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燃2003_分节阅读_第1344节
小说作者:万古青天一株柳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4.42 MB   上传时间:2025-10-12 14:06:53

  他这个重生者其实很想告诉眼前这位曾经多晶硅领域的领路人,未来是多么的绚烂。

  等张惠国讲解完毕后,他沉思了片刻,装作经过一番思考,继续提问,

  “张老,既然材料要求要耐高温和减少晶间腐蚀以及降低成本,那么为什么不用成本低很多的低碳不锈钢进行替代呢?

  石英玻璃在超高温下还可能发生析晶影响性能。”

  张惠国等人闻言,心里也是升起了一丝异样。

  他们陡然反应过来,眼前的这个少年董事长,更是今年的史诗级难度下的全国高考状元,据说数理化三科都是满分的存在。

  卿云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还是有些Low,但是这种转化思维方式,他们觉得比起很多本专业的本科生都要强太多了。

  这是科研人必备的素质。

  张惠国在卿云提出关于材料替代的问题后,详细解释了当前使用的石英玻璃与低碳不锈钢在物理性能上的差异。

  他指出,尽管低碳不锈钢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与石英玻璃相比,它在高温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仍有不足。

  张惠国解释着,“董事长,你说的没错,从材料属性上低碳不锈钢确实存在替代石英玻璃的可能,但是低碳不锈钢有个问题,他不能长期使用,而且热稳定性怎么保证?

  最主要的一点是,石英玻璃最大耐热温度是1500℃,安全耐热温度是1200℃,满足多晶硅生产所需的1050℃以上的要求。

  而低碳不锈钢,比如304L不锈钢,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196°C至800°C,310S不锈钢超过800℃后机械强度降低,317L不锈钢虽然耐热温度可以达到1500℃,但它蠕变强度导致它的膨胀系数不达标。”

  卿云认真地听着张惠国的解释,他点头表示理解,但随即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张老,您一直在强调耐热温度的高限,我是不是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还原炉的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可能会加快,产量越高?

  如果结论成立,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是恒定的1100℃,而不是1150℃?

  我的想法是,如果这个温度是可变的,且产物效率是随之变化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寻找一种新型的材料来替代?”

  这个问题把张惠国问得都有点呆愣了,这董事长……

  这么妖孽的吗?!

  一众大佬眼里也是异彩连连的。

  这是……

  掌握概念-产生疑问-推导论点-生成实验验证想法?

  而此时张惠国抠了抠眉头,沉思了片刻,然后坦率地回答,“小卿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前确实没有进行过深入的实验研究,也没做过验证实验。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按照传统的操作标准来控制炉温,还原炉炉温是控制在1100度。

  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温度,是因为当年我在汉斯猫家考察时,偷偷见别人就这么控制的。

  你的问题……我想,石英玻璃的耐热安全限度是1200°,而汉斯猫控制在1100°,那么很可能结论并非是温度越高越好,所以很可能石英玻璃是够用的。”

  众人闻言也没指责张惠国这太不严谨之类的话语。

  因为,这才是国内初级阶段的常态。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国内很多工业都是这么搞的。

  进行还原工程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说好听点,叫做摸着石头过河。

  主要目的就是先解决‘能不能造出来’的问题。

  先得有,至于怎么来的,不管,填补了空白再说。

  下一步,在解决改进的问题而进行魔改的时候,就像电脑排查故障的配件替代法一般,不断进行替换,自然也就懂为什么是它了。

  所以几个大佬对张惠国说出来的话没有任何异议。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面前这个不断提出问题的少年企业家。

  先天科研圣体?!

  ……

第243章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做科研,其实就是找到一条正确的路。

  也就是所谓的‘寻路’。

  所有的科研,都是在经历若干次失败后,找到那条正确的路。

  运气不可能永远好到只一次就成功。

  始终一次就成功的,叫做山寨和抄袭、复制和粘贴。

  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要面对的,便是无数次的失败。

  而惟有经历失败,懂得失败,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成功。

  而惟有多次经历这个过程,才能缩短寻路的时间。

  失败多了,自然也就有了经验。

  其实一个人适不适合做科研、做学术,三个月就能看出来。

  因为绝大部分人做科研做学术不超过三个月,心态必崩。

  你过不了实验始终不顺的九重雷劫期,或者是论文屎分子脱化的斩道至暗时刻。

  有很多人做实验就想一遍就过,想一个月搞定一篇SCI,有这种情况存在吗?

  是有的,而且肯定是有的。

  但是,只不过是除开学术黑暗森林后,只有极少数真正有天赋的人才能做到。

  剩下没有天赋或者天赋不足的人,想在科研上也有所产出,有没有机会?

  其实也是有的。

  但是,你要耐得住寂寞。

  保守点说,没有试错过10遍实验方向,就不要觉得自己拿不到实验结果,没有在第一篇论文上修过50遍,就不要觉得自己没有学术产出。

  因为你就该没结果,就该没产出。

  你活该!

  因为你不配!

  要证明你是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或者是科研工作者的话,是需要时间去对抗孤寂,需要躬身不停的实践,去寻路、去试错、去修正、去打磨的。

  在这无数次的寻路、试错、修正和打磨的过程中,你才会真正的识别到你是否是一个适合做科研的人,能不能有真正的科研产出的。

  但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就放弃了,很多人做了两三个月心态就崩了,这是99%的人出口就说自己不适合搞科研的核心原因。

  因为心性。

  无大毅力者,不配谈科研。

  就算是天赋卓绝者,他也需要这个心性。

  这是基础条件。

  在这个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谈天赋。

  所以,无论是陈维平还是严大洲,无论是阙端麟还是陈一权,他们太明白了。

  做科研的基础是什么?

  基础是,你敢不敢踏出寻路的那一步?

  在面对张惠国这种行业第一人现场讲解的情况下,这个少年企业家敢于去质疑。

  这是心性。

  做科研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你能不能在遍是迷雾的道路上,清晰冷静的找到方向?

  这是天赋。

  陈一权望着眼前这个西蜀省领导亲自来求塞进他门墙的弟子,浑浊的老眼里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没想到临到入土,才找到一个基本功、心性、天赋同时具备的弟子。

  收卿云做弟子时,他考校过卿云的基本功。

  原本,他是想让卿云知难而退的。

  毕竟,卿云并不是蜀大的学生,且这位小爷还是一个大型集团的董事长,有个屁的时间和功夫来做学问?!

  其目的不过就是想涉足化工领域,拜自己为师,而后顶着自己这一门派的金字招牌给脸上贴金。

  甚至可能拖着他这一门派的人脉,去给他打工。

  这种人,陈一权见多了。

  所以,在学术江湖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门阀的他,是不准备卖领导这个面子的。

  岁数大,可以耍脾气。

  虽然陈一权也知道卿云的高考成绩很是优秀,数理化全是满分。

  但是……

  大学,不是高中。

  特别是化学这个大类学科。

  大学的化学,对高中的化学是一次彻底性的颠覆。

  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得到那些你认为无比正确的结论,在大学化学体系内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让陈一权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番刁难式的考校下来,他发现,卿云的基本功非常的扎实。

  据这小子说,他是高中时就提前学过大化体系的四大化学了。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不信邪的陈一权挨个考察了一遍。

  而卿云完全做到了对答如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703页  当前第13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44/170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燃2003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