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言情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1992 矿场家属院_分节阅读_第43节
小说作者:陶南烛   小说类别:言情小说   内容大小:257 KB   上传时间:2025-10-18 20:43:49

  这是她一贯的做法,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一点挑战,也顺便观察学生们的潜力。

  其中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

  “小明有十颗糖果,他每天吃的糖果数比前一天多一颗。第一天吃了一颗,请问他到第几天会吃完所有糖果?”

  陶欣迎不仅用最快的速度解出了所有题目,还在最后一题旁,用稚嫩而工整的字迹写下了两种不同的解法。

  这让李老师惊喜不已。

  她注意到第一种解法旁边画着一个小太阳,第二种解法旁边画了个小月亮,显得格外可爱。

  李老师将陶欣迎叫到办公室,拉过一把椅子让她坐下,自己则俯身温和地问道:"欣迎,老师看了你的作业,最后一题的两种解法都很棒。尤其是第二种,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的吗?"

  陶欣迎眨着明亮的大眼睛,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认真地回答道:“老师,第一种方法我是这样算的:第一天吃一颗,第二天吃两颗,第三天吃三颗……这样一直加下去。一加二等于三,三加三等于六,六加四等于十,所以第四天吃四颗,正好吃完。答案是第四天。”

  “第二种方法是我发现每天吃的糖果数像爬楼梯一样,第一天一颗,第二天两颗……我就想,从一开始加,加到几等于十呢?我想起了'凑十法':一加四等于五,二加三等于五,两个五就是十。所以第一天和第四天加起来是五颗,第二天和第三天加起来也是五颗,正好四天吃完。”

  李老师看着她逻辑清晰的模样,心中一动,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试卷:“欣迎,愿不愿意试试这个?不着急,能做多少做多少。”

  那是一份低年级奥数选拔试卷。

  陶欣迎接过试卷,并没有立刻动笔,而是静静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在脑海中大致勾勒出解题的路径。

  然后,她才拿起铅笔,不到二十分钟,她就完成了所有题目,而且正确率高得惊人。

  就这样,陶欣迎被推荐进入了学校的奥数兴趣小组。

  小组的指导老师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孙老师,他很快发现陶欣迎不仅有天分,更有一种难得的专注和探究精神。别的孩子觉得冗长繁琐的推理过程,她却能乐在其中,享受一步步揭开谜底的快乐。

  为了备战市里的小学生奥数竞赛,孙老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集训。

  集训安排在放学后,题目难度陡增,不再是课堂上的简单计算,而是涉及巧妙的逻辑推理、复杂的图形规律、需要发现规律的数列问题,甚至还有那些需要跳出固定思维模式的应用题。

  有的孩子开始叫苦不迭,对着题目抓耳挠腮,唉声叹气。

  然而,陶欣迎的眼睛却越来越亮。

  她专门准备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题型、思路和巧妙的解法。

  她不仅记录正确答案,更重视记录思考的过程。哪里走了弯路,哪个关键点让她豁然开朗,哪种方法最简洁优雅,她都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

  红色标出重点公式,蓝色写下自己的疑问,绿色注明另一种思路,还在页边空白处画上可爱的图示帮助理解。

  有一次,孙老师出了一道蜗牛爬井的趣味题。

  一只小蜗牛掉进了一口十米深的井里。它白天努力向上爬三米,可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不小心向下滑两米。请问:小蜗牛需要多少天才能从井里爬出来?

  大多数小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用小蜗牛每天净爬高三米减去下滑的两米 ,得出小蜗牛每天可以爬一米。

  井深十米,所以需要:十米除以一米等于十天这个答案非常直观,但却是错的。

  陶欣迎蹙着眉思索片刻,很快发现了关键节点。

  她在笔记本上画上一口井,然后像做实验一样,一天一天地记录蜗牛的位置。

  第一天,白天爬完后到达的高度是三米,晚上滑落后到达的高度是三米减去两米即一米。

  第二天,白天爬完后到达的高度是一米加三米即四米。晚上滑落后到达的高度是四米减去两米即两米。

  依次类推,到第七天白天爬后到达的高度是六米加三米即九米,晚上滑落后到达的高度是九米减两米即七米。

  可到了第八天,白天爬三米,直接就到十米了,成功出井,不会再给晚上下滑的机会。

  所以正确答案是八天。

  孙老师巡视过来,看到她本子上的小井和表格,忍不住露出赞赏的微笑。

  夕阳的余晖洒满空荡荡的走廊,集训结束后,陶欣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回到家,做完学校作业后,她又会拿出那个笔记本,反复琢磨上面的题目,有时甚至会突然从晚饭桌前站起来,跑去记下刚刚闪现的灵感。

  每一次思维的跳跃,每一次难题的攻克,都带给她无比的满足和快乐。奥数之于她,早已超越了一场竞赛,变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游戏,一片任她翱翔的广阔天空。

  时间一天天过去,奥数比赛日终于到了。

  赛场设在一所中学的礼堂里,黑压压地坐满了来自各个学校的数学尖子。

  气氛紧张而肃穆,偶尔有监考老师走过,脚步声在空旷的礼堂里回响,显得格外清晰。

  有的孩子不停地搓着手指,有的则反复检查铅笔是否削好,试图用这些动作压下心中的忐忑。

  陶欣迎深吸了一口气,把准考证放在桌角,然后将文具摆放整齐。

  试卷发下来了。

  纸张摩擦声“哗啦”一下掠过整个礼堂,随后便归于寂静,只剩下心跳和呼吸声。

  陶欣迎没有急着动笔,她依照自己的习惯,先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了一遍。

  题目很难,图形规律题比她练习过的任何一道都复杂,应用题的文字长得像一个小故事。

  旁边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女孩,眉头已经死死地锁在了一起。

  陶欣迎却有些开心,这些题目,像是她笔记本里的那些“朋友”,换上了一件新衣服,但骨子里的灵魂没变,她觉得有点……好玩。

  陶欣迎沉下心来开始答题,世界迅速缩小到只剩下试卷、铅笔和她。

  她听不到别人的翻卷声,也感觉不到监考老师巡视的目光,而是像一条鱼滑入了深邃而宁静的数学之海。

  最后一道压轴题,是一道关于“空瓶换水”的趣味题:商店促销,三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新水,请问喝二十瓶水最少需要买多少瓶?

  很多孩子开始挠头。这题弯弯绕绕,需要极强的逻辑推理和逆向思维。

  陶欣迎的眼睛亮得惊人。

  她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买一瓶 ,喝一瓶,得一空瓶。买两瓶 ,喝两瓶,得两个空瓶。买三瓶,喝三瓶,得三个空瓶。三个空瓶换一瓶新水。喝一瓶,得一个空瓶……”

  如此循环。但推到二十瓶会非常漫长且极易出错。

  陶欣迎陷入了短暂的死胡同。

  但很快,她换了一种策略,想起了孙老师说过的“借一还一”。

  “本质上,每买两瓶,就可以通过‘借’一个空瓶的方式,实际喝到三瓶。因为三个空瓶换一瓶,这一瓶喝完后又会产生一个空瓶,相当于用两个空瓶的成本,喝到了三瓶水。”

  她整理着自己的思路:每实际喝三瓶水,只需要支付两瓶的钱。

  要喝二十瓶水,先看二十里包含几个三。二十除以三等于六组,余两瓶。

  六组需要买:六乘以二等于十二瓶。

  最后剩下的两瓶,直接购买。

  所以最少需要买:十二加二等于十四瓶。

  陶欣迎工整地写下了“14”这个答案,并在旁边备注了思路,就像在跟出题老师进行一次无声而愉快的交流。

  交卷的铃声响起时,她放下笔,长长地、满足地舒了一口气。

  她的小脸因为长时间的专注而泛着红晕,眼睛里没有丝毫疲惫,只有一种穿越迷雾后,看到终点时的亮光。

  两周后周一的晨会上,校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操场:“下面,宣布一个好消息。我校同学在刚刚结束的全市小学生奥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陶欣迎站在班级队伍里,小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校服的衣角,她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

  首先念出的是几个三等奖和二等奖的名字,每念一个,台下就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陶欣迎听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她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可随着名单快念完了,陶欣迎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慢慢包裹了她:难道自己有很多题目做错了?还是因为步骤写得太跳跃而被扣分了?

  就在陶欣迎鼻子微微发酸,准备低下头掩饰自己的表情时,校长的声音再次响起:“尤其值得骄傲的是,一年级三班的陶欣迎同学。”

  陶欣迎惊喜得抬头。

  校长的声音还在继续:“在此次竞赛中,表现突出,力压众多选手,荣获了低年级组一等奖!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她表示祝贺!”

第54章

  一年级的学生获一等奖,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所有认识或不认识陶欣迎的同学和老师,都朝着一年级三班的方向望来,目光里充满了惊讶和赞叹。

  班主任李老师激动地从队伍后面走过来,轻轻推了她的肩膀:“欣迎,快,上台领奖去。”

  陶欣迎依言走向主席台,她能感觉到全校师生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也很享受这种备受瞩目的状态。

  校长亲自将奖状颁发到她手里,弯下腰同她握了握手。

  陶乐迎在队伍里兴奋地指着台上,对前后左右的同学说了个遍:“那是我姐姐,是我姐姐。”

  陶欣迎的这张奖状,也被挂在了陶家堂屋的墙上,就在奶奶陈逸凝的“勋章”旁边。

  然而陶欣迎的奥数一等奖奖状在客厅墙上还没挂热乎,失败便悄然降临。

  一个周末的下午,秋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

  陶欣迎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是孙老师特意为她准备的高年级奥数拓展题集。

  这些题目明显超出了小学范围,已经涉及初中的数学概念。

  前几题她尚且能应付,虽然比平时多花了些时间,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解法。然而,最后一道几何证明题却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拦住了她所有的去路。

  题目要求证明两个复杂图形之间的比例关系,需要添加至少三条辅助线,并运用她尚未正式学过的相似三角形定理。

  陶欣迎尝试了所有她能想到的方法,草稿纸上画满了一个又一个扭曲的图形。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

  窗外的雨声越来越大,她的思路也越来越堵塞。

  这种感觉糟糕透了。

  “不应该啊……”她喃喃自语,眉头紧锁。

  姜禾端着一盘切好的苹果轻轻推门进来:“欣迎,休息会儿吧,都做了一下午题了。”

  “等一下,妈妈,我马上就解出来了。”陶欣迎头也不抬,语气中有她自己都没察觉到的焦躁。

  姜禾看了眼女儿紧绷的侧脸和满桌的草稿纸,轻轻把果盘放在桌角,悄声退了出去。

  又过了半小时,陶欣迎突然气得把笔一摔,对着那道题低吼:“为什么做不出来!”

  这种感觉太陌生了。自她接触数学以来,从未有一道题能这样让她感受到深深的挫败。

  陶欣迎猛地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最后一头扑到床上,把脸深深埋进枕头里,拳头捶打着床垫,发泄她心中的气愤。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7页  当前第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6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1992 矿场家属院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