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姚梦娜对压气机叶片开缝的研究是自己在私下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其他人知道那篇发表在航空动力学宝上面的平平无奇的文章,已经进入了她的视野,并且也必定很快就会进入常浩南和阎忠诚的视野。
杜义山很快去找到了在航空动力领域深耕多年的刘振响。
尽管后者在过去十几年中的研究重心实际上是航空发动机测试模拟设备,而非航发本身,但还是很快看出了于飞研究方向的潜力。
当然,仅凭潜力二字,肯定还是不足以让于飞直接加入八三工程的。
常浩南在有着杜义山亲自推荐的情况下,还是靠着给新舟60解决了机翼颤振问题这种实打实的成绩,才破格通过了审核,成为整个八三工程最核心圈层中的一员。
要知道,他和姚梦娜刚到盛京的第二天,就能够被林示宽带着参与项目进展研讨会。
这种会看上去频率很高,也不起眼,但真正能够参会的依然是少数人。
即便是很多非深度参与八三工程的601所或者606所工程师,都没有这么高的知情权。
所以杜义山和刘振响在商量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决定让于飞先以外围研究人员的形式参与。
也就是说他可以和常浩南(或者姚梦娜)进行合作,但暂时不加入项目组,科研过程中涉及到的一定级别以上保密信息需要先进行脱密处理才能发给他。
……
虽然八三工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但是有些东西,会来的更快。
东海舰队航空兵雷达五团。
“报告营长,那个信号又出现了!”
一名雷达兵兴奋地向身后喊道。
正趴在桌子上休息的少校军官听到这句话顿时清醒过来,揉了揉满是血丝的眼睛,来到了雷达兵身后。
预警雷达的圆形显示器上,出现了一个徘徊在海岸线以外约150公里处的回波信号。
“还是没有开应答器?”
飞机应答器是一种主要用于空中交通管制的电子设备,当它接收到一个无线电询问信号时会自动响应,让地面的二次雷达能够获知飞机的位置。
根据规定,民用航空航班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必须开应答机。
“没有,而且还是在前几次出现的航线上面。”
这架奇怪的飞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以营长的经验,即便是这样一部老式的雷达,他也能够判断出那应该是一架波音707。
并且之前几次,它都规规矩矩地飞在从东京到马尼拉的航线上面,除了没开应答机之外,表现和一架民航客机别无二致。
雷达营长当然也考虑过这有可能是一架侦察机。
毕竟把侦察机伪装成客机,或者让战斗机借助客机掩护也算是北约系统空军的常见战术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被侦察的一方都没有胆量对这样的目标开火。
不过在东部海域附近常见的P3C并不能飞到这个速度,而E3预警机或者RC135侦察机则因为外形有明显的变化,回波信号会更大。
营长一时间也确实想不出除了一架波音707之外还有可能是什么。
所以上级也只是让他们多加留意,如果这架飞机有什么异常动作再行汇报。
当然,对于类似的情况,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起飞战斗机进行目视跟踪确认。
这样既可以准确查明情况,也可以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出临机处置。
比如驱离或者干扰。
但对于80-90年代的航空兵部队来说,哪怕是面对空情紧急起飞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组织起来也并不轻松。
无论是飞机完备率、飞行员经验还是地勤单位的能力水平,都会限制飞机的出动速度。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航空兵部队并没有足够的经费随时维持1-2架处在热车状态的飞机随时待命。
因此往往等到飞机完成整备准备起飞时,目标飞机早就已经远离了海岸线。
不过今天,情况却出现了一些变化。
“营长,那架飞机偏离航线了。”眼尖的雷达兵第一个发现了显示器上面目标位置的异常:
“它好像降低了飞行高度,然后……开始折返”
“这可不是折返……”营长毕竟还是见多识广,他知道这种之字形航线要么是在反潜,要么就是在侦察。
显然,不可能有一架飞机在9000米的高度上反潜。
“把目标盯好了,我去汇报上级!”
营长把军帽从迷彩服肩膀的军衔下面抽出来戴在头上,然后迅速跑出了指挥室。
在这个连扁平化指挥的概念都还不成熟的年代,正常情况下的指挥链是相当复杂的。
好在那架飞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东海舰队的航空兵部队也算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了一些应对准备。
那架飞机一直在那个位置附近徘徊。
只不过每进行一次180°的转弯,都会稍稍逼近一些海岸线。
这给了海军航空兵单位机会。
大概二十分钟之后,两架各自挂载一枚霹雳8空空导弹的歼7HH战斗机就一前一后升空,向着东方的海岸线外快速飞去。
歼7HH实际上就是一架能挂载霹雳8导弹的、为应付高盐分环境下使用作出改良的歼7B。
雷达么,自然是不存在的,飞行员只能靠一双眼睛搜索目标,在作战过程中高度依赖地面指挥。
而VHF频段的预警雷达,探测距离固然够远,甚至还有一定的反隐身能力,但探测精度确实不甚理想。
再加上没有数据链,靠语音引导本身就有误差。
因此在把两架歼7引导到目标附近之后,剩下的工作就只能靠两名飞行员自己了。
好在今天他们的运气不错。
天气晴好无云,太阳的位置也比较有利。
在进行了大概10分钟的搜索之后,僚机飞行员陈海胜突然在自己飞机的低8点方向看到了金属蒙皮在光线照射下的耀眼反光。
“我看到了!”
关于更新:
这几天我一直在外面出差,所以暂时只能一天两更,等到下礼拜回去之后应该还有一波加更。
另外我在考虑是否要把更新时间集中统一在下午五点左右。
第98章 涡喷14的重生(上)(二合一)
在确定了目标方位之后,两架飞机同步进行了一个滚转脱离,很快来到了那架可疑飞机的附近,按照平时训练过的那样,一左一右地把目标夹在中间进行伴飞确认。
“雄鹰01报告,我们发现了一架……”长机飞行员林康通过视野狭小的座舱玻璃看向不远处的那架飞机。
从表面上看,这就像是一架普通的波音707,但垂尾上面的星条旗和旗子下面醒目的“WR”两个字母无疑说明它隶属于美国空军。
尽管整个华夏的航空兵部队此时都没有一架正经的特种机,但服役近20年的林康从未放弃过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假想敌空军的各种信息。
虽然这本应是情报部门,而非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
这让他在进行类似的伴飞查证任务时有一些相对明显的优势。
比如此时此刻,他知道“WR”代表对方来自佐治亚州的第93空中控制联队。
但他并没有从记忆中搜索到类似的型号。
稍稍降低了一些高度之后,林康终于看到了对方机腹下方巨大的长条形整流罩。
“一架波音707平台的侦察机,应该是电子侦察型号,但不是RC135,这是我第一次遇见。”
“明白,保持伴飞,如果它有什么进一步的动作马上汇报。”
电台里传来了一个略有些紧张的声音。
实际上,如果不是年初时候那一次近乎撕破脸皮的冲突把一些人给打醒的话,面对空中侦察,可能连这次紧急起飞都不会有。
在海空对抗领域相对稚嫩的华夏军队,无论从技术还是经验上,其实都还没有做好面对类似事件的准备。
像是林康这一代飞行员,他们不缺勇气。
但是也只有勇气。
只有勇气是不够的。
相比于泾渭分明的领土边界,海空领域内的情况要麻烦得多。
专属经济区上空的法律地位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里并不是领空。
国际法相关规定写明了在这一区域内飞行或航行要尊重对方国家的主权,国防安全等等,但这些语焉不详且倾向于形而上学的条文并不具备可操作性。
因此各国在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一般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非武力手段进行干扰和驱逐。
非武力手段。
听上去似乎和谐,也安全很多。
但就像武侠里面,开山裂石所需要的境界往往比不上收放自如一样,实际操作起来,这要比开火击落目标困难得多。
这架飞机在转了个180°的弯之后,仍然维持在原来的航线上。
“请求对目标的飞行路线进行干扰!”
林康对着电台低声吼道。
无论是从国家尊严的角度还是从情报安全的角度,他都不愿意放任这样一架侦察机在距离海岸线一百多公里的地方长时间飞行。
耳机中传来了几秒钟的沙沙声,然后是一个沉稳的声音。
“请求批准,但对方没有进入领空范围,不能使用武器!”
相关原则林康自然是懂的,但是电台那边的海航4师师长还是担心自己手下最好的飞行员会一时冲动,因此又特地强调了一遍:
“另外,务必保证你自己的安全!”
林康的脑海中如同走马灯一般闪过了很多曾经在书上、或者内部材料中看到过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