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会因为突然火了,就要求之前约定的片子涨价。
更不会推辞不演。
钱辰也不好说啥,这种展现传统文化的电影,确实需要人去发掘。
李冠奇过来,还带了东西。
一个奖杯。
没错。
金马奖把新人奖给了钱辰,其他被提名的几乎一无所获。
十项提名。
只有钱辰得了新演员奖,还有两个无足轻重的剧本、摄影奖项。
姜大斌和葛游不去,并不是没时间,而是对金马金像的尿性早就看的一清二楚。
不管吹子们喊的多响,金马金像也就那么回事。
真要是想好好做电影,还是得弄出一个真正公正公平的内地电影节。
至于钱辰为什么能拿奖。
估计也不是因为他演技好到让那边的人多震惊。
呃……怎么说呢。
那边亲戚也多。
很多年前,家里有位长辈在受奖的时候说,今天我们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要特别感恩和怀念三位先贤前辈,第一位就是鱼大伟先生。
就是那边的一支。
当然,时过境迁,早已不复当年权势。
本届金马奖,钱辰最主要的对手其实是《我们一起追的妹子》主演。
就是本来可以在内地上映,席卷几千万票房,却因为某个精神病惨遭退货的电影。
也不知道七把剑有没有后悔。
钱都还没赚到呢,口无遮拦,这下子嗨了。
按照那边的币值,五千多万的成本,一点七亿的票房,那边院线分的更多,顶多也就是保本。
没了内地市场的反哺,这部电影不管口碑多好都没办法让七把剑继续狂妄下去。
片方的说法是正在积极争取,不日就能和内地的观众见面,但实际上估计是没希望了。
钱辰还拿了对方的最佳新演员。
估计更难受。
可惜对方并不知道电影也是钱辰的人给搞黄的。
不然少不得花点钱买点通稿黑一下钱辰。
一个“外人”击败本地大热电影主演。
那边顶多就是吐槽一下。
钱辰才不在乎呢。
他拿到奖杯后,还录了一段视频,很随意的视频。
随意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钱辰带着《大逃荒》的妆,穿着破棉袄蹲在小土坡上,笼着手:
“感谢金马奖组委会,感谢评审团的各位老师,也感谢《子弹正在飞》剧组的台前幕后,感谢我的家人,我爸我妈我哥,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我会继续努力~”
这个小视频涉及到了《大逃荒》的剧照。
得到了马大缸的同意才发到网上。
虽然没上热搜,但依旧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有说钱辰耍大牌的。
人家给你提名了,你都不去,你一个出道才两年的新人,你拽什么拽啊。
也有说钱辰不尊重金马奖,你看看你那一身,我们村口王大爷都比你穿得好。
脸都不洗一把。
但是也有说钱辰很有个性。
人家都说了不是偶像演员,你看看这捯饬的,果然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偶像包袱。
这是对以前质疑的强有力回应。
让你们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像灾民?
十一月很快就过完了。
钱辰启程返回首都。
这一次回来,主要是为了慈善晚会。
他戏份还是没拍完,还有几场重要的戏,但地点会转移到东北那旮旯。
陕西这边是不回来了。
所以东西全部带走,包括给大王总画的那幅画。
画已经完成并装表好了。
这么一大卷,突然都有些不舍得给了。
若干年后,这玩意肯定不止五百万。
五千万说不定都有可能。
可惜啊。
要言而有信。
到时候在慈善拍卖会上展览给大家看,后面还会拿到大王总的美术馆,就算是给钱辰的画做广告了。
第461章 五十步笑百步
“奇迹啊,这简直就是奇迹。”李冠奇手里拿着放大镜,连一丝一毫也不放过。
“老李,你这看到了好画,连手也不抖了啊。”钱辰在画另一幅。
他们此时在四合院的西院。
这是钱辰回来的第二天,昨晚到的首都,今天早上东辰工作室的人约在这边开会。
钱辰睡觉少,很早就到这边画画。
他吃饭的家伙都送到来了。
“唉,做了两次手术了,还是不能太用力,过了年再做一次,”李冠奇直起腰,叹息说道:“以前总觉得手好了我就能东山再起,现在看到你的字画,原来是坐井观天。”
“哈哈,老李你太妄自菲薄了。”钱辰刚才看了李冠奇写的字。
嗯,比娱乐圈那些所谓的书法家好的没影。
娱乐圈有个屁的书法家。
“这画五百万,大王总真是捡漏了,再过几年……”李冠奇觉得可惜。
“这就像是做生意,没有投入,哪来的收益呢。”钱辰倒不觉得,他都已经想开了。
畏畏缩缩成不了什么事。
“什么时候也帮我画一幅啊?”李冠奇讪笑。
钱他是给不起的。
这两年确实赚了不少钱。
但这些钱也就紧紧巴巴够他给儿子上大学,还有给手做手术。
马大缸给的三十万,明年还得再做一次手术。
彻底恢复很难,但至少能让他尽情的演戏。
“这不就是给你的吗?”
送一幅画而已,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
钱辰这个老板绝不小气。
“真的?”李冠奇立刻就小跑着过来了。
那《秋暮山居图》再好,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只能对着流口水。
没想到钱辰竟然给他画画。
此时画作已经完成,正待题诗。
画的是雪院梅花,亭中对饮。
钱辰想了想,提笔写道: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jia三声酒器)清尊莫放空。
一首词作。
但不再是宋人的,也不是元人的。
是大明朝的一篇。
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漂泊在外的人,大抵都有此般共情,送给李冠奇也算应景。
作者杨慎是明代三才子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