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赵琳家去海南过年的启发,她说服了父母也准备旅游过年。
苏晓为家庭旅游选择的目的地是云南。
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一直向往彩云之南的冬日暖阳和秀丽风光。
另一方面,苏晓心里也存了点“私心”——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或许能给她带来一些关于天然护肤原料的灵感。
这一次他们要坐飞机去云南,苏建国和李春兰对于坐飞机这件事有点兴奋。
“坐飞机要注意什么不?我头一次坐飞机,先踏哪只脚进去好呢?”苏建国跟李春兰看着苏晓定好的机票。
“踏哪只都不公平,不行你能着进去吧!”李春兰调侃他。
“我听人家说坐飞机很多规矩的,这不能带那不能带的。”
“啊?那我们哪知道哪些不能带?”李春兰担心道,“晓晓你知道吗?”
“爸妈,没那么夸张,我们东西都放行李箱托运,不带危险物品就行了。”
“好吧,那到时候你帮我们检查一下。”
几天后苏晓帮爸妈检查完完行李,提前约好了第二天到机场的车。
第二天一大早一家人拖着行李就去往机场了,苏建国和李春兰不知道是太激动了还是怎么了,一人顶着一对黑眼圈。
到了机场来人还兴奋的左逛右逛,结果等上了飞机,直接电量告急,俩人没兴奋一会头一歪直接睡了。
飞机餐都没吃,一觉睡到昆明,直到下了飞机俩人还在懊悔,和互相埋怨。
一直到出了机场,湿润温暖的空气与北方的干冷形成鲜明对比。
“哎呀,这跟京市就是不一样,京市干的感觉吸气都喇鼻孔,这对谁,又暖和又舒服的。”苏建国深吸了几口。
“是舒服,晓晓选的地方好,过年就该来这种地方。”李春兰也觉得很放松。
苏晓带着他们直奔酒店,放下行李一家人就开始逛景点。
一家人去游览了石林奇观,感受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滇池边喂了红嘴鸥,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昆明玩了几天,又转去了大理。
在大理古城,一家人流连于各种售卖本地物产的小店。
苏晓这次来也是带着点私心的,想给403实验室的研究增加点灵感。
所以当她看到店家现场研磨的滇红花粉,她想起资料里提到滇红花的活血焕亮功效。
看到成堆的普洱茶饼,她思考着茶多酚在抗氧化方面的强大潜力。
而且在苍山脚下,她遇到了当地白族妇女,在售卖用天然植物制作的洗护用品。
她很是感兴趣,每样都买了一些,买完苏晓又把自己是学生,最近在研究这些的事告知。
想问一下方不方便说一下制作方法,在并征得同意后,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她们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爸,妈,你们看,她们用的都是最原始的材料,但效果据说很好。”苏晓一边记录,一边跟父母分享。
苏爸爸看着女儿专注的样子,笑道:“我们晓晓这是走到哪儿,都忘不了你的‘研究’啊。”
苏妈妈则拿起一块无患子手工皂闻了闻:“嗯,是挺天然的香味,比你那些瓶瓶罐罐的味道单纯多了。”
“这就是植物本身的味道呀。”苏晓解释道,“而且无患子里的皂苷,是天然的清洁成分,非常温和。”
李春兰和苏建国哪里懂这些,但是只要是女儿想做的,她们都支持。
一家人下大理度过了春节,当晚在客栈的餐厅吃的年夜饭,客栈还免费提供了饺子,和一些小烟花。
吃完饭李春兰提议去旁边的小超市买点零食。
“快点快点,春节联欢晚会快开始了,客栈老板说了在院子里用投影仪看。”苏建国着急的催着。
“知道了知道了,别催了,这不得多买点零食晚上好熬夜嘛。”李春兰和苏晓俩人在挑零食。
苏建国见再催估计要挨骂了,果断闭了嘴。
就这样等一家人带着各种战利品,转战丽江已经是年初二了。
在丽江,苏晓被纳西族文化深深吸引,但也注意到当地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
她观察到当地人的皮肤普遍偏干,带有明显的高原红特征。
这让她对“保湿”和“修护”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她开始思考,如果针对这种特定环境下的肌肤需求,设计一款高保湿、强修护,同时带有舒缓成分的面霜或精华油,该怎样平衡油脂的选择和活性成分的添加。
一家人还去了普洱茶的产区参观,还很幸运的在一个,以普洱茶和热带水果为主题的生态庄园里,参加了一个小型的植物认知活动。
向导带着游客们认识各种具有药用或食用价值的植物。
当介绍到一种名叫“铁皮石斛”的兰科植物时,苏晓立刻竖起了耳朵。
她记得在查阅资料时看到过,铁皮石斛富含多糖,具有极佳的保湿和修复效果,是很多高端护肤品的核心成分之一。
“向导,请问这种铁皮石斛,除了入药和煲汤,在本地有没有其他应用?比如……外用?”苏晓忍不住提问。
向导有些惊讶地看了这个年轻女孩一眼,笑着回答:“小姑娘懂得不少嘛,我们本地确实有一些老方子,
会用石斛鲜条榨汁涂抹皮肤,说是对干燥、开裂有好处。不过现在很少有人这么用了。”
苏晓心中一动,连忙追问了更多关于石斛生长特性、采收和初步处理的信息。
当晚,苏晓整理了这一路走来的收获,明天她们一家就要回京市了。
苏晓给宿舍的姐妹群里发了照片和视频,分享了她的见闻和灵感,引得孙薇和陈欣一阵羡慕,连赵琳都发来消息说:“这个研究方向很有价值。”
旅游过年归来,苏晓的行李箱里除了给室友们带的鲜花饼、普洱茶等特产。
还多了几个小瓶子,里面装着她在当地集市购买的滇红花粉、无患子手工皂,以及向生态庄园购买的、经过干燥处理的铁皮石斛切片。
这些,将是她们回到学校后,新的研究素材和灵感源泉。
第143章 。
新学期伊始,403宿舍的“研发中心”以更高的效率和更明确的目标运转起来。
云南之行带回来的灵感与素材,给了他们新的攻克方向。
她们开始往精华油的方向努力,终于在开学的半个月之后研究出了第一版精华油。
“我们的精华油虽然肤感和即时保湿效果不错,但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其修护功效。”
赵琳永远是团队里最严谨的那个,她推了推眼镜,在笔记本上列出新的计划。
“我们需要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至少能证明其对于屏障修复有一定作用。比如,可以通过测量经皮水分流失率(TEWL)在使用前后的变化……”
苏晓点头赞同:“没错,不能光靠感觉。另外,精华油的长期稳定性也需要观察,尤其是活性成分的保持情况。”
她开始琢磨如何利用有限的宿舍条件,进行更科学的评估。
孙薇则着眼于“产品化”的思考:“包装也是个问题,精华油需要用避光的玻璃瓶,滴管也要考虑。
还有,我们的石斛提取物量太少了,如果真想多做几瓶,甚至……以后有可能小范围分享,原料来源是个大问题。”
陈欣立刻举手:“原料我去跟林悦师姐沟通!看看她那边有没有稳定优质的石斛提取物供应商,或者能不能帮我们小批量加工!”
就在403宿舍的姑娘们沉浸在配方优化、实验设计和未来规划的热烈讨论中时,苏建国和李春兰接到了李家大哥的电话,得到了一个消息。
这天下午,两人正在家里忙着收拾食材,准备晚上的营业,灶台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浓郁的卤香弥漫在小小的空间里。
“老苏,把那筐鸡蛋搬过来。”李春兰一边切着豆腐干,一边指挥。
“诶,来了。”苏建国应着,刚直起腰,放在围裙口袋里的手机就尖锐地响了起来,打破了后厨的忙碌节奏。
他擦了擦手,掏出手机,看到屏幕上显示的是“大哥”(李春兰的哥哥)的号码。
“喂,大哥?”苏建国接通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李大哥略显急切的声音:“建国,春兰在旁边吗?跟你们说个事儿。”
苏建国看了眼正在忙碌的李春兰,按下了免提键:“大哥,你说,开着免提呢,春兰能听见。”
“哎,好,我跟小弟前几天去江市,顺便去了仓库那边,那边都在传要拆迁。
好像被划进新的城市规划里了,现在都已经不让买卖了,拆迁的消息也就最近估计就下来了。”
“拆迁?”李春兰手里的动作停住了,和苏建国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了然。
“对!就是拆迁!”李大哥的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消息还没正式公布,但估计八九不离十了!那一片老工业区,听说要建什么高新产业园!咱们那仓库,虽然旧了点,但面积不小,要是真拆了,补偿款可不是个小数目!”
“大哥,这消息……靠谱吗?”苏建国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问道。
“应该是真的,那块都在说这个事,租我们仓库的建材公司,他们老板还说要是拆迁他们也能拿一点补贴呢!
应该假不了,我提前跟你们通个气,心里有个底,说不定很快就有评估的人联系你们了。”
挂了电话,后厨里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
只有卤汁还在咕嘟作响,香气依旧,但苏建国和李春兰的心绪早已飞到了遥远的江市。
“拆迁……补偿款……”李春兰喃喃自语,“老苏,看来晓晓的梦又灵验了!”
苏建国相对冷静些,但眼神里也闪着光:“先别高兴太早,大哥也说了,还没正式文件,不过……要真是真的……”他没有说下去。
他们买的那两处仓库如果拆迁的话,估计要分不少钱,大哥和小弟虽然和买了一处,但那一处地方大,估计也能拆一个不错的价格。
有了钱,晓晓以后出国深造、创业、或者想买房子,压力就会小很多……想到这里,李春兰忍不住就想立刻给女儿打电话分享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先别告诉晓晓。”苏建国拦住了她,“事情还没定,别让她跟着瞎操心,影响学习。等她周末回来再说。”
李春兰想了想,点点头:“也对,晓晓现在搞她那个什么实验室正起劲呢,别打扰她。”
然而,这个秘密压在心头,让接下来的几天,苏建国和李春兰都有些心神不宁。
做生意时找零钱都差点算错,时不时就会凑在一起低声讨论关于拆迁的种种猜测和规划。
与此同时,京市大学403宿舍里,苏晓对家中发生的巨变一无所知,她正和室友们一起,攻克新的技术难关。
基于赵琳的建议,她们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屏障修护”观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