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一个黑影一闪而过,消失在了走廊的尽头。
他心中一惊,迅速追了出去。然而,当他跑到走廊尽头时,却发现那里空无一人。
唐知柏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这个黑影究竟是谁?
他为何要来偷听自己和属下的谈话?难道是董阁老派来的?
他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自己,仿佛有一双眼睛在暗处默默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唐知柏决定更加小心谨慎,不能让敌人有机可乘。
他回到书房,紧闭门窗,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老陈私底下问罗强:“罗大人,下官不太理解,唐大人听我们说了这么多,怎么最后一点计划都没有?”
“毕竟是世家出身,又不是我们这种经过科举选拔的,自然对破案经验不足,不过,唐大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人脉!”罗强微笑着说。
老陈听后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虽然他心中并不认同,但嘴上还是附和着说道:“是啊,唐大人的确有背景和人脉,这也是他能在大理寺混得风生水起的原因之一吧。”
罗强微微一笑,然后用手指轻轻掀起自己的嘴角,说道:“唐大人看似一点事都没办,但是大人物博弈,要不是因为看在唐大人背后的家族上,大理寺恐怕没有这个机会调查中南商行,还有兵器买卖一事。”
老陈听后不禁一愣,他开始认真思考罗强所说的话。他意识到,尽管唐知柏可能并没有亲自参与案件的侦破工作,但他身后的家族势力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让大理寺有机会介入到中南商行的调查中,并揭露了兵器买卖的真相。
家族,唐家……老陈脑海中浮现出唐家庞大的势力网,心中暗自感叹。他看着罗强的背影,突然感到有些惊讶。原本他以为罗强只是一个年轻气盛、冲动鲁莽的年轻人,没想到他竟然有着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老陈原本想安慰一下罗强,告诉他不要把功劳被抢走这件事放在心上,结果反而被罗强的一番话给点醒了。他意识到,罗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个有潜力成为优秀大理寺官员的人。
“要不是唐知柏,这些事情,还真不一定会重见天日,不过对你是好是坏,就看你的能耐了。”
老陈站在原地喃喃自语,心中对罗强充满了期待。
罗强离开了大理寺后,没有丝毫耽搁,直接去了户部。他心中明白,这几天张得水一直待在张尚书府中,说不定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线索。
当他推开房门时,一眼就看到张得水正准备往外走。两人四目相对,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丝尴尬的气氛。
“张兄,出去?”
罗强率先打破了沉默,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
第120章 心有灵犀
“正要去寻你。”
张得水一笑:“咱们算不算心有灵犀?”
罗强瞪了他一眼,“没时间和你开玩笑,端妃娘娘那边怎么样了?”
“端妃?怎么想起她了。”
张得水一怔。
在中南案上,冉浮云还没有参与其中,她已经退出皇帝的视线,自然不会再做的如此明显。
已经退出这么久了,怎么罗强又提到她了?
“自从上次一别,皇上撤了端妃娘娘的暗卫,我也不好叨扰。”张得水如实回道。
罗强解释说:“不是这个意思,你别多想,而是因为……你看看这些!”
罗强将身上带的东西拿了出来,是一个中南商行的印章。
张得水看见,印章上写着中南商行的字样,竟是与银票上一致。
“这是真的?”趁着罗强坐上,张得水沉声问。
罗强没搭理他,“你自己看呗,假的给你干嘛。”
只见印章玉料通体和田黄玉,透光度极强,材质细腻,雕刻工艺精湛,印文清晰可辨,确实是一枚高质量的印章。
而其刻有的“中南商行”四字,更是与之前所见的银票上的印章完全相同。这样一来,可以肯定,这枚印章是真实存在且具有律法效力的。
毕竟单是这玉石,价值就不止千金。张得水心里暗自感叹,这玩意儿可真是稀罕物啊!他不禁对罗强竖起大拇指,表示钦佩不已。
要是放在从前,中南商行还没有倒闭的时候,有这样的宝贝在手,那罗强岂不是想印多少钱,就印多少钱吗?想到这里,张得水心中一阵感慨。
随后,他挑了挑眉,好奇地问道:“这东西是唐寺卿交给你的?”
罗强点了点头,回答道:“是啊,就是他给我的。刚刚四下无人,我从他办公的房间偷偷拿出来的。”
张得水听到这话,顿时瞪大了眼睛,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他万万没想到,一向正直的罗强居然也会干出这种偷偷摸摸的事情来。不过很快,他便恢复了平静,心想罗强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张纸,递给了罗强。
罗强接过纸张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和职位信息。原来,这是一份兵部所有在值不在策的官员名单。张得水解释说,这份名单非常重要,因为它记录了那些有官职但实际并未有实权的官员们的情况。
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世家子弟到了一定年纪后,都希望能够成家立业。
为此,家里往往会花费大价钱为他们购买一些虚职,让他们每天去衙门点个卯即可,不必真正干活,只为了一个好听的名头。
而这些虚职官员正是兵部中的一部分。
其中王侍郎的名字,被写在了首位。
“这是我向父亲要的名单,具体的,都在里面了,就连近几年外放的,都包括在其中。”张得水说。
罗强点了点头,又看向名单,虽然大部分的官员,他并不熟悉,但是一些重点关注的,都能对上号,但有一个人,特别值得关注!
“这个陈季文,怎么也在里面……他不,只是个穷书生吗?”罗强皱眉道。
张得水说:“陈季文,是大泽乡人,白理仁的侄子,有大量的财富,却又穷困潦倒,从未参加科举,又无功名,竟然直接进了兵部!张兄,他不会是你兄弟吧?”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啊,毕竟老一辈的事,那可是玩的花啊!
尤其是,张去才,还是一个尚书,辅政大臣,不得更多人往上贴啊。
“不是我父亲,是王侍郎。这些年,他作为父亲的同乡,一直从小个小吏,升到现在的二品,不过能力不强,父亲就只让他当个侍郎,都是名头。要知道,在其他几部,侍郎都是三品,唯独兵部,王侍郎是二品,这是连官阶都升了一级啊!”
罗强摇头道:“王侍郎是你父亲的副手,最终总不能贩卖兵器案查到张尚书身上吧!”
……
两人陷入沉默。
片刻后,张得水看着罗强问道:“你来找我,还有何事?”
罗强沉声道:“我的人约到了王侍郎单独出去,就在鹫茗茶楼,你要一起去看看吗?”
张得水眼睛一亮,立刻来了精神:“什么时候?我去!”
贩卖兵器案和中南案出现了交织点,而这个交叉点,就是王侍郎。
对于这一点,罗强其实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当初他接下格贵人被杀一案的时候,冉浮云就曾经告诉过他,董阁老名下的中南商行有问题。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如今就连兵部尚书也被牵扯进来了。同为辅政大臣,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纠葛呢?
……
此时,唐知柏惊讶地发现沈临川今天居然也来到了这里,心中不禁涌起一丝错愕。
唐知柏问:“沈大人年纪轻轻,也会喜欢来茶楼?”
沈临川笑着回答:“这茶楼开门揽客,哪管他客从何处来。”
“不用闲聊了,快进去吧。”
张得水和罗强及时出现,打破了两人的针锋相对。
老陈正与王侍郎一起悠闲地听着说书人的故事。
而此时,说书人正在讲述的正是当下热门的女权话本《重生之我成了女首辅》。
老陈微笑着对王侍郎说道:“你不想对此发表一些看法吗?”
王侍郎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回答道:“任何时代,改革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政策和政令,关键在于执行力的强弱。”
王侍郎的眼界显然与众不同,其他人往往认为女性执政会威胁到男性的地位,但他却能看透其中的本质。
他明白这一切都是陆太傅为了在史册上留下美名,借助冉浮云之手推动科举制度的改革。还是上位者,关于自己权利掌控的手段而已。
否则,仅凭冉浮云这样一个出身平凡的农家女子,又怎能够参与早朝议事呢?
王侍郎虽然没有像张尚书那样位高权重,但在朝堂之上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其眼界自然不会比张尚书差多少。他所看过和了解到的正史,远比一般人要多得多。
四人一同走进了鹫茗茶楼,登上二楼后,他们远远就看到老陈正站在栏杆里面向他们招手示意。
“如果有人想让大人成为那个高高在上的上位者,大人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趁着几人还没上楼,老陈装作不经意地问了一句。
王侍郎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似乎瞬间领悟到了其中的深意,轻声回答道:“上位也好,下位也罢,都是人罢了。本官的人,别人当然可以动,但前提是,这个人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否则,再次对我出手那就是不知好歹。”
“明白了。”老陈点头应道。
就在这时,唐知柏带着罗强走了过来。
“唐大人,这就是王侍郎,你们先聊,我去前厅点壶茶。”
老陈说完,看了一眼罗强,后者直接充当小二,拿起茶具冲泡起茶来。
唐知柏发现王侍郎的目光在打量着罗强,正准备开口。
罗强的气势瞬间一变,整个人仿佛变成了一只凶猛的野兽,散发着危险的气息。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老陈吓了一跳,他浑身一颤,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迅速离开了房间。
然而,王侍郎却不为所动,依旧保持着冷静和镇定。
他面无表情地看着罗强,没有丝毫畏惧之意。
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似乎对罗强的威胁毫不在意。他说:“别的事,本官不想管,你们大理寺要是查案,尽管去兵部查就行了。”
唐知柏急忙说道:“王大人,何必如此着急呢?今日我们有缘在此相聚,不如一同品茶如何?”
与此同时,沈临川和张得水则随意找了一个离他们较近的包厢坐下,静静地倾听着他们之间的对话。
王侍郎面带微笑,目光锐利地看着唐知柏,轻声问道:“不知唐大人今日找在下所为何事?又想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在下交谈呢?是以唐家的身份,还是以大理寺寺卿的身份呢?”
唐知柏微微一笑,亲自为王侍郎斟满一杯香茗,然后悠然说道:“只是闲聊而已,别无他意。王大人,相信您也清楚,近来京城可是热闹非凡啊。”
王侍郎微微点头,轻啜一口香茗,随后将茶杯轻轻放下,回应道:“嗯,略知一二。”
唐知柏眼神犀利,紧紧盯着王侍郎,试探性地问道:“那么,对于这些事件,王大人有何高见?”
王侍郎嘴角上扬,发出一声轻蔑的冷笑,回应道:“官场如战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皆是常事。”
唐知柏微微颔首,附和道,并接着说:“王大人所言甚是。然而,某些事件牵涉广泛,必须深入调查才能查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