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_分节阅读_第1359节
小说作者:林木儿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6.51 MB   上传时间:2025-07-03 21:02:45

第1481章 隋唐风云(7)一更

  桐看着眼前的运河, 心中又是一叹。

  她最常来的地方就是码头,也在码头上留下了联络的记号。但凡四爷上岸,必能看见。

  唐代有个叫皮日休的诗人,他有那么两句诗: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意思是, 只说开凿运河这一件事,若不是隋炀帝杨广其他的方面太过于荒诞, 只这一件事, 就可以和大禹摆在一起论功劳了。

  杨广是历史上公认的施行暴政的君王,但这个暴政里, 说的是运河吗?

  修运河当然不是为了游玩!事实上, 隋朝修建的运河有五条, 从杨坚开始就已经开始修了。像是广通渠,就是杨坚在位期间,由宇文恺负责修建的。

  这条渠是为了关中漕运。当时的都城在大兴城, 也就是后来的长安。从都城来看,通往都城的水路得从渭水入黄河,泥沙极大,难以行大船, 如此, 都城的物资就难以通过水路运输。

  有了这条运河,引渭水入内,从大兴城的东流过, 进潼关, 再入黄河。

  其余的四条运河相互连接, 连起来就叫大运河, 众所周知, 那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为了这条能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从杨坚在位,开皇十年开始,江南的官员就上书朝廷,请求开凿运河,如此,可以降低税粮的运输成本。

  为什么官员要请求这个呢?因为按照隋朝的律法,运费和损耗都由纳税人承担。也就是说,百姓交税之后,运送过程中的所有费用,百姓还得负担。如果成本太大,无形中增加的是百姓的负担。

  于是,江南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开凿此运河。

  史料上很多东西,桐桐记得不太准!像是谁哪一年在什么地方任职……我的天呀!太杂了,我哪记得住那个?

  可其他的,她觉得重要的,还是记住了的。

  比如,没有大运河之前,运输粮食的运费和损耗加起来,是赋税本身的九倍。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百姓该交纳的赋税是一斤粮,那么运送这一斤粮食,路上就得开销九斤粮食。这不是成本大,而是成本大到离谱。

  道路不通的弊端到了这种程度。当然了,道路通的好处谁都知道!就像是后世著名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网络是每朝每代都极为重视的事情。

  在这个时期,大隋朝廷在拉拢突厥,吐谷浑等部族。拉拢能怎么拉拢呢?不就是给赏赐吗?赏赐什么呢?粮食!

  粮食从江南运到大兴、洛阳,都要耗费九倍的运费,那么再往北?往西呢?

  这样的问题朝廷极其重视,从朝廷到地方,每年上奏五十多封奏章,只为这条运河。朝中重臣像是高颖、杨素等人,也是频频上书。

  便是而今把杨广视为仇人,但也不能不公允。事实上,修这条运河,就是上上下下,从官员到百姓一致认可的事。绝不是杨广因为私欲而修建的。

  修建运河,这叫耗费民力,但绝不是滥用民力。

  真正的滥用民力在其他方面,就像是用一年的时间,修建了洛阳城。

  桐桐已经把这崭新的洛阳城转遍了,可以说极其的宏伟,极其的豪华。用了多少民力呢?每月用二百万人力。

  而同时呢:掘长堑,征调四十余万人力;修长城,又是一百二十万人力,活下来的不到一半;修驰道时,为了开凿太行山,用人力十余万;从大兴到洛阳,再到江都,这沿线有行宫四十多座;修西苑,圈地方圆二百里,里面修建了人工海,海上要建造蓬莱、瀛洲、方丈这三座仙山。而这个山还必须高百尺,山上得有观景的亭台楼阁。

  她心里这么想着,又在码头上看了一遍,没有四爷留下的痕迹,那就算了吧。

  此时,码头极其忙碌,船只铺面了河面,一眼望不到头。

  桐桐要走了,看见有一老者从水里出来,站在岸边大口的喘息。而他的露在外面的双腿已有大片的溃烂。

  她站住脚,蹲下来:“老人家,你这……”

  老者赶紧拿了边上的草帘,遮住双腿:“污了小郎君的眼。”

  “我有草药……”

  “无用!”老者指了指河面,“督造船只,失期必斩。”

  桐桐看了船只:“新造?”

  “是!”

  桐桐:“……”该说什么呢?隋炀帝喜好巡游,每次出游,便有大小船只数千。不仅会带上后宫、贵族、官僚,还有僧尼道士,数十万人一起陪他出游,船队能排列二百余里,纤夫用九千人。

  而岸上得有骑兵护送,每过一地,各地官员必须进献珍奇美食。如果吃不了,就地埋了,不带走,也不许别人吃。

  半年前杨玄感造反,他当时就说:“我家是上柱国,功劳极大,富贵荣华应有尽有,我什么也不缺,也没有所求,像我这样的人是最不应该造反的。但我现在就是在造反,我这个行为闹不好就会招来灭族之祸,但是我还是造反了,为什么?因为我要解百姓于倒悬。”

  他造反之处,就烧掉了隋炀帝的龙舟水殿!

  可那又怎么样?杨广说,烧了再造。于是,这些船工就泡在水里,一日一日的督造,务必叫皇帝下次出游时能一如既往的排场。

  桐桐蹲下来,看这伤口,再不治疗可能拖不过一个月,非恶化不可。外伤恶化,是会要人命的。

  她说:“老人家,家中可有小童,跟我去取药,如何?不外敷……”不耽搁你上工,“只要熬煮,每日一碗即可。”

  正说着呢,老者指了指过来的二十来岁的年轻男子:“这是犬子,来送饭食。”

  桐桐看过去,这少年缺了一只手。

  老人家却笑了:“这是福手。”

  福手,这是桐桐在历史书上看到的词汇。因为征调民夫不够,连妇人也有被征调的时候,且这一去,九死一生。为了逃避被征调,男丁自伤手、足,如此,虽残疾,但可活,不用去送死。

  故而,将自剁了的手、足叫‘福手’,‘福足’!

  桐桐看着送来的饭食,水煮的野菜,一碗。

  老者没动筷子,只问说:“饭食粗鄙,不请小郎君了。”

  桐桐问说:“敢问老者,有几子?”

  “七子!”

  “大儿为纤夫,死在陛下第一次巡游途中,被扔于道侧掩埋,不知尸骨在何方?”

  “二儿、三儿出征高句丽,战死。”

  “四儿修宫室,被巨石所伤,不治而亡。”

  “五儿讨逆平叛,音讯全无,生死不知。”

  “六儿与老夫一道修船,今夏天气炎热,泡于水中,伤口长蛆,十日便亡!”

  “唯余七儿,自砍一手,留于膝下尽孝送终。”

  老者说着,便端起饭食:“……”吃了一口,这才又道,“小郎君心善,然则,死与活之间,小老儿自愿赴死。”因此,有药也不用医,活着更遭罪。

  桐桐:“……”

  她站起身来:杀杨广,取而代之,不可行!

  隋必须灭,无他,百姓恨之!

  且不提女帝的阻力会导致天下之乱四起难平,百姓难以过安生的日子。单就百姓苦杨广已久,此恨难消,心气难平。

  恨,只对一个人吗?不是!要么怎么总说灭人九族呢?骂人连祖宗十八代都要带进去。

  桐桐告诉了这老者儿子几种草药,自己能找到的那种草药,哪怕是采摘来,熬煮了当饭叫吃呢。长期吃着,至少不会恶化。

  而后,这才转身走了。

  那福手青年行礼目送,桐桐却再不敢回头。

  这些日子,在小院里,她勤练不辍,得叫人知道她习武了。而更多的时间,是她在想将来何去何从。

  杀了杨广,以杨勇之女的身份夺回帝位……不是没想过这件事的可行性。

  可这得权衡呀!权衡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是这个天下!

  你所行,对天下人真的是好的吗?

  在乱世中,结束战乱永远是首位的。想其他,那得是拿更多的人命去填。

  安稳,胜过一切。

  天下无战,这才是最符合天下利益的。

  今天这一场偶遇,叫她更笃定了她的想法!想要天下太平,只能以战止战。

  从军,如行伍,这是最快的凝聚势力的办法。

  当然了,去瓦岗也不失是一个办法!但是,去哪里不得有投名状。你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谁拿你当根葱。

  她得打出名头,得叫天下英雄的名录上,先有‘林桐’一席之地。

  隋唐演义上,李元霸乃是天下第一等的英雄人物。李元霸是不存在的,但是林桐现在是存在的。我要叫以后的后人再说起隋唐,得夸一句:林桐乃是隋唐第一猛将。

  对了!李元霸用的是什么兵器来着?

  演义的故事上说,李元霸面如病鬼,枯瘦如柴,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无人可敌!使一对铁锤,铁锤重八百斤。

  对了,他的坐骑叫做什么来着?

  “……万里烟云罩!”四爷拍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再叫了一声,“万里烟云罩!”

  李世民皱眉,看了这白马:“叫什么?”

  “万里烟云罩!”

  李世民:“……”这匹马是一匹好马,若是训练得当,绝对是一匹好战马!这么好的战马,叫‘万里烟云罩’,倒也可行!

  但你的马叫这个名字就……不太合适了!它要不上战场,是当不起这个名字的。

  他只能说:“俊郎雄心壮志,亦欲沙场建功?”

  四爷:“……”想是当然想的!想那李元霸,何等英雄了得。铁锤八百斤,这等臂力谁不艳羡?那个得不来,用用他的马名,也无甚要紧吧。

第1482章 隋唐风云(8)二更

  游走于市井, 桐桐带着耳朵,四处的搜集消息。

  李世民和长孙应该是这一年大婚的,但具体的日子……史书上又没有。况且,史书也是有谬误的。真按照那个东西过日子, 那是找死。

  这两人大婚的时候, 长孙的处境并不好。她本就丧父,她母亲是继室。父亲死后, 原配留下的儿子对他们并不好, 她舅舅高士廉将他们接回家,善待之。

  但是, 在这一年, 征高句丽失败, 高士廉因为军中有人叛乱而被牵连,贬谪于岭南。岭南瘴气横行,他未曾带走妻子儿女, 而是将妻子留下抚养子女,照顾母亲。又考虑到妹妹和外甥、外甥女,住到家里怕被他连累。于是,就将大宅子换成小宅子。

  他们家住一所小宅, 他妹妹带着子女住另一所小宅。

  那么问题来了?

  请问, 高士廉卖的是老家的大宅,把家人安顿在了老家?还是卖了洛阳的大宅,把家人安顿在洛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825页  当前第13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59/18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