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_分节阅读_第13节
小说作者:胡六月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768 KB   上传时间:2025-09-06 14:37:23

  姜凌赞许点头,拿出一个三角尺量了量圆圈直径,再看一眼地图右下方的比例尺,心算之后说:“对,这个心理地图的直径大约为500米,据我的经验,系列案件案发点的圆心直径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

  果然,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刘浩然画的那个圈,正是M国心理专家提出的“圆心假说”:多数案犯会在住所周围实施犯罪,形成“心理安全边界”。

  没有包括进圆圈里的案发地旁边标着“7”字,这代表是第7起案发地。

  周伟指着这个孤零零的案发地:“这个为什么没有在心理边界内?”

  李振良与刘浩然对视一眼,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两人同时伸手,想要拿起序号为7号的报案记录。

  刘浩然站在黑板前,离姜凌的办公桌较远,李振良快他一步将报案记录拿起,取出几张物证照片:“你们看,这里车把手上面的划痕更深、更重,和其他11起不一样,应该是不同工具造成的。”

  刘浩然找出其他案件的车把手照片,全都摆在一起对比。

  周伟瞪大了眼睛,一拍大腿:“还真是!就这起案子的划痕和其他的不一样。”

  姜凌“嗯”了一声,“可以把这起案子挑出来,物证痕迹不同,案犯应该不是同一人。”

  刘浩然快速将第7起案子挑出来放在一边,剩下的11起案件并案侦查。

  李振良叹了一口气:“要是应警官在就好了,技术大队那边肯定能够根据划痕确定作案工具是什么。”

  周伟摇了摇头:“咱们这个案子太小,哪里值当去麻烦技术大队的人。他们那里每天忙得要死,没时间帮我们的忙吧?”

  周伟说的话成功让李振良泄了气。也对,这么小的案子,哪里能够请得动技术大队那些专家?

  姜凌却觉得这个建议很好。

  她擅长犯罪心理画像,但对物证技术无能为力,如果能有物证专家加入到这11起系列案件中来,对破案绝对很有帮助。

  想到这里,姜凌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拿起魏长锋桌面上的红色电话。

  请不请得动,问问不就知道了?

  电话拨通,那边传来应松茂低沉的声音:“你好。”

  姜凌选择直来直往:“有一个系列案件,自行车铃铛失窃11起,想请你帮我们看看物证照片。”

  应松茂那边有片刻沉默。

  周伟有点紧张,拳头捏得紧紧,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倾听。自行车铃铛失窃这么小的案件,技术大队那边真能帮忙?

  “可以,照片发传真,我先看看。”

  听到应松茂竟然答应下来,周伟紧捏的拳头猛地抬起,虚空一击。这可真是太好了!有了技术大队的支持,破案有希望啊。

  “好,谢谢。”姜凌一个眼神过去,刘浩然立刻比了个“OK”的姿势,拿着编好码的照片往所长办公室而去。

  应松茂很有礼貌地回了一句:“不客气。”

  对面并没有马上挂电话,姜凌便又多说了一句话:“这个系列案虽然不算大案,但因为有11起之多,我们所里正在讨论如何通过时空分析锁定案犯生活轨迹……”

  不等她说完,应松茂语速很快地打断她的话:“我马上过来。”

  说罢,那边电话便挂断了。

  姜凌拿着依旧“嘟嘟”响的电话,心情很愉快。

  上一世她没有与应松茂面对面接触过,但从他的鉴定报告、签字推测这是个专注事业、心思纯粹的人。

  这样一个人,一定会对刑侦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感兴趣。

  投其所好,果然所向披靡。

  姜凌挂上电话:“应警官说,他过来参与我们的讨论。”

  李振良顿时情绪高昂起来,冲周伟挤了挤眼睛:“你还说应队不会过来,说错了吧?”

  周伟哪里是不愿意请应队?他只是怕请不动。

  听到李振良的话,周伟连连点头:“是是是,是我错了。应队可是我们市局最厉害的物证鉴定专家,他能来,真是太好了。”

  两人相视一笑,突然同时一拍脑袋:“哦,快点把浩然叫回来,不用传真照片了!”

  李振良和周伟一齐跑出办公室,站在走廊扯着嗓子喊:“浩然,回来!回来!”他俩的声音又粗又响,惊得所有办公室的民警都跑出来察看情况。

  就连姚所都端着他的大茶缸子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搞什么名堂?一惊一乍的。”

  话音刚落,刘浩然从所长办公室里飞快地跑了出来:“怎么了?不会是应队反悔了吧?”

  周伟兴奋的声音在走廊响起:“应队说他马上过来!”

  李振良也难掩得意:“对!浩然赶紧回来,照片不用传了,应队直接过来看。”

  此话一出,魏长锋从值班大厅跑上楼来:“应队要过来?他来做什么?”

  等听完李振良的话,魏长锋一拍大腿:“我就知道姜凌这丫头胆子大,你们得多跟她学着点。你看,一个电话过去,市局的技术支援马上就要到了。你们安心去讨论案子,我在楼下等应队。”

  案件组办公室外一片热闹,室内却安静下来。

  姜凌开始琢磨应松茂。

  应松茂是科班出身,才26岁已经是市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的副队长,刑侦鉴定技术出类拔萃,按理说他会一直专注投入下去,为什么2000年之后就没有再看到他的报告与签字?

  调到其他省去了?

  还是转行了?

  亦或是……

  想到最后一种可能,姜凌心中一凛,赶紧收回思绪。

  等到刘浩然回来,大家继续讨论案件。

  姜凌道:“不远、不近、不重复,这是案犯心理中的三不原则,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出案犯可能的居住地?”

  “咱们辖区这么大的地方,这个居住地应该怎么定?”刚从所长办公室匆匆跑回来的刘浩然还有些迷糊。

  周伟盯着地图看了半天,不太自信地说:“如果说,小偷不会在家门口偷东西,那案发地所在区域就可以排除。”

  姜凌肯定地点头:“对,继续。”

  受到鼓励,周伟继续观察着地图,尝试着扩大每个案发地的红圈圈,当11个扩大的圈圈占据了画面之后,所有人都张大了嘴。

  仿佛一朵朵红花盛开,密密麻麻地盛开在金乌路派出所辖区。

  唯有花朵中央空出一块地来。

  周伟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指着那块空出来的地方大声道:“看!这个空出来的地方正好符合你说的三不原则。”

  所有人都盯着这块红花中央的空地。

  李振良激动地站了起来,差点把座位带翻:“牡丹毛巾厂!那里是牡丹毛巾厂!”

  其余两个也跟着叫了起来:“对对对,那里是毛巾厂。”

  周伟来派出所时间比较长,平时喜欢骑着自行车四处晃悠,对辖区地理情况很熟悉。

  他指着这片空出来的地方道:“牡丹毛巾曾经是我们市一块牌子,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全国各地的商场都抢着要。不过这几年厂里人浮于事,质量控制不过关,效益越来越差,据说也要改制。员工有差不多一千人,三栋主车间、两座锅炉房、一个大仓库,配套的还有一栋行政楼、一个食堂、一个厂办托幼园。”

  一千人?虽说比不上纺织厂,但牡丹毛巾厂规模也算挺大的。

  姜凌问:“宿舍区呢?”

  周伟脑子里似乎自带辖区地图一般,精准回答:“四栋筒子楼,普通职工居住;一栋干部楼,领导、工程师居住;还有一排老平房,住的是临时工和单身职工。”

  刘浩然一拍大腿:“毛巾厂职工利用上下班时间作案,正好和案发时间吻合。”

  李振良却站了起来,指着标记着“1”的作案地点:“你们看啊,第一次作案在纺织厂附近,那里距离毛巾厂最远。一个毛巾厂的职工为什么要跑到纺织厂去偷铃铛?我有点想不通。”

  姜凌也觉得有些奇怪,按照“舒适原则”,案犯第一次作案通常会选择距家里较近的地方。

  可是这个案犯不一样,第一次作案的地点距离圆心最远,为什么?

第16章 发夹

  “被偷铃铛的人是谁?”姜凌问刘浩然。

  “我查一下。”

  时间过去一年,刘浩然也有点记不清,伸手去拿第一次案发时的报案记录。

  刘浩然刚拿起卷宗,还没来得及看,却被一阵清脆的鼓掌声打断。

  “啪、啪、啪!”

  大家转头看去,魏长锋满面笑容,他的身后站着应松茂与他的助手赵景新。

  应松茂换了便装,深灰的呢子大衣,大衣里露出雪白的衬衫领子,衣型挺括,更衬得身形高大。他身上带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看样子刚从实验室出来。

  一边鼓掌,魏长锋一边将应松茂与助手迎进屋,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应队和小赵警官亲自过来指导自行车铃铛失窃案,大家欢迎。”

  应松茂与赵景新走进办公室。

  傍晚的夕阳斜斜地透过窗棂照进来,将整个屋子染上淡淡的橙色,金乌路派出所里朴素的棕色旧家具、深红色油漆地面、浅绿色墙裙在这层暖光的氤氲下,透着股让人欢喜的烟火气。

  应松茂的心情不由自主地上扬,表情也不再那么严肃,视线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姜凌身上。

  魏长锋还在兴奋之中:“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失窃案,竟然能够请得动应队亲自过来,咱们派出所今天真是蓬荜生辉啊……”

  应松茂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再继续说下去:“直接讲案子吧。”

  魏长锋立马把主场让给姜凌:“好,那大家继续讨论,我旁听一下。”

  他拖了个塑料板凳进来,安静坐在角落。虽说一肚子的感激与赞美被噎在喉咙里,但魏长锋心情很舒畅。

  上午市局领导刚来颁过奖,傍晚快下班了应松茂又带人过来,这说明啥?说明我们派出所成绩斐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

  应松茂并没有在意魏长锋的反应,他的注意力全在姜凌电话里所说的“时空分析”、“系列案”这两个关键词上:“时空分析法锁定案犯生活轨迹,怎么做到?”

  姜凌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指着办公室中央那张挂着地图、写着案发时间的黑板:“我们刚刚开始讨论,应队先听听案情介绍吧。”

  周伟恰好站在黑板前,便简要将刚才讨论的内容复述了一遍。

  刘浩然将11份档案送到应松茂面前,按照案发顺序将物证照片一一摆在桌面。

  应松茂认真听完,点了点头,戴上白手套,拿出放大镜,认真查看每一张照片,时不时用比例尺比对划痕角度。

  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地等着。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应松茂放下照片,这才开口说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07页  当前第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20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