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把另外一个靠垫拿过来,也跟常佳瑶一样盘腿抱在怀里,但身体柔韧度确实差不少,所以并没有后者那样动作自如:
“说起这个。”
虽然才开了个头,但他的语气中已经带上了几分笑意:
“刚才在机场的时候,妈第一面应该是把雅丹认成了个男的。”
“这有什么,倒不如说要是第一眼就能马上认出来才奇怪吧。”
常佳瑶是知道朱雅丹真实情况的,只是此前没来得及跟父母说罢了。
“重点不是这个……”
常浩南摆了摆手:
“重点是我看妈当时那个眼神,有点像在挑女婿……”
“咳咳咳——”
常佳瑶差点把刚吃进去的瓜子仁给咳出来……
……
与此同时,国防科工委,主任办公室中。
同样刚刚放下电话听筒的丁高恒转过椅子,看向旁边端坐着的另外一位与他军衔相同的军人。
相比于气质儒雅,更像是一位学者的丁高恒,这一位的形象显然更符合人们对于一名老将的认知。
而前者手边还有好几张条子,上面写着一系列问题。
定睛细看的话,正是刚才在电话里问的后面几个。
显然,这次对话,跟两年多以前杜义山在科工委打给常浩南的那个差不多。
只是这一次,丁高恒成为了那个在面上负责对话的“嘴替”。
“老傅,怎么样,我可没唬你吧?”
他说着向后靠在椅子上,同时从口袋里掏出烟盒,抽出两支烟,把其中一支丢给对方:
“你觉得,小常的想法,从战术上是否可行?”
被称为老傅的傅友全把烟接到手里,随手掏出打火机点燃:
“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战术说到底还是要以技术作为依靠。”
傅友全回答道:
“如果你能保证,他所说的,在P18雷达基础上改进无源定位雷达,用来反隐身的思路在技术上可行……”
丁高恒虽然刚才拿出两支烟,但自己那支却并没点燃,只是闻了闻然后夹在耳根边上,听到这里抬起手打断了对方:
“说实话,我们国家只有过去从东欧获得的P18雷达样品,并没有实际投入使用的型号,所以硬件上根本没办法在国内测试,保证这种话肯定谈不上。”
“但是,小常给出的思路,我从个人,以及科工委的角度上,都愿意相信它的可行性。”
“而且,就像他刚刚在电话里,还有我之前跟你说过,咱们的渠道跟俄国人重合,只要小心着点,送过去连对面接收的都不会知道咱到底是谁。”
“如果事情成功了,反正咱这边保留着文件,等以后不怕美国佬的时候咱就认领下来,要是事情没成功,那就跟咱们没关系,全都是俄国人干的,反正也就是损失两台雷达的零部件,以咱如今的预算水平,这点代价还是付得起……”
显然,在准备后手这方面,丁高恒的想法比常浩南还要更加完善一些。
或者说,心更黑一些。
傅全友盯着对面看了一会,接着点了点头:
“这位小同志的能力,我在总参也听说过不少,前年搞筑堤行动的时候,海空军那边提交上来的战后总结说明里,就提到过他,说任务依赖的核心装备就出自他的手笔……”
他说完这句话之后沉默了一会把烟放到嘴里狠狠吸了一口,好像做出了什么非常重大的决定:
“既然这样,我同意在你那份报告后面签字!”
“这就对了嘛……”
丁高恒刚刚还板着的严肃脸顿时露出笑容:
“有些事情上面,胆子还是要大一些……”
他作为主管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导,在跟作战有关的方面虽然不是不能提议,但说服力和话语权终归还是不够强,而且要是一个人直接莽上去,也有争权夺利之嫌。
但是如果能把身为总长的傅全友也争取过来,那就一箭双雕,完全没有这两个方面的顾虑了。
“这个事情我之前一直犹豫,倒也不光是胆子的问题……”
傅全友毕竟军人作风,作出决定之后倒也不再纠结,直截了当地开口解释道:
“主要是,这位小同志提出来的想法,实在不像是临时起意,恐怕已经私下里谋划有一段时间了。”
“别的不说,我记得你之前还提过一个专门干扰GPS制导武器的设备,叫什么……什么……”
“软杀伤自卫反制系统。”
丁高恒已经记住了这个名字。
“对,就是这个。”
付全友点点头,又继续道:
“当时我还感觉只是个用来以防万一的东西,但是现在看起来,倒像是为了避免对方受到损失恼羞成怒之后,试图扩大冲突范围的兜底……”
被他这么一说,对面的丁高恒也突然感觉……
似乎有点道理。
办公室里陷入了一阵沉默当中。
“唉……”
“多事之秋啊……”
这一更算昨天的,因为今天是新一个月所以挪到0点更,求一波月票~
第666章 常浩南的进部
无论如何,年,肯定还是要过的。
接下来的几天,常浩南算是非常“彻底”地休息了几天。
工作放到一边,就连卧室里面的那部红色电话,都非常识相地没再响起来过,让他正经消停了好几天。
顺便可以好好陪一陪家人。
以及抽出一天时间,带了些礼品专门去拜访了一下丁高恒和杜义山。
尤其是后者。
最近一年多,常浩南有一多半时间都在大江南北不同地方出差,就算在京城的那少数时候,也基本都待在火炬集团而不是京航大学,自然也就没机会跟自家导师见面。
其实最一开始,杜义山之所以把常浩南从刘洪波那边给“抢”过来,主要还是觉得后者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来施展才能。
而杜义山作为双院院士,所能提供的各方面资源,都不是刘洪波一个普通青年教授能比的。
只不过,计划很美好,但赶不上现实情况的变化——
徒弟实在是有点过于争气了。
国防科工委、国家科技委、总装备部、华夏科学院……
虽然因为没毕业所以还没捞到什么特别正式的帽子,但常浩南的人脉关系已经遍布跟科研有关的部门。
等到本科毕业博士研究生入学那会,就已经几乎用不着他这个老师去提供什么资源了。
杜义山倒也乐得清闲,直接当起甩手掌柜,只在必要的时候充当一个无情签字机器的作用。
不过,对于常浩南而言,该有的礼数还是不能少。
而来都来了,自然得留下吃个饭。
“当年送你和小姚去参与八三工程的时候,我们本来是抱着提前培养未来航空工业人才,让老杨带你们见见世面的想法来着。”
杜义山把一盘子片好的羊肉卷下进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的铜锅里面,对旁边正在拿着刀子在手心里切豆腐的常浩南说道:
“结果谁承想,这未来的航空工业人才确实是培养出来了,但不是培养你们,是伱们去培养别人,顺便还带着老杨他们见了一番世面……”
前者口中的老杨,自然是八三工程的总设计师杨奉畑。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常浩南把切成块的豆腐放在盘子里,然后给杜义山和自己调火锅蘸料:
“那次去盛京,确实是被杨总带着长了见识的。”
“以前知识学的再好,设计搞得再溜,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八三工程是我和师姐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完整的飞机设计流程。”
“要不是有这么个机会,恐怕我的潜力也没那么快被激发出来……”
他这番回答绝对是真心实意。
毕竟,系统最开始一共就给了10个科研点作为起家“经费”。
还被他做个课程设计就用掉了一大半。
如果不是在参与八三工程的过程中捞了一大笔点数和经验,那后面的很多机会必定就会直接错过去。
最直接的,就是97年年初的那次对欧合作,如果没有常浩南拿出来的防除冰技术作为筹码,哪怕最后能成,也不可能获得支线飞机适航审定互认这种逆天条件。
又比如搞TORCH Multiphysics软件时就不可能直接拿十倍点数砸出结果,火炬集团的发展节奏必定放缓。
那后续跟欧盟之间的进一步扩大合作,以及给日本企业挖坑,曝光其系统性造假的问题就更无从谈起……
总之,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杜义山只是笑了笑,并未继续纠结这个话题,而是话锋一转问道:
“按照两年的培养方案,你今年夏天就该毕业了,之后有什么打算?”
“我之前就想着以火炬集团的名义跟咱们京航成立一个联合实验室,到时候应该会选择留校兼任实验室主任。”
这个事情常浩南之前就跟姚梦娜说过,现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不过档案应该得挂到火炬集团那边了,否则我这集团一把手始终是个兼职合同工,总归有点不太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