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可见未来内都白扯。
对于这个结论,刑牧春则显得比较意外:
“我倒是觉得,核威慑这种事情,只要弹头数量足够,就算载具的发射成功率低一点问题也不会太大……再说美国核力量的主体还是潜射的三叉戟D5,这东西目前来看还是独一档的强度,而且也还在生产,远没到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
核政策与核平衡,对于全人类来说都属于没有定论的事情。
尤其在核弹头数量大幅缩减、又无法进行物理试爆的后冷战时代,更是属于全新的研究内容。
因此,常浩南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下去。
而是突然话锋一转,引出了另外一个刚刚想到的话题:
“老刑,这个项目结束之后,你下一步准备做什么?”
这个看似有些没来由的突兀转折让刑牧春一愣:
“这我还真没想过……”
在他从火箭副总师转到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的时候,实际已经做好了干完这票就退休的打算,甚至还担心过能不能活着看到成果落地的那一天。
但实际情况是进度突飞猛进,按照现在的进度,干完这票不仅不用退休,甚至还有机会由副转正,亲自承担一个项目。
唯一的问题是,在以往的体系当中,总师在做完一个标志性项目之后往往会退居二线,这样副总师就可以接手同一路线上的后续研发工作。
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上,都顺理成章。
然而常浩南这位总师比他年轻二十多岁,单靠熬时间肯定是不可能把这位给熬走的。
并且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的情况也非常特殊。
刑牧春身为副总师主要负责总体研发,常浩南的主要精力反倒是放在乘波体布局的研究上面。
和多数项目的分工完全相反。
就导致他很难在没有常浩南的情况下单独接手后续工作。
思索半晌之后,刑牧春干脆回答道:
“继续当副总师跟您干……倒也不是不行。”
这话倒也不是作假。
给常浩南当副总师,绝对比95%以上的总师更舒服。
但后者却摇了摇头:
“项目完成之后,我应该会换个研究领域……”
“你是搞火箭总体的,还是更适合回去负责运载火箭,或者……继续留在军工口,搞下一代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
刑牧春捕捉到了关键词,似乎也有点明白过来常浩南为什么要突然聊起这个了。
对方刚才铺垫了半天跟核力量有关的话题,现在指的显然不可能是小打小闹的战术型号。
“您是听到什么风声了么?”
他试探着询问。
“那倒没有。”
常浩南果断否认,随之解释道:
“但我们可以大致认为,核威慑水平约等于核能力除以综合国力……过去我们国力弱,只需要入门级别的核力量就能维持战略核平衡,而随着我们国家跟美国之间的实力对比逐渐拉近,仅靠现有的核力量已经很难继续维持均势了。”
这个理论确实有些新颖,而且听上去也非常合理。
不过,还没等刑牧春完全回味过来,常浩南就继续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所以我估计,用不了几年,扩核……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第1349章 咸鱼翻身的810旅
对于经历过冷战时代,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大多数人而言,核威慑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曾经实打实笼罩在头顶的阴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华夏的核投送能力都处在一个“如有”的状态,很难在受到一次核打击之后组织起足够有效的反击。
属于单方面受到别人的核讹诈。
虽说人人都知道核弹落地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但在数学上,哪怕是很小的概率,如果乘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也会得出非常恐怖的损失期望。
所以又不能不当真。
总之体验极差。
以至于在进入21世纪之后,很多人甚至会刻意回避这一话题。
包括华夏的核战略也是多年未经调整,基本属于放养。
只有第二炮兵、核工业集团等少数密切相关方,才会偶尔拿出来讨论一下。
多数情况也是有头无尾,只是证明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像常浩南这样直截了当拿到面上来说,而且还做出这样明确判断的情况,确实不太多见。
另一方面,相比于已经明确定下三步走发展策略,并且列出后续型谱的运载火箭来说,洲际弹道导弹在行业内算不得什么显学,东风31A之后的下一代产品尽管在研,但无论资源还是受重视程度都显得比较一般。
从个人发展角度而言,显然还是回到相对熟悉的领域更加稳定。
但刚才对方的那一番分析,又让他多少有了些犹豫……
最后,反而是常浩南再次开口,打破了办公室里面有些诡异的沉默气氛:
“算了,这件事情反正也不急,有的是时间慢慢考虑……”
他连续点击了几下鼠标,紧接着,旁边的打印机便吱吱嘎嘎地吐出了几张纸。
“用作滑翔式高超动力段的新型战术导弹计划下周试射,需要一个咱们的人出面,我这边还需要处理几个攻角控制方面的技术问题,只能你去跑一趟了。”
刑牧春从思考中被惊醒,闻言挑了挑眉,有些意外地看了眼旁边的台历:
“这么快?”
“本来也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型号了,只是早年间缺钱缺编制,所以才一直没得着机会转正而已……”
常浩南回答道:
“现在乘着我们这道东风,只要解决一些细节问题差不多就能试射,只不过定型服役的话可能还得走几年流程……”
“去蒙省……倒是不算太远。”
刑牧春从对方手中接过了那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文件,迅速扫过了几眼:
“等等,又是这个810旅?”
……
辽省,连海市郊外。
第二炮兵51基地的训练场上,伴随着滚滚烟尘,一列披着迷彩伪装布的车队正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谷地内快速向前机动着。
基地参谋长魏建军坐在队列第三位的备份指挥车上,一边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确认当前的机动路线,一边按照自己的习惯在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着标注作业,并时不时在旁边一张表格上面填写着数字。
尽管现代技术和专业参谋班子已经大大简化了指挥官在正常情况下的工作强度,但军事,就是要在非正常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差距。
而这样的差距,哪怕只有毫厘之间,也往往是致命的。
尤其对于一锤定音的第二炮兵部队来说,更是要考虑到各种极限情况,才能真正做到“首战即终战”。
“各号车注意,接上级通知,侦测到敌卫星变轨机动,预计10分钟后过顶,准备隐蔽!”
耳机中传来新任旅长梁彦刚的声音——
在顺利执行过东风3改验证弹的试射任务之后,魏建军不出所料地很快升职,进入了基地领导岗位,而旅长一职则由原先的副旅长接任。
实际在这个年代的多数情况下,正团提副师的过程都会更换一支部队。
但客观上,810旅作为全军唯一装备东风3这种老爷弹的单位,实在是找不见另一个精通燃料储存加注、有依托阵地布置和液体燃料导弹拆卸保养这些科目的军事主官了。
主观上,也没有谁想在这么一支全军装备最差的部队担任主官。
接到晋升文件的时候,梁彦刚的笑容比哭都难看。
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仅仅两年之后,810旅竟然接到了更换新装备的命令。
而且还不是从兄弟单位退下来的“二手新装备”,而是一个尚处在研发当中的全新型号。
在上级的指示中,甚至要求他们配合研发单位,对武器装备性能进行充分测试。
这可是王牌部队才有的待遇。
所以,虽然从中程导弹旅变成短程导弹旅算是降级,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半点怨言。
魏建军今天回到老部队,也是以考官的身份,对810旅进行正式接装前的最后考核。
随着“敌”卫星威胁的消失,陷入沉寂的车队也重新活动起来。
“目标信息确认,规划导弹集群射击诸元!”
“计算发射阵地区域范围,准备变更机动路线!”
“发射车,进入阵地!”
“……”
相比于需要上百号人才能伺候明白的东风3,新型导弹的发射过程本身只需要最少三辆车和一个连就能搞定,反应时间的计算单位也从以前的小时变成了如今的分钟。
甚至可以像火箭炮那样,在机动过程中计算射击参数,停车后迅速发射并撤离,尽最大可能压缩对手的反应时间。
在梁彦刚的指挥下,模拟发射车有惊无险地经过了一次次“意外”的考验,顺利驶入发射阵地。
几乎在放下驻锄的同时,最顶端的盖子掀开,露出了被包裹在其中的绿色弹体。
“像是一枚子弹。”
这是几个星期之前,魏建军看到这枚导弹后的第一想法。
“而且是比例不太协调的子弹……”
相比于常见的东风11或者东风15,新型号的弹头和弹体长度几乎达到了离谱且绝无仅有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