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
五人议定,第二天天不亮,便兵分两路。
桐桐收到密报时,得到的确切消息是:兵分两路,路径与预料一致。
至于各自分兵多少,探子只有推测。
桐桐亲自去见三位上将军:“军中暗探未能传递消息,怕是对方警醒,军中管束甚严!倒是沿路暗探探查踪迹,有所怀疑。”
怀疑甚?
“怀疑他们所见是否属实!”桐桐将密报递了过去:“往函谷关这一路,看似四十余万人马,埋锅造饭痕迹尚在。蹊跷的是,此痕迹,尽皆造饭所留,可有些灰烬量少,不足以烧开一鼎水。另一路,看似十数万人马。奇怪就奇怪在,杂乱的脚印干燥程度不一。”
何意?
“自泥地而过,前一日踩过,第二日相对干燥。可在干燥的脚印之上,踩踏的脚印较之下一层湿润,这是为何?”
桐桐相信路探所报讯息,这些人尽皆受她训练,“只能说明,这一路人马在昼夜交替行军,他们只希望咱们看到十数万人马!而实际上,这一路人马当翻倍,在三十万上下。
而另一路,必然是以少充多。看起来四十余万,实则亦是三十万。这就是为何,暗探报来,说是有些痕迹蹊跷,灰烬量少,不足以烧开一鼎水。”
蒙骜看王龁:此乃两拨暗探,尽皆发现蹊跷。他们无法相互沟通,可所得信息整合之后,相互印证。这便佐证,他们所怀疑皆有理!而长公主推测,并无错处。
敌方六十万人马,分两路,每一路三十万。
蒙骜当机立断:“王翦将军,自函谷关外调二十万于你,速回援阴晋!对方知入大秦腹地凶险,凶险之地必有赵国二十万人马;而渡河需楚军,因而,亦有楚国十万人马。务必将这三十万人马全歼于阴晋。”
王翦应诺:“属下这便动身。”
等王翦一走,王龁立马调整部署,守关十万不能动。亦不能叫对方察觉函谷关人马少,防止他们冲关:“分段合围,使他们首尾不能呼应,不知我军根底。”
这一调动,军中忙了起来。
桐桐眨巴着眼睛,站在中帐中:兵力少,之前设想二次设伏便更不成了。
该当如何?
她稍一沉吟,便找蒙恬:“召集人手。”
只三百护卫而已。
“后勤还有多少人手?”
“数千老卒,数千壮女,殿下欲要何往?”
桐桐往山坳里钻,砍小儿手腕粗细灌木,“能否订做木架子?”
啊?
“再借众人衣衫,交由壮女,军中所宰杀牲畜之血留着,将衣裳染成血色……”桐桐说着,就顺手扔石子砸死一只野鸡。
而后取了衣裳内衬,绑了一个简易的架子。
又杀了野鸡,令一护卫脱下内里所穿葛衣,用鸡血将衣衫染红。而后衣裳撑在架子上,桐桐钻到里面。
有一才转身的护卫吓了惊叫一声,似是看见无头厉鬼。
蒙恬:“……”他接连朝后退去:“殿下……”
“夜间,若是这般厉鬼在敌军退军路上,会如何?秦军之前有以斩首记军功之法……”
敌军必是以为此乃厉鬼!
“若厉鬼紧追不舍呢?”
“必是以为天助大秦,秦能驱阴兵……必乱其心智军心,更有甚者,只怕存了心魔,此生不敢面对秦军!”
桐桐便又钻出来:这就对了!如此这般,他们怎会发现函谷关兵力少,继而闯关?
并不是杀了才有效!若是杀不了,那便——诛心!
魏无忌领魏军打头,尚未至函谷关,一见起伏地势他便下令:“戒备——戒备——”
第三声戒备尚未出口,便见丘陵高地上,冒出了秦军。
蒙骜领兵于高地之上,“信陵君——侯君多时!”
魏无忌皱眉,怎会在此地设伏?此并非最好的设伏地,地势不够。还未及思量,便见石头自高处滚下,冲了过来。
紧跟着带着火簇的箭便飞了下来。
魏无忌只能下令:“冲过去!冲过去……”再往前地势开阔,必无伏击!
此一处,损伤未曾统计,应该不大。冲过去,终于地势开阔,然则太阳已落山!
正往前奔,就见前路与道路两侧,绿火盈盈,这阴森的绿光中,高大的无头鬼将,手持刀戈一步一步,僵硬又笨拙的朝他们涌动!
远远的,听见有人喊:“杀啊——阴兵助我大秦——杀啊——”
一时间,军中大乱!
魏无忌几番擂战鼓,亦不能阻止将士丢盔弃甲溃逃。
“信陵君——”一个女声响在耳边,一把匕首抵在脖颈之上:“信陵君——别来无恙?”
魏无忌皱眉,扭脸去看,见到了——赢蚕!
桐桐笑看着他,卸了他的兵刃:“随我去咸阳做客,如何?”
魏无忌看着战场上,魏军将士竟无几人敢反抗,能逃则逃,逃不了则被杀:“……竟是我等错了!”
何来鬼兵?“分明是函谷关兵力不足……”之所以在不合适之地设伏,为的只是从那个地方逃窜,至此处,正好日暮,天黑借鬼乱军心而已!
“如此说来,阴晋……阴晋……赵楚三十万人马!三十万人马,尽皆丧于阴晋!”
第785章 秦时风韵(112)一更
“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走——走——”
荆轲拉着太子姬丹:“快走!”
姬丹看着四处溃逃的燕军,高声呐喊着:“何来鬼?何来鬼?勿慌!勿慌!勿逃——勿逃——”
话未喊完,被荆轲一把捂住嘴:“殿下,再不走便走不脱了!若是被秦军所俘,殿下需得于咸阳为质,此一生只怕再无回燕之日。”
姬丹挣脱着,嘴里含糊有声:“十万将士——十万精锐——”
田光护送撤退,回头看了一眼,而后转身抬手摘掉姬丹帽缨,又替他脱下铠甲扔掉,而后才道:“此物乃是靶子,不可穿戴!快!撤——”
姬丹被捂着嘴,便是挣扎,亦抵挡不过三人之力,他被带离混乱战场。
此时,他看见有将士受惊,持刀闭目四下乱砍,根本就不分敌我。
他瞬间便明了:如此之下,已不可救,唯有遁走方能逃命。
蒙骜站于高处,战场混乱若此,四方混杀,已然不可控,历经百战,此乃第一次见。
人不畏人,反倒畏鬼若此,奈何?奈何!
王龁来奏报:“可要放齐国丞相后胜归齐?”
蒙骜点头:“放!此人在齐为相,甚好!田建,庸碌无能之人而已,此人为王,多依赖后胜。后胜贪财,近些年与我大秦相处甚和睦。此人相齐,与我大秦将来灭齐有益。放他归,勿要阻拦!”
“诺!”
后胜在护卫之下,乘战车,一路狂奔逃离战场!
而阴晋之地外,王翦守住葫芦口,欲突围者——杀!
姜瘣将军神射,手持硬弓,瞄准项燕。
王翦一把摁住:“不可!”
“上将军,末将定能取其首级。”
王翦下令:“不可射杀项燕、庞煖!”
姜瘣不明其意,但还是应了一声:“诺——”他收了硬弓,问说:“是否活捉!”
“莫要近身,此二人所带亲卫甚是勇武,由他们逃窜,放庞煖离开,于项燕逃窜路径设陷阱,毁其战车,活捉其人。”
“诺——”
项燕欲死战,被乡勇子弟拥护,撤退以逃。
十余里之后,战车倾倒,路有巨坑,车马俱陷其中。
周围埋伏秦将,以遁甲为防护,步步推进。
项燕于深坑中,喝止护送之乡勇:“勿要反抗!”反抗伤命,徒劳无益。
姜瘣将其俘获,押送于王翦上将军面前。
王翦亲手为项燕松绑:“项柱国。”
项燕看向王翦:“君不杀项某?”
“项柱国威名赫赫,某甚是感佩。”
项燕哈哈大笑:“秦果有天助!蒙骜、王龁年迈,秦又出上将军这般将才,此真乃天意乎?”
他这般说着,慢慢收了脸上笑意:“项某此战,损楚国精锐十万,为我王所恶,归楚必不被重用。放我归去,并非将军善心,乃是秦国欲灭赵国,怕楚国助赵。项某若死,楚国全军覆没,楚人尽皆恨秦国,在楚人心中,此乃秦国之罪;可若项某不死,楚国之人尽皆恨项某,是项某战败,损我出国精锐,误国误君。”
王翦微笑以对:正是如此!不管项燕之后是否为劲敌,当下此人都不能死。
此人活,楚国战败罪责尽在项燕,与秦何干?
楚不骚扰,我大秦才好整军灭赵,此进程不该因任何事而更改。
项燕点头:“不在一城一域中争长短,上将军实乃大才,秦国之幸!”
说着,便又颓然,“项燕知你秦国之谋,然即便归楚为千人指万人骂,项燕亦不会求死。留着有用之身,必有用武之地。他日,你大秦敢兴兵灭楚,我项燕必整军以待。”
“善!”王翦看他:“彼时,战场上分高下。”说着,便看姜瘣,“押下去,给予优待。”
项燕正要走,却又站住,问王翦:“按项某推断,此处本该设伏二十万上下。而今,发现你们分两段设伏……而上将军所带人马,未带辎重。项某是否可以推断,上将军带兵乃是后增援而来。”
王翦未曾回答。
但项燕却知道:此战并非自己推断错误。
于是,他又问了一句:“敢问,是何人传递消息于秦国。我们已经谨慎以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