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都是1996年末到1997年初这极其密集的一段时间。
包括最早一份1991年的都是如此。
显然,这是因为江重正处在从江城市属地方国企转变成兵器工业系统旗下子公司的过程中,因此只有一部分档案被送到了科工委保存,更多的应该还在江城本地那边。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
常浩南翻开了摆在最上面的第一份档案。
然后,他直接就是一个愣住。
“我艹,这个资产负债情况……认真的吗?”
根据档案里面的情况,这个江城重型机床厂,对于兵器工业总公司来说,完全就是个烫手山芋!
由于连年的亏损,该厂的总负债甚至已经达到了将近5亿元人民币,而企业净资产还不到这一数字的五分之一!
四个多亿的大窟窿!
要知道,在1993年之后,原则上就不再通过财政直接拨款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救助,因此如果江重真的完全转移到兵器工业总公司这边,那么后者就要吃下这笔巨大的负债。
哪怕兵器工业近些年靠着武器出口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也绝对没办法轻轻松松地填上如此大的坑。
当然,这个企业净资产里面没有计算地皮。
不过眼下地产业,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地产业还没有被炒起来,从1995年才刚刚出现概念的土地使用权价值发展到这会,也就是把原本属于企业的房子租出去开商场开饭店。
受制于大型国企的环境特征,这些商业场所就算开起来,主要面向的消费者也就是企业职工,然而下岗潮之下这些人又哪有什么消费能力,所以哪怕算进来,情况也根本好不到哪去。
也因此,兵器工业总公司对这件事情产生了犹豫,所有权变更这件事情也就被卡了下来。
结果就是写着科工委的企业名录上已经有了江重的名字,但其实对方还没有真正被纳入管理。
在这个混乱时代,倒也不算特别离谱。
只是对于想要把重型模锻压机交给江重的常浩南来说,绝对不算什么好消息。
当常浩南合上最后一份,也就是1996年的档案时,窗外已经是明月高悬。
“不会真要我去拯救这家企业吧……”
他揉了揉两边有点发胀的太阳穴,不由得想起了重生之前看到过几次的某部电视剧。
人贵有自知之明,常浩南清楚自己既不是搞办公室斗争,也不是搞商业运作的那块料,所以很快把这个想法抛到了脑子后面。
“只能到那边再看了,这个年代能TM欠下5个亿也是有点东西在的……”
常浩南打了个哈欠,看向旁边的日历。
7月6日。
高考的前一天。
尽管已经有点晚了,但他思索片刻,还是决定给家里打个电话。
根据常浩南自己的经验,高考前的一天晚上,是不大可能这么早睡觉的。
接电话的果然是常佳瑶。
或许是因为紧张,她的声音跟平常有点不同。
虽然已经通过了体检和政审两关,但要想完成录取,还是得在文化课考试里面超过重本线才行。
而以她之前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而言,虽然都符合要求,但也不是特别保险。
电话里面常佳瑶说起来了很多兄妹俩小时候的故事,说实话常浩南对于大多数细节都已经记不太清了,但还是硬着头皮聊了一段时间。
直到背景里面响起周莉的声音,让常佳瑶去休息。
就算睡不着也要躺着,不能过于兴奋。
“佳瑶今天怎么跟个老太太一样,一直在和我聊以前的事情……”
总算松了口气的常浩南对刚刚拿起电话的周莉吐槽道。
去回忆那些对他来说已经是四十来年前的事情,实在是不太容易。
后者轻轻叹了口气:
“唉……小南你还记着佳瑶上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叫林燕萍么?”
“呃……不记得了。”
开玩笑,常浩南连自己的初中同学都记不清了。
“跟佳瑶关系很好,还经常到咱家来玩的一个女生,个子很高,长得也很漂亮的那个。”
周莉这么一说,常浩南总算想起来了一点,只是他没办法把人跟名字给对应起来。
“好像有点印象吧……怎么了?”
他有点担心周莉又要给他介绍女朋友。
只不过这次显然是想岔了。
“她家里条件一般,初中毕业之后没再继续上学,到咱们本地的啤酒厂去上班了,结果上个月下岗失业,因为工龄短,也没捞到太多补助,前两天这姑娘一时想不开就……就跳河了,幸亏是你爸他们单位一个小伙子下班的时候路过,把人给救上来……”
确实是个悲剧。
常浩南上辈子倒是没听过这件事情。
不过类似的情况在这个年代其实并不少见。
倒是周莉描述中的一件事情倒是让他有点在意。
“妈,我记着那家啤酒厂的效益好像不错来着,怎么也突然开始大下岗了?”
常浩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去年在盛京出差的时候,都经常能看到商店里摆着这款啤酒。
对于一家县级啤酒厂来说,能把产品卖到省城,绝对算得上是生意兴隆。
“这我就不清楚了……”
学校这种地方虽然八卦传得很快,但本质上还是相对闭塞,更何况作为老师的周莉也不太关心这种事情,
“你要是真想知道,可以等伱爸从市局进修回来问问他,他特别喜欢喝那个厂的散啤。”
既然自家老妈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常浩南便没在这件事上继续纠缠:
“好吧,那妈你也早点休息,明天还得陪着佳瑶去考试呢……”
第350章 调研江城!(4K)
第二天一大早,常浩南一行五人在科工委食堂吃过早餐之后,便按计划乘车前往南苑机场。
90年代末,京城出了二环之后也就基本不存在堵车的说法,只是南苑的位置比较偏远,路况相当差,因此一路上还是要花上不少时间。
于是趁着这个功夫,常浩南干脆和随行的那两名主任科员开起了小会。
其实在随行人员的选择上,也能看出丁高恒是颇花了些心思的。
这二位职级不高,尤其在科工委这样的大机关里面根本排不上号,甚至出了他们所在的办公室之后,都未必有人能发现少了这么两号人,满足常浩南对于低调和搞突然袭击的要求。
但他们再怎么说也是部委里面的人,还是办公厅综合调研室出身,过去就没少干这种跟着领导下地方调研考察的事情,虽然并没有担负过什么重要任务,但经验还算丰富,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给常浩南这个新手一些经验。
“老林,老范。”
常浩南回过头,示意原本在后面的两个人坐到自己对面的位置上来——
他们乘坐的车是那种订制的中巴,虽然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论机械素质本身也不怎么样,但内部却经过改造,有可以专门面对面开会办公的地方。
两个人赶紧走上前来。
“常总,您找我们?”
昨天晚上,办公室主任,也就是二人的直属上级,以及系统工程三司和人事教育司的两位司长一起给他们开了个小会,再三强调过这次行程,以及常浩南同志本人的重要性。
所以尽管岁数已经快有后者两倍大,但林保华和范文康还是半点不敢怠慢。
俩人都是工农兵学员出身,在机关里面没有背景,能力和学历方面也并不突出,如果这么按部就班发展下去,那这辈子最多也就混个助理调研员退休。
跟着常浩南的这一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职业生涯后半段还有没有继续向上的空间。
实际上,这也正是选上他们的原因之一。
北方农村出身,无论在京城还是江城都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比较不容易出现自己的立场。
“对,想听听相关的工作经验。”
常浩南把目光从资料上面移开,看向面前的两个人,
“你们过去应该也没少参加过类似的调研行程,在你们看来,目前这样的地方性国企,存在什么比较普遍的问题?”
林保华和范文康对视了一眼。
最后还是由前者首先开口:
“常总,我们过去只是作为处理杂项事务的普通随员,并不负责总结调研结果啊。”
作为实际年龄并不比这俩人小的人,常浩南自然知道对方的想法,无非是目前无从判断作为团队领导的他对于国企的态度到底倾向于哪边,所以不好开口罢了。
但他又不可能真的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那样势必只能听到跟自己完全相同的意见。
因此他决定换个思路,把昨晚上从周莉那听来的故事给讲了一遍。
一个县城啤酒厂的事情,相比于江重这种事关重大的企业显然更加贴近生活。
也算是能拉近一些双方的距离。
讲完之后,又在后面加了一句:
“你们只是不负责总结书面结果,但走过看过这么多地方,总不可能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判断都没有吧?”
这话一出,继续保持沉默就已经不合适了。
更何况常浩南前面都已经给他们找好了台阶。
“常总,我们以前确实没去过江重这样的大企业,但是县镇级别的地方小厂,情况还是了解一些的。”
范文康委婉地解释了一下二人一开始不表态的原因,然后话锋一转:
“这些低级别的地方企业,在93年以前,生产经营还是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标为主,有些思路活泛的会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在过去那套计划经济和封闭市场体制下运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