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就是德国军政界的牌面人物、希特勒的亲信了。
“德国……会和谈吗?”亚历珊德拉问。
“是否和谈已经不是德国肯不肯的问题了,是英美苏愿不愿意的问题。”
“和谈不好吗?”基克说:“和谈意味着不用打仗了。”
倒也是。
凯瑟琳慎重思考了好一会儿,“有可能,德国议和派实际很多。但和谈也是会失败的,到时候还是要打。”
“别打了。”基克忧心忡忡。
“担心比利吗?”
“是啊,他只是退出现役,可仍然是预备役军官。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接受和谈吗?”
“接受。谈判的技巧就是慢慢谈,和谈期间停战,大家都能喘口气。苏军损失惨重,德军同样。对英国美国来说,他们也能停下轰炸战略目标。德军U型潜艇全部返回军港。”
基克连连点头:好好,这样最好了!这样大哥也不用飞任务啦。
*
凯瑟琳随后给巴尔勒莫尔城堡打电话,乔治国王也很兴奋,已经在畅想停战和谈了。欧洲本土是没有英国军队了,但北非战场可是一直在打的。英军之前被隆美尔按着打,要不是德军后勤跟不上,英军早就被打穿防线、逃回本土了。现在北非战场主要以英军、加军、澳军、印军以及一小部分美国海军陆战队组成盟军,对抗以德军一支装甲部队为核心的轴心国联军。
RAF的损失也相当巨大,去年阵亡数万人,国王每次看到阵亡人数报告都会心绞痛:这都是人命、都是钱呀!
20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是人才呀!
飞行员几乎都是高学历,这就意味着一定是国家的精英,每损失一名飞行员都是国家的巨大损失。轰炸机机组成员也都是优中选优,每一个放在
普通公司都会是专业人员。
每一份阵亡通知书都代表一个家庭破碎了。
国王感同身受:他的弟弟肯特公爵也死于战争。
乔治六世上午便乘车到马尔洛奇庄园,激动得跟凯瑟琳讨论和谈的可能性。他当然想和谈,但德国别想提什么条件和要求。丘吉尔也比较倾向于和谈,罗斯福不好说,史达林大概率也想和谈,毕竟苏军伤亡率高得吓人。
MI6特工陆续发回密电,密电内容随后也发至华盛顿,伦敦——华盛顿之间的电报、电话疯狂往来。
丘吉尔表示还要观望。
肯尼迪大使则是赞成和谈的,如果不用送美国士兵去死,他当然大力支持。
罗斯福的意思也渐渐清晰,能和谈就和谈,军队损失要力求降到最低。毕竟美军还在太平洋苦战呢,损失惨重。
日军跟德军完全不同,相当不做人,他们对待战俘简直不当人看待,在菲律宾巴丹半岛丛林中命令7.5万美菲联军战俘急行军上百公里,6天的行军途中因为缺医少食、虐杀等原因死亡1.5万人,后续在战俘集中营又死亡2.6万人,其中美军有1.1万多人死于这场名为“巴丹死亡行军”的惨案。
在太平洋海岛上日军更是杀光所有投降美军,宣称对俘虏“一个不留”。这激发了海军官兵的愤怒,随后,美国海军也宣布不留日军俘虏——还因为日军惯用诈降,他们会身绑手榴弹,走到美军附近后拉响手榴弹来个“玉碎”。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现在奉行的也是“杀光小日本”命令,不留俘虏,也不接受投降。
*
凯瑟琳提供的建议是德国无条件投降、公审战争罪犯、赔偿各国的战争损失。德国在二战后是被英美苏法瓜分成4块,苏联控制的地区之后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文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英美法控制的地区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瓜分德国的前提是盟军各国军队都打进了德国本土,德国根本无法说“不”。如今盟军军队都还距离德国本土远着呢。
她倒不是同情德国人,只是希望利奥波德的牺牲更有意义,他希望德国能保存——幸存,而不是被同盟国瓜分。
她并不希望同盟国军队进入德国,无论古今,战败国的下场都很糟糕,最糟糕的会是女人和孩子,英美法苏的军队进入德国境内一定会报复,虐杀、屠杀、□□,罪行会多不胜数。
“骑士精神”这种“高贵品格”,在一战的时候就已经完蛋了。
但她也只能“建议”,至于会不会有和谈,她无法决定,只能尽力促成。
*
凯瑟琳在马尔洛奇庄园住了一周,多亏有基克留下来陪她,不然要她整天面对凄凄切切的亚历珊德拉,她也会受不了。
基克是个天真又可爱的女孩,她之前就认识了亚历珊德拉,很愿意陪着她俩。她劝亚历珊德拉多出去走动走动,还有小米沙呢,奥莉娅太伤心,无法照顾孩子。
亚历珊德拉只好负担起了照顾米沙的重任。
基克又拉凯瑟琳出去骑马。阿伯丁郡的夏日十分凉爽,凯恩戈姆山的景色也极好,山峦迭起,河流潺潺。
基克心系柏林,希望和谈尽快开始,这样哥哥们就会安全,他们会退役、回家;卡文迪许兄弟也不用上前线了,他们会活下来。
她在伦敦认识的那些年轻男人也会活下来,她不愿意见到任何人因为战争而死去。
*
乔的假期还有两周,这两周他都在伦敦的大使官邸,每晚给凯瑟琳打电话通报德国政局:希姆莱继任总统,斯佩尔出任总理,两人在希特勒死亡之后不到6小时便宣誓就职;他们分别致电伦敦和莫斯科,要求先停火,然后安排合适的人选与地点进行和谈;
华盛顿致电伦敦,要求对德国只能接受无条件投降;
伦敦正在想办法了解莫斯科的意思;
史达林派专人给丘吉尔送信,同样提出只接受德国无条件投降;
希姆莱与斯佩尔要求保证德国领土的完整,不能再像一战那样把德国领土划给其他国家(几乎特指法国)。
丘吉尔不知态度如何,史达林表示不同意,罗斯福说再等等。
凯瑟琳决定去伦敦会一会丘吉尔。
*
“你要留下米沙吗?”亚历珊德拉祈求的眼神,似乎在说“别带走孩子”。
凯瑟琳倒是不介意亚历珊德拉抚养米沙,以亚历珊德拉教育孩子的方法,米沙会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好人,一位优秀的继承人。
“我把雅顿先生留下来,他人很好,对我极为忠诚,也很有能力。有他在你和米沙身边,我会很放心。”
亚历珊德拉欣喜的点头。
“再说我现在还不会离开,我想在伦敦留到和谈之后再走,如果他们在月底之前就能开始和谈的话。”
“月底再走吗?”
“对。我不能离开我的国家太长时间。你可以每年秋天带米沙去罗马岛,米沙是王子,他不能一直在英国。”
“能让米沙在英国上学吗?他可以进伊顿。”
“还有好几年,可以到时候再说。”凯瑟琳委婉的说。
亚历珊德拉只好接受。
*
返回伦敦后,住在梅菲尔芒特街54号亚历珊德拉的府邸中,这里也是阿拉斯泰尔的出生地。
亚历珊德拉还保留着独子的房间,凯瑟琳之前从未住过这儿。女佣换了床具,凯瑟琳带着米沙来到房间。
“这里是Papa小时候住过的房间,你以后住在这里,跟Nanny住在一起,好吗?”
“好的,妈妈。妈妈,你也和宝贝住在一起吗?”
“不,妈妈要回去,回罗马岛。”
米沙震惊的瞪大眼睛,“妈妈!”
凯瑟琳忙说:“你陪Nanny住几个月,妈妈就派飞机来接你们回罗马岛。”
小孩不知道“几个月”具体有多久,想了想,点点头,“好吧。宝贝答应你,会乖乖的。”
凯瑟琳摸了摸孩子的小脑袋,“你是妈妈的好孩子,Papa也以你为荣。”
“我想Papa了,他什么时候能从天上下来?”
孩子仍然不懂“死亡”到底是什么意思。
*
凯瑟琳在白金汉宫会见了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没错,她认为和谈是最符合欧洲利益的事情,英国不会想要继续作战。尽快结束战争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除非那些将军想立功。
这句话差点让丘吉尔破防:这让国王要怎么看我呀!意思是说我只想给自己刷政绩而不顾士兵的死活?
国王对首相的任免没有决定权,但如果国王对首相投不信任票,首相也干不长久。
他谨慎的表示,他代表英国可以接受和谈,但这事他一个人说了不算,要史达林和罗斯福都同意和谈才行。
这就要牵涉到各国博弈问题了,各国都想尽可能的得到利益,法国想要鲁尔区(煤矿),美国可能想要克虏伯(军工钢铁企业),英国苏联想要科技和科学家。他们这次也许没法分割德国,但德国必须付出代价。
“盟军可以在和谈签订后派遣维和部队进入柏林。”
“维和部队?”
“维持和平部队。罗斯福不是想建立一个国际联盟组织吗?让各国提供一定数量的士兵组成这支不代表任何国家的部队。这样可以避免你们互相起疑心。”
丘吉尔笑了笑:这个提议还挺有创意的。
“你不会希望苏军进入德国境内,只有所有国家都不进入德国才能保持平衡。”
丘吉尔表示你说的对。他很感慨,几年前那个过于年轻的王后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了,她今天所说的话实际是想保全德国不被分割,很天真,但根据现有情况来说居然很合理、很有可能。参与和谈的几个国家都会想要得到更多、阻止别国得到更多,那么为了维持“平衡”,各国就会互相约定,不会派遣真正的军队进入德国。
“你知道‘曼哈顿计划’吗?”凯瑟琳问。
“——你怎么知道的?”丘吉尔这下子算是震惊了。
他撇了一眼一旁默默旁听的乔治国王,他敢说国王都不知道这个计划。乔治国王果然一脸迷惑不解。
“罗斯福总统亲口告诉我的。”凯瑟琳高深莫测的微笑,“你知道他们还有一年就会研制成功吗?”
丘吉尔内心惊涛骇浪,表面云淡风轻,“罗斯福也向我通报过研制进度。”
呵呵,才怪!不到真正研制成功,罗斯福根本不会告诉你。
“超级武器可不能只有一个国家拥有,我希望英国也能尽快拥有。你同意吗,丘吉尔先生?”
丘吉尔又瞥了一眼国王,国王虽然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但小表妹说的总没错,他便点头表示赞同。
“你说的对。”不管怎么说,前任王后一定还是心向英国的。他当然同样认为如果只有美国掌握了超级武器会很可怕。
“罗斯福是否已经建议跟你见面开会讨论和谈的事宜?”
“是的,他建议在魁北克市举行一个……一个秘密会议。”丘吉尔在想到底是谁透露了秘密会议的消息?该死!唐宁街10号的人不知道什么叫“保密”吗?!
“我想参加这次会议。你看可以吗?”
丘吉尔本能的想说“女人,你在说啥”,但显然前任王后、现在的俄国女皇不接受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