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叶晓华多少有些自知之明,很怕能力各方面都比他强的萧意介入他家的生意后,有朝一日会喧宾夺主,但前世他老子叶益枫出钱出力帮萧意做起一摊事业后,他也没有什么妒忌心,跟萧意的关系维持得还不错。
因此,之前叶晓华会有意无意挤兑萧意,但萧意决定独立做万家优品,叶益枫出资参股,他也没有意见,还喜欢跟着凑热闹,性格看上去有点浑不吝,但确实也是如此。
萧良对叶晓华这个人也没有恶感,反正他给萧意限定好了,除了他与叶晓秀夫妻档负责公司运营,他哥萧潇以及泛华以及他岳父作为出资股东可以参与决策外,叶、萧两家的其他人,拿钱投进来只能算财务投资,不给投票权跟表决权,不得干涉公司的运营,更不要说参与进去管理了。
他二伯萧长振想插手公司的事情,也都不行。
见叶晓华问及他为什么没有投资,萧良淡淡一笑,说道:“我要随手拿三五百万投进来,还能剩多少股份给你们分啊?”
叶晓华咂咂嘴,顿时也是哑口无言,这孙子就是有钱,他实在没话说啊。
萧良又跟萧意说道:
“萧意,这边先做着呗,除了把流程做通做熟,还要建立起店长培养体系。第一家门店,说白了就是让你们练手做流程,做商业模式的。做出盈利完全不能体现什么能力。暂时还没有竞争者,你们将零售价稍微调高一点,就能做出更好的盈利数据。因此,这点在真正的产业风险投资人眼里,是没有价值的……”
萧良要忙的事情很多,万家优品他出了主意,但实在不想参与太多。
既然碰到一起,他还是乐意多聊聊。
他心里也希望万家优品能真正做起来,那萧家内部就有一个可以凝聚人心的实体,而且萧意还能抓住主导权,比其他人要靠谱得多。
这样一来,萧家内部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不用他去烦心了。
萧良继续说道:
“你们这次考察了一圈,其实也能看到,不少城市已经都有人看好连锁零售的发展前景,都在陆续着手试水,有的动作还比较大。东洲是闭塞一些,但万家优品既然已经开出第一家门店,那你们就不要再奢望竞争者会拖很久才会出现。说不定下个月,万家优品附近,就会有一家全新品牌的便利门店开业。而连锁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也没有什么秘密跟门槛可言。所以我说第一家门店,前期一两个月的营业额以及盈利,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你们要是不能在选品、供应链、价格管理以及服务模式持续不断优化上下功夫,不能尽快建立一支成熟、高效的运营管理团队,竞争者紧挨着附近新开一家同类型的门店,就能将你们的生意直接打压下去,甚至完全不给你们挣扎的机会!”
萧良记忆很清楚,前世大约是九六年底之前,大型超市以及连锁便利店就相继东洲出现了,这一世万家优品既然吃了第一只螃蟹,极可能会诱发蝴蝶效应,不要指望还能有一年左右的空窗期,慢条斯理的发展。
“……”萧意有些汗颜的说道,“今天开业第一天,看到流水比杂货店高出五六倍,高兴确实是有些为时过早了。”
“你别听萧良吓唬你,”许建强笑道,“我觉得万家优品筹备还是花了很多心思的,超过我预期了。”
“你那是预期太低,”萧良跟许建强互相“拆台”道,“我可是希望萧意将来能给你们的投资,至少带来百倍的回报。万家优品未来能不能走向全国,我真不好判断,但倘若不能在江省这个行业的第一梯队里站住脚,我就觉得是失败的。”
众人就在附近找了一家街边餐馆,进去点了几样小炒,两暖水壶黄酒,边吃边聊。
萧良更具体的谈了他对万家优品未来的期许:
“……我刚刚说的一些流程,主要集中在门店经营方面。这决定了万家优品的门店能不能在社区站稳脚。你们做好这点,万家优品就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不过,万家优品做好第一步后,倘若还要进一步融资,这时候是估值一千万,还是两千万,或者更高,除了看社区门店经营的稳定性、成熟度,还有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要看市场扩张潜力与速度。这时候单个门店的营业额与盈利,依旧仅仅是相对次要的参考。我到那个时候再拿三五百万投万家优品不迟,我现在投钱,纯粹是欺负你们……”
第374章 家族企业(二)
万家优品最初的出资,可以说是种子轮投资,少量的出资可以占据较多的股份,将商业创意打造出雏形来。
泛华商业作为前期的主要资源支持者,叶益枫作为家人,拿二十万分享百分之十的股份,是合理的;萧良当然也可以拿少量资金占百分之十的股份,只不过他将这个机会让给他哥萧潇了而已。
当然,萧良真要多占,比如一次拿三五百万占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其他人也不会有意见,甚至还会觉得这桩生意更稳了,但萧意的角色定位就会发生微妙的转变,就成了接受他直接领导、管理的创业团队经理,叶晓秀也不会孤注一掷从单位辞职参与进来拼搏。
更关键是萧良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组建、带领整个团队,甚至还要从南亭实业抽调人手,参与到团队组建中来。
这不仅会占据他大量的精力,还会分摊南亭实业目前有限的管理资源。
这绝非萧良他最初设想的场景。
萧良现在是计划等万家优品的商业模式做出雏形来,将流程管理进一步捋顺,再以个人名义或梅坞街公司的名义,参与天使轮投资,但到这一步,谁都别想拿十万二十万的资金,就以为能占百分之十甚至更高的股份了。
更为关键的,还是万家优品在东洲初步站稳脚跟后,哪怕前期仅仅成功开出五六家社区型门店,但也有资格跟供应商去谈账期,要求供应商优先供货进店摆架销售,以两到三个月为一个周期结算账款。
而万家优品的门店销售又都是现金交易。
这意味着萧意与叶晓秀他们做好选址、选品,做好社区居民服务,将存货周转率做起来,每新开一家连锁门店,就都相当于一家小型的短融平台。
不过,既然带有短融性质,就必然伴随风险,萧意、叶晓秀需要全神贯注在管理上多下功夫。
而只要万家优品的精细化管理足够强,短融功能也会循环加强,中后期的扩张资金其实是不会太缺的。
萧良也很坦率说“脑健灵”前半年就是这么熬出来的。
他前期也就往宿云生物(南亭实业)总计注入七八十万的资金,就是靠跟经销商坚持谈现款交易,坚持不懈的去做市场,又不断跟上游的供应商争取更长时间、更大规模的账期与应付账款,加上不断循环内生的资金,熬过起步阶段的资金荒。
万家优品最大的优势就是门店销售天然是现金交易,不存在应收账款问题。
当然,万家优品起步阶段也很难将流程精细化管理做到极致,后续的发展,该融资还是要融资,但等到下一步融资时,直接关系到扩张潜力的短融能力,其实就会变成万家优品价值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
萧良将这些跟萧意、叶晓秀说清楚,也是希望他们对万家优品未来的发展,有更明晰的判断与期许,帮他们梳理前期发展的思路,搞清楚他们作为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与普通管理人员以及门店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有何不同,而非浑浑噩噩所有人都盯住早期三五家门店的利益得失,错过最关键的先发布局期。
“你的意思,是说我跟萧意,门店管理要做,但更要将精力放到供应链管理以及选品、开店选址等环节上去?”叶晓秀有些想明白过来了,问道。
“我就吹吹牛,你们就随便听听啊,我现在又没有投资进来。”萧良耍个滑头,笑道。
叶晓秀辞职前在市供销总社工作,对商贸物流这一块的业务以及东洲市大大小小从供销总社脱离出去或挂钩的供应商,其实比萧意更为熟悉,但受“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思维影响,叶晓秀一开始就将自己捆绑在门店管理上,其实是不对的。
门店管理是要做,未来还是万家优品最为核心的一块,但这个主要是运营管理团队的职责,叶晓秀与萧意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高的定位,去主导万家优品的发展。
叶晓秀与萧意对视一眼。
正式筹备万家优品第一家门店,也就两个月的时间,第一家门店能这么快布置好,第一天试营业就取得远超预期的业绩,他们内心还是很自得的,下午满脑子就想着好好打理第一家门店,等有一定基础之后再进行扩张。
叶晓秀也禁不住想,萧良能一下子获得那么高的地位,身上聚拢那么多的光环,以及南亭实业的巨大成功,多多少少有些幸运的成分,是沾了这个时代的光。
当然,之前短暂的几次接触,萧良也没有刻意的去灌输什么。
却是到此时,叶晓秀才发现人家所站的层次,确确实实是她,是她所认识的一些领导,以及改革开放这些年做出成绩、积攒了不菲身家的父执之辈,所远远不能及的。
叶益枫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些年开厂、揽工程,也攒下几百万身家,在这个年代绝对够资格称得上先富者或成功人士了,此时也得承认萧良眼里的视野,是他以往所未曾接触到的。
“我年轻时在战场受过伤,也吃了不少你们年轻人想象不到的苦,虽说距离六十岁还有一截,精力已大不如以往了。我之前还想着让萧意接手工程上的事,现在萧意自己能做一摊事,更好;晓华他嘛,也吃不了做工程的苦,我最近就将这摊事给停了……”
叶益枫喝着酒,很委婉的提及他近期已经不再碰那些瓜田李下说不清楚的议标工程了,以后更不会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暗箱操作,对萧家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爸,你早就应该停了,你身体本来就不好,还整天喝酒应酬,怎么吃得消?”叶晓秀说道。
叶益枫又跟萧良说道:
“我目前手里就只有水泥制品厂在做,但说到水泥制品未来的发展,我也觉得困惑,并不确定还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你给我把把脉呗。”
“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小,我建议是直接停了,”萧良很干脆的说道,“叶叔啊,你那个水泥制品厂,最有价值的,其实就是那块地皮。”
水泥制品比较常见有三大类,预制板、水泥杆、水泥管。
前者会逐步被淘汰,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小;后两者在电网、市政管网建设,会一直都有较大范围的应用。
当然最大的问题,这些产品的技术门槛实在太低了,只能局限于某地发展,而且区域市场有太多中小水泥制品厂了,很难做大规模。
那么多中小泥制品厂,谁还学不会送礼、腐蚀官员了?
而在一个地市级区域内,大大小小的电网、水利、住宅等工程项目,被不同层次、不同区块的党政部门分割,除非玩黑社会,要不然就不要想着玩区域垄断。
就叶益枫此时所拥有的资源,转行做商用预拌、预制混凝土或水泥经销,都是比较好的方向。
不过,考虑到叶益枫晚年的身体情况确实不是很好,现在就有所精力不济,而他这么些年又主要跟基层打混,并没有建立起一支真正值得信任、能力过硬的经营团队来,叶晓华又没有能力接班,萧良就主要建议他在水泥制品厂的那块地皮上做些文章。
当然,水泥制品未来还有一个前景相对广阔的领域,就是在建筑材料领域应用较广的硅酸钙板,但进入这个行业,对经营团队的要求还要更高一些。
改革开放之初,秀山街道还是秀山乡,除了工学院及教职住宅区最先迁入发展外,解放后三四十年以来,大部分地区跟农村没有太大的区别。
叶益枫早年瞅准城镇建设的需求,就在秀山乡拿了一块地生产预制板,供应附近的工地,一步步做大,发展成今天的规模。
随着城区的发展,以前的秀山乡变成如今的秀山街道,早年孤零零的工学院南面、北面、西面都陆续建了密集的住宅区;随着中专高职教育的发展,商校、纺织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陆续在秀山街道范围内建设校区,距离工学院东大门仅五百米,与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商校相邻的水泥制品厂,地位优势就越发突出。
水泥制品厂是工业用地,不过,目前的商业用地乃至住宅用地,价格都非常的低廉。
叶益枫都不用搞什么歪门邪道,就是走正常的审批程序,按照现有的城区规划,申请变更水泥制品厂地块的用地性质,变更成商用性质,独自或找合作者共同开发商业或办公用房。
这时候只需要照正常的市场评估程序,补交相应的差价就可以了。
商办用房建成后只租不售,这么一来,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叶晓华就专心做个包租公,每隔三五年稳定增涨一波的租金,也足够吃喝玩乐了。
叶家花销节俭一点,租金收益大部分都用来投资,未来在东洲保住一个大富之家的地位还是容易的,也不需要投入多少精力。
如果想要更大的收益,那也难;收益永远是跟风险捆绑在一起的,没有更大的能力却要去搏更大的收益,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当然,倘若不想变更用地性质,也完全可以给万家优品后续建物流、仓储。
不过,真要这么做,叶益枫叶家未来就比较吃亏了。
用地性质不作变更,未来城市高速发展,土地增值这一块福利,叶家就吃不到了。
萧良前世对叶益枫的印象很不错,这时候他问及水泥制品未来的发展,他就耐着性子,提纲挈领的跟他聊了聊。
“……”萧良说完话,叶益枫好久才回过神来,感慨道,“南亭实业崛起,很多人都说是沾了这个时代的光,今日看来,真正是名至实归啊。我也算打混十多年了,见识过不少能人,真是没有见过谁,能随随便便将这些事情说这么透的。”
第375章 汇报(一)
这段时间大家都比较忙,许建强也难得有机会拉萧良坐下来长聊,这会儿笑着跟妻子徐亚云说道:
“我当初就是被萧良这么忽悠瘸的。差不多去年稍微前面些,当时隋婧还在狮山呢,我听他一顿吹,都傻眼了。我自己做地产开发两三年了,也算勤勉吧,难道是白混了?咱目光短浅也就罢了,今年四月底市里搞招商引资大会,那些自以为见识过大世面的香港投资商,一个个都被他侃晕掉了。现在罗书记抱怨最多的,就是没有办法抓萧良的壮丁了,恨不得每一次招商会议,都想将萧良揪到现场去!我们参加了几次展会,也死活请不动他!我心里那个恨啊!”
“你们薅羊毛,也不能都冲我一个人薅啊,”萧良说道,“对了,我一会儿想去罗书记那里走一趟,你有没有空?”
沈君鹏、孙仰军这次跟郭晋阳这些人勾结起来要做的事,涉及罗智林最关键的船机厂问题,还涉及市委组织部长唐鹏飞的立场发生公开变化,他当然要跟罗智林汇报。
“有啊。”许建强说道,这么多人在场,也没有问到底是什么事。
萧良看了一眼手表,从他哥那里拿过手机,拨打他爸萧长华的电话,得知罗智林这时候还在办公室里工作,就约了十点钟,到罗智林家碰头。
吃过饭,萧意、叶晓秀还要去门店盯着,萧良也与叶益枫、叶晓华父子告辞,他们先去了刚装修完毕,暂时还没有入住的新宅参观。
从宴春楼沿湖堤公路往北走不到两百米,就是他家在田家营购置的新宅,除了主宅外,还将邻近的半栋杂院买了下来,总占地面积达到三百平米。
高晓军公司的设计师拿出图纸后,前后改造装修施工足足用了四个月——这还是高晓军足够重视的结果,要不然一年都做不下来。
这段时间萧良实在没有精力过问新宅改造装修的事,东辉建筑基本就照沈园的风格,对新宅子进行改造装修。
萧良她妈、他哥以及钱采薇,之前都被沈园的奢华风格震撼住,他们脑海里对理想中的现代家居风格又没有什么概念,不管东辉辉建设的设计师怎么做,她们都觉得很好。
也是幸亏在铺地石材与家具风格的选择上,萧良干预了一下,新宅才没有完全搞成商务接待风。
虽说软装都已经做好,家具也都进场布置好,但萧良他妈葛明兰认为新宅装修好,就算不吹上半年,怎么也得吹上三个月才能住人。
这边还空关在这里。
前后院子偏小,总计不到一百五十平米,还要腾出两个车位的空间,就更显狭仄。
这主要也是受制施工水平有限,不能完全照萧良的想法落实。
要不然将地下掏空,建地下停车库与储藏室,就能更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地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