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省的这个发射场虽然名字里也带着火箭俩字,但过去快三十年里,发射过最大的东西就是起飞重量331kg的和平2号和285kg的织女三号,最多只能把十来公斤重的探测仪送到一百公里左右高的地方,甚至连亚轨道都算不上……”
“而且就算国家未来在琼省建设新的航天发射场,也必定会选择一个靠近海岸线可以直接建造大型港口的的地方,您怎么突然想起来去视察那里的情况?”
常浩南则几乎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回答:
“因为我下一步准备研究稀薄气体动力学……”
这个理由显然完全出乎周平建的预料。
以至于他稍微愣了一会儿,才终于反应过来:
“理论研究?”
“嗯……也不完全是。”
常浩南组织了一下语言: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后面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但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一些和稀薄气体有关的理论问题,那么对于高超音速飞行器本身也会有所助益。”
周平建面露些许不解:
“可是我听说,力学所在密云那边不是已经落地了一台JF14超高速风洞么?”
常浩南低头略微思索片刻,然后轻轻摇了摇头:
“最开始我确实也是准备靠JF14风洞完成全部前期验证测试的,但在负责太空渔船项目的这段时间,我跟航天科工那边的同志交流过不少次,发现高度50-150km范围临近空间的飞行状况要比预想中复杂很多。”
“目前的JF14风洞只能还原高速度和高总温,要想研究一般在大气层内40km以下高度运行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来说倒是足够了,但对于飞行高度更高的跨大气层飞行器来说,仍然欠缺很多关键的理论要素……”
他这句话说的十分云淡风轻,但听在对面的周平建耳朵里,却几乎和一声炸雷差不多:
“跨……跨大气层飞行器?”
这有点一惊一乍的反应让常浩南一愣,旋即意识到对方应该是有点想多了。
“我指的不是空天两用飞行器……至少现在还不是。”
他赶紧解释道:
“从分类上讲,只要是以相对长时间运行在临近空间高度的,包括以火箭助推作为初段动力的全滑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甚至航天飞机,都算是跨大气层飞行器的一种。”
听到这里,周平建总算松了口气。
看来在短时间内,传统火箭+宇宙飞船组合的功能还是唯一的,不至于被面前这位神奇常院士鼓捣出来的某种东西突然取代掉。
实际上,对于他来说,临近空间相关研究也不算完全陌生。
在华夏第一次筹划载人航天工程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更加复杂,但运载能力和任务灵活性也更强的航天飞机方案。
后来之所以被钱老否定,除了成本确实离谱以外,技术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航天飞机相比宇宙飞船需要更长时间运行在50-150km这个高度范围内,甚至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有一定的机动性,而当时的华夏,或者说整个人类对于临近空间的了解都相当有限。
“所以常院士您是准备以这里作为科研基地,进行一系列缩比的邻近空间飞行试验?”
“初步想法是这样。”
常浩南回答道:
“你应该知道,钱老早在1946年就已经提出,远程滑行式飞行器的最佳飞行高度大约是96公里,并且根据努森数将流动划分为连续流、滑移流、过渡流和自由分子流。”
“而在临近空间的高空稀薄环境,高超声速飞行器来流分子平均自由程显著增大,对于研究飞行器整体气动特性的宏观参考尺度来说,飞行器绕流已经满足过渡流的标准,因此物面速度滑移、温度跳跃以及努森层形成使得传统的连续流计算方法对飞行器气动特性预测完全失准……”
钱学森老先生的专著和论文,像周平建这一代航空航天人员几乎不可能没看过。
虽然时隔已久,但后者还是能回忆起其中的不少细节:
“可是我记得……钱老提出的努森数只是个概念上的定性划分,临近空间滑移和过渡流飞行器绕流这些系统基本都具有多尺度流动特征,往往存在局部稀薄效应,不能简单定义为完全连续流或过渡流动?”
对方能这么快就想起其中的要点,确实有些出乎常浩南的预料。
“没错……所以我准备在钱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他一脸郑重地回答道。
周平建面露震惊,只是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
一阵短暂的沉默过后,还是常浩南自己接着继续道:
“当努森数趋近于0时,气体可以直接假设为连续介质,从而像是在大气层内一样直接采用N-S方程进行求解,而如果努森数大于10,那么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忽略不计,仅需要考虑分子与物面相互碰撞,这都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部分……”
“但是在努森数处在0.01到10这个区间中的时候,就只能通过数值或解析求解玻尔兹曼方程来解决问题……”
“并且……这也是解决稀薄气体流动问题最为统一旳途径!”
请个病假
写太空渔船那段剧情的时候就总觉得难受,今天抽空去做了个全面体检,可能要住1-2天院
回来之后马上开始高超音速
o(╥﹏╥)o
第1280章 空间移民试验基地?
实际上,常浩南刚才第一次说自己准备在钱老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时,周平建除了感到震惊之外,更多地还是有些茫然。
但紧随其后的第二句话立即就让他反应了过来:
“玻尔兹曼方程啊……”
周平建小声嘟哝着重复了一遍。
要不是突然说起这个话题,他差点都要忘了,面前这位也是个理论和工程两开花的主。
甚至于,如果是在不明内情的外人看来,常浩南最有名的成就,大概率还是几年前拿下第一个属于华夏人的菲尔兹奖……
毕竟在那之后,对方又重新把关注重点转回到了型号研发上面,某种程度上算是消失在了公众视线当中。
如今重出江湖,势必能再次掀起一番风浪。
而稀薄气体动理论方面的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对于载人航天工程来说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就眼前而言,至少可以让飞船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更加可控,落点和落地姿态更加精准。
要是长远来看,那很多地外行星表面的大气都只有地球大气浓度的百分之几甚至更低,在这些星球上,即便是近地飞行都属于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范畴……
一时间,周平建的思绪已经完全放飞,开始思索在常浩南的研究取得突破之后,自己应该如何利用站位优势第一时间跟进了——
就这个领域背后的研究项目,随便哪个能真正落地,都是妥妥国家科技进步奖级别的影响力。
而国家科技进步奖,又正是打开两院大门,飞升院士境的关键钥匙。
老周本人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评上院士头衔倒是早晚的事情。
但他今年还不到50岁,下面那么多学生,总不能都干等着接班吧?
如今机会就摆在眼前,要说半点想法没有,那是绝无可能的。
不过,周平建这副嘟嘟囔囔之后突然低头沉思不语的样子,倒是让对面的常浩南会错了意。
“老周,你有想法?”
他还以为是前者突然想出了什么灵感。
“哦……那倒没有。”
周平建回过神来,赶紧摆了摆手,否认道。
他搞工程出身,对于玻耳兹曼方程这类纯理论研究的了解基本只停留在应用层面,要想给出有用的建议确实力有不逮:
“只是刚才突然想到一些项目上的事情,准备回去之后跟几个学生好好聊一聊……毕竟这次任务成功之后,我们在航天领域的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是焕然一新,所以有不少过去定下来的方案都要有所变动……”
常浩南刚才一直在想着临近空间探测的事情,倒也没太在意对方语气中的些许怪异。
只是听到对方说起载人航天,也就顺着这个话题接了下去:
“我估计最晚等到天宫一号入轨和对接试验成功,就会有国家开始和你们接触了……国际空间站的驻留名额有限,在对外交往路径保持通畅的情况下,不会有人拒绝另外一种可能性的……”
在这条时间线上,由于航天领域资源投入的增加,以及各领域研究水平进步神速,天宫一号项目被提前到了和神舟七号几乎同步启动,如今已经算是初具雏形。
尽管规模和复杂程度尚且无法和国际空间站相提并论,但作为长期在轨驻留的验证航天器,基本功能还是相对完善的。
当然,常浩南之所以敢于如此笃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在上一世,欧洲航天局就和华夏方面达成过向华夏空间站派遣人员的协议,甚至一度派出候选人参与了华夏方面的航天员训练。
只是由于国际局势的风云突变,才被迫不了了之。
不过,站在2006年视角下的周平建却没办法表现得这么乐观:
“空间站毕竟有别人珠玉在前,就算咱们跟随的步伐加快,在外人看来也只能作为一个去不了国际空间站的备选项……如果真想维持住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那我觉得还是得像这次一样,搞出点别人搞不出的动静来!”
听到这里,常浩南看向对方的眼神有了些许变化。
这几个月共事下来,老周给他的印象始终都是相对保守那一挂的。
没想到也藏着这样宏大的野心……
常浩南刚准备随便打趣两句,脑中却突然电光一闪——
最早从土壤改性和建设中继通信星座那时候开始,他就有一个登陆火星的模糊想法。
只不过这事儿确实过于遥远,所以除了要求那个萤火一号探测器专门获取一些特殊数据以外,他也始终没做出什么更具体的动作。
但现在既然周平建主动提起了这档子,那完全可以先给对方留个念想:
“说起别人搞不出来的动静……周总,其实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常浩南特地选择了称呼对方的职务,这样可以让自己接下来所说的话不那么像是开玩笑。
“嗐……都是闲谈而已,常院士想到什么直接说就是了……”
周平建做出一副“我什么场面没见过”的架势。
既然如此,常浩南也不再遮遮掩掩:
“我在想,等近地轨道长期驻人的空间站完成验证之后,我们是否有可能考虑在距离地球更远的位置上,建设一个试验性质的空间移民中转基地?”
“咳咳咳——”
这个话题的跳跃性实在太强,完全超出了周平建的预料,以至于他被呛了好一会儿,才勉强平复了呼吸:
“空间移民?”
他盯着常浩南的脸看了一会儿,最终确定对方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