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思路转变
由于常浩南和姚梦娜都是二十出头身体状况最好的时候,加上一共才飞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因此倒也感觉不到什么旅途疲惫。
刚才在路上的时候,二人就已经商量好,到了601所之后要尽快开始熟悉工作。
当然,熟悉工作是姚梦娜的想法。
对于常浩南来说,这种给大项目当螺丝钉的活简直不要太熟悉,所以他想的是用最快的速度体现出他们这个课题组的价值。
“杨总,刚才坐飞机过来的一路上几乎都在休息,所以我们的想法是最好能今天下午就开始工作。”
姚梦娜果断开口拒绝了杨奉畑让他们休息一天的建议。
“嗯……我的打算是让你们通过明天的研讨会了解一下具体的项目情况,在学校做课题跟我们这边做项目区别还是挺大的,你们之前对飞机总体设计可能也没什么概念。”
杨奉畑说完之后摸着下巴思索了片刻:
“也罢,既然你们有这么高的积极性,那吃完午饭之后我先带你们去机房,先跟数字化设计组的其他成员认识一下。”
……
601所的机房在一个相对偏僻的建筑里面,建筑外墙上挂着四个大字“计算中心”。
这是放在二十几年后也并不过时的称呼。
根据杨奉畑的介绍,这是当初专门为了进行数字化设计而准备的,足以看出所里对此还是相当重视,但直到目前为止的,数字化设计组的进度都并不算是很乐观。
二人跟在杨奉畑身后走了进去。
身为八三工程的总设计师,杨奉畑的出现自然是引发了一阵骚动,几分钟之后,一名身高中等、看上去大概30多岁、带着眼镜的工程师一路小跑着来到了三人面前。
“杨总,您……您怎么突然来了?”
“行了林工,不要紧张,这次我来不是查你们进度的。”杨奉畑说着往侧边跨出一步,让开了半个身位对着常浩南和姚梦娜介绍到:
“这位是咱们601所数字化设计组的组长,林示宽工程师。”
此时林示宽才注意到杨奉畑身后还跟着两个人。
“这二位是我这次从京航大学那边请来的数字化设计和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专家,姚梦娜博士和常浩南……博士。”
常浩南眼下还是本科生,但他直接攻读博士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板上钉钉了,这么说倒也不算有什么太大问题。
“专家可不敢当,直接叫我们名字就好,现在华夏的飞机设计数字化还处在刚起步的状态,咱们都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吧。”
姚梦娜这句话说得非常有水平。
从刚才林示宽见到杨奉畑时候的表现来看,由于进度长期达不到预期,整个数字化设计组的士气可能都有些问题,甚至存在一些畏难情绪。
尤其是在型号总师面前完全处在一种抬不起头来的状态。
而姚梦娜的回答就很好地顾及到了所有人的感受,没有进一步刺激到林示宽可能本就已经比较敏感脆弱的心理。
三个人分别握了握手之后,就算是互相认识了。
“感谢杨总还惦记着我们数字化组,非常荣幸能请到两位京航来的专家帮忙。”
林示宽果然已经比刚见面的时候放松下来不少。
“那林工你先带着他们熟悉一下项目的大体情况,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的话再联系我。”
八三工程目前正处在攻关阶段,杨奉畑可以说是日理万机,自然不可能一直呆在这里,因此在安排好了两个人之后便转身离开了计算中心。
“姚博士,常博士,请跟我来吧。”
随后的两个多小时里面,林示宽先是带着二人参观了一遍机房设备,然后开始介绍他们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内容。
实际上,这个数字化设计组是1995年初成立的,距离现在还不到两年时间。
换句话说他们这个组成立的时候,歼8-3的01架验证机都已经首飞了。
因此林示宽他们第一个阶段的任务跟设计关系不大,主要是把过去的纸质设计图转为更加直观的几何建模,算是个堆工作量的活。
然而就是这个一开始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任务,他们做了将近一年半都还没有完成,更不用说后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飞机进行改进了。
所以林示宽的意思也很简单,希望至少能帮他们找到是哪一步出现了错误。
这个事情的答案,常浩南恰好是知道的,因为在原来的时间线上,他毕业之后正好赶上了整个华夏航空工业从传统设计法全面转型数字化设计的阶段,林示宽遇到的这些问题,他也同样遇到过。
简单地说,数字化设计远不只是拿电脑代替绘图板那么简单,而是一套完整的设计思想。
但正当他组织语言准备开口的时候,旁边的姚梦娜却抢在了前头。
“其实这个问题……我倒是知道怎么解决。”
常浩南下意识转头看向了对方。
“我刚读博士的时候,尝试过自己用数字化方式设计一些简单的飞行器,就遇到了跟你们一样的问题。”
“这……”
包括林示宽在内的几名工程师面面相觑,眼神中半是惊喜半是怀疑。
毕竟困扰了他们一年半,让数字化设计组在601所食堂大妈面前都抬不起头来的难题,别人听完之后马上就说自己能解决。
确实是有点夸张。
实际上别说林示宽等人,就连常浩南都觉得有些意外。
他也没想到姚梦娜会有这方面的经验。
“咱们国家的飞机外形设计一直走的是苏联的路子,在气动力构型设计之后,对全机外形进行数学建模,完全用数学公式,也就是非参数化方式表示理论外形。”
姚梦娜三步并做两步走到旁边的一面黑板前,拿起粉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公式。
“而欧美的飞机外形设计则注重几何表示,通过参数化多项式来表达全机的外形曲线,”
她又画出了一段贝塞尔曲线,然后写出了贝塞尔曲线的二次方公式。
“本来,这两种办法其实各有优劣,如果设计者的数学功底足够好的话,数学公式法对于飞机外形的描述反而还要更精确一些。”
“但你们现在用的设计软件是从法国买回来的CATIA,用苏联的设计习惯套在欧洲的设计软件上面,最后的结果自然会非常别扭,而且更重要的是没办法通过调参进行修改,完全无法体现出数字化设计的优势来。”
“所以你们得更改一下自己的思维习惯,通过曲面曲线理论对飞机设计进行还原,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后续的设计改进乃至装配制造环节都会有帮助。”
说完这些之后,姚梦娜非常潇洒地把手中剩下的半截粉笔丢到粉笔盒里,然后转回了身子。
映入眼帘的是几个人几乎一模一样的表情。
Σ(°△°|||)︴
第58章 项目进展
林示宽几人也都是名校毕业,能力方面自然是不差的,因此在姚梦娜指出他们的问题之后,几个人几乎是立即就明白了后面应该怎么做,然后立即投入了新一轮工作中。
“对了,麻烦你们把之前的气动建模拷贝给我一份。”
常浩南看着重新回到工位上准备开干的几个人赶紧说道,生怕慢上一点他们就把之前的设计文件给删了。
“之前的?可是刚刚不是才说……”
林示宽有些茫然地回过头看向常浩南。
“要修改设计确实很麻烦,但我是准备对原设计做流体力学分析,所以只要你们模型的精度够高就可以。”
听到常浩南的解释之后,林示宽脸上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
那是乙方在发现自己之前做过的废案竟然还能废物利用时候的表情。
“那肯定没问题,这方面我们还是敢保证的。”
“另外,林组长,你们这边有没有A弹气动外形的建模?”
华夏从意大利引进的阿斯派德空对空导弹在内部一般简称为A弹,是目前华夏空军仅有的两种可以超视距攻击的导弹之一。
“嗯……A弹的测绘仿制工作不是我们所进行的,所以三维建模还没做。”林示宽略微思索了一下之后说道:“但是有之前把纸质图纸转为数字化时候保留的二维设计图。”
“那个也行,反正A弹的气动建模很简单,我自己做好了。”
几分钟后,常浩南手里拿着两张软盘,坐到了靠窗的一台电脑前面。
数字化设计组因为迟迟不出成果因此也不太受重视,全组算上林示宽自己也才寥寥五个人,所以机房里的空机位很多。
姚梦娜也顺势坐在了离他最近的另一个位置上。
“你这就准备开始做全机气动分析了?”
“全机倒是还不急,那个得一段时间,我先做一下机翼部分的。”
常浩南说着已经打开了CATIA,开始对模型进行分析前的处理。
随着他手上飞快地进行操作,三个之前已经建模完成的导弹挂架逐渐被“安装”在了左侧机翼的下面。
大部分飞机的气动外形接近左右对称,加上这年头的电脑性能实在糟糕,因此可以取半模进行分析,另外一边就不用管了。
“我觉得……你应该拿A弹做例子给他们演示一下。”
姚梦娜看着常浩南的动作,不由得回想起了俩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对方也是在用CATIA对一架米格21进行建模。
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之后她就再没看到常浩南展示过那种非人般的操作速度了。
“嗯……也行。”
话音刚落,数字化设计组的几个人就飞快地搬着椅子坐到了常浩南周围,甚至连最开始提出建议的姚梦娜都几乎没反应过来。
实际上刚刚就有人注意到了常浩南这边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但又担心后者并非601所的员工,贸然过来围观一方面不太礼貌,另一方面似乎也有偷师之嫌。
现在既然得到了人家正主的同意,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顾虑了。
“我们在对离散数据进行参数化之前,要先考虑离散数据的拟合问题,拟合问题又可以分为插值和逼近两种方法……”
因为阿斯派德是意大利人设计的空空导弹,所以它的曲面本来就是以参数多项式形式表示的,建模过程并不复杂,所以常浩南重点讲解的还是如何利用参数多项式构造曲线或者曲面。
实际上一些优秀的数据参数化方法本身也是欧美各大飞机制造商内部的不传之秘,常浩南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后世的经验来介绍一些原则和技巧。
“……”
“由于软件中对曲面片的表达一般采用四边面片形式,所以对三角型外形曲面的表达都会出现边退化为点的情况。这种在三角曲面片的形式在数字化外形设计中是一个致命的陷阱,它会导致在退化点附近法矢为零的情形。”
“这在外形设计阶段一般不会有问题,危机爆发在结构设计阶段,就是因为零法矢的出现,结构件无法进行操作,甚至不能构型,导致整个相关设计过程需要完全推翻重来。”
当常浩南说到对飞机设计中大量存在的三角曲面片的处理方式时,他听到身后传来了环绕立体声一般的大喘气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