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星祖猛地抬头,激动得看着周阳,但还没等他开口,周阳就竖起两根手指:“两个条件。”
“第一,男主角必须是你本人来演。”周阳的视线突然变得锐利:“我看过你90年代《市井豪侠》里那段醉拳戏……”他突然模仿起邓星祖标志性的搞笑动作:“这种骨子里的喜剧节奏,新人模仿不来。”
邓星祖微微愣了一下,有些恍惚。
五年没站到摄影机前,这个要求让他有些莫名的不安。
“第二!”周阳从抽屉推出一份合约“导演署名是丁荣,你挂副导演,但……”
他忽然把合约转了个方向,指向特别条款页:“选角权、分镜设计、现场调度,全部由你说了算。我的人只负责盯着预算表。”
邓星祖盯着条款里“甲方不得干预艺术创作”那行加粗字体,最终低下头。
“为什么?”他终于哑声问出口,心有不甘。
“没有为什么,接受了就签字,明天随时都能拍摄,接受不了,我们下次再聊……”周阳默默抬头,看向窗外的月光:“我们公司最不缺的是导演,最缺的是一个能扛票房的,真正意义上的实力演员,还有……”
“还有什么?”
“你想当导演,你就证明给我看……”
“丁荣导演,此前也是第一部电影,而且,此前,任何人都能到你这里当导演,为什么我不行?”邓星祖站了起来,盯着周阳。
“因为,我是制订方向的人,他们都愿意跟着我的路,一路走下去,中间略有岔路,亦会回头,而你,未来的你,能跟在我后面的路走吗?【炫世娱乐】出品的公司,导演只能是【炫世娱乐】的导演……”周阳盯着邓星祖:“我不需要你签长期合约,我们可以一部电影一部电影地合作。将来你随时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只要剧本合适,我们随时可以再合作;若是不合适,你大可以去找其他投资人……我不会干预你的创作,也不会让你强迫跟我走同样的路……”
邓星祖一愣,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
他抬头看向周阳,那双常年疲惫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五年辗转,终于有人看穿他骨子里的坚持。
周阳的条件看似苛刻,却给了他最渴望的自由创作空间。
这份合约不是施舍,而是对他才华的认可。
他喉头微颤,最终重重签下名字,仿佛卸下多年枷锁。
这一刻,他恍惚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或许真是懂自己的知己。
第329章 震惊,他竟然又
8月8日,对于华夏电影圈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无数电影人震惊地看着最新票房数据,发出阵阵惊呼……
这部由华夏第一导演李正涛执导、耗资3亿人民币的史诗巨制《菊花台》,首映票房突破4000万人民币,一举缔造了华夏电影首映票房新纪录。
虽然部分院线玩了个心眼,将8月6日晚间的几场点映票房也计入首映数据,但这一成绩依然令人震撼!
这一票房数据出炉后,瞬间引爆整个华夏电影圈。
相关部门对《菊花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规格支持!
电影首映当日,央视《新闻联播》罕见地用21秒时长报道影片盛况,称赞其“展现华夏文化自信,推动电影工业化进程“!
电影首映结束,票房公布的
全国超200家重点影院同步开设《菊花台》观影专场,各地文旅部门更创新推出“观影+非遗展览“联动活动。
央视电影频道连续三天滚动播放主创专访特辑,文化部官网也发起“万人评《菊花台》“大型问卷调查活动。
这种自上而下、多维度、全覆盖的宣发阵势,在华夏电影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一切的一切种种迹象无不彰显着李正涛作为华夏电影领军人物的非凡地位与艺术成就!
这些年,在好莱坞大片的强势冲击下,华夏电影工业急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标杆性大片和领军人物。
纵观千禧年至今的发展历程,老一辈电影人大多固步自封,鲜有突破,偶有几部佳作,却也是小众电影……
而以周阳为代表的年轻电影人虽逆势崛起,却因发展时间较短,在电影工业底蕴上仍显不足,其作品多以营销见长,缺乏真正具有工业水准的大制作。
在当下华夏影坛,既能扛住票房压力,又能经得起市场口碑检验的导演,唯有李正涛一人。
……
在庞大的宣传攻势下,《菊花台》首映票房突破4000万人民币后,第二日、第三日票房依旧表现强劲,均保持在3500万人民币以上。
三天累计票房突破1.1亿人民币的惊人数据,瞬间刷爆了整个华夏电影圈。
8月11日,别墅内。
“老李这次是真正意义上成为华夏电影第一人了“
当梁小刚看到这一幕时,心中莫名涌起一阵酸涩,带着几分不服与不甘。
《菊花台》与他的《王之盛宴》剧本核心内容近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菊花台》在视觉渲染和冲击力上更胜一筹,动作戏也拍得极为精彩。
但《王之盛宴》同样有其独到之处.
这份殊荣,本该是属于他梁小刚的!
梁小刚盯着《菊花台》的票房捷报,手指不自觉摸了摸。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份酸涩的不甘压在心底里。
他低头,转而望向书桌上那份预选通过的信函,握紧拳头。
那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预选通过通知,只要再通过终身,那么9月初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入围提名,就有了。
“老李确实厉害……”他低声自语,嘴角扯出一丝复杂的笑:“但电影的艺术价值,终究不是票房能衡量的。”
他已经联系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那边了,那批评委似乎对他的电影兴趣很大…
他起身走到窗前,目光越过燕京的夜色!
“《王之盛宴》的失利只是暂时的审美时差……威尼斯那帮评委,最吃这套东方美学与人性挣扎的调调。”他闭上眼睛:“等捧回金狮奖,看谁还敢说华夏电影工业的旗手只有李正涛!”
夜风掀起窗帘,他掐灭烟蒂,然后,拿起手机:“立刻联系意大利那边的公关团队——这次电影节,我要让全世界都记住《王之盛宴》的名字!”
电话那头传来笃定的回应声……
………………………………
伴随着《菊花台》的票房成绩出来,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属于李正涛的一月!
所有人,亦在赞叹,这是属于华夏电影工业,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有人在幻想,推测华夏电影工业的未来,将会接轨好莱坞电影,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工业奇迹!
一幕幕的盛赞,将《菊花台》和李正涛给推向了极致……
当然……
互联网上,【豌豆电影网】和【影迷之家】等平台出现了一部分对《菊花台》的负面评价。
这些评论指出,这部与《王之盛宴》剧情相似的宫廷权谋电影存在“情节狗血““人物扁平“等问题,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叙事过于夸张且缺乏深度。
有观众批评影片的战争场面设计不合理:宫廷大战的戏码简直像儿戏一样,士兵们毫无战术地往前冲,然后被弓箭射死,全程显得很降智。
更尖锐的评论如:“每一帧都是唐风美学?不,3亿投资只烧出个PPT展览”。
最犀利的当属某专业影评人的长文批评:“黄金铠甲裹着空洞的灵魂——当《菊花台》把经费都熔成龙袍时,故事早已被绞死在绸缎里了“。
不过,除了【电影之家】等少数平台外,这些负面评价很快就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赞誉声中,看不见踪影……
在《菊花台》票房高歌猛进的背景下,首周2亿、次周1亿的亮眼成绩让行业为之沸腾,其总票房迅速突破3亿人民币大关,成为首部达成这一里程碑的国产电影,甚至与好莱坞大片《蜘蛛侠》的票房纪录分庭抗礼。
媒体纷纷预言它将冲破4亿天花板,成为华夏电影工业化的标志性丰碑。
然而,当狂热的市场情绪逐渐冷却,影片的票房走势却急转直下——第三周单日票房突然跌破千万,最终仅收4000万,较前两周断崖式缩水60%。
这种反常的暴跌令无数影评人一愣,紧接着,他们意识到这部《菊花台》已经呈现出后劲不足的隐患了!
过度依赖宣发热度与视觉奇观,却未能以扎实的叙事留住观众,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口碑发酵……
【豌豆电影网】、【影迷之家】等地方的虽然影评的评分从8.9落到了8.3,但评论区,依旧是好评一片。
而【电影之家】、【快博】那边,却不地涌出了一个个影评人的中肯评价,著名影评人刘家胜尖锐指出,当鎏金铠甲的光泽褪去,空洞的权谋剧情再难支撑票价!
除了电影本身后劲不足的问题外,68元的IMAX高票价和大部分48元的普通票价也严重阻碍了普通观众的观影热情……
俨然,仿佛是一场“虚假繁荣”的破灭!
仿佛在验证着这部电影的“虚假繁荣”,到了8月底,《菊花台》上映21天时,第四周的预售数据已跌至惨淡水平。
部分偏远地区的放映厅甚至出现一场只有一两名观众的冷清场面,热度,渐渐消逝……
第四周的日票房,从首映日的4000万人民币,最终跌至200万人民币的日票房……
而就在所有人都在议论《菊花台》票房的时候,另一部消失在公众视线中的电影《功夫篮球》再次引发关注。
该片上映一个月总票房突破1.1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看似平平无奇,但若按观影人次计算,全国接近1100万次的观影量,竟缔造了华夏电影观影人次的新纪录。
相比之下,《菊花台》3.45亿的总票房,按平均50元的票价折算,观影人次约为690万次,与《功夫篮球》1100万人次的观影量相比差距显著。
更令人意外的是,《功夫篮球》的上座率依然维持在30%左右……
毕竟10块钱的超低票价还附赠一杯冰镇可乐,在炎炎夏日里,观众们既能享受影院冷气,又能收获欢乐,何乐而不为呢?
8月30日……
一波来自海外的消息,亦让慷慨激昂的华夏电影工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菊花台》与《王之盛宴》在8月20日以后,相继在多国陆陆续续上映……
《王之盛宴》大家期许并不算高,毕竟华夏本土票房表现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但,被所有电影人寄予厚望的《菊花台》在海外市场的票房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
在北美等海外市场反响平淡,西方媒体多认为其“过于炫目而叙事薄弱”,虽然李正涛已经用《哈姆雷特》叙事了,但,核心的中西方文化融合,却导致了电影剧情内容过于割裂,最终,表现大失所望……
首映10天,北美地区票房,仅拿下了300万美元票房……
亚洲其他地区票房略高,350万美元左右……
欧洲/其他地区虽尝试过放映,但票房表现惨淡,最终只能匆匆下画。
海外总票房不足内地市场的三分之一,与《秦》在海外创下的1.2亿美元票房相比差距悬殊。
作为《菊花台》最受瞩目的海外市场,本应是收回3亿成本并实现盈利的关键,但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华夏电影工业标杆之作,却陷入了连成本都难以收回的尴尬境地……
无形中,那不被大导演重视的DVD市场,竟变成了《菊花台》这部电影的最后希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