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只有……液态金属?”
常浩南点头:
“我初步想一想的话,最好是用铝或者锡,就像你说的,凝固点也不能太低,否则骤然遇到强冷对于晶体生长也有不利影响。”
这一次,马立平没有马上给出回应,而是在机柜前来回踱着步子,显然是在思索这个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常总,如果是用液态金属,那需要控制的可操作变量就更多了,尤其是冷却速度提高的情况下。”
几分钟后,他重新停住脚步,看向常浩南:
“至少还要考虑液态金属本身在接触到晶体之后的温度变化,而且就算导热系数相对大,但因为流动性不足,所以液体内部还会形成一个新的温度场,必须同时对这个温度场进行控制,还要考虑到,我们的加热手段本身也是不均匀的……”
别说着手去算,哪怕只是想想,就让马立平感觉到头大。
“如果用均匀加热的方法呢,比如微波加热?”
旁边一直插不上话的钟世宏突然提议道:
“这样至少可以减少一个变量……”
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对面两个人正用复杂的眼神看着自己。
“你……要用微波……加热金属?”
马立平的声音有些难以置信。
就像他刚刚面对常浩南时候那样。
只不过,之前他是怀疑自己的水平是否不够,现在则是怀疑钟世宏的智力……
微波对于金属有趋肤效应,只能透过很浅的金属表层,并不能像烧水那样从内部进行整体加热。
“没事了……”
意识到自己出了个馊主意的钟世宏当即闭嘴。
“总之,如果引入液态金属的话,那控制逻辑会异常复杂,包括我们下一步的工艺优化,每多引入一个参数,优化难度都会呈指数型增加……”
“我们……真能在几个月时间里得到结果?”
当模型的复杂程度足够大的时候,哪怕用计算机也很难计算出结果来。
尤其眼下这功夫,华夏的超算在硬指标上仍然比国际领先水平差不少。
“这个么……”
常浩南推了推头上的安全帽:
“别人我不好说,但既然是我来负责的话,问题应该不大……”
第580章 好TM大的导弹!(月初求一波月票~)
在跟马立平达成技术路线上的一致之后,常浩南便带着整个铸造研究小组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当中。
另一方面,设备的问题也要同步解决。
前者刚刚之所以纠结了那么长时间,也正是这个原因。
毕竟是刚买回来不长时间的新设备,就这么直接给换了,实在有点败家。
不过两个人后面分析了一下,发现这两种工艺虽然在控制方法上大相径庭,但基本原理非常接近,因此硬件上的差别反而没那么大。
完全可以在原来设备的基础上搞原位改进。
总算是让马立平松了口气。
他作为这个精密铸造中心的主任,虽然身上并不背着经费层面的KPI,但作为一個研究机构的一把手,总归要精打细算一些。
于是,常浩南又通过火炬集团联系到同为华夏科学院下属企业的盛京科学仪器公司,让对方按照要求对定向凝固炉的凝固设备进行改进,将原来的高速凝固工艺改为已经被他注册了专利的液态金属冷却工艺。
当然,黎明厂手头这些,以及后续新购设备的专利授权费用,肯定是给免了。
但如果有其它用户的话,那两家公司就二一添作五,利润直接平分。
算是进行了一次不太起眼,但影响深远的合作。
此外,软件方面的升级仍然需要硬件层面的支持。
相比于冷端处在完全真空状态的高速凝固法,新工艺对于冷端温度场的控制精度远超过去,并且无论液锡还是液铝的比热容都相当巨大,也需要更加有效的感应加热电源、搅拌系统、温度传感器……
好在这两年华夏的工业水平被常浩南以点带面地推了好几波,确实进步很大,大多数零部件在国内都能搞到,像传感器这类比较精密的,也因为跟欧洲那的合作关系,不难绕过基本已经名存实亡的技术封锁买到精度比较高的。
只不过,这个过程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得等。
至于前面提到的熔模铸造过程模型设计,常浩南则是早就已经把架子给搭好了,只是还需要足够的数据对各种参数进行调整。
所以,在确定了制造单晶涡轮叶片的具体研究方案,并把工作安排下去之后,他本人反倒没有最开始几天那么忙了。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要根据铸造工序的数据进行调参,再反馈给生产端进行新的工艺测试,他又没办法像往常那样暂时离开盛京,去把精力放在别的项目上去。
总之,就是破天荒地闲了下来。
当然,以常浩南如今的地位而言,所谓“闲”也只能是相对的。
毕竟盛京这个地方,在各种意义上属于华夏军事工业,尤其是航空工业的摇篮,属于科工委系统的研究所和企业数量众多。
这么一尊大神就在自己旁边,而且好像还不是很忙的样子。
如此天赐良机,肯定要试着邀请一下。
就算请不过来,至少也能体现一下对大佬的尊重。
意思总归要到位。
常浩南不是个喜欢排场的人,所以对于大多数没什么营养,只是请他去看看或者做个讲座的邀请都予以回绝。
不过盛京毕竟也算是他的起家之地,所以,有些地方,还是值得专门去看看的。
就比如112厂和601所。
一来他在这两个地方的熟人实在是比较多,二来么……
他也想去亲眼看看波斯人的F14是个什么情况——
跟之前F4EC的项目不太一样,由于F14要动的地方实在太多,加上需要升级的飞机数量也相对比较少,只有40架,因此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延寿升级项目需要在112厂,而不是波斯国内进行。
为此,盛京飞机工业集团还专门在老型号歼8的总装车间里面腾出来了一块地方,用来停放最先被送到华夏这边的三架飞机。
对于112厂来说,常浩南已经属于是老常客了,所以倒也没整什么太大的排场。
只不过厂长和书记带着领导班子亲自到厂门口迎接了一波。
然后由老熟人,如今已经升任盛飞集团总工程师的何明带着常浩南换好工装,来到了后者再熟悉不过的那个总装车间里面。
相比于歼11,歼8系列的生产如今虽然也用上了一些数字化发图之类的新技术,但并没有引入并行作业和协同装配的脉动生产思路,还是用着传统的总装办法。
虽然慢一些,不过这种时候反倒有了好处。
因为对于场地布置的要求几乎没有,能有个地方停飞机和组装型架就行,很容易挪用一部分面积出来作为他用。
“这就是波斯人送过来的那三架飞机了。”
何明带着常浩南走过两架处在不同总装进度的歼8B/D。
这是之前空军下的订单,还没有完全交付。
在它们开始下料生产的时候,还算是华夏国产最新锐的战机。
谁能想到,仅仅两年之后,小甜甜就已经变成了牛夫人。
……
二人来到被一个围栏隔起来的另外一边厂房。
这里正停着三架沙漠迷彩涂装的F14A。
不过其中只有一架是完整的,另外两架都已经被拆掉了标志性的后掠机翼和垂直尾翼。
“这架完整的是波斯在合同里面作为交换直接送给我们的4架之一,上面的意思是稍微大修一下,然后交给鼎新那边的蓝军旅,组建一支类似美军第65中队那样的高仿真度假想敌部队。”
何明走到这架飞机旁边,对常浩南介绍道。
后者上前两步,伸手在这架还涂着波斯空军机徽的F14上面轻轻摸了摸,尤其是可变机翼的部分。
由于各种原因,华夏航空工业完全错过了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这波可变后掠翼潮流。
有很多个型号最初都计划采用这种构型,但要么是因为技术或者成本问题最终放弃,要么是整个项目直接半途夭折。
虽然从马后炮的角度讲,这不能算是一件坏事。
但是单纯从爱好和情怀的角度,多少还是有点可惜。
上一世,常浩南甚至都没能近距离见过一架可变后掠翼结构的飞机。
现在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小小的心愿。
“这想法倒是不错,只可惜美军那边的F14估计也快要退役了。”
常浩南的语气里面稍微带着些惋惜。
倒不是因为F14的退役本身,而是总算搞到几架能飞的美军现役型号飞机,结果对练的实战价值却大打折扣。
何明的心态倒是好得多:
“没办法,可变后掠翼的可靠性和死重问题是娘胎里带出来的,而且F14在航母甲板上面的调度也不如F18那么方便,真实出动率差距很大。”
“往好的方面想,万事开头难嘛,以后没准还能搞到其它型号呢。”
他现在只是随便一说,不过倒是无意中提醒了常浩南。
如果没记错的话,委内瑞拉那边应该确实有一批80年代初的F16A/B战斗机……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看完这架已经被组装起来的完整飞机,何明又带着常浩南来到稍微靠近门口的地方。
另外两架飞机已经被拆的支离破碎,而且还有不少技术人员正在周围忙前忙后。
其中相当一部分明显不是华夏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