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啊!我刚要去找你呢。”
关月荷落在她们身后,看她们两个老太太挽着手,慢悠悠地走着,边走边说今天做点什么菜,还说肉菜还是现买的新鲜,放冰箱里总觉得不够新鲜。
路上遇到了邻居,还要停下来聊几句。
物资丰富、供应跟上后,个个都不用跑着去排队买东西了。
那些一听到“供销社来好东西了”撒腿就往外冲的日子,回想起来,已经是很遥远以前的事情了。
与许多老朋友们的相遇更是遥远得让她已经想不起来他们的样子了。
倒是春梅和胜华、成霜仍一直有联系,隔个几年,就给对方寄去一张生活近照,成了她们默认的规矩。
说是怕下次见面的时候互相认不出来。
家里装了电话,但她们还是写信联系最多。以前是嫌弃电话信号不够好,后来则是懒得改了。
她又新学了门外语,年纪上来了,脸皮薄了点,总觉得电话里显摆有点不好意思,不如写信时含蓄地显摆更有意思。
“没有啊。”林听哪怕即将上高中,也还是动不动就喜欢趴她后背,甚至还想让她背她走。
“妈妈,你才没有脸皮薄!我特别喜欢和妈妈去市场买衣服,妈妈你砍价很厉害!”
妈妈一张嘴就是对半砍,林听常被谷雨捏脸说脸皮厚,但林听觉得她还得跟妈妈再练练。
关月荷没好气地伸手拍了下她屁股,还以为她能说出什么好听话呢。
林听依然嘻嘻笑着像牛皮糖一样贴着妈妈,探脑袋去看书桌上的书。
她妈妈和她大姨,真是她见过最爱学习、最自觉的人了。
怎么会有人动不动就想着学门新外语呢?
想到读小学时,她写作文写最佩服的人,写了她妈妈。老师觉得她写得好,让她在课堂上读出来。
那一溜串的外语一列出来,她在班里就有了个“ 吹牛大王”的称号。
当然,后面笑话她的人被她揍服了。
“妈妈,你真厉害。”
关月荷头也不抬地就回:“你也很厉害。”
林听来劲儿了,“比如说?”
“你投胎厉害啊,知道选我和林忆苦同志当你爸妈。”关月荷没说完就笑出了声,一转头,果然看到了自己闺女气得脸颊鼓鼓的样子。
院子里正在晾晒衣服的林忆苦也弯起了嘴角。
很快,屋里就响起林听不满的哼哼声,“下个月我要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长跑比赛,我也是很厉害的!”
这时林忆苦插嘴道:“你妈妈跑步在单位也是数一数二的。”
这几年单位的活动多了,有一次联合其他单位办了次运动会。
关月荷同志把跑步的项目能报的全报了,抱回来几块金牌和奖状。
“那我也要拿金牌回来。”林听又开始笑嘻嘻的,“妈妈身上有股香皂味。”
说者无意,听者有意。
关月荷和林忆苦一个坐在屋里,一个站在院子里,隔着敞开的窗户,相视一笑。
毫不知情的林听又说到在学校里见到退休了的章奶奶,“章奶奶去给小学部的小孩讲厂史。”
章新碧和郭旭升同年进的五星汽车厂,又在今年年初一起正式退休。
其实他们早到退休年纪了,只不过厂里有需要,又返聘了几年,直到现在有了更先进的人才、技术,他们也贡献了最后一份力,这才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七月份的时候,关月荷带着林听去看望了两位老师。
两位老师哪怕退休在家了也没闲着,正在整理自己这些年的手稿资料,偶尔也会去汽车厂技术科溜达,说要活到老学到老,继续学习。
这不,关月荷才又跟着老师们的脚步,开始了新外语的学习。
她比他们年纪小多了,学习的脚步不能停下来。
第220章 改造
关月荷参与了加入世贸的谈判工作小组, 每天忙得团团转,学习新外语的速度被迫放慢下来。
不过,她对新外语的学习不着急, 现在工作太忙没学会,大不了以后退休了再继续学。
她这一忙起来, 就减少了往银杏胡同转悠的次数。林忆苦就不是爱凑热闹的人,而家里最爱听八卦的林听平时都得住校,周末才能回家,于是,他们一家错过了不少胡同里的新消息。
还是江桂英过来给送炸肉丸子的时候提了,她才知道最近的大事儿。
“咱们这一片都要改造了?”关月荷惊讶。
市里搞改造都搞很多年了, 胡同里的邻居们年年盼, 刚有了腾退的消息, 大家才商量好以后还住一块儿, 居然又有了改造的消息?!
江桂英摊手,“说是要重新改造下水道, 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电线都要整改,以后都集体供暖,街道办那边传的消息,说是等开春了就动工。”
江桂英叹气, “要是都改造了, 那咱们这儿还腾退不腾退?我和你爹都打算好以后住楼房了,看这事整的……”
大家为啥都盼着腾退搬去住楼房?还不是因为胡同里的平房又小又不方便?
每天早上都得跑去倒夜香不说, 要是遇上哪家素质极差的, 夜香往胡同水沟里一倒,味道,噫……
但要是重新改造了下水道, 各家可以弄个厕所,以后还集体供暖了,有些住房不紧张的人家,估计就不乐意搬了。
那腾退得整个院子的人都同意搬走才能成,要是有人打定主意不走,那就没办法了。
“那多好啊,你们不就是羡慕人家楼房能集体供暖?”关月荷道:“你们还说自己老胳膊老腿的,住楼房还得每天爬楼,多不方便。”
“哎哟,有道理!”江桂英拍了下大腿。
许多人腾退后换到的楼房都没电梯,要是抽到七八楼的,那真完蛋!
“照我说,还是咱们这儿方便。”
“爱国也这么说。”
关月荷心里有数,他那美发店在附近,搬走了,他每天大老远跑过来开店,多麻烦啊,搁谁都不乐意。
说到店铺,家里也因为店铺起了点别扭。
关沧海和江桂英没再忙活工作,理发店租给了关爱国,安排了以前的学徒工当店长,还有两个店员,关爱国自己在外面还开了间看起来更高端的美发店。
而原来的农副食品店则是租给了关卫国,现在改成了水果店。
两间店的租金都交给了老两口。
为这事儿,关建国两口子就有些不满,虽然他们没说出来,但关月荷猜得出来。
大哥大嫂肯定觉得家里的店都给了其他俩兄弟,他们什么都没捞着。
不过,关沧海和江桂英也发话了,说以后等他们都走了,再把店铺卖了,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平分,还找了关月华给立了凭据,省得以后又吵吵。
关月荷觉得这样挺好。
她现在不缺钱、不缺房子,她盼着这两个老的长命百岁,还老和他们开玩笑说:“你们也算是老古董了,见证咱们国家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裕,以后你们也去子弟学校给娃娃们讲国家历史去。”
但是,爹妈说要给他们平分的,她也不会把自己那一份给让出去。
话说回来,平分店铺这事儿还远着呢,关沧海和江桂英歇了下来后,天天去公园打太极锻炼身体,上个月还帮忙公安同志抓小偷呢。
这不,过来唠嗑完,江桂英又叮嘱她趁热吃炸丸子,背着手又溜达回银杏胡同去了。
没多久,银杏胡同腾退的消息被抛到了脑后,家家都准备着过春节。
关月荷和林忆苦都是大忙人,现在都实行周末双休了,关月荷到了周末都不见得能正常休息。
家里置办年货的事情全交给了林听负责。
虽然林听是独生女,但关月荷和林忆苦没想过实行娇生惯养政策。
家里的大事小事没瞒着林听,空闲下来了也会教林听做饭,教她怎么置办家里的生活用品。
林听一看清单和手里的钱,心里就有了数。
清单和钱往大衣里侧的口袋一揣,一阵风似地跑出门。
“爷爷,咱们家置办年货了没有?”
“喏,你奶奶和你姥姥准备待会儿出门去市场买呢。”
巧了不是?林听立刻加入了银杏胡同大爷大妈们的置办年货小团,跟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在人群里穿梭。
“老方,你们家林听真懂事,月荷和忆苦没空,她还知道要来买年货。哟,还知道要砍价呢!”
方大妈笑眯眯地道:“随了月荷。”
老邻居们觉得也是,月荷以前还在服装厂上班的时候,工作清闲,那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胡同里许多大人都没她会过日子。
林听那抢着去排队的劲头,和月荷简直一模一样!
林听跟着奶奶、姥姥往外跑了三天,总算把清单上的年货都给买齐了,然后又一溜烟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哎……”江桂英没来得及喊住她,啧了声。
从外头跑回来的瑶瑶东看西看,没找着人,“奶奶,我姐呢?”
“不知道又跑哪儿去了。”一天到晚都闲不住,难道板凳上长钉子了不成?
没逮到人的瑶瑶气得跺脚,“大骗子!林听大骗子!她说带我去溜冰的!”
大骗子林听压根没听到。
放了寒假的林听就像出了笼的猴,隔三差五就呼朋唤友往什刹海,好几次为了摆脱跟屁虫瑶瑶,承诺说会带瑶瑶去玩,结果瑶瑶次次都找不到人。
林大爷在小卖部窗口后面看报纸,听到大孙女跑出去的身影,赶忙喊道:“林听,你奶奶让你中午过来吃饭。”
“我去我大姨家吃饭!”
知道大孙女不是又跑去溜冰,而是去她大姨那儿,林大爷也就不管了,顺便回去提醒老伴儿少放米。
大孙女还在长个儿,现在都快和月荷一样高了,一顿饭吃得比他们老两口加起来的还多。老伴儿生怕她吃不饱,这顿吃光了,下顿就多放点米,而林听顿顿都把锅里的米饭刮干净,家里下锅的米也次次都往上增。
这娃的胃口,像个无底洞。
另一边,谷满年听谷雨说林听要过来吃饭,煮了平时两倍的米饭。翻了翻冰箱里的肉,最后决定出门再买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