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亚波看着屏幕上的对比,重重敲了下键盘上的回车。
屏幕上很快计算出了一个超过0.9的关联度数据。
“存在显著关联!”
这几乎完美验证了常浩南年初时提出的猜想。
也就是,可以在特定的材料体系里,在光场的指挥下,诱导出某种类似光学超流态的微观结构,让原子不再各自为战,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光做出响应,以实现稳定的负折射特性。
常浩南点点头,神色倒是比栗亚波还平静许多。
这近一年来,他已经从多个角度侧面验证过自己的思路。
对于这个结果,不算意外。
“方向基本没错,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常浩南示意栗亚波冷静下来,“验证了想法的可行性是好事,但重点还是真正合成出可控、稳定、可应用的负折射材料。”
这个时候,其它参与测试的实验室成员也陆续围拢了过来。
其中有人问道:
“化物所那边不是已经拿出可控的三维原子阵列了么?”
“不太一样。”常浩南脱掉实验服,揉了揉发酸的胳膊:“负折射材料对原子阵列的精度、基底材料的匹配度、环境稳定性要求都苛刻得多……至少不能直接套用目前的激光编程技术。”
但旁边的栗亚波却立刻接话道:“老师,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原子阵列的工艺,倒是有了点想法。”
“嗯?”
对于常浩南来说,只要有了具体思路,很多繁杂的过程反而可以通过开挂来完成。
因此,栗亚波能独立提出新的想法,绝对是个好事。
“我准备参考最近刚发表出来的石墨烯插硅工艺。”
栗亚波一边回答,一边从旁边的资料堆里翻出一份打印的论文。
是发表在《华夏科学院学报》(JCAS)上的。
“首先通过增加功能原子的沉积量获取到大量缺陷,然后进行退火,对缺陷进行修复,再从中筛选出修复效果比较完美的部分”
他语速加快,指着论文中的示意图:
“利用MTA-01监控修复过程,结合泛函分析理论预测修复路径,有很大概率能筛选出一部分被修复到接近完美水平的区域……而且这个工艺还能赋予了产物较强的空气稳定性,刚好是我们正需要的。”
常浩南接过论文,快速扫了几眼关键数据和结论。
这一扫,还真让他来了点兴趣。
JCAS这些年的影响因子水涨船高,虽然距离对标期刊Nature和Science还有些差距,但也已经不乏国内外的高水平研究者青睐。
甚至愣是把缩写类似、但创刊更早的《美国化学会志》(JACS)给逼到改了名。
否则总是有心大的苦逼研究生把数学、物理甚至机械土木之类的论文往JACS那边投。
几分钟后,常浩南赞许地看了栗亚波一眼:
“这个‘过饱和-修复’的思路确实有潜力,尤其是在探索新结构方面……空气稳定性也是个关键加分项。”
他说着把打印出来的论文卷起来握在手中,似乎并没有还给栗亚波的打算:
“总之,大胆尝试,注意记录每一个参数细节,MTA-01的数据要采集完整。”
“明白!”栗亚波干劲十足,“我估计……最快这几天就能完成第一次合成和初步测试,到时候向您汇报初步结果!”
“好。”常浩南将脱下的实验服挂好,“不过马上有客人要来,我得先上去一趟,你这边如果有什么情况,随时去办公室找我。”
他拍了拍栗亚波的肩膀,转身离开了依旧轰鸣的测试中心。
第1581章 水下力量
预约好要来火炬实验室的,是之前有过几次合作的海军装备部主任,杜霖。
刚开始接到电话的时候,常浩南还以为对方是想问那些从苍龙号上弄下来的奇怪数据。
但杜霖却表示自己有些技术问题想请教,那些数据倒是不急。
既然如此,常浩南自然不好推辞。
简短的寒暄过后,二人便迅速进入正题。
“常院士,你们在新型锂电池方面突破,我们海军也一直在关注。”杜霖手里捧着茶杯,任由热气打在自己脸上,“这次是想了解一下,这类电池在……水下环境应用的安全性,评估下来如何?”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范围实在太广,常浩南略作思考,只好基于原理给出回答:
“从电化学原理上讲只要保证电池外壳具备足够的密封性,隔绝水汽侵入,就是可行的。”
“实际操作中的关键在于密封。”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为慎重,“一旦水,尤其是海水,侵入电池内部,轻则导致电解液污染、活性物质失效,电池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完全报废;重则直接引发内部短路,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导致热失控、起火甚至爆炸。”
杜霖并没有进行记录,但显然听得很认真。
当听到“密封”二字时,他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随即意识到常浩南可能理解有偏差。
于是立刻补充道:“常院士,您我们不是要把电池直接泡在水里用,而是要给水下航行的载具供能。”他用手比划了一下,“电池本体是安装在载具的耐压舱体内,处于空气环境中工作,需要关注的是在这种密闭、震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舱内环境中的长期可靠性和安全冗余。”
常浩南恍然:“潜艇上面?”
之前俘获的苍龙号潜艇虽然已经被送了回去,但在那之前肯定已经被研究了个透彻。
他依稀记着,前世苍龙级的某几艘上面用锂电池代替了斯特林发动机,很可能从一开始就预留了相关设计,并被船舶工业方面的技术人员给捕捉到了。
“对。”杜霖点头“但不是大型潜艇。”
华夏海军已经建造并装备了近十艘技术水平尚可的09III和09IIIA型攻击核潜艇,没必要以安全为代价苛求常规潜艇的极致水下性能。
“意思是……UUV?”常浩南盘算了一下,“总之,那环境要求就明确多了,舱内环境,只要载具本身的密封和温控系统过关,电池的安全性与在地面装备或航空器中使用并无本质区别。”
说到这里,他又话锋一转:
“但UUV可以由母艇或者母舰充能,好像也不用特别追求电池容量?”
“比UUV要再大一些,但也远小于常规潜艇。”
杜霖身体微微前倾,透露了更具体的信息:
“新组建的特战司令部想要一种小型特种作战潜艇,主要用于运送特种作战人员执行近海或特定水域的隐蔽渗透任务,理想状态下要能塞进大型运输机的货舱进行快速部署和投放,所以最关键的是需要小型化和轻量化。”
常浩南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微型潜艇本身也没什么抗损性一说,真要是挨了发鱼雷或者深水炸弹,那电池安全性肯定是最不重要的问题。
不过,出于稳妥起见,他还是提醒道:
“我们火炬实验室的核心定位是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并没有对锂电池产品本身的开发计划,所以更具体的研发工作还是要找下游机构或者企业论证一下。”
“这个我们清楚。”杜霖点头表示理解,“海军装备部会和相关部门协调,推动工程化落地。只要火炬这边能确保核心材料和技术包的可靠性和供应,工程化问题我们来解决。”
他语气轻松了不少,看来是最要紧的部分已经说完。
而话题既然已经聊到了潜艇,常浩南就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道:
“杜部长,之前我们俘获的那艘潜艇……后续拆解研究,有没有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近一年来他都在忙着鼓捣那台TEM-APT联用设备,没什么额外的精力关注后续发展。
“那套斯特林机和我们用的型号基本同源,至少在冷车状态下,没看出什么颠覆性的差异”
杜霖脸上露出一丝“早就料到你要问这个”的表情,回答道:
“反倒是它上面那套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设计理念和集成度对我们新一代潜艇的指控系统设计有不小的启发。”
他话锋一转,带着点深意:“当然,最有价值的,还是它很多子系统直接参考甚至照搬了美国原版设计……通过苍龙号,我们对弗吉尼亚级部分非核心但关键的子系统性能边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这倒是意外的收获。”常浩南笑了笑,“只可惜苍龙号还是用的单轴螺旋桨,没用上泵喷推进系统。”
“谁说不是呢。”杜霖露出回忆状,“关于这个事,我还亲自和那个佐藤健二艇长聊过几次。”
“嗯?”
常浩南更加好奇了。
“他说苍龙级在设计之初其实是强烈希望采用泵喷推进器的,并且也得到了美方一定程度的默许。”
杜霖回答道:
“但到了最后关头,美国还是担心核心推进技术泄密,卡死了转让,逼得日本人只能换回传统的单轴七叶大侧斜螺旋桨……至于泵喷技术他们只能转头自己搞,据说要到下一代潜艇才能用上。”
常浩南闻言,笑容更盛,语气中还带着点调侃:“那必须得说美国人的顾虑非常正确……”
两人对视一眼,都发出了心照不宣的低笑声——
有什么泄密能比得上直接送一艘几乎完整的潜艇给对手拆解研究更彻底呢?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倒是歪打正着,给自己减少了一次重大的技术泄露风险。
笑声渐歇,杜霖很快回到刚才的话题上:“其实说到泵喷推进,我们自己的船舶工业口也一直在搞。”
常浩南点点头:“之前开会的时候,我倒是听说过一些,说是用户方面有一定顾虑?”
“目前的试验艇测试结果表明,泵喷在中低速巡航段的静音性能确实优势明显,比最好的七叶桨还要低不少。但是,”他话锋一转,眉头微蹙,“一旦进入高速冲刺段,泵喷的效率下降很快,噪音反而会急剧增大,甚至超过同功率下的先进螺旋桨。”
常浩南对此并不意外。
流体力学和声学的复杂性就在于此。泵喷通过导管整流和转子/定子叶片的配合,在中低速能有效抑制梢涡空泡和推力脉动,降噪显著。
但到了高速,导管本身会产生阻力,流场也更复杂,转子叶片尖端速度过高容易引发新的空化噪音。
他点点头:“这确实是海军装备部门需要权衡的问题。”
但杜霖却还有更深层次的想法。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看着常浩南,抛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问题:“常院士,我听说…火炬实验室,或者说您主导的项目里,有涉及磁流体推进方面的研究?”
“确实有相关的基础研究在进行。不过我们的主要方向是等离子体磁流体动力学,服务于太空中继基地的霍尔推进器升级和未来空间核反应堆的能量转换等航天项目。”
常浩南略感意外,但并未隐瞒:
“顺利的话,三到五年内应该能看到一些阶段性的工程应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