺手套过来。
穿戴上手套之后,章领军才尝试掰断这块泡沫砖,然而他使劲全力,憋得满脸通红,仍然没有掰断这块泡沫砖。
其他人也一一尝试了一下,同样没有办法掰断。
脱下手套的章领军不解地询问道:“杨总,你们公司这种材料非常好,不过和我们的议题有什么关系?”
“章组长,接下来我会向大家描述我们老板的设想。”泡沫砖再次回到杨擎天手上,他笑着说道:
“对于这种材料的特性,大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种材料的生产成本,目前这种泡沫砖每吨的定价为5万元左右,每吨差不多就是396立方米。”
“这么便宜?”
“差不多是每立方米135块钱吗?”
“这东西难道是打算用来替代钢筋混凝土?”
“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强度非常高,就是不知道使用寿命是多少年。”
杨擎天嘴角微微上扬:“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一部分内容,没有错,这种材料是可以替代钢筋混凝土材料的,请看…”
助理会意,随即播放着PPT内容。
“由于硅泡沫砖非常轻,还可以在工厂一体成形,因此我们可以直接生产出大型构件,然后采用大型飞艇吊运到施工现场,再直接安装即可,该材料的户外使用寿命差不多在30到40年左右。”
看着PPT上的模拟动画,那一整座拱桥结构,被飞艇吊运到施工现场,然后直接安装的画面,大家都目瞪口呆。
咕噜!林教授推了推眼镜:“杨总,你们的计划建设架空输水桥?”
杨擎天点了点头:“没有错,这是目前比较好解决的一个方案,我们计划在沿海地区建设海拔高度不低于60米的输水塔,然后通过落差向内陆地区输水,整个华北平原的海拔高度,普遍在20到50米左右,完全可以利用落差实现自然输水。”
林教授团队的不少人心思活络起来,他们其实就是支持输水管道项目的,只不过他们的项目方案,是利用逐级加压的方式,向内陆输送淡水。
这种方案的问题,杨擎天也说过了,那就是工程成本高、输送成本高,建设周期漫长。
而杨擎天代表海陆丰公司搞出来的方案,则是林教授团队方案的改进版。
毕竟钢筋混凝土的成本,每立方米大概在800到1200块钱左右,而硅泡沫体的成本则是每立方米135块钱左右。
两者成本相差6到9倍左右。
钢筋混凝土的成本,在这种特种工程之中的占比,通常可以达到50%到70%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就钢筋混凝土材料改为硅泡沫体材料,整体成本可以压缩到原来的40%到60%左右。
而且由于硅泡沫体材料可以一体成形,这可以减少大量人力成本和养护成本。
整体来讲,差不多可以降低一半的工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