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室里没有梳妆台,床边靠墙有一张桃花心木的书桌,一头沉的款式,左侧4只抽屉,中间一只大抽屉,带锁。
阿列克谢坐到书桌前,打开抽屉锁,拉出抽屉,怔了片刻,取出一封信。
“少校阁下:
……
很遗憾得知一个糟糕的消息,希望您不要过于悲痛。您的哥哥伦纳德海因里希曼恩少校近日在……”
阿列克谢闭上眼睛。
哥哥……
这该死的战争!
他的心是如此苦涩,以至于根本觉察不到其他。
*
一只手轻轻放在他肩头,另一只手取走他手中的信。
他的手指虚弱无力,任由她取走信。
很快看完。
真可怜,是不是当弟弟的都对哥哥充满爱恋、崇拜?就像杰克对小乔,就像鲍比对小乔、杰克。这种兄弟感情她不太能理解,可能就像帕特里夏与凯瑟琳、艾格尼斯之间的感情吧。
她放下信,这只手摸上他脸庞:湿润的,冰冷的,眼泪。
在他耳边低语,“别哭啦,男人不能流泪。”
他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
第359章
眼泪如此之多,这个男人像是水做的。
凯瑟琳从未见过他哭泣,在她心中,他一直是勇敢的(狡猾的),坚韧的,勇往直前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他有明确的目标,因此他的内心是明快的。他不需要用眼泪来为自己增加“优势”,或是“感动”她,因为他的眼泪只会让她发笑。
此时……他内心的小男孩占据了他的身心,他只懂哭泣。
人类用哭泣来表示悲伤,是因为语言已经无法描述他们内心的悲痛。
他抱住她的腰,无声痛哭。
泪水沾湿了她的胸口。
人类啊,永远无法接受“失去”。
*
手指轻轻插入他的头发中,她向来不太会安慰别人,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不再那么难过。
“利奥波德。”她掏出自己的真丝手帕给他,“我只允许你哭一次。”
他默默接过手帕。
“战争就是如此丑陋,它摧毁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生命。”她低语:“利奥波德,生命是可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
*
阿列克谢越来越沉默了。他依然早出晚归,忙碌不停。凯瑟琳认为他这样也好,化悲痛为奋斗,能让他不再那么痛苦。
每周的工作汇报也很是言简意赅,并且在寻找合适的人选担任副局长。凯瑟琳对军事情报局指挥官的人选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要对她绝对忠诚,且要有足够能力,公正无私。阿列克谢除了民族不对,其他都完美符合她的要求。
之后他亲自将他从德国带出来的幸存的3名科学家送去了美国,美国陆军不知道他是德国人,按照之前签订的协议的安排,让他去了曼哈顿计划的总部参观。只是参观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
“具体坐标不清楚,他们将车窗都贴上了黑色遮光膜,没有看到沿路的路牌指示。应该在美国中部,直接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建设了一座小镇。”阿列克谢汇报,“小镇建设的很完善,有医院、教堂、商店、电影院、托幼所、幼儿园和学校。美国人没有让我进入那些工棚参观。”
“工棚?”
“大概是这样的。”阿列克谢从公文夹中抽了一张纸递给她,是他画的简单示意图,速写。
“他们可能在这里开会或是装配炸弹。”凯瑟琳想着电影里怎么说的?当时提取铀和钚的工厂都在其他地方,曼哈顿计划的中心实际更像个理论实验室。浓缩铀和浓缩钚都需要大型专用设备。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此地正在研究超级武器,会以为这就是个平凡的小镇,只是没有邮局和警局。”安全自然由军方保障了,没有邮局也是因为军方接管,不允许他们随意与外界通讯。
“奥本海默博士怎么样?”
“他……他很瘦,但精力充沛。很聪明,可并不会让人发觉他特别聪明。”
“情商很高。他是犹太人。”
阿列克谢笑了笑,“我对犹太人没有意见。”
“我让你带给奥本海默的话,你有机会告诉他吗?”
“奥本海默博士请我到他家里用餐,军方似乎不太介意这事,他们没有要求参与。不过我担心他们会在博士家里安装窃听器。”
“一定会安装的。”
“我问他,他是不是正在担忧核裂变会无限延续、会点燃地球的问题,他惊讶极了。”
凯瑟琳得意洋洋:啊哈!虽然不知道这个理论问题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但不管有没有提出来、有没有解决,他这么一问,奥本海默肯定会惊讶得要命——你一个门外汉怎么会想到如此专业的问题?!
“然后呢?”
“他没跟我聊这个话题,而是聊起了小说。”
“你们最好是聊《永别了,武器》。”
“——那倒不是。总之这天的晚餐没有聊什么。第二天,博士邀请我参观了他的办公室,在路上,我对他说了您要我说的那些话。”
“他怎么说?”
“他说他不会背叛他的国家。”
“谈不上‘背叛’。”
“他还说,如果超级武器真的能够研制出来,美国将不会允许他出国。”
啧。这个“后果”凯瑟琳当然也想到了,没想到奥本海默此时就已经有了觉悟,他还真的很聪明,不止是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对于政治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那他也该想到,当初他跟左/翼/势/力接触,以美国对美/共的打压,以后他肯定会被清算。”
“他……他似乎也想到了,但他很小心,没有说什么。”
“你送去的三个人怎么样了?”
“美国陆军还在审核他们的资料,说是发放安全许可证的必要环节。专业方面已经由奥本海默亲自考核过。”
凯瑟琳点头:那是必须的,不过也别把美国陆军的反间谍技术想象的有多么好,曼哈顿计划里已经有契卡或是同情苏/共的科学家了,还不止一个,他们之后将曼哈顿计划的资料送给了苏联。苏联第一颗超级武器“南瓜”1949年试爆成功,也就只比美国晚了4年,估计这4年都用来浓缩铀或钚了。苏联目前仍然不出产铀矿,已知生产铀矿的大户一个是德国,一个是加拿大,而美国陆军一口气买下了加拿大去年和今年的铀矿出产,足有上千吨。
现在奥本海默得到了海森堡的研究资料,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理论上会提前研制出来,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铀和钚的产量跟不上。但这个也是可以加速的,完全可以多造工厂。不就是钱吗!成本问题美国政府和陆军都不用担心,反正有大冤种杜邦集团赞助。
马尔科姆杜邦离开罗马岛后就没消息了,这次阿列克谢果然在曼哈顿小镇见到了马尔科姆,他负责杜邦家族与陆军的对接,具体做什么不知道。杜邦家族不止是只掏钱就完了,还提供集团旗下多家工厂以及其他资源,因此需要一名实权联络人,听说是美国陆军特别要求一位姓杜邦的联络人,认为这样沟通效率会更佳。
马尔科姆留起了上唇的胡须,看上去成熟得像是40岁了。
“杜邦先生没有说什么,只是托我向您问好,陛下。”
“陆军控制的很严格吗?”
“非常严格,生活区与工作区分开,有军事岗哨,戒备森严。每天都有重卡进出,进入工作区需要佩戴工作证件,有的地方需要安全许可。美国人给了我初级的安全许可,一些地方我进不去。”
“也没有必要进去。我们需要的是人,有人就有机器。奥本海默无法离开美国,但其他人他们应该不太会管得如此严密。”
一般人还在考虑超级武器是否能真的研制成功,二般人已经在考虑挖走研究团队的其他人了。“狡兔尽走狗烹”是常事,到时候帮助一下那些被抛弃的人,怎么不是一种“大爱无疆”、救人于水火之中呢。
凯瑟琳从来不会只做一项计划,白纸黑字签订的协议有时候有约束力,但当美国发现超级武器威力巨大,他们可以选择撕毁协议,不给她全套资料。那当然要提前做B计划啦。
奥本海默要是愿意离开美国,她可以提供救援;如果走不了或不愿意走,她会选拔学生申请奥本海默的研究生。曼哈顿计划的其他科学家也有很多亲左人士,到时候能捞几个就捞几个。
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很“共/产”,不分研究领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认为科学技术不能只掌握在某个国家手中,科技垄断跟商业垄断一样的糟糕甚至更糟糕,会造就可怕的“军/国/独/裁/主/义”。
就比如海森堡吧,他接受德国政府资助研究核裂变,但他也认为不能只有德国掌握核技术,因此他最终默许了阿列克谢取走资料。人人都有,变成人人都不敢首先使用,便会形成微妙的平衡。
“让你送给奥本海默的文件,送了吗?”
“送了。按照您的要求,请奥本海默博士和他的核心团队的博士们看了电影。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好。”
“你觉得效果如何?”
“他们都吓坏了。”
“他们没有去过前线、没有真正面对过战争,根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他们坐在有空调的房间里,一方面想搞个令世界震惊的大新闻,一方面又会同情那些将要死在超级炸弹之下的普通人。这就是‘白人的伪善’。”凯瑟琳不屑的说:“如果他们同情柏林或是东京的平民,谁来同情死在莫斯科的平民?谁来同情死在南京的平民?”
她让人搜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主要是相片和一些日军拍摄的电影,送去好莱坞制作成了大型纪录片。白人,放下你们的内心纠结。
阿列克谢抿唇不语,许久之后,他才低声说:“你知道我是德国人。”
“呵。正好,我也问问你,你认为是发起战争的希特勒更值得一颗超级炸弹,还是你哥哥应该为了元首死在异国他乡?”
他的呼吸立即变得急促,“奥莉娅——”
第360章
战争,啊,该死的战争!
他知道战争是会死人的,但这份死亡的阴影没有笼罩在他头上,他实际并没有太大感触。
现在,他终于知道死神是平等的,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他伤感万分,陷入痛楚,难以自拔。
凯瑟琳站起来,“陪我出去走走。”
*
已经是9月,最冷的季节过去了。仍然有风,但不是那么刺骨。
阿列克谢取过女佣手中的大衣和皮帽,为陛下穿戴上。
叶卡捷琳娜湖的湖面上冰层会在白日气温最高的时候稍稍融化,结构变得不太稳定,因此谢尔盖已经“不建议”陛下去冰面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