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_分节阅读_第79节
小说作者:十月廿二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08 MB   上传时间:2025-10-19 21:14:56

  “看法么当然有,但是有件事得先说明白。”杜义山自顾自地坐在办公室侧面的沙发上,给自己倒了杯水:

  “写出那个评定指南的,是我的学生,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也没办法保证完全中立的态度。”

  “学生……研究生能写出这种东西来?”

  “不是研究生。”杜义山慢悠悠地喝了口水:

  “本科生,明年直攻博士。”

  丁衡高的手抖了一下。

  长长一截烟灰因此落在办公桌上。

  但他似乎并没有发现,只是看着沙发上的杜义山,似乎是在确定后者是否在开玩笑。

  “好吧……”

  大概一分钟的沉默过后,丁衡高终于恢复了原来的神情,把手中已经快要燃尽的香烟按灭在烟灰缸里:

  “不过就算是这样,两边其实都同意把评定指南扩充成为标准,再说我也相信杜老伱的眼光。”

  “我的意见……”

  杜义山刚想说自己赞同刘振响的意见,但随即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犹豫片刻之后话锋一转说道:

  “丁主任,我突然觉得,你可以考虑听一下小常同志本人的想法。”

  “如果是我来开口,很难说清楚影响你最终判断的到底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我讲出来的道理。”

  “但他只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不会在感情层面对你的判断产生影响。”

  这话当然是说给丁高恒听的,杜义山只是觉得,这似乎是个让常浩南接触到更广阔舞台的机会。

  “小常同志是……”丁高恒听到这个称呼露出了有些茫然的神色:“是你那位学生?”

  624所送过来的《航空发动机进气畸变试验与评定方法》原封不动就是常浩南弄出来给阎忠诚看的那份草案,因此上面并没有写作者的名字。

  “对,叫常浩南。”杜义山点了点头。

  “直接听他的意见……”

  丁高恒低下头思索了一会:

  “等等,常浩南……”

  “这个名字我似乎见过。”

  “不意外,之前给603所新舟60项目解决机翼颤振问题的,还有上个月八三工程的机翼大改,可以说都是他起到得主要作用。”

  提到常浩南,杜义山的语气不经意间轻快了不少。

  “歼8-3的那项改动竟然他竟然也参与了?”

  作为最高层点名的重点项目,八三工程自然也是丁高恒关注的重点。

  并且新的原型机还从侧面助推了十一号工程的谈判进度。

  “不只是参与,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持了技术方面的工作,更详细的情况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问问杨奉畑。”

  在面对外人的时候,杜义山从不吝惜于对常浩南的夸奖。

  “行,不愧是你杜老的学生,有能耐!”

  “既然这样,听一听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倒也未尝不可。”

  丁高恒点点头,算是同意了杜义山的提议。

  然而刚刚对这个名字的熟悉感还是徘徊在心头萦绕不去。

  “等一下……我想起来了”

  他站起身来,从身后的柜子里面拿出了一个档案袋。

  拆开之后,里面是一份会议纪要。

  “是前几天我去开会的时候,电力工业部那边的工作计划里提到的。”

  丁高恒很快翻到了自己想要找到的内容:

  “现在随着咱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原来的电网系统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各大城市居民和工业用电情况非常恶劣,所以电力方面正在寻求对电网进行改造。”

  “这个,《利用差分进化算法优化水火电力系统和动态环境经济调度》,完成人是华夏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徐洋,还有华夏航空工业集团总公司601研究所的常浩南。”

  “我想601所应该只有一个常浩南吧?”

  “这……”

  看着面前的文件,就连杜义山也有点傻眼。

  他对此同样一无所知。

  常浩南似乎不应该有时间涉足电网领域的研究……吧?

  两人大眼瞪小眼地对视了几秒钟,然后决定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下。

  “看上去你这位学生的能耐还要更大一点。”

  丁高恒说着拿起了桌面上一部红色座机的听筒,递给杜义山。

  这个电话最好还是由后者来打。

  很快,电话被转接到了涪城的624所。

  阎忠诚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了正在控制室里面提取数据的常浩南。

  “小常,有从国防科工委打来的电话找你。”

  “找我?”

  这下,轮到常浩南傻眼了。

第113章 市场换不来技术(二合一)

  接通电话之后,杜义山很干脆地说明了目前的情况,表示自己想听一听对方的看法。

  当然,其中隐去了一些跟丁高恒身份有关的内容。

  主要是他担心如果常浩南知道科工委主任在场旁听,会对后者的判断产生影响。

  或者让对方在讲话时有所顾虑。

  听到这个事情之后,常浩南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有些懵逼的。

  甚至还向杜义山确认了一遍: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因为我提交上去的那份文件,专家们对于具体应该选择哪种标准体系的问题出现了争论?”

  “是这么回事,所以才给你打电话,看看你身为作者的想法。”杜义山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文件里面的内容我已经看过了,从理论基础到分类说明再到工程经验和操作方式,很系统、也很完整,所以你提交上来的,绝对不只是一个技术手册,而是一个完整的分析评价体系。”

  “既然如此,想必伱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对咱们华夏的标准体系有自己的想法了吧?”

  “呃……”

  电话那边的常浩南满脸无语。

  他很想说自己并没有。

  作为一个重生之前的主要工作经验都在21世纪的人,他使用后世那套参考俄法相关技术搞出来的自主体系几乎是一种本能。

  所以在想要写出这份评定方法的时候,其实没想过会引发如此夸张的连带反应。

  初衷真就是写一个技术手册,让那个在工程上无从下手的GJB/Z64-94变得更完整、更堪用一些。

  不过既然杜义山自己都已经把剧情给脑补出来了,常浩南总不可能去打自己老师的脸。

  而且经过前者这么一提醒,他也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就是眼下这个时间点,由于MD90的国产计划正在顺利且迅速地推进,因此行业内部对于大洋彼岸还抱着非常充分的幻想,认为完全可以依托美国的航空工业体系,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完善自己在航空领域的实力。

  尽管年初的时候两国已经发生了过一次阵仗不小的海空对抗,但是除了军队和军工领域之外,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事情是没有那么敏感的。

  事实上,不仅民用航空工业,这种幻想实际上存在于几乎所有领域中。

  一直到1999年、2001年甚至是2019年遭到全方位的打压之后,才被惨痛的教训一点点打醒。

  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

  无论是汽车、航空还是化工、电子,所有产业都是如此。

  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把市场让出去,只会让别人吃掉市场的同时还能打压你的技术!

  如果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体系,靠着依附于人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在1996年这会,要想马上把人们的观念扭转过来完全是痴人说梦。

  事实上,哪怕是前世的常浩南自己,也是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才逐渐发生转变的。

  不过凡事总得有个开始。

  而这一次的误打误撞,或许就是个不错的契机。

  “没错,老师。”

  在脑海中飞速思考过这些之后,常浩南做出了决定:

  “其实我前段时间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所以这次在完善航发稳定性评价体系的时候,就特地结合国内目前航空工业的实际,对标准部分进行了一些重构。”

  “虽然这只是整个行业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小部分,但因为正好赶上涡喷14进行高空模拟试验,所以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咱们华夏的航空工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一套自己的、独立的发展体系,我希望通过昆仑项目来证明这一点。”

  电话那边,杜义山和丁高恒对视了一眼,互相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惊讶。

  常浩南虽然并未直接说明自己支持哪一方,但从刚刚的回答中,明显能听出他的立场是要对现有标准进行大改。

  或者干脆点说,另起炉灶。

  甚至还更为激进——

  不只是对GJB/Z64-94,而是要对整个航空工业的标准体系进行重构,把原来东拼西凑出来的东西给统一起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19页  当前第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9/15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