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手册就是为了培训乡村医生准备的,我们准备每个村里找一位识字的青年,经过1个月的培训就可以上岗,给村民治病。
如果有不懂的疾病,可以翻翻这本《赤脚医生手册》,如果还有搞不定的疾病,这就需要你们县医院做技术指导。”
单光明翻了一下目录,又粗粗看了一上里面的内容,眼珠是越瞪越大:
“啊呀,这手册好,太好了,简单易学,里面全部都是干货啊。”
金县长做为行政领导,显然要考虑的内容更多:
“林部长,就算村卫生室都建立起来了,但药物问题怎么解决?你看这里,上面写着可以口服头孢呋辛,一次一粒,一天两次。
这个头孢呋辛是什么药?我们听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去哪里采购,就算有地方采购,有没有这个财力又是一个大问题。”
林三七深吸一口气,有一种胸闷的感觉。
在六十年代,他只要提出一个事情,就会扯出无数个难题来,真是一个要啥没啥,一穷二白的年代啊。
“药物这一块你们不用愁,具体分成中药和西药。
中药的话,这《赤脚医生手册》上都有注明,还有插图,乡村医生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自己去采摘中草药治病。
(每个地区的《赤脚医生手册》都有不同版本,毕竟中草药有地区差异)
至于西药这一块,到时你们县里要成立一家医药公司,首批西药,包括你说的这个头孢霉素,我们宝安县药厂可以赊欠给你们。
你们拿到西药后,各村的赤脚医生可以向你们新成立的县医药公司购买,等你们收到钱了,再打款给我们宝安县制药厂。
这就相当于我们借了你们一笔启动资金。
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欠债一定要还,财务一定要清楚明了,经得起查账。
如果哪个县拿到药品不给打款,那我们以后直接就将这个县拉入黑名单,不再供药,到时不要说我们宝安县无情。”
金县长一听,猛得一拍桌子:
“林部长,那还说啥,咱们马上试点,马上开始这个这个什么,赤脚医生培训工作。你放心,我代表县W县府,坚持拥护这个新政策。”
这时候单院长却摩挲着下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林部长,咱们不说远的,就说我们县医院吧,为什么规模这么小?除了缺药外,最主要的就是缺少医生,因为收入不稳定,不保证。
反过来,如果村村都要有赤脚医生,那这批赤脚医生的收入如何保证?毕竟是人都要吃饭,总不能一边饿肚子,一边给人治病吧?”
金县长也冷静下来,随后有些害怕了。
200多个村,那就有200多名赤脚医生,再加上25个公社卫生院,哪怕一个公社3名医生,那也是75人。
这样加起来,县里差不多要承担300个医务人员的工资,这是安都这个贫困县不能承受之重。
林三七对于单院长的这个疑问,早就有了解决方案。
“赤脚医生的收入分为三块,金县长你放心,绝对不会让你们地方政府增加负担。
但是反过来,如果赤脚医生的收入提高了,你们地方政府也不允许找各种理由拿走他们的辛苦钱。”
金县长眨眨眼,“林部长,怎么分为三部分?”
林三七数着手指说道:
“第一,赤脚医生看病不是免费的,每个农民要付5分钱挂号费,所有药品都允许加价15%出售,也就是说,赚来的钱不管多少,都属于赤脚医生个人。
第二个,针对村中条件较差,村民较少的村庄,赤脚医生采取‘半工半医’模式,一边可以继续下田种地拿工分,闲暇时给人治病。”
其实原本历史上,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医疗合作社’的模式是:
每年,每位村民交几毛钱,平时看病的时候只要拿出少量挂号费,药品是可以白拿的。
但这样做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赤脚医生做多做少一个样,没有工作积极性,其实病人多了,赤脚医生还要亏本。
而按林三七的模式,病人越多,赤脚医生的收入就越高,最大限度激发赤脚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赤脚医生在农村里收入成为最高的一批人,是不是可以激励更多有文化的青年争着去当赤脚医生?
这才是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至于第三块收入,我们宝安县决定,每个赤脚医生一年可以拿到120元的补贴,这笔钱暂时由我们宝安县财政承担。先补贴5年。”
第933章 钱是干活的动力
120元/年,也就是一个月基本工资是10元。
这笔钱对农村的赤脚医生来说,哪怕没有别的收入了,光靠10元钱也能活下去了。
毕竟赤脚医生本身就是农民,还可以种田种菜,平时的开销并不大。
甚至这么形容,此时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辛劳耕种一年,年底的小队分红,全家加起来可能都没有120元。
全国有村庄大约是350万个左右,相当于宝安县每年要补贴人民币4亿人民币左右,换算一下就是不到2亿美元。
这笔钱对地方财政是不可承受之重,但对于马上要在抗生素上大赚特赚的宝安县来说,洒洒水的事情。
单院长心里默默算了半天,眼睛顿时一亮。
“林部长,按你的方法,我还当什么县医院院长呀,我一个月工资加补贴也就25元而已。
如果我去农村当一名村医,以我的技术病人肯定不会少,挂号+药钱+10元补贴,那我一个月收入起码在50元以上呀。”
50元,对一个贫困县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了。
林三七笑道:
“对,就是要让赤脚医生的收入提高,越高越好,别人越是羡慕,这样加入赤脚医生队伍的人才会不断增加,甚至是吸引专业医生加入。
我是很反对平均主义的,如果一个医生在单位里干活,做多做少一个样,这样只会培养出懒医生来,服务态度也不会太好。
我曾经去首都的饭馆里吃饭,有些饭馆墙上挂着:不准无辜殴打顾客。你们听听,可不可怕?
你去吃饭,遇到饭菜不好吃,里面有虫子头发,或者服务员态度差,结果饭馆的伙计和厨师随时会拿着刀出来吓唬你,还谈什么服务态度?
同样的,我们去供销社,百货商店买东西,你问营业员三句,人家能回你一句,那就谢天谢地了。营业员一般都是鼻孔朝天,对你爱搭不理。
到了医院也一样,医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病人本来就因为疾患痛苦不已,心情灰暗。如果再碰到一个态度冷漠,恶言恶语的医生,那病情还不加重了?
这时候对医生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或者什么D组织内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都是虚的,会上说得一套一套,会后依然是我行我素。
所以惟一可以提高医生的服务态度,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医学知识,让医生们珍惜自己这份工作,那就只能靠金钱去激励。
钱到位了,一切都好说。如果没钱,穷得连饭都吃不饱了,有几个人可以对别人和颜悦色?
胖东来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你们也不用管胖东来是啥。
我再打个比方,赤脚医生常年在农村工作,其实是需要24小时值班的,谁知道大半夜哪个村民突发疾病,就去敲赤脚医生的门。
如果赤脚医生常年累月24小时待命,人是会疲劳的,精神也会紧绷的,这时候你让赤脚医生的脾气能好?能愿意为村民服务?
嗳,你钱到位了就可以,你赤脚医生出诊一次能拿多少钱,是不是心里美滋滋?也不怕什么风吹雨淋,或者日夜赶路了,因为他干得多,收入就高。
这时候都不需要上级指导,也不需要老百姓催促,赤脚医生有得是动力全天侯为人民服务。”
金县长和单院长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彼此眼里看到了震惊和不解。
单院长咽了咽口水,这才开口道:
“林,林部长,你的意思我懂,钱我也喜欢,如果能给我增加工资,增加收入我当然是美滋滋,干活更有动力了。
但是这跟现在的宣传是不符合的。
宣传上医生都是任劳任怨,甘愿奉献的,甚至面对病人还要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有委屈要放在心里。
你现在突然跟赤脚医生说钱,多干活就能多赚钱,赚来的钱都是自己的,这是不是太赤果果的把金钱摆在了第一位?与上级的精神不符呀。”
林三七无所谓道:
“医生怎么就不能有钱?这个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都说生命是无价的,怎么治个病却要讨价还价了?舍不得那几两银子?
我不改革城市医院,城市医生这批人的思想早就固定了,而且改革大型医院人的思维很难。
就像单院长你,一听让医生赚钱,你就胆战心惊,唯恐犯错误。
但是赤脚医生是新兴的事物,这个更容易按我的思路来。
如果有人反对,那也简单啊,反对的人,或者你地方政府把所有赤脚医生的收入承担起来,钱是你发的,当然要听你的。
如果你既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又要对赤脚医生指手划脚,管这管那,我觉得这样做是没有资格的。
对于赤脚医生,我的态度,地方政府只要监管和业务指导就行,其他不要管太多,地方政府管越多,最后只会一管就死。
放开了,让赤脚医生自我管理最好。”
林三七是查过相关资料,自身也经历过赤脚医生的发展。
比如他亲爹其实就是村中的赤脚医生,手里还有一本“乡村医生证”。
原本的历史上,八十年代开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为分产到户后,直接就破产了,停止了。
但当时医院还是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但大医院当年没扩建,容量有限,根本没有办法支撑突如其来的大流量。
农村看病还是相当不方便,一点没有改变。
所以八、九十年代国内的医疗市场,其实全靠赤脚医生撑起来的。
之所以赤脚医生能把全国7亿以上农民的健康撑起来,靠的就是政策放宽了,赤脚医生治病可以赚钱,赚多赚少全靠自己的努力。
八九十年代,赤脚医生是大赚特赚的年代,虽然问题不少,比如滥用药、不规范用药等等,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等进入21世纪后,全国开始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度,大批赤脚医生被淘汰。
没被淘汰的赤脚医生也被收编,成为乡村医生,拿固定工资。
这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什么?
赤脚医生又吃回了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那还不如一杯茶一张报混日子呢,连去病人家出诊都不愿意,至于医术更是无心提高了。
于是本来赤脚医生可以解决的小毛小病,全部都被推到了大型医院去。
这就导致了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难、看病难、检查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而村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级的卫生院却是空空荡荡,病人稀少。
卫生院后来更是直接放弃了临床治病为主,改为了提供农村体检、预防接种等等社会公益性质的服务,这种思路是有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