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_分节阅读_第315节
小说作者:十月廿二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08 MB   上传时间:2025-10-19 21:14:56

  前世的1001号原型机在首飞之前确实坎坷颇多,被发动机事故重伤两次不说,在滑行测试中也出过不少小毛病,才把试飞日期推迟了差不多半年时间。

  而现在,他的研究成果一路保驾护航着这架飞机顺顺利利地走到了首飞环节。

  试飞团队的信心,也明显因此而充足了很多。

  ……

  另外一边,坐进飞机座舱里的雷强做了两个深呼吸,开始按照流程一个一个检查飞机的动作和开关。

  当注意力集中在飞行上面之后,他的内心也随着手上的动作而逐渐放松下来。

  这就是顶级试飞员的素质。

  并不是说他们不会紧张。

  而是他们可以克服紧张。

  “地面检测流程完毕,准备启动发动机。”

  无线电中传来雷强已经完全平静的声音。

  “收到,准备启动发动机。”

  辛啸文回答道。

  随着一阵短促而轻微的振动,喷气式发动机特有的轰鸣声响起。

  这平时听来尖锐的噪音在现场所有人耳中却如同仙乐。

  发动机启动成功。

  很快,飞机周围的辅助车辆陆续撤走,首飞环节,正式开始。

  座舱里的雷强左手推动节流阀,同时双眼紧盯着转速表。

  他特地比平时推得更猛,而且更生硬了一些,就像一个第一次坐进战斗机机舱的菜鸟那样。

  过去的老飞机,甚至也包括一些早期的三代机,发动机转速变化是完全跟着节流阀的动作走。

  如果是在一辆车上面,这或许可以被称之为所谓“驾驶乐趣”,但对于飞机来说绝对不是。

  开飞机只需要安全,不需要乐趣。

  过于生猛或者频繁地变化油门位置很可能导致发动机出现故障,因此这要求飞行员哪怕在最激烈的空战中,也要分出心思来时刻关注发动机的工作情况,显然是一项巨大的额外负担。

  但是在这架飞机上,转速表指针转动的速度只是均匀地变快了不少,却并没有因为动作的生涩而出现半点不稳定。

  显然,飞控程序里面的发动机稳定性控制系统正在发挥作用。

  “真是完美……”

  雷强在心里想到。

  转速提升变快,是忠实反应飞行员突然推杆,也就是剧烈加速的操作意图。

  而均匀变快,则是在帮助飞行员保障飞机的工作状态稳定。

  对于他这样飞过上万小时,二十多个机型的老试飞员来说,这个功能或许不太重要。

  但对于更广大的普通飞行员来说,简直就是从手动挡进入自动挡的飞跃。

  而且这自动挡还是换挡逻辑顺畅、调校极其完美的AT变速箱。

  当发动机转速提升到30%时,他松开了刹车手柄。

  飞机开始在滑行道上轻盈地加速,很快到达了预定的起飞位置。

  借着眼角的余光,雷强通过座舱里的后视镜注意到,跑道尽头和管理台上,都有不少人在抹眼泪。

  不远处的另外一条跑道上,一架从兄弟单位借调过来的教练8也同样在加速。

  那上面坐着的是首席伴飞试飞员李勇,以及一名摄影师。

  蓉飞试飞站原本只安排了一架歼教5做伴飞飞行,但在常浩南的坚持下,还是换了座舱条件和视野条件更好的型号。

  之前做过伴飞的常浩南清楚,以歼教5那个比歼教7还糟糕的座舱视野,几乎不可能拍出什么好的照片。

  一方面是首飞结束后,还需要这些照片来确认一些情况。

  另一方面则是常浩南的一点私心——

  军宣这个业务,还是得提前抓起来……

  雷强再次推动节流阀,让发动机转速逐渐提升到最大。

  1001号原型机只用了大约300米的跑道就达到了离地速度,甚至比跟在旁边的教练机更快。

  雷强右手轻轻向后带杆,鸭翼立即轻盈转动,将抬头力矩忠实地反馈到飞机上面。

  只是这一个动作,就把歼10这个气动设计的敏捷性原原本本地展现了出来。

  因为几乎就在他拉杆的同一时间,随着一阵超重感传来,1001号原型机,正式首飞!

  下午还有,先跪求一波月票~

第403章 首飞,成功!(加更,继续求月票)

  另外一边,在雷强驾驶飞机进入滑行阶段之后,包括常浩南在内不直接参与飞行指挥的工程技术人员就都转移到了管理台上。

  当1001号机在跑道前半段就抬起机轮时,现场的众人甚至爆发出了一阵疑惑的声音。

  毕竟一般情况下,执行首飞任务的飞机,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都会选择在跑道上多滑行一段,把速度提高到比较保险的水平再选择起飞。

  况且华夏空军眼下比较常见的型号,歼7、强5、歼8这老几位都是起飞速度相当高的选手,因此很多平日里没有特别关注过航空技术领域的人会下意识以为大几百上千米的滑行距离才是正常情况。

  与之相比,歼10这不到400米就抬轮确实是太早了一些。

  飞机甚至还没到观礼台正前方呢。

  实际上,驾驶飞机的雷强最开始也想压一下机头,让飞机在尽量接近跑道正中间的位置拉起来。

  一是留出一些冗余度,二也是视觉效果会比较震撼。

  但鸭翼加大三角翼布局的设计在升力这方面确实过于优秀(鸭翼飞机在抬头时是靠抬升前翼获取力矩,而常规布局则是靠下压尾翼,会损失一定的总升力),加上他为了测试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工作状况还故意推杆猛烈一些,导致飞机的加速情况也比想象中快了不少。

  总之当飞机滑到300米出头位置上的时候,离地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再强行下压反而可能导致一定风险,因此雷强干脆也就顺势拉杆,展示了一下十号工程卓越的起降能力。

  与第二代飞机片面追求高空高速不同,第三代战斗机在设计理论中的取舍会更加重视中低速度段下的真实机动性和敏捷性。

  而起降能力虽然并不能直接反应机动性,但也是一个比较直观的体现。

  尤其是对于不太懂航空,也不太懂空军的外行人来说。

  在刚刚的滑跑过程中,歼10的发动机控制系统给雷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强的信心,因此他最终选择执行航前准备会上指定的B方案。

  也就是动作相对激进的方案。

  在确认飞机安全离地之后,雷强并没有让飞机继续维持小角度爬升,而是迅速推动节流阀并持续拉杆,让原型机以一个70°左右的角度直冲向上。

  这也是辛啸文给他设定的极限。

  尽管歼10在轻载轻油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维持在垂直向上飞行的过程中加速,但毕竟是首飞,还是得悠着点来。

  当然,所谓“悠着点来”是相对于飞机的极限而言。

  由于观礼台所在的角度问题,在现场的观众看来,1001号机几乎就是在起飞之后马上进行了一个垂直爬升。

  刚刚观礼台上的疑惑瞬间转为惊呼,紧接着的是热烈的掌声。

  短暂而迅速的爬升之后,1001号机来到了预定的2100高度和490速度。

  天公作美,现场的天气条件极佳,哪怕只靠普通望远镜也能清晰地看到两架飞机在空中的姿态。

  按照之前的试飞计划,接下来是绕场两周的盘旋。

  B方案中的盘旋角也更大,接近90°,并且还有两次滚转飞行。

  尽管都不是什么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动作,但对于现场这些观众来说,能看到第一架完全由我国研发的三代机起飞升空,就已经是被巨大的幸福感包围了。

  上辈子已经看过很多次歼10首飞录像的常浩南并没有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空中,在绕场第一圈结束,基本确定飞行状况没有问题之后,他便通过对讲机跟试飞站那边实时了解起试飞员所反馈的情况来。

  以及顺便指导坐在教练8上面的摄影师拍照片。

  实际上,他一开始甚至想故技重施,再由自己上去负责摄影。

  只不过想了想还是没提。

  现在的常浩南跟一年之前已经完全不一样。

  当时他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技术人员,虽然算是展露过些许头角,但本身的价值终究没超出一个正常人的水平,上去飞也就上去飞了。

  如今他怎么说也算是获得了一点小成就,恐怕就算提出来也不太可能被允许了。

  为了保证足够的飞行性能,战术飞机,包括教练机在内的事故容限都比客机要高出几个数量级。

  “看,滚转了,滚转了!”

  常浩南放下对讲机,就听到周围又响起一阵兴奋的声音。

  他也重新举起手中的望远镜向天空望去。

  毕竟这是上一世没有的试飞内容。

  作为一架主打敏捷性的飞机,歼10的滚转率放在三代机里面也能名列前茅,连续的两个360°滚转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节目效果拉满。

  显然,飞机的性能相当出色。

  并且在这第一次升空飞行的过程中,就已经给予了飞行员足够的信心。

  这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很多即便后来非常成功的型号,在最初的试飞过程中都并不顺利。

  苏27、F15、F16莫不如是。

  甚至就连原来时间线上的歼10也一样。

  虽然没出过什么大问题,但小毛病不算少。

  然而现在,这架没有经历过那两次损伤修复的1001号机,显然要完美的多。

  试飞员甚至在无线电中表示,他觉得这根本不像是一架处在首飞阶段的飞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19页  当前第3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5/15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