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还沉浸在刚刚那个“国产新一代战斗机编队”所带来的震撼当中。
前排观礼台上。
“刚刚那个编队,你完整地拍下来了么?”
周瑞夫看着逐渐远去的十几架直升机,向旁边的白礼德问道。
如果让他形容现在的心情,就是……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华夏人在研发第三代战斗机,会在阎良试飞,但我不知道阅兵式上也会有……
尽管现场的媒体肯定也会拍摄大量的照片,但作为一个担负情报任务的人员,如果直接用媒体照片提交报告的话,就会显得非常不专业。
好在白礼德的警惕性一直很高,点了点头,收起相机:
“拍下来了,只是倍率不够大,我担心有些细节看不清楚。”
“这倒是没关系,只要有几张照片能对国内交差就行。”
周瑞夫松了口气,摇摇头回答道:
“我们对华夏人的那种新型战斗机早就做过技术研判,大概是一种对标后期型F16A的纯空优型号,虽然体积更大,不过因为采用了三角翼设计,所以载弹量和航程都不会很乐观,空战性能或许不弱于F16,但多用途潜力不足。”
他一边说着一边开始低头收拾东西。
阅兵式之后还有群众庆祝活动,不过那就不是他感兴趣的了。
10月份的京城还有点热,周瑞夫现在只想快点结束,回空调房里去写报告,然后等到晚上出席晚餐会。
“不过,让我比较吃惊的,是他们这个型号的研发进度。”
周瑞夫从包里掏出一副墨镜戴上:
“这个型号前年才首飞,我们预计到2004-2005年才能进入量产,不过既然他们敢让原型机上阅兵,说明完成度已经很高,恐怕再有两三年就能装备。”
“所以……对我们威胁很大?”
白礼德开口询问道。
对于空军,他显然不如飞行员出身的周瑞夫更懂。
“那倒未必……”
后者的回答不置可否:
“华夏人第三代战斗机的规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爆发式增长,你知道很多时候,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更何况,虽然都是第三代战斗机,但我们的F15C和F16C要比那些早期型号性能更好……”
虽然嘴上是这么说,但周瑞夫的面色还是略显严肃,稍微停顿了一会之后,又话锋一转:
“不过,无论如何,这确实是我们在50年代年之后,第一次被华夏空军抹平代差。”
“所以,国内研发新一代战斗机的动作,确实得加快了……”
766-769章重置
对766-769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动,增加约7000字内容。
因为是后加的字数所以不需要额外付费。
最开始写的这几章根本发不出去,后来我直接把作家助手判定为敏感内容的部分全删了才发出去。
但是我今天自己回去看了一遍,发现这么删会把整个剧情搞得很不连贯,所以又找回最开始的版本挨个删改了一批敏感词,重新把一部分内容加回去了。
但是涉及到第二炮兵的内容一直被卡,考虑到主角本来也还没参与导弹项目,这部分就没加回去。
第770章 余波回荡(6K章)
京城航空航天大学的一间小礼堂内,正聚集着一大群观看阅兵式的学生。
这个年头又不存在网络直播,宿舍里也没有电视信号,如果想要看直播,就只有在学校里几个特定的地方。
二十出头的年纪,本就是最有朝气、对国家大事最为关注的阶段,而京航的特殊性质,更是加大了这部分人的比例。
因此,甚至在阅兵式还没开始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挤得人满为患。
以至于后来的人只能坐在地上。
最后还是唐林天亲自出面,要求各宿舍楼把装有电视的活动室开放,才止住了汹涌而来的人潮。
而这次阅兵直播的内容,也并未辜负他们特地起的这个大早——
对于还没有进入航空工业系统工作、接触不到太多涉密消息的学生来说,除了中间有一个编队的歼7E实在乏善可陈之外,其它型号,都还是比较惊喜的。
只不过,礼堂毕竟是公共区域,实在不适合大声喧哗,而且也没有人想要错过解说员的任何一句话。
所以,一开始,大家还是能够压抑住自己的情绪。
只是时不时传出一些窃窃私语的声音。
“我说,周哥。”
李岩看着电视里飞过去的双三角翼歼7,歪过身子,小声对坐在旁边的周书万问道:
“我记得南哥……不对……常教授当年跟咱们一起上学那会,不是在课上设计出来过一种下颌进气的歼7改进型么,怎么没装备啊?”
二人都是常浩南在读本科时候的同学,只不过如今后者已经博士毕业成为教授,而他们还在读研三,正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
周书万眉头微皱,看了旁边的李岩一眼:
“你爸是空军,这事你问我?”
话虽如此,但他还是继续回答道:
“再说了,我记得常教授当时就说过,那种型号还是比较落后,所以我们会装备更好的。”
“好像确实这么说过,但我以为他只是在装逼?”
李岩挠了挠头。
他父亲确实曾经是空军,但两年前已经转业了。
“……”
周书万沉默片刻:
“其实……我当时也是这么觉得的。”
然后话锋一转:
“但考虑到人家如今真的成了我们的教授,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他可能当时就已经全都计划好了,你看刚才飞过去那么多歼8C,明显已经大批量装备部队了。”
二人的闲聊显然打扰到了周围,很快,前面就有一個人愤怒地回过头,示意他们噤声。
“苏27来了,快看!”
礼堂内再次恢复了原本的寂静,只剩下两名解说员富有韵律的声音。
哪怕是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亲眼见过苏27的也是极少数。
96年倒是在新闻上见过不少,但那时候的信号质量更差,而且都是被剪成稀碎的零散画面(为了拼凑足够的镜头数量),肯定不能跟阅兵的时候相比。
除此之外,就是军事杂志上面那几张固定的图片。
因此,所有人都恨不得屏住呼吸,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镜头。
毕竟,他们可没条件把画面给录下来慢慢看,也没有打几个字就能找出图片的搜索引擎。
一旦错过去,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了。
但周书万却是个例外。
他的导师是国内著名航空安全器材专家,在十一号工程中,参与了对K36D弹射座椅的技术吸收工作。
当然,他作为一个小硕,是不可能有机会直接参与的。
但至少,照片和资料他还是看过不少。
所以,在一众观众之中,只有周书万显得非常泰然自若。
甚至还特地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水,并在心里对少见多怪的同学们进行了一番指指点点。
但还没等他把杯子从脸前面拿开,就听到刚刚回头谴责他们的那个人发出一声咆哮。
“我艹?”
他刚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谴责回去,但紧接着,礼堂里面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
内容也基本都差不多——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惊呼。
周书万放下杯子,把视线重新聚焦到电视屏幕上。
然后,瞳孔猛地一缩。
好在,讲台上面的老师很快反应过来,赶紧抬起手迅速下压:
“安静,安静!听电视里怎么说!”
从第一声惊叹响起到这功夫,说起来很长,但总共也就过去了几秒钟。
因此,他们很幸运地并未错过解说员的声音。
“接下来接受检阅的,是国产第三代战斗机编队……”
在那一瞬间,周书万的脑子是空白的。
他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吼出来。
但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情是什么。
平静?
绝不是。
虽然表面上仍然是那副淡然的样子,但如擂鼓一般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却出卖了他的内心。
惊喜?
好像是。
但又不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