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她刚好有事要去京大,就顺遍去补办学位证,并一道把给成霜的可乐送过去。
谁知道成霜家里居然也有两瓶,是成霜导师送的。这不,成霜收了她的,又给她回了一瓶,她家里才剩出来这么一瓶。
她本来就打算今晚开了它,和林忆苦一块儿分了。
现在,多了个林思甜一块儿分,人多,分到的是少了点,但分给林思甜,她高兴。
林思甜也高兴,“我今天回来对了!”
只是有人见她回来,心里直犯嘀咕。
“犯啥嘀咕?”林思甜不解。
“还能有啥?家里空出一个大房间,总有人惦记想找爸妈租房。你一回来,人家肯定想着是不是你要住家里,他们就不好再找爸妈租房了。”
这都见怪不怪了。
谁家有房子空出来,马上就会有人惦记着想占到手。
但只要有她和林忆苦在,谁也甭想直接抢房子!
俩人一人一个搪瓷杯,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小口小口地喝可乐。
这日子悠哉的,像是她们还没成家时的普通的下班小聚。
只是刚安静了一会儿,林思甜就凑了过来,和她说悄悄话。
过了一会儿,关月荷面无表情地把她脑袋推开。
“这话你问我,合适吗?”
林思甜理直气壮地道:“合适啊!那我总不能去许成才和子兰吧?多尴尬,问丁学文?他个棒槌什么都不懂,能说的不就只有你?”
“说什么?”
林忆苦突如其来的声音把林思甜吓一跳,“没,没什么。”
林思甜这么明显的心虚表情,加上关月荷看天看地就是不看他的小动作,林忆苦能信就怪了,但也没追着问下去,问她今天怎么自己一个人回来了。
这话一出,刚刚还心虚的林思甜瞬间占了理,“我只是结婚了,回家住几天怎么了?”
林忆苦没被她绕进去,呵笑了声,十分肯定道:“又说我坏话。”
“谁说你坏话了?”
她只是想找月荷讨论男人过了三十还行不行这个问题,而她空有理论,实践数据更是只有一个。
等林忆苦拎热水去了卫生间,关月荷才找到机会问:“你不是说过,就算不行也能治吗?”
但问题是,现在没人不行啊。
俩人对视一眼,又默契地移开了视线,并且不再讨论这个问题。
视线移动时,林思甜发现了墙上多出来的新照片。
“这是这次去广交会的照片?还有其他的呢?我没看过,快拿出来。”
关月荷起身进屋,把洗出来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并给林思甜讲其中几张是拍的哪儿。
翻到其中一张时,林思甜忍不住挑眉,抽了出来细看,“这是最近拍的?你和郑厂长在厂门口?”
翻过照片后面一看,上面还写了一句话:关月荷同志、郑行敏同志合影留念,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九日。
再下面一张,是郑厂长和另外一位女同志的合影,看背景,应该是在广交会的展厅里。
关月荷笑得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得意。
她那天去服装厂宣传科拿春梅和厂长的合照时,正巧遇上厂长也在,而她又拿着相机打算去把林思甜结婚当天的照片冲洗出来,于是就和厂长拍了个合照。
—
西北某军工厂里。
“胜华同志,有你的信。喏,我放这儿了。”
胜华拿过,一看信封的字迹,板板正正的,是月荷的没错了。
四月中的时候,她收到了春梅寄来的包裹,里头的信里有张照片,春梅在信里反复地说了好几次:我见着郑厂长了,我还合了影!
现在五月中,她收到月荷的信,里头也有张合照。
照片上的两位女同志,一个是月荷,一个是郑厂长。
胜华气笑了,等她找到机会了,也给暗戳戳显摆的这俩货寄一张她和郑厂长的合照!
第145章 门面
几天后, 陈立中出差回来,林思甜又回了新家住。
但之后,他俩只要同时准时下班, 不是回陈立中家里,就是回银杏胡同吃饭。
方大妈刚开始还乐呵, 说闺女结婚了也还照样回家,和以前一样。今天却忍不住嫌弃道:“你俩连着天天回来真是耽误事儿。”
林思甜嘻嘻哈哈的,“耽误你和我爸晚上出去看电影了?”
“起来起来,我给你们做饭去。”刚刚还满脸嫌弃呢,转头又去橱柜翻找家里还有没有肉。
“妈,我给你打下手。”陈立中也笑眯眯地在方大妈后面跟进跟出。
关月荷拎水果过来, 又见到他们, 还道:“一个星期回来五天, 你们不如住家里算了, 省得来回折腾。”
晚上回家得自己骑车,早上再出门, 还能跟汽车厂的公交车去上班。
林思甜摇头,挨过来和她小声道:“住家里办事不方便。”
关月荷:“……”
能理解。
但是家里的饭菜比厂食堂的香,林思甜和陈立中做饭水平一般般,在家开了几次火, 最后决定放弃练厨艺, 有那练厨艺的时间,不如常回家看看。
关月荷给这边送了一半水果, 剩下的一半拎到隔壁爹妈家里去。
江桂英使唤关爱国给隔壁送鱼肉过去, 和她道:“别看老方嘴上说思甜常回家烦,思甜刚结婚那半个月,她没少在家叹气。”
儿子闺女结婚后都不住家里, 儿子好歹离得近,几步路的事儿,但闺女离得不近,方大妈一时半会儿适应不过来。
现在好了,林思甜和陈立中隔三岔五地回家吃饭,叹气声也就没了。
“过了几年,老林也退休了,估计就好了。”
林大爷还没到退休年纪,还有好几年呢。
但关月荷没忘记家里的事儿。
“我爹那理发店还没找到合适的位置啊?”
江桂英让她小点声,“有个大门面,别人平反回城给退回来的,你爹和你明大爷商量着一块儿盘下来,俩人分这个门面,还在磨价呢,可不敢给胡同里的人知道风声。”
就怕有人也想盘个门面下来做小生意。
外头有不少人看不起练摊、做小生意的人,在银杏胡同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是看着瓜子王一步步变成胡同第一大户的。面子不值钱,能换回来的大家电才值钱。
“那你和我方妈呢?老早说要找点事儿做,现在不琢磨了?”
江桂英却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早琢磨好了,等你二哥和家里商量好了,以后我们就是他在城里的销售员。”
“啊?”
“你爹他们看的那门面够大的,和你明大爷一人一半,你爹的理发店用不着太大地方,到时候隔出来一个小间我用来卖点农产品。”
她们也想着,要是月荷和思甜这两年里有孩子了,少不了要给她们帮忙。
有个门面在那儿,她们能干点活打发时间,孩子在店里也不愁风吹雨打的。
关月荷不知道她们想那么多,只提醒她别忘了去工商局办好证。
忽然,谢大妈兴奋地“哦哟哦哟”地从外头跑回来,见到江桂英他们纷纷出来看情况,就招呼他们赶紧去胡同口。
“瓜子王两口子从羊城回来了,衣服、玩具、文具都带了不少,你们快去看看,现在买能便宜点!”
谢大妈说完就兴冲冲地跑回家去拿钱。
没一会儿,婷婷第一个拿着钱冲了出去。
江桂英喊上方大妈,林思甜也喊上了关月荷,“走走走,看热闹去!”
—
银杏胡同今年五月份的大八卦,有一半是瓜子王那家造出来的。
瓜子王夫妻俩大老远跑了一趟羊城,带回了一车货。当然,人家没往银杏胡同里运。
可胡同里的人消息灵通,知道这夫妻俩带着没分配到工作的小儿子,三人兵分三路,早上去摆衣服摊子,下午去学校附近买文具和玩具,晚上去电影院门口卖瓜子……
整个胡同的人都盯着他们家,就想知道他们的生意能挣多少。
还有些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也去了街道办开介绍信,决定跑一趟羊城带货回来大干一场。
随着五月中市报提出可以办一些“夫妻店”,经营日用小商品、小食品、拆洗缝补等业务,解决穿衣吃饭买东西难的问题,方便群众生活,练摊的邻居们想法更多了。
瓜子王夫妻俩动作最快,快速地在长湖街道租到了一个门面,并在长湖街道这片区域里开起了第一间私人的杂货店,就叫瓜子王杂货铺。
杂货铺里买的东西比较零碎,最受欢迎的是他们从羊城带回来的文具、玩具,成了这片区域小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
连长湖街道上的新华书店、供销社、百货商店都要排在它后面。
关月荷和李雪莲一块儿下班时,李雪莲就特别提到了这个瓜子王杂货铺。
“煤矿厂子弟学校现在就流行他们家的文具和玩具,我们家那俩磨了几天,非要我带他们去买,明天休息,我倒要去看看能多吸引人!”
关月荷回想了下自己从羊城带回来的文具玩具,“确实很吸引人。”
她一个大人,还给自己留了一套文具放家里用。要是她小时候能有这么好看的文具,她能不爱上数学课?
回到胡同口时,见大爷大妈和一群小孩们围成一个圈。
不知道又有什么新鲜事。
走近了一看,这帮人是在看一辆崭新的摩托车。
“谁家买的车啊?不会又是瓜子王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