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芯国际突破28nm时,台积电已经量产16nm!
双方差距越来越大。
直到2017年,引入梁老,中芯国际才结束了十年动乱,迎来新的发展。
两年后,2019年,中芯国际在梁老的带领下,直接跨过20nm,量产了14nm!
中芯国际重现了久违的高光时刻。
然而这时,台积电已经突破5nm,并在2020年量产了5nm。
差距虽然缩小了很多,但依旧不小,只能说中芯国际从2009-2018年,动乱的十年,严重拖了后腿。
王逸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强势入股中芯国际,尽早引入梁老!
张老离开后,只有梁老才能带着中芯国际做大,做强!
作为重生者,王逸最清楚梁老的厉害之处,绝对是半导体教父!
92年,梁老入职台积电,带着台积电从180nm制程进入130nm制程。
一举干翻当时的芯片霸主IBM,让台积电跻身一流大厂,功德无量。
后续搞定40nm,45nm,却因功高震主,被台积电架空,明升暗降。
梁老愤而辞职,离开台积电,本打算教书育人。
又被三星老董亲自邀请,加入三星半导体。
加入三星后,梁老带着三星半导体跨过20nm,一举从28nm突破到14nm,使得三星半导体反超台积电半导体!
眼看着三星半导体在梁老带领下飞速壮大,反超自己,台积电眼红了,果断以泄露公司机密为由,起诉梁老。
最终梁老败诉,离开三星,并在2015年12月31日前,不得任职或以其他方式继续为三星提供任何服务。
2017年,梁老被周董邀请加入中芯国际,这才使得停滞不前的中芯国际,飞速发展。
第一年,梁老把中芯国际28nm制程的良品率,从60%提高到85%+,稳住基本盘。
入职两年,梁老带着中芯国际,量产14nm制程,良品率从3%巨幅提升到95%以上,中芯迎来久违的高光!
随后,12nm、7nm还有N+1等技术,都进入量产。
5nm和3nm的技术研发,也在有序展开。
中芯国际从三流工厂,彻底逆袭,3年走完台积电10年的路!
若不是拿不到EUV光刻机,梁老敢掀了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的头盖骨,早就干到了3nm制程!
即便没有EUV光刻机,梁老都凭借N+1,实现了7nm。
只能说功德无量!
王逸打定主意,只要入股中芯国际,有了足够的话语权,立即动身去请梁老!
不管多大的代价,都要将梁老请来。
只要梁老提前加入中芯国际,那么中芯国际反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时间,王逸打算下个月去中芯国际谈判入股的事,然后签约,12月资金到位。
为何不是现在?
一来,12月中芯国际年报将出,年报营收下滑,市场萎靡,很多高层和核心人才离开,中芯国际处境最难的时候,正是王逸抄底的好时候。
二来,王逸刚35亿港元入股比亚迪,收购LTE专利也得烧钱,后续的手机元器件都得花钱,王逸手中余粮着实不多。
还是等到十二月星逸手机开售了,资金回笼,刚好强势入股。
这样11月谈判,签约,12月手机回款,支付,完全没问题!
而且12月底,梁老败诉,离开三星,并且三年内都无法入职三星。
王逸请梁老加入中芯国际,自然最适合。
至于台积电会不会反对?
这问题不大。
一来,中芯国际落后台积电很多,台积电未必在意。
二来,台积电也得考虑夏国官方的态度,真作死大了,一个制裁封杀,三星和英特儿趁机崛起,台积电就凉凉了。
前世失去了华为订单,台积电的市场份额和股价跌的可是惨不忍睹。
第三,台积电也有10%的股份,也是中芯国际的大股东之一。
只要有了梁老,中芯国际明年突破45nm制程,没有任何压力。
后年突破28nm,也大有希望。
如此一来,就能追上台积电、三星、英特尔。
后续星逸半导体的芯片,直接让中芯国际代工就是。
比起老张的企业,王逸还是喜欢张老的企业。
但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拿下中芯国际足够多的股份,进入董事会,拥有足够多的话语权!
第228章 建立矿场,再见思凝!
若是能成为中芯国际的大股东,甚至控股中芯国际,自然最好。
毕竟当下的中芯国际,市值只有一百亿左右。
还处于低位,前途可期。
但可惜,中芯国际内部的股权争夺,不是一般地激烈,骚操作也多!
王逸想要控股,真的太难。
不过,王逸也有自己的优势,除了资金,还有订单!
65nm智能芯片的大订单!
以及手中CDMA授权,也是中芯国际发力电信芯片的基础!
中芯国际之前引入大唐投资,除了缺钱,另一个原因就是冲着大唐手中的TD-cdma,来做移动3G芯片。
但TD-cdma移动3G的未来,并不乐观,很快就凉了。
而王逸手中的CDMA授权却是当下,乃至今后做电信芯片,都必不可少的基础专利,比大唐的TD-cdma重要多了!
这些,都是王逸入股中芯国际,跻身甚至掌控中芯国际董事会的资本!
当然,若是进展不顺,就只能收购晶圆厂,甚至自建晶圆厂。
但可惜,这烧钱太多了,短期内困难。
当下建一个8英寸晶圆厂,需要70亿人民币起步。
建一个12英寸的晶圆厂,要200亿起步!
这还是2011年前的价格,几年后,12英寸晶圆厂会涨到400亿以上!
晶圆厂,就是这么烧钱。
至于那些几十亿就收购了一个半导体企业,那是因为该企业只是芯片设计,没有晶圆厂,无法量产芯片。
这种芯片设计公司,没多少固定资产,才不值钱。
毕竟一座8英寸晶圆厂的价值,就是70亿+了。
想要低价收购,除非股份置换。
比如中芯国际收购摩托罗拉的8寸晶圆厂,也买不起,就是用中芯国际的股份进行置换的,才低价收购的。
没办法,晶圆厂太烧钱了。
王逸也知道中芯国际内部混乱,甚至是猪队友,也想直接收购一座晶圆厂,奈何穷,拿不出200亿!
12英寸的晶圆厂200亿起步,根本买不起。
至于8寸晶圆厂,也得70亿,短期内也不现实。
倒是6寸晶圆厂便宜,小几十亿就够了,但是没意义。
6英寸晶圆厂太落后,量产90nm芯片都困难。
8英寸晶圆厂同样落后,最多能生产90nm芯片,根本做不了王逸需要的65nm,想都别想。
说白了,王逸要做65nm,45nm,28nm制程,必须是12英寸晶圆厂!
而当下能收购的晶圆厂,大都是6寸晶圆厂,8寸晶圆厂。
这种落后的晶圆厂,收购了也没用,不少花钱不说,设备也太落后!
王逸收了之后,还得烧钱把所有设备更新换代,把8寸晶圆厂转成12寸晶圆厂……
再投入巨资搞研发,提升制程工艺到90nm、65nm、55nm、45nm……完全费力不讨好,还不如直接收购12寸晶圆厂。
可12寸晶圆厂很少,乃是当下最先进水平,都被各大半导体巨头拿着当宝,几乎不会出售。
连中芯国际的12寸晶圆厂,都是自己拿地投资建的!
如此说来,当下王逸唯一的选择只有先入股中芯国际!
后面赚了钱,再考虑200亿投建或收购12英寸晶圆厂的事。
随后,王逸打开笔记本,看了下中芯国际的市值。
112亿港元,也就是100亿人民币左右。
这个市值很低,非常低,都不如一座12寸晶圆厂贵。
原因简单,晶圆厂真正贵的并不是厂房和土地!
而是里面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
当下中芯国际只有几座落后的8英寸晶圆厂,制程在在130nm-300nm。
设备大都是张老当年弄的二手设备,制程落后,即将淘汰,并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