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直径约三米、高度2.5米左右的精密圆柱体,表面布满了蜂窝状的精密孔位,像一块等待镶嵌宝石的基座。
“一号吊臂,姿态微调,左偏0.3度。”
陈超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系统,在狭小的操作隔间内响起。
就像是过去二十年里的每一次任务一样。
但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自己心脏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强度跳动。
随着陈超的指令,两名同样“全副武装”的操作工程师,精准地操控着高精度机械臂。
其中一支机械臂末端,巨大的吊钩正牢牢固定着一根细长的暗灰色圆柱体。
它通体包裹着致密的钨合金外壳,在强光照射下反射出冷硬、沉重、令人心悸的幽暗光泽。
这就是XS-1的心脏燃料——蜂窝状高浓度氮化铀燃料棒。
“吸盘压力确认正常,无滑移风险。”二号操作员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收到。开始对接1号孔位。”陈超深吸一口气屏蔽服头盔内的湿闷空气让他有些窒息,“速度降至每分钟五厘米。激光定位仪持续校准。”
监控画面上,那根象征着毁灭与能量之源的钨合金圆柱体,在机械臂极其缓慢、极其稳定的牵引下,如同外科手术中探入胸腔的精密器械,一点点靠近堆芯本体上那个与之完全匹配的孔位。
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陈超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冲击耳膜的声音。
与地面或船用堆不同,XS-1采用了高度集成的堆芯-燃料一体化设计,无法像常见的地面或船用反应堆那样先造堆体和辅助设施,等到启动之前再向其中添加核燃料,反而更接近核潜艇反应堆的生产流程,也就是在部署核装置之前就要把燃料棒先放进去。
这也是“信标”计划选择在锦西造船厂,而非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厂生产XS-1的原因。
但对于造了大半辈子核潜艇的陈超来说,还是难免会有一种“航天设施要更加精密、高大上”的感觉。
这让他难免担心因为自己的操作失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距离接触点,十厘米…五厘米…三厘米…”
一号操作员低声报数,每一个数字都敲在控制室内所有人的心上。
“接触!”二号操作员的声音陡然拔高了一瞬,随即又强行压下,“接触确认!缓冲机构生效压力反馈正常!”
画面中,钨合金燃料棒光滑的顶端,终于稳稳地、几乎没有丝毫晃动地抵在了堆芯孔位的入口。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
陈超屏住呼吸,死死盯着高倍率摄像头传回的对接面特写——严丝合缝,完美无缺。
“好!保持姿态!”陈超的声音终于带上了一丝如释重负的轻颤,“惰性气体保护焊接准备!机械臂A-7就位!”
几乎在话音落下的瞬间,另一支早已在旁待命的特种机械臂无声地滑行到位。
它的末端安装着一组结构复杂的焊接设备。
在惰性氩气瞬间充满对接缝隙的微小空间后,接头精准地压在钨合金包壳与堆芯孔口边缘的预设焊点上。
一道极其细微的蓝色电弧瞬间亮起,随即熄灭。
没有火花四溅,没有烟雾升腾,只有最精密的瞬时熔合。
然后,是下一次亮起和熄灭。
这是将燃料单元与堆芯永久固化为一个整体的关键步骤,要求焊接强度极高、热影响区极小、且必须保证绝对的气密性,以杜绝任何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可能,哪怕是在极端太空环境下。
焊接过程持续了约十分钟。
控制室主屏幕最上方代表着1号燃料棒安装状态的标识,终于由红转绿。
紧接着“01–就绪”的字样清晰显现。
“一号燃料棒,安装完成!焊接质量一次合格!”
陈超的声音透过通讯器,清晰地传递到装配车间每一个角落,也回荡在通过加密线路连接的、远在京城航天控制中心的一个特殊监控室内。
他缓缓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憋在胸中许久的浊气,这才感觉到后背的冰凉汗意。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成功踏出。
但望着堆芯本体上那密密麻麻、如同蜂巢般排列的剩余孔位,陈超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1697章 高规格运输
一回生,二回熟。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之后,陈超团队的操作流程愈发娴熟。
不过,数量众多的燃料棒仍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全部安装完毕的。
更何况这个工作对操作人员和指挥人员的注意力要求极高,就算陈超想要加班加点,规章制度也不会允许。
因此,工作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傍晚。
最后一根编号为“96”的钨合金氮化铀燃料棒在机械臂的操控下,精准、稳定地滑入XS-1堆芯本体最边缘的预留孔位。
“姿态锁定!压力反馈正常!惰性气体注入完成!”
“A-7焊接臂就位!焊接程序启动!”
“……”
幽蓝的电弧最后一次在监控屏幕上无声地亮起、熄灭。
陈超看着主屏幕最下方那个孤零零的、代表着96号孔位的状态标识。
最后一盏绿灯终于坚定地亮起,同时“96–就绪”的字样也清晰跳出。
陈超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一声洪亮得甚至有些嘶哑的喊声:
“好!”
如同解除魔法的咒语一般,压抑了整整四十八小时的沉重空气,在一瞬间被抽空。
控制室内,紧绷的脊梁松弛下来,压抑的喘息变成了如释重负的吐气。
几人相互攥拳,无声地庆祝着这历史性的一刻——
XS-1空间核反应堆的所有燃料棒已全部就位,与堆芯熔铸为一体!
不过,这还远远没到最后的步骤。
“各岗位保持警惕!启动堆芯吊装程序!”
短暂的喜悦之后,陈超冷静的声音再次响起。
但那份如释重负后的沉稳与掌控感已截然不同。
他迅速下达指令:“吊装准备!目标,二号总装车间!”
巨大的单梁航吊在轨道上发出低沉的嗡鸣,在电液机构的驱动下,高强度合金吊索稳稳抓住了那个刚刚完成了“火种”植入的XS-1堆芯本体。
沉重的金属构件沿着预设的穹顶轨道,平稳地移向装配厂房深处。
同时,与一墙之隔的二号总装车间相连的巨大隔离闸门缓缓开启。
控制室的主屏幕画面也随之切换。
二号车间内,景象豁然开朗。
一个更加庞大、结构复杂的白色圆柱体静静地矗立在中央。
正是由航天529厂制造完成的XS-1空间核反应堆主体外壳。
它早已完成了其他所有关键系统的集成:
环抱在堆芯外侧、用于吸收和偏折中子流的厚重影子屏蔽系统;将核裂变热能转化为电能的精密热电转换阵列;负责温度控制、姿态维持、指令执行的综合配套系统;以及目前正处在收起状态,布满高效热管、将在真空中辐射掉巨大废热的辐射散热系统……
此刻,这个代表了人类深空能源尖端技术的结晶,其顶部如同花瓣般的保护盖板已完全打开,露出了中心那个深邃的、形状与堆芯本体完全契合的安装腔,正静静地等待着它的“心脏”归位。
航吊携带着沉重的堆芯本体,缓缓驶入二号车间的监控视野,随后精准悬停在银白色外壳的正上方。
通常情况下,这种高精度吊挂安装任务,都会有人在旁边协助进行定位。
然而当吊装对象是一个已经塞满了核燃料棒的反应堆时,这种老办法显然就不太行得通了。
“吊装程序启动,下降速度设定,每分钟一米。”
陈超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响起,他整个人几乎贴在了主监控屏上,紧盯着高倍率摄像头传回的画面——
堆芯底部那圈精密的定位销,与外壳安装腔内对应的导向槽,正一点一点地靠近、对齐。
这最后几米的距离,决定着之前所有精密装配的成败。
控制室内刚刚放松的气氛再次凝固,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二者之间那不断缩小的距离上。
只每一厘米的下落,都牵动着无数颗悬起的心。
与此同时,在距离二号车间数百米外。
守卫森严的船厂综合指挥中心里,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同样分割显示着装配车间控制室和二号车间的实时画面。
后面一众观看的人群中间,是XS-1空间核反应堆项目总工程师彭觉先,以及常浩南。
实际上,常浩南本来想直接到控制室内,亲自见证XS-1完成最后总装的历史性时刻。
但上级已经禁止他出现在任何分类为二级或以上的危险区域内。
因此不放心的彭觉先亲自跟了过来,并以“不能给现场操作人员额外施加压力”的理由把常浩南按在了远离车间的指挥中心里……
“真没想到,”彭觉先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从立项评审到完成燃料棒封装,还不到一年……”
常浩南露出一笑:“这应该算是水到渠成吧……”
毕竟,他们二人对空间可反应堆的研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际开始了。
只不过,直到今年才真正具备了正式立项并转入生产的条件而已。
稍后,常浩南的目光从主屏幕上移开,转向站在指挥台另一侧、正密切监控着各项工程节点数据的“信标“项目副总工程师胡守智:
“胡总,运输船到位情况如何?”
胡守智立刻抬头:
“远望22号航天运输船在完成长征五号C遥一火箭的运输任务后,就按照计划进入锦西造船厂3号船坞,开始进行涉核装置运输的专项适应性改造。”
“所有船体加固、辐射屏蔽加强、环境监控系统加装以及特殊系泊固定装置安装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安全规程复查和应急演练,预计在48小时内可以完成所有离港前检查,具备启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