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巅峰学霸_分节阅读_第73节
小说作者:一桶布丁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1.68 MB   上传时间:2025-10-27 11:43:40

  当然最重要的是,以这位大佬的江湖地位,也不会觊觎乔喻的这篇论文就是了。

  将论文转发给田言真之后,薛松又在电脑上调出工具,把乔喻的论文转化为了PDF格式,但并没有投递。

  虽然两人都知道他把论文发过去的真实目的,但既然已经求人家指点了,再对面大佬回消息之前,论文最好还是先不发。

  一个基本的礼貌问题。

  主要是也不急于这一天两天的。

  马上就国庆了,幸运的是,除了对面的驻华单位外,国外那些期刊编辑社不过华夏的国庆节。

  ……

  华夏,星城,星铁一中。

  时间倒回大概十分钟前,乔喻听着电话里的忙音发了好一阵呆。

  帮师兄修改论文?还要给出审核意见?这个师兄的称呼怎么就强加在他头上了?

  好吧,虽然乔喻的确没当过老师,但根据常理,这难道不是导师的任务?

  而且那篇论文有修改的必要吗?明明应该直接重写吧?

  乔喻很想据理力争,但老薛那边直接把电话挂了,完全不给他发挥的机会。

  这就很不讲道理了。

  要知道他的理由可是很充分。

  众所周知,法理上未成年人是不能打童工的,那些游戏工作室这块都卡的很死。

  理论上说,审核论文也是一份工作,所以这难道不算是雇佣童工么?老薛是不是忘记他还没成年了?

  再说了,垃圾就应该被丢进垃圾桶,丢给他算怎么个事儿?

  他又不是开垃圾回收中心的?

  气抖冷!

  总之,这事儿槽点太多,让乔喻连打篮球都没了心情,随口跟队友打了声招呼,然后跑到教学楼的厕所里洗了把脸,就跑回了自己的自习室。

  之前论文已经被他删了,还好邮箱附件里的原稿没删,乔喻又给重新下载到了电脑上。

  这次他不再是朝圣,而是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篇师兄的论文。

  就这?还是所谓的师兄?之前还对这位秦师兄有些感恩的心,此刻瞬间没了。

  脑子里瞬间冒出一堆极为尖锐的问题。

  都读研究生了,这论文写的怎么连高中生都不如?一大把年纪都喂了狗吧?这大学到底都学了些啥?研究生考试是怎么过的国家线?复试又是怎么过的?老薛是不是饿了?什么学生都收?

  完了,这下是更看不进去了,连摘要跟引言都写成了一坨,这哪里是让他修改?是让他帮着重写吧!

  真的,就看了这么一小会儿,乔喻感觉肚子都看饿了。

  只能说审核这种论文,太需要能量了。

  算了,先吃饭去!

  拿起饭卡朝着食堂冲锋的时候,乔喻脑子里已经打定了主意。

  改是不可能认真改的,否则那跟重写一遍有什么区别,他最多把个人感觉有问题的地方全部提出来,然后随便给点评审意见,就原路给丢回去。

  开什么玩笑?他还是个孩子!

  是的,只要没到十八岁,就算全世界都不把他当一个孩子了,乔喻觉得他也有必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看待!有句话说的好:出门在外,身份可都是自己给的!

  感谢雪路枫情的打赏鼓励!

第88章 大佬的注意力

  京城,燕北大学校园内的京城国际数学中心,收到薛松转发的邮件后,田言真看了眼时间。

  已经是下午五点二十了。

  不过也还早。离吃饭还有一个小时,正好今天没什么事,田言真便顺手把乔喻的论文下载到电脑上,然后打印了出来。

  田言真其实一直都对薛松有印象。毕竟他曾经也是普林斯顿的教授,回到华夏之后在燕北大学担任过副校长,当时主要负责的就是外事方面的工作。

  所以一直跟普林斯顿的许多数学教授都保持着联系。其中也包括薛松的导师朱尔·巴尔加瓦。

  薛松回国的时候,朱尔·巴尔加瓦还跟田言真聊起过他这个学生。

  薛松导师对他的评价并不算特别高,但也不低。大概也就是中规中矩的样子,这才是当时他会给薛松留下一个私人号码的原因,刚刚也愿意听薛松说那么多的原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人之间还有点小渊源。而且鉴于朱尔·巴尔加瓦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哪怕只是个普通的评价,也足以说明薛松起码是个人才。

  不过田言真还真没想到薛松打给他的第一个电话会是为了那个乔喻。

  也正如薛松判断的那样,乔喻还真不算已经被正式纳入了这些顶级大佬的视线。

  竞赛厉害,的确代表了有数学方面的天赋。但能不能坚持下来,能不能在学术方向上有发展,还真不好说。

  大佬们这辈子见识过的年轻天才太多了,比如每年的IMO都能筛选出一批来。

  但真正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的,微乎其微。像彼得·舒尔茨那样惊才绝艳的数学天才,西方这么多年也就出了那么一个。而且即便是年纪轻轻就已经拿到了几乎所有的数学奖项,但彼得·舒尔茨也还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证明自己。

  这个时代的数学已经被无数智力超绝的前辈们,从原本的小湖泊拓展成了一片汪洋。随便一个细分领域,可能就需要一个天才终其一生去研究,能否往前推进一点,都得看运气。

  这一点其实从如今全球论文泛滥的情况就能看出来。

  论文是一年比一年发表的多了,但要说数学对比上个世纪有什么重大的进步?还真不好说。

  克雷研究所为了致敬当年希尔伯特在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提出的那二十三个问题,在千禧年也提出了七个数学难题。现在二十四年过去了,除了庞家莱猜想被佩雷尔曼在2003年解决了之外,其他问题都还悬而未决。

  哪怕是七个问题中的四色猜想,早在上个世纪已经被人用计算机辅助证明,但现在数学界依然没有拿出一套完整的逻辑推理形成的结论。

  这当然不是因为现代人智商在退化,事实上,人类整个群体随着科技发展,物资的极大丰富,平均智商也是在不断提升。

  长时间出不了能够震惊世界的大成果无非是现在数学科研想出成绩越来越难了。各种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又大幅度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

  是否真的适合做数学理论方向的研究工作,还真得研究生阶段才能大概看出端倪。

  但如果假设刚才薛松说的情况都是真的。

  那就代表着乔喻在没有系统学习过数论知识的情况下,仅用了十天时间就解出了一种特殊的三次丢番图方程,然后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一边自学论文写作相关知识,一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

  这样一篇论文薛松还挑不出毛病。

  显然这已经脱离一般天才的范畴,这简直是先天科研圣体,生来就具备做数学科研所有必备的素质。

  数学学术界流传着一个段子:数学博士敲导师办公室的门其实只要两次就够了,第一次是为了确定课题,第二次是直接提交论文。至于确定选题跟完成论文的中间部分,跟导师何干?

  虽然段子夸张了些,但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数学研究的特殊性。

  这么说吧,一道题数学难题,只要学生稍微有点天赋,老师又有耐心,揉碎了一步步讲,还是可能让学生听懂。但一个针对未知的数学科研方向,你让导师怎么个讲法?

  数论没有实验过程,全靠逻辑推理。导师能分享的经验大都很抽象,就好像菩提老祖敲孙悟空的那三下,终究还是要依赖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跟自身悟性,尤其是后者。

  毕竟领悟不到导师的经验中的精髓,怎么教都是白搭。

  数学向的研究生,尤其是研究数论的,甭管多有天赋,毕业前最少找导师更换过一次方向,换过两次、三次的也大有人在。

  真不是大家不努力,是没有灵感,论文真憋不出来。由此可见,自学跟悟性在数学研究中多重要。

  乔喻两点全占了。

  这样的天才学生,别说田言真会心动了,就是让那些国外那些顶级学府的世界一流教授知道了,也会心动不已。

  ……

  论文打印完毕,田言真戴上了眼镜,开始专心致志的看起了论文。

  还是纯英文的。

  光从摘要和引言部分就可以看出,乔喻起码在数学专业领域的英文运用非常熟练。

  比如引言中类似于Diophantine、Torsion和 Lattice这样的术语,不了解数学的英语专业人士也不会理解其特定的数学含义。

  一个还没有正经上过几天高中的学生,在没有导师手把手指点的情况下,能写出有如此水准的引言,就已经足见水平。这篇论文也的确值得他仔细看看。

  就这样跟薛松一样,这一看就到了晚上七点。

  办公室外,田院士的秘书已经到门口看了好几回了,但看到田老专注的坐在办公桌前,手里还拿着一支笔不时的在旁边稿纸上做着计算。

  这必定是在看论文了,于是秘书没敢打搅。

  跟着田言真也有好几年了,他自然清楚别的时候都好说,唯独大佬看论文的时候进入状态的时候是不能打搅的。

  只是平常这时候老板早已经去吃饭了,但今天又没提前打招呼,他也不好自行离开,便只能打了个电话,找人去食堂打了两份套餐回来。

  饭已经送到了,他也拿不准该不该送进去的时候,办公室里终于传来响动,他连忙拎起一盒饭在门口看了眼。果然田言真正站在办公室里做着简单的拉伸运动。

  连忙敲了两下门,然后拿着盒饭走了进去。

  “田教授,这都已经七点半了,我找人带了份盒饭回来,您看要不就在办公室里简单吃一顿便餐?”

  “呦,这都七点多了?一个孩子的论文,我本打算简单看两眼,没想到看入神了时间都忘了。那就随便吃点吧,对了,你吃过了没?”

  “饭是李教授刚刚才带过来的,我的还在放在外面。”

  “那就拿进来,一起吃吧。”

  ……

  很快两份盒饭摆在了一起。

  “小苏啊,乔喻你知道吧?”

  “啊,知道。上次还拿了竞赛决赛的满分。可惜的是颁奖典礼没来,没能见到。”

  “不要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过段时间应该能经常见了。”

  “哦?您看上那孩子了?”小苏有些意外,毕竟大佬已经快七十了,最近差不多处于半退休的状态,收学生早已经愈发谨慎。

  “余江大学那位薛松教授给我推荐了他,目前看来的确不错,不过还要观察一下。对了,今年IMO国家队的领队是研究中心的肖教授吧?”

  “是的。”

  “记得提醒我,明年IMO的领队还是得由咱们燕北大学的教授挑起担子。”

  “好的,等会我就去记下来。这是为了方便就近观察乔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7页  当前第7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47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巅峰学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