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是清源市第三中学。
犯案的五名少年,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在这里读书。
校长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微妙。校长和几位德育主任显然已经知道了本校学生涉案,脸上带着尴尬和压力。
应璇玑教授没有客套,直接点明来意:“校长,各位老师,我们此行并非追责,而是希望和学校一起,从这起案件中反思,如何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学生,避免悲剧重演。”
姜凌将陈栋等人的《个体犯罪风险评估报告》复印件放在校长面前,尤其指出了报告中与学校教育环境相关的关键点。
——周晓阳面临过度学业压力、在精英评价体系下的自我认同缺失。
——陈栋在校表现平平,但内心压抑未被察觉。
——李伟内向自卑、缺乏关注和引导、易受群体影响。
——王强、赵小鹏初中辍学,学校并未关注。
“校长,周晓阳是年级前十,陈栋在校表现平平,李伟默默无闻。在传统的评价体系里,他们可能都不是问题学生的代表。但报告显示,他们内心的压力、情感的缺失、认同的渴望,都成为了将他们推向犯罪边缘的力量。”
“王强父母双亡、赵小鹏父亲失业,家庭经济状况堪忧,因为交不起书本费而辍学,这一点,学校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们都是初中生,还在义务教育范围之内,学校应该认真家访、了解学生辍学原因,帮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
姜凌的语气带着沉痛,“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守护心灵的家园。这起案件提醒我们,只盯着分数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几位领导听得冷汗涔涔。
清源市这起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学校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不少记者进学校采访,都提到了辍学少年问题,教育局更是派驻了监察组进校,全面对学校进行整顿。
校长抹了把额头上的冷汗:“是,这是我们学校的失职,我们近期也在整改。具体措施,还在细化之中。”
姜凌拿出自己与导师一起熬夜完成的《关于减少青少年犯罪、加强学校监督管理的几点建议》:“我这里,倒是有几条具体的建议,请你们看一看。”
《建议》结合青少年犯罪心理,提出的措施都具备可行性。
姜凌的话语清晰而有力:“第一,建立心理健康筛查与干预机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测评,尤其关注高压力学生、家庭问题学生、内向不合群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高风险个体进行早期干预和跟踪辅导。”
校长点头:“是,这点我们也考虑到了。这次案件的发生给学校提了个醒,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将青少年犯罪掐死在萌芽状态之中。”
姜凌:“第二,加强生命教育、法治教育与情绪管理课程。让课程更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教会他们认识生命价值、敬畏法律、管理情绪、应对压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和群体压力。”
校长与几位老师交换了一个眼神。
其中一名德育老师开了口:“行,回去我们就组织集体备课,优化德育课程内容,重点关注那些排斥教育的孩子,以理服人。”
姜凌点了点头,继续往下讲:“第三,营造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要改变单一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鼓励发展多元兴趣和特长,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展示和获得认同的平台,减少边缘感和压抑感。”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校长一脸难色:“现在学校考评看的都是成绩,毕竟考试成绩全是数字,好量化。你说的这些兴趣、特长什么的,怎么量化?带孩子们搞这些,根本就不和老师工资挂钩,他们没动力啊。”
应璇玑来自高校,自然也知道学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搞兴趣课外小组,发挥各科老师的优势。一个小组给一定的课时量,如果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另外有奖励。”
一说到发钱,就比较敏感了,校领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发言。
最后还是校长一锤定音:“行!就按教授说的办。咱们学校这次算是臭名远扬了,怎么也得咬咬牙、狠狠心,一次性改到位!”
应璇玑微笑道:“校长有这样的决心,我相信三中一定能够打个翻身仗。”
校长苦笑:“承您吉言。”
应璇玑看向姜凌:“还有两条建议,你继续说吧。”
姜凌:“第四,加强家校沟通深度。不仅沟通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变化。对像陈栋、周晓阳这样的家庭,学校应主动沟通,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第五,对‘小透明’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班主任、任课老师需要主动关心那些性格内向、存在感低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融入集体,避免他们成为不良群体的‘猎物’。”
校长和几位主任翻看着报告,听着姜凌一条条具体的建议,脸色越来越严肃。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在成绩单的背后,隐藏着如此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长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长长叹了口气:“这份报告,真的是振聋发聩。我们立刻召开校务会,研究落实你们的建议。心理健康筛查和课程改革,也会提上日程。请放心,经过这起案件,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学校教育的短板与不足,一定好好整改!”
清源市公安局的案情总结会议顺利召开。
当姜凌和应璇玑带着厚厚的家访记录、五份详实的《个体犯罪风险评估报告》、派出所初步的联动意向书以及三中校长的整改承诺,再次走进会议室时,氛围已然不同。
赵刚大队长和其他侦查人员看着眼前这一摞摞凝聚着心血、带着生活气息和沉重分量的材料,再听着姜凌条理清晰地汇报这几天的走访、沟通成果以及基于此完善的、更具操作性的“分层次干预建议”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没有质疑,没有打断,只有沉默的倾听和眼神中流露出的沉思与动容。
家访中陈父的叹息、周母的痛哭、王强奶奶的哀求、李伟父母的懊悔、三中校长的郑重承诺、王所长表示支持的务实态度……这一切,远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力量。
应璇玑站在会议桌前,环顾四周,做出了总结陈词。
“惩罚是法律的刚性,但预防是社会的韧性与温情。这五个少年的悲剧,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多重失守的结果。我们的分层次干预建议,正是试图在这些失守的环节上,筑起一道道预防的堤坝。对高危者矫治,对易感者疏导,对潜在者教育,联动社区、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将走进歧路的孩子们拉回来。”
“我知道,这很难,但为了社会稳定,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点地去做。这些报告、这些走访的见证、这些基层的初步响应,就是我们移山开凿的第一块石头!恳请市局领导,将这份建议连同这些材料,一并提交上去,为清源市的孩子们,争取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未来!”
赵刚大队长沉默地翻看着眼前厚厚几迭子报告,又抬头看了看眼神坚定中带着一份悲悯的应璇玑、姜凌,不由得被她们执着、认真的精神所撼动。
他站起身,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声音低沉却有力。
“应教授,姜凌同志,你们辛苦了。这份报告和建议,还有这些材料,份量很重。我赵刚,代表清源市局刑侦大队,全力支持!一定原原本本,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汇报。你们做的这些工作,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抓人很重要,但怎么让更少的孩子们走上歪路,更重要!这条路,再难,也得想办法趟一趟!”
会议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肃穆与沉思中结束。
这一次,没有掌声,但那份沉默,比任何掌声都更厚重,更充满希望。
姜凌知道,预防犯罪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第117章 挤兑风险
1998年7月, 姜凌研究生毕业了。
读书的时间过得飞快,第一年理论学习,第二年跟着导师奔波于各地、接触了不少疑难案件, 第三年主要进行数据整理、发表论文。
这三年, 姜凌的犯罪心理画像能力被打磨得愈发精纯, 预防犯罪理念也在不断成熟。应璇玑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盛情挽留她留校任教。
姜凌微笑着拒绝:“老师,我考研得到了晏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毕业后也想回去继续工作。那里是从小生长的地方,有我的同事、我的朋友。”
应璇玑拍了拍姜凌的手背:“晏市虽好, 但毕竟也只是湘省一个地级市,平台太小, 你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啊。虽说你是在职研究生,但学校会和晏市公安局那边沟通,留下来任教不是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题,一起推广预防犯罪理念, 不好吗?”
早在离开之前,姜凌便已对未来想得很清楚。其实父母、妹妹也都力劝她留校, 从职业成长到家庭扶持, 一直讲到成家生孩子的现实问题,姜凌却依旧坚持。
“晏市虽小, 但市局领导观念开放,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预防犯罪理论可以落地。我想以晏市为试点,慢慢往外推广。用事实说话,比论文、数字更接地气。”
应璇玑沉默了。
她虽在高校工作,但并非锁在象牙塔里不走出去, 她也会和各地公安局联动、作为心理专家参与案件侦破。可即使是这样,她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教学、科研上,为案件侦查中提供犯罪心理方面的理论支持,只是偶尔为之。
近期她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强调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呼吁社会多方关注、提出了预防犯罪的观点,但在重实战、轻理论的公安系统里,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
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所以应璇玑才会劝姜凌留下。
姜凌身上那股一往无前的冲劲、不怕挫折的勇气,让应璇玑动容,也让她有了坚持理想的力量。
姜凌轻轻握住导师的手:“老师,您负责理论研究,我来实践,我们从两条路使劲,一定可以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是不是?”
手掌温暖的触感,让应璇玑内心五味杂陈,浓浓的不舍让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另一只手伸展开来,一把将姜凌搂住:“好!老师也努力,我俩齐心,理想一定会实现!”
带着一份离愁,姜凌离开了京都,回到晏市。
看到手下顺利回归,负责刑侦的钟俊才副局长欣慰无比:“小姜同志,你还肯回来啊?你读研这三年,我一直提心吊胆,就怕你被其他部门看中,非要调你过去。”
说实话,钟局也没想到姜凌还肯回来。
研究生学历、父亲是京都市公安局的领导、导师是公安系统内知名的犯罪心理专家,这么显赫的背景,哪是晏市这个小庙能容得下的?
姜凌很淡定:“您放心,是晏市培养了我,我也会扎根晏市,努力降低犯罪率、提高破案率,把咱们晏市打造成海晏河清的平安城市。”
姜凌这话,真正说到了钟局的心坎上,他一拍桌子,从椅中站了起来:“好!好!好!小姜这话说得好!海晏河清,也不负咱们城市这个好名字。你有什么要求,只管提,我全力支持!”
姜凌交上一份报告:“关于如何降低犯罪率、提高破案率,我有些自己的想法。这里是我的一些建议,请您看一看。”
钟局接过报告,越看越心动。
站得久了,有点累,他又坐了回去。
足足看了半个小时,钟局才开口说话:“小姜,你说的这个犯罪预警系统的建设,非常有战略眼光,我们局里可以拔款搭建数据平台。但是你也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想要建设公安自己的、能联动关键社会数据的中心数据库,难度很大啊。”
姜凌点头道:“是,这一点我也清楚。即使是京都市公安局,数据库建设也还只是起步。如果我们能够先人一步,引进最新的技术水平,做出点成绩,搞出点示范效果,您想想……”
姜凌描述的美丽蓝图成功让钟局心动了。
钟局沉吟片刻之后,哈哈一笑:“小姜,你到底是从京都回来的,这眼光!完全是从战略层面来考虑问题啊。这样,我来争取市里、省里的经费支持,你呢,负责筹备咱们局里的数据中心,你来当这个中心的主任!”
被局长委以重任,姜凌当仁不让,抬头挺胸,声音响亮:“是!”
钟局拿着姜凌的报告舍不得放下,冲她抬了抬下巴:“给你三天假,先和画像小组那几个聚一聚吧。你在公安大学读书这三年,李振良他们成长很快啊。哦,对了,还有你那个师兄,洛云琛,他现在调到省厅去了,咱们市里的刑侦画像由苏心婉和庄建柏这两个人在负责,他们两个经常提到你,你也和他俩碰个头吧。”
姜凌读研这三年,与老朋友并没有断了联系,当然知道洛云琛这几年在湘省混得风生水起,经常外出培训,已经成为湘省刑侦画像第一人。
对于师兄的成长,姜凌乐见其成,微笑道:“好!”
--
和顺酒店,三楼。
雅间里,头顶的吊扇慢悠悠转着,搅动着空气中浓郁的香辣气息。
铺着白色桌布的圆桌中央,一个红泥小炭炉煨着衡东土头碗,肉丸、蛋卷、木耳在金黄浓稠的汤汁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四溢。旁边是一大盘永州血鸭,鸭肉剁得碎小,和着鸭血、裹着浓重酱色,再配上翠绿的蒜苗,咸香扑鼻。再加上喷香的剁椒蒸芋头、油光锃亮的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白辣椒炒鸡……真是色香味俱全。
姜凌与李振良、刘浩然、周伟、苏心婉、庄建柏六个人聚在一起,笑声、说话声恨不得将雅间的屋顶掀翻。
姜凌在京都待了三年,最想念的便是湘菜。
陈安平现在已经是和顺酒店的大厨,一听说自己的恩人姜凌过来,立马拿出自己最大的本领,整治了这一大桌子特色湘菜。
姜凌回来,最最开心的人是李振良。天知道这三年里,独自面对复杂案件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紧张。现在组长回来了,李振良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激动地举起啤酒杯:“组长,我敬你!你终于回来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姜凌举起杯,以茶代酒,与李振良碰杯:“良子,咱们小组立了集体三等功,你是最大功臣。”
得到夸奖,李振良笑开了花:“这不是组长指挥有功吗?要不是有你在电话里教我的那些话,老城区那起连环盗窃案我们根本找不到线索。”
刘浩然与周伟也举起了杯。
“组长学成归来,我们画像小组如虎添翼,争取再立新功!”
“是啊,组长一回来,我们都安心了。”
姜凌一一与大家碰杯:“我这次回来,可能工作会有所变化。”
李振良三人顿时紧张起来,个个盯着姜凌,等她继续说话。
是啊,姜凌能力出众、学历高,这次回来市局肯定会升职。难道她不再是心理画像小组的组长吗?
苏心婉与庄建柏对视一眼,没有立刻开口,也在紧张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