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_分节阅读_第174节
小说作者:胡六月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768 KB   上传时间:2025-09-06 14:37:23

  ——在职读研,第一年必须全脱产,你这一点你有准备吗?

  姜凌诚恳而礼貌地回答着教授们的问题,但她的心一直提着。她要报考的导师是应璇玑,可是应教授一直没有开口,不知道应教授是否愿意收下她。

  到最后,应璇玑终于说话了。

  她的声音平缓,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姜凌同学,你为什么报考我的研究生?”

  姜凌对应松茂私下里写过推荐信这件事一无所知,向来廉洁奉公的林卫东也没有提前打招呼,她的态度很坦然。

  “应教授,我报考您的研究生,源于对您提出预防犯罪观点的认同,源于我经手的那些案件,尤其是那些……没能阻止的悲剧。”

  姜凌眼前闪过一张张面孔:梁九善、林晓月、陈安平、孙小海……

  “没有谁是天生的罪犯,每一桩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血泪故事。有些人天生坏种,罪无可恕。有些人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无法回头。有的人一时冲动,悔之晚矣。还有人则是原生家庭影响导致悲剧的发生。”

  “怎样才能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打击犯罪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预防犯罪更为迫切。罪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是被他们伤害过的人呢?那些被毁掉的家庭呢?死去的人没办法活转过来,被残忍对待的人心理阴影仍在,破碎的家庭无法再团圆。”

  说到这里,姜凌的喉咙有些哽咽。

  “我在刑侦一线接触过一些案件,每每破案之后都会心情无比沉重。我抓过一个纵火犯,他长期被欺凌打压、极度自卑,他纵火是为了被看见!我抓过一个杀人犯,他只有17岁,他杀人是因为对方以残忍手段杀了他养的狗。我抓过一个投毒犯,他是一名退休老人,他投毒是想让政府重视小区基础设施建设……”

  “我在想,如果我能够早一点发现端倪,早一刻阻止犯罪发生,早一分采取干预手段,或许这些罪犯就不会成为罪犯!他们会和我们身边那些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安居乐业。”

  “可是,我的力量太微小。虽然我意识到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但真正要实施,涉及方方面面,远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我在派出所工作时,曾提出过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干预机制,但只启动过一次之后就搁浅了,因为我们警察太忙、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这个机制的实施却需要多方联动,有许多繁琐的、额外的工作,难度太大。”

  姜凌的眼睛里有泪光在闪动,她深吸一口气,将涌上的泪意压下:“在我迷茫的时候,是我的父亲为我指引了方向,他建议我报考研究生,让自己继续学习、努力变强,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推动预防犯罪理念的实现。”

  说到这里,姜凌大胆地看向应璇玑,目光恳切:“应教授,我在报纸上看过您的新闻。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重视家庭教育、预防犯罪的观点。因此,当我决定提升自己的那一刻,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您。”

  应璇玑有些动容。

  眼前这个女警,心思纯粹、眼神清澈,她是真的将“预防犯罪”作为理想与追求。侄子并没有说错,姜凌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是颗好苗子!

  应璇玑微微挑眉:“所以,你认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破案,而在于‘防患于未然’?这个想法很理想化。人心幽暗,变化无穷,你如何定义‘潜在的可能’?如何避免滥用预测,造成新的不公?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犯罪心理研究,更是对人性、社会、乃至制度层面的深刻理解与构建。你,做好准备去啃这块硬骨头了吗?”

  这个问题,也正是姜凌等待已久的挑战。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像点燃了两簇火焰。她拿出那份牛皮纸袋,抽出几页纸,上面是她结合多个案件梳理出的模式思考。

  因为兴奋,姜凌的语速不由自主地加快:“是的,应教授,这很难,但并非无迹可寻。我注意到一些重复暴力犯罪的个体,在早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质:极端的控制欲、共情能力的严重缺失、对暴力的病态迷恋或合理化,以及往往伴随的、被忽视或扭曲的家庭成长环境。”

  姜凌拿出一份非涉密的罪犯档案:“这是我刚分配到派出所时经手的第一起案件,青少年入室□□案。其实此案在发生之前已经显露出端倪:案犯虽然只有15岁,但他家庭并不和谐,父亲长期出轨、母亲沉迷麻将,父母整天争吵,对他过分溺爱,他早早接触录像厅,性早熟,并表现出暴力犯罪倾向。”

  教授们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对实际案件的兴趣十分浓厚,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其中一名教授问:“然后呢?你干预了吗?”

  姜凌点头:“是!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家-校-社会联动机制建立的源头。我们民警走访了学校,在他的课桌里发现不少淫秽物品,学校高度重视,将他与那个一直以来被他欺负的姐弟隔离开。我们也进行了家访,让父母高度重视,并且要求送孩子参加社区劳动并进行监督。因此才能在他实施入室强奸之时,及时赶到并制止。”

  教授们都松了一口气。

  提及梁家姐弟,姜凌的语气变得轻松而欢乐:“这名少年犯进了少管所,而被他欺凌的那对姐弟……”

  “姐姐去年考上了湘省师范大学,她说将来要当一名好老师,弟弟去年考上了晏市一中,他说将来要像我一样当警察。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干预呢?你们能够想象一下这对姐弟的命运吗?”

  虽然不能说前世发生的种种,但这并不妨碍姜凌强调“预防重于打击”的观点:“欺凌会不断升级,强奸真实发生,那名少年犯在父母的庇护之下逃脱责罚,姐姐由于人言可畏自杀而死,弟弟为报姐仇放弃学业千里追凶,最终虽然手刃仇人,但却搭上了自己的一生。”

  姜凌长叹一声:“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正是因为这个案子让我思考,我们警察的职责是什么,我的理想,又是什么。”

  应璇玑眼中多了一抹欣赏之色:“那你打算怎样实现你的理想呢?”

  姜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办案时的体验、整理出来的表格:“我和同事合作,发表过一篇论文,是关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应用的。我在想,心理画像,不仅可以用来刻画已发生的犯罪者,还应该可以通过行为回溯,通过心理预测。如果能够建立更科学的早期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与专业机构的联动预警机制,不就能够预防犯罪了吗?”

  应璇玑心潮起伏,久久不语。

  眼前这个才21岁的女警,她的理想与自己何其相似!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应璇玑做了很多,可是却总有一种无力感。因为预防犯罪,太难、太难。

  应璇玑的声音有些微微颤抖:“姜凌,你知道吗?你说的这些,不仅需要跨学科的研究,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撑,还需要制度的革新!”

  姜凌重重点头:“我知道!这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很难。但如果我们这一代警察、这一代研究者不去想、不去做,就永远不会有改变!我来这里,就是想跟您学习如何更科学、更系统地移动预防犯罪这座大山,哪怕只是搬动一块小小的石头!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可以阻止更多犯罪、挽救更多无辜的人!”

  整个教研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只有窗外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

  应璇玑教授长久地凝视着姜凌。

  她看到了眼前这个年轻女警眼中燃烧的、绝非一时冲动的火焰;听到了她条理清晰的分析和此刻充满洞见的阐述;看到了她没有被破案立功的目标迷惑,反而被“未能阻止”的遗憾深深刺痛并催生出强大动力的可贵品质;更看到了她超越技术层面、触及犯罪防控本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不畏艰难的勇气。

  应璇玑出身草根,一步步靠自己的努力走到现在,内心对“关系户”这三个字是非常排斥的。先前应松茂推荐的时候,她其实有些顾虑。但是姜凌的优秀无庸置疑,她的理想与自己如此契合。

  举贤不避亲嘛。

  姜凌这个弟子,她收定了!

  看着姜凌,应璇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的目光中流转着一种深沉的、带着激赏的暖意,嘴角勾起一抹笑容:“愚公移山?说得好!”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厚重而温和的力量:“姜凌,你的第一块石头想从哪里搬起?或者说,你希望在我这里,具体研究什么方向?不要空谈理想,我想听听你落地的第一步。”

  姜凌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她知道,那扇通往理想的大门,正在应璇玑教授温和而坚定的目光中,向她缓缓敞开。

  姜凌的眼神无比明亮,带着坚定与期待:“教授,我想从构建‘高危青少年早期心理行为识别与分级干预模型’开始。以我们晏市近五年青少年犯罪档案和我参与处理的案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尝试提炼可操作、可量化的核心预警指标,并设计初步的多层级联动干预流程框架。这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和跨领域知识,我恳请您指导!”

  阳光透过窗户,正好落在两人之间。

  空气里的微尘,在阳光里欢乐舞蹈。

  应璇玑站了起来,冲着姜凌伸出手:“姜凌,欢迎加入我的研究团队。”

  姜凌迅速站起身,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应璇玑伸出来的右手,心情激动,神采飞扬:“老师,谢谢您!”

  一场未来犯罪预防研究的师徒合作,就在这间充满书卷气息的教研室,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112章 朋友

  1996年8月, 正值盛夏。

  京都虽是北方,但夏天和晏城也没有什么区别,一样地热。空气里弥漫着柏油路被晒化的黏腻气息, 吸一口都觉得肺里发烫。

  姜凌合上厚厚的《犯罪生涯发展轨迹研究》笔记, 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窗外, 华夏公安大学的梧桐树郁郁葱葱,蝉鸣阵阵。

  一年的脱产学习,将她从晏城市刑侦一线那充满血腥味和紧迫感的快节奏工作,带入到了平静如水的学校生涯。

  前世姜凌虽然自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但缺乏系统性。那些曾经模糊的直觉、办案中无法言说的困惑, 在应璇玑教授的理论指导下,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和名字。

  应璇玑教授不仅点燃了她对犯罪预防的执着信念, 也像一位洞察世情的智者,悄然抚平了她生活中的一丝涟漪。

  就在昨天,一直和她保持通信的应松茂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学校。

  他们坐在校园旁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

  咖啡厅布置得很有情调,背景音乐浅浅淡淡的, 仔细听是一首徐小凤唱的歌曲,低沉而悠扬。

  “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

  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

  只能偷偷看呀看一看他

  就好像要浏览一幅画”

  应松茂看着身穿一袭素色连衣裙的姜凌, 眼睛里迸射出极亮的光芒。姜凌很少有如此女性的时刻, 清纯而美丽。

  可是,想到接下来要说的话, 应松茂眼中的光芒黯淡了下来。

  咖啡厅里的歌声传入耳中,应松茂内心酸涩无比——或许是他不够勇敢, 或许是他顾虑太多,明明是自己爱恋的女孩,可是他从来不敢表白。

  而此刻,坐在应松茂对面的姜凌很有压力。

  她承认, 对应松茂她有一分欣赏、一分怜惜、一分信任,但真的,就这三分,不能再多了。

  可是,应松茂似乎比她预料的情感,要炽热很多。

  他甚至,偷偷给导师写推荐信,为她说好话。虽说这封信对于清高淡泊的应璇玑而言,作用并不大,但姜凌还是感谢应松茂的心意。

  现在,应松茂从岳州来到京都,又约她出来喝咖啡,姜凌不知道他会说些什么,只能沉默以对,灵机应变吧。

  “姜凌。”应松茂终于开了口,声音有些发哑:“你在信里说的那些理论、那些想法,我看得出来,它们已经成了你骨子里的东西,永远不会放弃,就像……我同样离不开我的缉毒事业一样。”

  他顿了顿,嘴角扯出一个有些无奈却释然的笑容,“前段时间,我姑姑给我打电话,说了很多。关于我们之间的关系……”

  姜凌愣了一下。

  应璇玑老师竟然会关心到自己和应松茂的事情?自己似乎并没有和导师提到这些,她又是从哪里得到消息的?

  虽然经历过一世,但姜凌的情感世界一直是空白。

  陡然被应松茂如此清晰提及“我们的关系”,姜凌的心跳不自觉地加快,双手握拳,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看到姜凌的反应,应松茂不由得苦笑。

  她这分明是紧张,而不是羞涩。以前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执着地认为姜凌对他有感情?

  就因为她主动找他帮忙?就因为她帮助了妹妹?就因为她在自己加入缉毒大队时说了一句保重?

  想到姑姑和自己说过的话,应松茂原本有些冲动的头脑忽然就清醒了过来。

  他看清楚了姜凌的心意,也明白了他曾经自以为是的“爱”并不是姜凌所需要的。

  有一句话,叫“放手,也是一种爱”。

  这一刻,应松茂无比理解,并深深共情了。

  “我姑姑说,我们俩太像了。都是事业型,都目标明确,就像是像两列奔跑的火车,强行并轨只会撞得粉碎。我们都舍不得放下轨道上的风景,更不可能放弃追寻的理想。”

  “我想,我姑姑说得对,我们更适合当朋友,而非恋人。”

  事实上,应璇玑说的远不止这些。

  应璇玑很了解自己的侄子,对弟子姜凌极为欣赏,她对应松茂说:“我知道,你学历不错、工作稳定,事业心强,很优秀。但你和普通男人一样,到了年龄便想成家,找一个贤惠的妻子打理家务,生儿育女。”

  应松茂努力为自己辩解:“姑姑,不是这样的。我知道姜凌有很强的事业心,我欣赏她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也为她的突出能力而折服。我有过未来的规划,我俩同在一个系统,能够理解对方的工作性质,我也愿意承担家务,做她的稳定后方。”

  应璇玑说话向来犀利,即使是她喜爱的侄子,一样不留情面:“你现在是这样的想法,但未来会变。或许你还觉得自己为姜凌做了牺牲,觉得自己很伟大,就像上次你给我写推荐信一样。看似为姜凌着想,但其实她并不需要!”

  提到这封信,应松茂有些脸红,嗫嚅着没有吭声。

  应璇玑道:“姜凌那么优秀,她有良好的家世、有卓绝的学习能力、有支持她的单位,凭自己能力考上在职研究生根本不是难事,你那封推荐信纯属多余。我猜,你是觉得她如果考上我的研究生,那么你和她的关系因此会接近一些,压抑不住内心的欢喜,所以才和我写信的吧?你到底是为了她,还是为了你?你问问你自己的心。”

  应松茂感觉后背有冷汗涔涔而下,半晌才想起来道歉:“对不起……”

  应璇玑打断了他的道歉:“你不必对我道歉。从这件事,难道你没有反思吗?姜凌的成长道路上,并不需要你那些所谓的付出。她有父母、有我、有同事,她本就拥有稳定的后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07页  当前第1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4/20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