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你们给我清醒一点好吗!
凯瑟琳觉得这都要怪老乔,他把崽们保护的太好了,崽们(也包括基克)严重缺乏生活的毒打,居然如此天真!
但她也不会打消他俩的积极性,而是很善解人意的给他俩回信,很期待他们能成为战争英雄,期待下次见到他们。
*
收到回信的乔将这封信看了好几遍:从她登上皇位之后,她就不再自己亲手写信了,都是口述由他人代笔,之后签个名,就算是自己写的。
他满心欢喜:她说想看到我佩戴荣誉勋章的模样,还请他一定注意安全,不
要太冒险;她期待在胜利日见到他,到时候她会给予他难忘的一天。
天哪!他都不知道她要怎么给他“难忘的一天”。他很期待,非常期待。
珍惜的将信收好,他特地买了一只带锁的小型保险箱放她的信。飞行员的宿舍不上锁,谁都能进来,钱包要随身携带,否则就会不见,私密信件更要小心存放。他可不想看到心上人写给他的信出现在军官食堂里。
那些该死的混蛋总是以捉弄、嘲笑别人为快乐。
还好,他现在在香蕉河有了一定的威信,上司喜欢他,是因为他严格遵守军纪,出勤规规矩矩,不自作主张,再说,还有他老爹作用;同僚喜欢他,是因为他终于学会了坦然接受自己很有钱的家世背景,学会了不以自己很有钱而感到羞耻。
他很大方,学会了请同僚喝酒来拉近距离;他对自己的机组成员也很好,尽量保护他们、照顾他们,他带他们飞上天巡逻,带他们安全回基地。虽然在加勒比海地区巡逻是相对安全的任务,但如果真的遇到U型潜艇而对方集结成群,是可以用舰塔上的机枪扫射空中的飞机的。
尤其是反潜轰炸机,飞行高度很低,速度又没有战斗机快,很容易被击中。机载机枪对潜艇基本没有什么作用,真遇到这种情况几乎只能被动挨打。
幸运的是,他至今还没有遇到过这种危险。
他拿出信纸,取出笔身上刻有他名字的万宝龙钢笔,开始写信。
“亲爱的奥莉娅……”
*
另一处海军基地。
收到回信的杰克眉飞色舞,他有自己的单人宿舍,这是属于教官的福利。
她仍然称他“亲爱的杰克”,他好高兴,就像……就像他们在哈佛的时候,那时候他们都还非常年轻,那时候他们如此快乐,互相爱恋。
他相信他们当时是爱着的,只是……现在他们都变了。或许他们以后还有机会,只要……只要等到战争结束。
啊,他真是很想能去真正的战场,真正的前线,她会见到他胸前的荣誉勋章,他凭自己的本事得到的勋章。他会成为她心中的英雄吗?一定会的,她会为他感到骄傲。那时候,她还会是当年的凯特,而不是……一国之君。
他决定再次申请去太平洋战场,小乔要申请去新组建的110航空大队,110航空队的目的地是欧洲战场,他可不想去英国,或是大西洋舰队。现在,海军的小伙子们全都热情洋溢的想去太平洋战场痛揍日本鬼子。
*
新罗马。
瑞典驻俄国大使比约恩吉尔哈伦王子求见陛下。
大使先生与陛下的私交甚好,每周都来冬宫拜访。米沙叫他“叔叔”,但阿拉斯泰尔并不想让大使先生见到孩子。
今天,比约恩是来跟凯瑟琳谈合作的。瑞典的军工产业相当强悍,有自主设计生产的坦克、战斗机、自走炮等等武器,维京后代也相当武德充沛,瑞士目前有50万常备军、150万预备役,而总人口才区区600万人,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了。因此德国并不想啃这块“硬骨头”,而宁愿花钱跟瑞典做生意。
德国监控瑞典企业,不允许他们向英国出口滚珠轴承等产品,但要是瑞典企业派人到俄国办厂,既没有违反与德国的合作协议,又能赚钱,属于曲线救国了。瑞典企业会派工程师带着图纸过来,美国企业会“赞助”机床,还会派人来训练工人操作机床。
“这儿太远了,难道还要从南美洲最南端运输去英国?”
比约恩摇头,“俄国工厂的产品供应太平洋市场,美国下了一批订单要送到夏威夷,还有澳大利亚的一批订单。”
啊,明白了。从俄国运输去亚洲,距离和费用都跟从瑞典运输去亚洲差不多。从欧洲到亚洲多走苏伊士运河,可现在不是在打仗吗,苏伊士运河仍然是英国实际控制区,瑞典既怕英国不放行,又怕德国潜艇抽风击沉货轮。总之瑞典企业认为直接在距离遥远的国家开个分厂更稳妥方便,成本更低。
行吧。
第一批开办分厂的有瑞典最大军工企业博福斯公司(Bofors),他家生产的40毫米高射炮卖遍全欧洲,德国有,英国也有。美国也购入一批40炮,列装在海军军舰上,据说非常好用,拥有现在的“黑科技”自动装弹系统,因此射速极高,1分钟可发射200+弹,射程可以高达7000米以上,精度也相当喜人,配备了目前最先进的光学瞄准镜。以至于美国海军要求美国企业“仿制”该炮。
凯瑟琳也准备购入一批40毫米高射炮用作防御工程的一部分。你可以用不上,但最好有。
澳大利亚订购40炮也是担心日军会进攻,总之战争期间,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都在狂买武器装备,实在没钱可以赊账/贷款,你那么大一个国家呢,只要不亡国,慢慢还总是可以还完的。
凯瑟琳也从战争中学了一些经济学,对一个国家来说,大多都是“大到不可能破产”了,特别是地里有资源的,总有翻身的机会。再搞点拳头产业,分分钟崛起。
就像二战之后的德国,尽管所有值钱企业都被美苏英法瓜分,连机床都被人家拖回本国,还不是飞速再次崛起,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
凯瑟琳对瑞典企业要来办厂表示欢迎,至于工人问题,那也不是个问题,俄国每个月都从欧洲运送移民过来,一艘邮轮(有时候甚至是条件很差的货轮)一般满载1000到5000人(视载重量不等)。今年新增人口5
万多人,其中有至少1/3青壮年劳动力,完全可以满足这些企业的招工需求。
并且《俄罗斯帝国劳动法》还规定了,规模超过10人的工厂必须有10%的女工,并鼓励在不影响劳动效率的情况下优先雇佣残疾人;对纺织厂这种大量雇佣女工的工厂还要求工厂必须设立托幼所,政府补贴一部分托幼所费用。
释放女性劳动力,利国利民。
一个典型家庭包括一对父母、至少两个孩子,双职工家庭可以保证他们有足够收入养活孩子,也更愿意多生孩子。
建设一个新国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太多条条框框,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因此可以在建国伊始就将整个国家的基础搭建好,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天经地义。
成年年龄同其他大部分国家相同,18岁成年,18岁可考驾照,但结婚年龄推迟到20岁,是觉得18岁的孩子压根不知道结婚是什么。无论什么民族,禁止18岁以下的童婚,此项几乎是专门针对犹太人的,犹太人有童婚传统,且几乎只是女性,常见25岁男子迎娶14、5岁女童,甚至更年幼的都有。
凯瑟琳每个月都要审批涉及童婚的案件,《俄罗斯帝国民法典》规定了涉及童婚的案件一审就是省级最高法院,二审是国家最高法院,二审终审制,出具判决书后呈交首相或君主审批。
法官们都还挺称职的,童婚案件全部都判决违法,不管女童是“自愿”或被迫。按照法律,涉案女童全部入住妇女和儿童救助中心,大部分女童后续会剥夺其监护人的监护权,改由当地政府监护。涉案男性通常被判6个月到5年的监禁,有时候是民事案有时候是刑事案。
凯瑟琳挺烦恼的,建国都有1年多了,童婚案件仍然没有彻底消失。看来是判的不够重呀。
犹太这个民族惹人厌恶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太抱团,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文化,拒绝被其他民族同化;他们聪明而贪婪,道德底线非常灵活,普遍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但却仍然固守一些早已落后的“传统”,说人话就是对己(男人)有利的要延续。
第366章
凯瑟琳这段时间总在跟最高法院的法官们开会,计划出台专门的宗教方面的法律,要取消所有宗教中的不合法的“传统”,法律必须高于宗教和传统。法官们担忧这会导致一些民族的群众的反感乃至抗议。
拟定法律的第二条是“宗教信仰自由”,第三条是“宗教事务管理不得违法国家法律”,细则是但凡违反法律的宗教传统都不受本法律保护。
要不是国家制度不对,凯瑟琳甚至还想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不太适用新俄国,但要有一个核心思想,要注重培养国民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这里需要向美利坚合众国学习,抄抄作业;当然也要抄德国的作业。
美国摸索了100多年,形成了非常特别的国家,说是“散装美利坚”也没有问题。但她有核心凝聚力,宽泛来说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具体到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口号,纽约州是“永远向上”,新罕布什尔州是“不自由,毋宁死”。
但总体来说,美国是个宗教国家,“上帝保佑美利坚”,不管何种宗教,在美国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凯瑟琳觉得好的部分要学习,不好的部分就算了。正因为美国对宗教的宽容态度,才会产生如此多的“邪/教Cult”,这部分就不学了哈。
至于德国,是另一种类型。她非常推崇“个人崇拜”,欧洲国家大多如此,“朕即国家”,从法国路易十四到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莫不如是。现在这一套又用在希特勒身上,纳/粹/礼举手行礼,口呼“希/特/勒/万/岁”,就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洗脑仪式,反复捶打国民意识,将希特勒“神化”了。
不得不说,搞意识形态这一套,你们德意志人还是很拿手的。
宗教国家的王室更喜欢“君权神授”这个概念,宗教只是统治者的手段,美国如此,德国也是如此。
基里尔大公还在世的时候与尤苏波夫公爵商议,新帝国的君主必须高高在上,不可“与民同乐”。凯瑟琳并不同意他的观点,现在是传媒的世界,媒体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媒体乐于报道统治者的消息,媒体决定群众能看到什么,君主必须掌握、利用这股力量,便不能像上世纪的王室那样过于“脱离群众”。
这会令君主失去“神性”,有点危险。
20世纪不太好讲“君权神授”了,但可以采取其他方法,使得君主成为“国家意志”的代表。参考……不太好参考希特勒了,嗯,参考特兰普吧。懂王一出,谁与争锋。
特兰普是21世纪政客中最擅长使用社交媒体的一个,擅长胡言乱语,就这居然美国群众还很买账。公众传媒专家分析认为群众其实很多时候不太明白他在说什么,他说了什么不是很重要,只要他保持“流量”,也就是“刷脸熟”,那么美国群众就认可他。
当然网络时代的经验不适合现在,王权君主不可以乱说话。
分析一下内核,就是要保证“曝光度”,民众认脸。
也因此凯瑟琳一直有意控制自己的曝光度,她自己手握一家报社,其他报社、杂志、电台也都是政府控股,控制本国媒体还是简单的。
媒体每天报道陛下一家的消息,政务有选择的报道;个人生活方面,群众非常喜欢见到陛下一家三口,公爵殿下外出做公务、米沙王子出街等等都百看不腻,当然最喜欢看到美丽陛下的报道。新罗马市经常有群众性体育活动,比如马拉松竞赛、射击比赛、骑马竞速赛等等,体育活动丰富多彩,陛下和公爵都经常参加比赛,普通群众的参赛热情十分高涨。
拿不拿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嘛。
“与民同乐”还挺有意思的,就是对谢尔盖不太友好,每一次都是安保噩梦,导致他刚30岁出头就有了白发。
*
谈完公事,比约恩应邀留下来晚餐。
凯瑟琳叫人带来米沙,一定要比约恩叔叔抱抱。他很少抱小孩子,每次都是过分小心。他第一次来拜访穿的是瑞典的少校军官制服,结果米沙将他制服上的勋章全都扒拉下来,现在他改穿西装三件套也不敢穿军官制服了。
米沙对比约恩叔叔不感兴趣,很快便喊着“妈妈”,要妈妈抱。
“我们去看小火车好吗?”
米沙鼓掌,“看小火车!”
“什么小火车?”
“有三款小火车,一款在二楼走廊上,一款在他的儿童游戏室里,还有一款正在修建轨道,是他的儿童专列。可以从皇宫开到奥尔加姑姑家门口。”
……倒也没什么啦,她的孩子当然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前两款是玩具,第三款是一列真正能开动的火车。
儿童游戏室里搭建了玩具火车轨道,配有火车站、轨道两旁的树木、假人等等,安装干电池的小火车还会呜呜叫,米沙跟着小火车在房间里绕圈跑,一边高兴的喊着“妈妈”,乐呵呵的。
跑一圈便扑到妈妈怀里,软软糯糯的喊“妈妈”,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擦汗,一会儿要妈妈抱抱,是个很会撒娇的小家伙。
比约恩想着真是奇怪,奥莉娅居然都有这么大的孩子了,他总觉得她是个女孩,她确实仍然非常年轻,要到圣诞节她才年满24岁。
……没关系,他会等待。
*
晚餐的时候一切正常,阿拉斯泰尔还同比约恩交谈了好一会儿。餐桌上的话题大部分时候是战争,这是必然的。
苏军的阵线一步一步往西推进,逐渐收复失地,德军现在变成防守方。苏军的推进很缓慢,伤亡人数比德军高至少5倍,听上去匪夷所思。
比约恩前往美国之前,非常冒险的在苏德两军胶着的前线地区跑了一圈,触目惊心,血流成河。
他实际没有真的去第一线战场,他只看到了德军的战地医院、高射炮阵地、坦克营地。战地医院人满为患,到处是污血、断肢,不过好在现在美国已经可以商业化生产青霉素,德国药厂也在差不多时间将青霉素配备到战地医院。
青霉素比磺胺类药物的药效更好更快,因此伤员的存活率更高。
凯瑟琳便想着俄国也应该有自己的青霉素工厂,青霉素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神药”,活人无数。可能需要花钱购买专利使用权,但这点钱不算啥,是必要的开支。
还说到德国空军简直所向披靡,他们拥有一大批富有经验的飞行员,打得苏联空军简直没有还手之力。
“他们之前在英国上空损失了太多飞行员,不然会更惊人。”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期间至少阵亡了2500名飞行员,但被动挨打的RAF居然只阵亡了1500人,其中有一半的德军战机是被博福斯40炮击中的,战果辉煌。
三人于是就“德军为何损失惨重”讨论了一番,德军飞机不是太脆皮,也不是飞行员技术不行,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高射炮成密集阵列,以1分钟120到150弹的射速射击,再快的战斗机也难以躲避。
英军装备的40炮还是几年前的型号,40炮的射速现在更快了,没准“雨燕”二代机都躲不过去。其实雨燕一代机能否躲过40炮也没有人试验过。
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虽然威力惊人,射程也高,但没有自动装弹系统,必须人工装弹(炮弹的口径和重量都更大),所以以雨燕的高速,极少会被德军高射炮击中。
军工科技的发展还挺有意思的。
88炮在苏德战争中开发出了新用途:由于它射程远威力猛,一炮干掉一辆坦克轻轻松松,因此很多时候被当成反坦克炮来使用。苏军的坦克型号多,性能最好的是T34,装甲够厚,但T34也根本挡不住88炮,经常成建制的被击毁。
苏军学习德军快速化机动部队的打法,但各兵种的配合并不好,严重缺乏训练。阿拉斯泰尔和比约恩都认为苏军在靠海量士兵的性命堆出胜利,虽然吧……这确实是其他国家喜闻乐见的事情,但还是太残酷了、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