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是参观的一部分了。
真正的重头戏,还是第二天的十号工程II类原型机技术研讨会。
由于理论上,空军还没给这个装备正式命名,所以算是蓉飞今天目前内部的正式叫法。
相对应的,使用二元可调进气道、目前已经在试飞的版本,自然是叫做I类原型机。
当然,一般的场合下,就直接叫歼10E和歼10A了。
……
孙惠中带着的贵航工业团队第二天上午乘坐一架包机的航班抵达,然后便以最快的速度被接到了蓉飞。
“宋总、常总,杨总,太抱歉了,耽误了大家一天时间。”
进门之后,领头的孙惠中逐一跟十号工程这边的负责人握了握手。
“没关系,事出有因嘛,再说,项目也不赶这一天功夫。”
宋闻聪当即表示无妨。
“是啊,正好我有大半年时间没来蓉飞,昨天还能有半天时间看了看这边的变化。”
常浩南也跟着补充道。
紧接着,在前往研讨会现场的路上,又聊起了贵航集团的情况:
“对了,孙工,之前我在空军航校那边,听说他们好像也已经准备采购新的高级教练机了,有消息没有?”
提起歼教9的事情,原本脸上还带着些许疲惫的孙惠中登时眼前一亮:
“有的,我之前还想为了这件事打电话感谢您来着,结果那时候您不在京城,所以没联系上……”
“那边目前是订购了一批26架,其中6架是跟八一表演队一样,带编队指示器的版本,而且交货周期要的很死……”
“……”
一番寒暄之后,与会人员陆续来到会场,各自按照所负责的任务分区落座。
常浩南此时注意到,之前跟着孙惠中去京城的那位林同鑫,这次也跟在他后面,而且还挂上了个研究室副主任的头衔。
显然进步速度飞快。
当然,也是吃到了贵航集团前两年实在是无人可用的红利。
参与这种技术会议的,都是纯纯自己人,也用不着什么开场白。
宋闻聪简单说了一下今天的主题之后,话筒就交到了常浩南的面前。
“同志们,在讨论具体的技术问题之前,我先来总体概括一下II类原型机的改进方案。”
他说着翻动电脑上的PPT,展示出了一张大致的效果图。
短暂的寂静过后,场下一片哗然。
“这……”
“这个方案,跟咱们现在的I类原型机相比,差别有点大啊……”
“是啊,不说更详细的地方,这机头形状、还有机翼都略微有了点变动。”
“……”
坐在下面的技术人员不禁窃窃私语,就连宋闻聪和杨韦这种之前听常浩南画过饼的人,都感到有些意外。
虽然总体外形仍然还维持着歼10的特征——翼身融合、中距耦合鸭翼+大三角翼、机腹进气道、单发单垂尾、明显的蜂腰结构……
但细看之下,区别还是不小的。
虽然总体尺寸仍然没有脱离原来的水平,但整架飞机变得更加饱满了。
尤其是机身横截面,由一个近似正圆形变成了左右更宽的扁圆型。
甚至稍微有点台风战斗机的影子。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在三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飞机的可用容积变大。
不过代价么……显而易见的更“胖”了。
“浩南同志……”
宋闻聪觉得脑门上出了点虚汗:
“你之前……可没说要有这么大的手笔啊……”
他说话的声音很小,显然是担心这句话被下面的人听到,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信心。
“而且这飞机,我看着至少得比现在的设计空重高出上百公斤,再加上改变面积率增加的阻力……”
杨韦的眼神也有点颤动:
“咱这飞机虽说是中型机,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超音速性能吧?”
这个时候,常浩南总算继续开口了。
并不是单单对另外两名总师,而是对现场所有人:
“我知道各位现在的顾虑是什么。”
说到这里,他直接把PPT翻到了后面一页:
“就在上个月末,预计装备在II类原型机上面的国产涡扇10发动机已经完成了参数标定。”
“量产的第一个型号,也就是涡扇10A,海平面最大推力可以达到13.2吨。”
“而专门的单发型号,涡扇10B,经过特别调整,可以把海平面最大推力提高到14吨,相比于目前的AL31FN提高了12%,而且针对高空和超音速推力做过专门优化。”
“所以,无需过于担心改动之后的飞行性能!”
第613章 华夏战斗机的心脏
这一次,当常浩南话音落下之后,整个会场几乎完全沉寂了下去。
甚至能清晰地听到整齐划一的咽口水声音。
在最初设计歼10的时候,确实考虑过使用涡喷15,也就是测绘仿制R29(米格23后期型的发动机)的国产型号。
不过,在80年代末转入正式研发过程之后,目标装机动力很快就转变为了更加现实、性能更好、而且还和空军装备的另外一种三代机苏27基本相同的AL31FN。
尽管只是一种标准的第三代涡扇发动机,但对于那会的华夏飞机设计师来说,这台海平面状态下军用推力7.5吨、加力推力12.5吨的发动机,绝对已经称得上是梦中情机了。
“另外,我还可以透露一点。”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相比目前的型号,同样是10%以上的提升。
但……
“各位十号工程的同志,我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过来,就是因为,涡扇10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已经确定,各部件也已经完成了试生产和部件级测试。”
如同鱼入大海,鸟上青霄。
“浩南同志,这台发动机……确定能赶上咱们十号工程的时间节点么?”
“也就是说,这上面体现出来的性能指标,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设计参数,而是……已经得到了验证。”
“目前,涡扇10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在我们国内进行生产,所以……也无需担心生产中被断供的问题。”
于是,他调整了一下坐姿,郑重地回答道:
“最终产品的参数,或许还会有一定微调,但已经不可能出现什么大的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全方位包围。
说到最后这句话的时候,刚才逐渐紧绷起来的气氛又重新松弛起来,甚至爆发出了几阵轻笑声。
正如打工人最痛恨的就是画了饼但又实现不了的老板那样。
然而,涡喷14毕竟只能算是个第二代中推,并不符合十号工程的基本要求。
要知道,后者已经是第三代发动机里面性能取向明显偏超音速和加力工况的型号了。
实际上,如果用那個给歼11准备的、推力稍低一些的涡扇10A来对比,那么就连加力油耗都要明显低于AL31FN。
但是在看到PPT上面涡扇10的数据,甚至都已经有人在畅想能否以此为动力发展一种第四代战斗机之后,要是再用回老型号,那可就太难受了。
所以,会有这种不敢相信的虚幻感,也很正常。
常浩南沉吟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这样一轮问答下来,整个会议室总算是重新回到了之前的工作状态。
有谁能想到,或者说有谁敢去想,华夏竟然能有一种唾手可得的三代半航发?
“……”
总之,对于现场在座的这些技术人员来说,在今天之前,他们概念中可能获得的发动机性能上限,就是目前已经装在两架原型机上面的AL31FN。
大概两分钟时间过去,整个会场里仍然没有人开口。
而这样的自信,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到现场的其他人。
“像是美国人的F22,作战半径低一些还可以用他们的几百架空中加油机进行弥补,咱们华夏空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那样大的一支加油机队,所以……维持一个基本航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最怕的事情,莫过于曾经获得过希望,但后来又破灭了。
“在设计这台发动机的时候,考虑到三代机的气动设计就没有向长时间超音速飞行的工况进行优化,所以我还是要兼顾到大多数情况下的亚音速工况,没办法把不开加力下的后燃速度设定得太高,否则会导致飞机的经济油耗下不去,从而影响到可用作战半径,这一点对于咱们十号工程这样的中型机来说甚至更要紧一些。”
在常浩南刚刚切出这一页PPT之前。
虽然也跟技术有关,但毕竟不是自己的项目,所以聊起来会轻松很多。
而它的配套动力,并且如今也已经装在另外几个型号上面的涡喷14,也证明了华夏拥有设计制造一款高性能航发的能力。
二六零五:f七零零:四三:六零零零::六c七
“这个军用推力……十号工程只用一台应该是不太够,但十一号工程那边如果装两台上去,是不是有可能超音速巡航啊……”
良久之后,宋闻聪总算开口打破了已经持续了太长时间的沉默。
“总之,关于动力的问题,各位大可以放心,我,以及航发动力领域的同事们,保证可以给我们华夏的三代机提供一颗强劲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