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里面的巴格达宫,一边是碧蓝而深沉的波普鲁斯海峡,一边是各大清真寺为代表的天际线。这里是苏丹静养的地方,的确心旷神怡。另一处埃里温宫正在装修,只能从门口的洗手池一窥其貌。皇帝真正住的地方其实是著名的后宫。
位于主宫殿一侧,入口在第二庭院第三庭院各一个。这里还要另外掏钱,那就只好掏吧。与故宫的内宫一样,这里的后宫也和迷宫一样用高墙和走廊分割联系起来。与想象中不同,虽然外人严禁进入后宫,但里面的嫔妃是可以出来散步逛街(?)
甚至开party的,比起华国的幽闭来说似乎人性了不少。从正义之塔往里走,过了这座浴泉殿,就进入后宫了。后宫里相当多的房间都没有开放,只能看看外观,因为也没多少好说的,拣些重要的看看吧。
最先走到的是太后的庭院。穿过一段狭窄的走廊,是局促了很多的妃嫔庭院。土耳其人的热爱洗澡是举世闻名的,这里的浴室也多次重建,已经没有保留太多奥斯曼风格,而分明是欧洲浮华的洛可可风了。
宫内最大的圆顶大厅被称为帝国大殿,该算是苏丹的娱乐室吧,也是举行婚礼的地方。至于苏丹自己的寝宫则不止一个,大概苏丹们私下里经常会怀疑前任们的审美水平因而决定自己新建吧,以下只是一个例子。
第一一九〇节 流光
然而这么家徒四壁的样子配上看起来就不太舒适的床,只觉得苏丹要天天这样住其实也很惨吧……这是另一间,俗称水果宫。苏丹的宠妃们专门有自己的庭院,在这里的诸宠妃们都卯足了劲勾心斗角,谁先生出太子谁就赢。
因而各种狗血剧情也屡屡上演。看似宁静祥和的院内却满是腥风血雨。紧挨着宠妃庭院的双子宫是太子的寝宫,看似鸟笼的构造其实也真是鸟笼。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照片,似乎甚至比当时自己亲临的感觉还要有趣。
这的确不是云落想像中的任何一种皇宫,威严不比故宫,贵气不比欧洲大部分皇宫,但奥斯曼就该如此,与东西两地皆不尽相同。从托普卡帕宫出来去找饭吃,顺便拜访了烂俗四地之二──蓝色清真寺。
这里免费因而后来还陆陆续续去了好几次,都一并在这里写了吧。这里本是君士坦丁堡皇宫所在地,建这么大一座清真寺也有耀武扬威的意义吧。飞扬跋扈的奥斯曼人打算将这里建成与麦加禁寺一样的6根宣礼塔。
被麦加严肃地申明认为这是对他们不敬,结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苏丹掏钱给麦加添了一根。这里的正式名称其实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不过由于全寺处处使用的蓝色瓷砖过于夺目,“蓝色清真寺”的名号反而更加响亮。
进清真寺的规矩大概哪里都一样,脱鞋,长袖长裤,女性要把头发包起来,非祷告时间。三大宗教唯有伊斯兰教的殿堂内部空空如也不设任何雕像,唯有透过大大小小窗户的阳光洒满全寺。如繁星点点。
从上到下整个清真寺充盈着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纹样,真说不清这到底是繁华还是简朴。作为国家清真寺,这里的规矩更加严格,非信徒只能从侧门进入,但可以从正门离开。某种意义上说伊斯兰教还真是缺乏包容万众的魄力。
本是人造之物,何必强借神意立下种种自以为是的规矩。从蓝色清真寺出来已经快一点了。本来决定去对面的索菲亚大教堂,看了看颇有华国风范的排队阵形,决定还是先去考古博物馆转一圈避开高峰,没想到一转就直接到下午五点半闭馆了。
这种各家文化屡屡冲突之地果然随便一挖就是宝藏。这里的藏品基本只到罗马时期为止,就已经塞满了三层半楼。不过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土耳其也没少遭掠夺,经常在展品介绍上看到“原物藏于大英博物馆”。
“这一套中另外两件现在藏于柏林”之类有点咬牙切齿的话语。首先是摩索拉斯王陵前的石狮,昔日的世界七大奇迹如今只有若干雕刻流传于世。亚历山大像,小亚细亚最伟大的占领者.当然希腊罗马雕像在美国各大博物馆也不罕见。
而这里的特色之一则在于美轮美奂的石棺。最有名的两尊,一尊以亚历山大石棺为名,不过只是描述了亚历山大征战的场景,并不是亚历山大下葬的石棺。另一尊名为悲泣的妇女,一阳刚一阴柔,一豪放一哀伤。
还有许许多多别的石棺,每一具都值得称赞一番。别的值得惊叹的收藏还包括巨幅的马赛克。比起金银闪耀珠宝点缀的文艺复兴时代,果然还是于朴素的材质上尽心打造每一个细节的古典时期更得云落心。恨不复往昔啊!
逛了近5个小时后出来。大部分可去之地都关门了,于是当天最后一站是四大俗地之三──地下水宫。本来该建造目的只是单纯的水库。某危机意识极强的罗马皇帝给其附加了避难所功能。虽然他本人倒似乎没用到。
后来奥斯曼入侵时许多基督徒真就躲在这里听着头顶的马蹄声逃过了一劫,也该感谢当年罗马皇帝的未卜先知吧。地宫结构很简单且单调,然而效果是震撼的,简直就是《phantomoftheopera》里面剧院下的地下暗道重现。
观毕,晚饭,去youthhostel打理好住下。正好看到前台有dervishwhirling的广告,粗鄙如云落以为是肚皮舞一类的艳丽东东,看看25tl也不算贵,于是欣然买了半小时后的票。结果才发现这是神圣的宗教仪式,罪过罪过。
还好似乎也是很有名的演出。不算白来一趟。首先是一大段民族音乐的演奏,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很有日式风格,然后四位阿訇出场,一色的黑袍高帽,意为坟墓。退下黑袍,又是一色的白色长裙,意为死亡。
然后演出开始。整个演出其实很单纯,就是这样一直转,左手朝天,右手朝地,几分钟后退回两侧默默地听唱一段古兰经,然后又开始转,队形基本都没变过。据说这样转的过程中灵魂就能飞升,得以接近安拉沐浴神恩,大概也是仅流传于土耳其的方式了。
若通神之路竟如此容易,又岂不让人平生羡慕之心。左手欧洲,右手亚洲伊斯坦布尔宿:cordialhousehostel土耳其与海相当有缘,黑海、马尔马拉海、地中海、爱琴海。
自以不同的风格拥抱着大地。而蜿蜒曲折的海峡也将伊斯坦布尔分成了三块,东西以博斯普鲁斯海峡为界,东侧又被金角湾分成了南边的老城与北边的新城。初见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在昨日的老皇宫,左手欧洲,右手亚洲。
尽管只是人为的划分仍值得兴奋一通。数千年前宙斯化身公牛带着欧罗巴越过此海峡,成就了欧洲日后的辉煌,于是碧蓝而深邃的海峡从此变得柔情万种。本以为天气已经够阴霾了,没想到这居然是云落在伊斯坦布尔的三天中天气最好的一天。
翌日,一早来到金角湾边的渡口。连接欧亚两侧的交通有公共渡轮,由于过于实惠以致于游人纷纷涌入,已经完全变成了观光游轮。开船之前在渡口附近闲逛了一圈,金角湾两侧满是垂钓的人群。回到渡口时已是阴云密布浊浪排空了。
对面是伊斯坦布尔的上船之后更是雾气沉沉。没一会儿下起了小雨,但即使天色阴沉至此仍难掩水色苍翠。船程一共一小时余,却也一路风景不断。古旧的清真寺和背后在伊斯坦布尔难得一见的高楼,在更古老的海峡边上一并沉默着。
完全欧化的新皇宫,用白色大理石堆叠出的梦,更接近于云落心中的欧洲形象。岸边还有各式各样的豪宅。伊斯坦布尔号称拥有世界第三多的亿万富豪。虽然整个看不出多么富丽,一排排的海景别墅还是暴露了其奢华的本质。
船行至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两岸之间只有700米,海浪拍击船的声音似乎也大了一番。欧洲一侧的海岸线上出现的便是rumelicastle。奥斯曼帝国最后占领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咽喉的此处据点可谓功不可没。
因而即使建成后不久就被弃用,也一直被土耳其人精心修缮着,保存至今。城堡背后是当年的欧洲第一长桥,而后渡轮也将徐徐驶向终点。坐公交沿海岸线一路往回走,半路拐进了刚刚看到的新皇宫。20tl,国际学生证只要2tl,还真给学生面子。
与住过二十余位苏丹的老皇宫相比,花费了35吨黄金才建成的新皇宫却仅仅住过六位苏丹就被匆匆废弃。好在奥斯曼帝国的分崩离析并没有摧毁这座连绵数百米的巨型迷宫,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始人继续选择了在此终老。
而现在新皇宫的警备森严让人怀疑仍有达官显贵居住于此。白色的旅程自入口处的钟楼开始。从两道大门起就让人觉得显然更有皇宫的感觉。一个临海的小花园,有座同样玲珑的喷泉,之后是一重重的殿宇,顺着海岸线铺开。风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拂过。挟着冰冷的雨点与细碎的浪花,猛地敲打在身上。惊起一阵寒颤。
宫殿内部必须跟导游走,等待下一拨的时间里遂在花园里闲逛打发时间,顺便远眺海峡。有一所房子,虽然面朝大海,却未春暖花开。理论上宫殿里是不能照相的,不过云落肯定不是唯一一个时时尝试偷拍的人。
里面也有为数不少的藏品。但最大的珍宝还在于建筑本身。惊叹从大使厅开始,天花板上全是金叶铺就。然后是楼梯间,支撑栏杆的柱子全是水晶制成。最后的最后,大宴会厅,天国般宏大的气势让人顿感渺小。豪华得简直过分。
说是全欧洲最壮观的殿堂应该也不为过。一百多平米的整幅地毯,八层楼高的立柱,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吊灯,任何一个角落都被壁画和饰样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感到的已经不是皇宫的庄严,而是教堂的神圣。
新皇宫也有自己的后宫,但看过大宴会厅后顿时觉得这后宫过于朴实无华。虽然内部照例仍然金碧辉煌,却已难以驱动云落冒险偷拍。从新皇宫到中心,地图上看似很快就能走到,实际上一路上坡,并非轻而易举。
看着不宽的马路两侧伸出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蜿蜒消失在屋檐之下,颇有走在重庆的感觉。市中心是除了共和国纪念碑没啥别的特色的塔克西姆广场。由广场向下,是每个大城市大概都会有的那么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笔直地往方向延伸。
回去的路上,顺路经过galatatower,全城最妙的登高处。从中世纪一路走来,先作为瞭望塔,后作为军火库,厚重的外表下满是战争的**。从塔顶环视伊斯坦布尔是很惬意的一件事,尤其对云落这个夜景控来着,既能看到城市的繁华,又能避开人流的喧嚣。
四面见海的城市本就不多,还有熠熠生辉的清真寺倒映其中,更是别处难得一见。这是苍老沉重的伊斯坦布尔,也是生气勃勃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部传奇,那索菲亚大教堂一定位于其**之巅。
其宏伟与神圣不仅能震撼芸芸众生如你云落,更能打动异教的统治者,稍加修饰便由世界最大的教堂摇身一变为清真寺继续受着另一群人的膜拜,这本身就不失为一种奇迹。而今的索菲亚已经褪去宗教之名成为了纯粹的博物馆。但建筑本身几乎完全保留了下来。
于是仍然能看到两种反差颇大的宗教如何混合成这么一座伟大的不伦不类。入口的三座大门,没有哥特式的火焰门和玫瑰窗,看上去并不太象教堂。从前堂开始,这座雄占了世界第一大教堂之位1000年之久的奇观就彰显出其皇家的气魄。
即使放到现在来看,索菲亚教堂仍然壮观无比。天光透过硕大的穹顶洒下,反射出无数层的金碧辉煌。索菲亚意为智慧。以“三位一体”来说正是象征耶稣。在神的大智慧下,人声鼎沸听上去也只是窃窃私语一般。
仰望穹顶,犹如仰望天堂,虽然耀眼却吸引人久久凝望。如同伊斯坦布尔别的奇景一样,索菲亚大教堂在诸如柱头般的细节上也毫不含糊。说是博物馆,其实展出的就是里面闻名遐迩的拜占庭马赛克。得益于当年奥斯曼人的改造,马赛克上敷起了厚厚一层灰泥。
于是今日重新展现于世的马赛克才能一如既往地光彩夺目。与索菲亚大教堂百米之遥,是君士坦丁堡时期的赛马场,已经完全没有痕迹。只有中心三根柱子,分别来自希腊、埃及和罗马,标榜着曾经作为世界文化聚集地的拜占庭。
赛马场旁有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虽然号称不能照相,实际上大家都在照。虽然只记录了土耳其一小半的历史,其藏品已是蔚为大观。最多的是各种织品,多流传自十五六世纪。导游在讲解了一番繁复的工序后还不忘加上一句,因为工序众多。
真正的土耳其织品都并不便宜但却经久耐用。与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华国仿品不可同日而语,让人啼笑皆非。还有距今千年的可兰经。纯金打造。原以为只有中文可以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日文?好吧),原来阿拉伯文字也能组合成赏心悦目的纹样。
同样残存于拜占庭时代的还有一段引水渠,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中央,傲视着现代都市。剩余还有若干值得一提的小地方,苏莱曼清真寺,在到处都是清真寺的伊斯坦布尔也能算是鹤立鸡群的大清真寺。
内部红色的基调在寒风凛冽的清早更让云落觉得温暖而流连忘返。去索菲亚的路上路过的墓地。里面有许多苏丹的棺材。君士坦丁纪念柱,纪念拜占庭改名为新罗马。柱中据说有圣物种种,后来经过十字军和奥斯曼人的多次洗劫。
再加上地震与大火的考验,现在也看不出什么了。最后是大巴扎,换句话说就是集市。总觉得这种地方成为一个景点有些好笑。请想象一群旅游团跑去参观动物园或者成都荷花池的场景。不过好歹也有五百余年历史,看上去还挺对得起游客。
虽然除了点吃的啥都没买,很多摊位照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一个据说是土耳其的特产,邪眼,可以帮你吸收邪气,不过据说吸得太满会爆掉。看看还是华国人聪明,不用这么危险的护身方式,一面镜子弹回去就好了,呵呵。
剩下随便照了些别的。sunahotelsafranbolu翻译过来倒是个挺有情调的名字,正好就直接用来当标题了。与很多国家一样,土耳其也有若干停滞于过去不愿前行的小城,番红花城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座。
虽然只有三四万人口,城里密密麻麻排着千余座奥斯曼时期红瓦白墙的宅子,依着山势起伏,打动了联合国的评委们,于1994年加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从伊斯坦布尔开出的夜车,抵达番红花城是早上5点过,摸黑换了小巴到了所谓的。
发现其离真正的老城还有一段距离。买好了晚上的票,用英语和似乎更有用的图示大致搞清楚了方向,便一头重新扎进夜幕中。从山上下了一个大坡,世界遗产欢迎你便近在眼前了。(这是后来回去的路上照的)以为这就到了。
对着地图看了半天对不上号,才意识到这大概和恒山一样大门和真正的山门还差得很远。还好眼前就一条路,又走了20余分钟,终于看到了市中心标志性的cincihamam.(这也是天亮后照的)这座土耳其浴室从17世纪一直运作到现在。
吸引了无数游人的同时也是当地人的最爱。浴室内部全是大理石铺就,相当豪华,可惜云落没有也无意带相机进去。整座浴室窗子极其狭小,连外面天黑天亮都不怎么感觉得到。有意思的是屋顶上面有很多小玻璃罩,让水汽回流冷凝回浴室用。
第一一九一节 风吹
相比芬兰浴,土耳其浴是湿桑拿,蒸汽湿度很高,而且蒸完之后不是泡在凉水池里,而是用小盆子接了水冲洗。看着比电饭锅大不了多少的小盆子,总有种杯水车薪的感觉。连搓澡带按摩一共约25$的价格相当公道。
虽然还是觉得让不认识的异国人在自己身上揉来揉去很别扭。另一个别扭的地方是随时都要在腰间系一条很大的毯子,湿答答地贴在身上,不怎么舒服。不过洗完之后还是颇为神清气爽活力焕发的,虽然不知是不是该归功于躺在大理石凳上蒸着时慵懒地打了会儿盹。
让时间线重新回到黎明之际,空中厚厚的云层刚被曙光衬映出来。街上几乎了无人烟,只有积木般的房子参差地矗立着,将历史铺在山上。其实如大部分古镇,大部分房子都是翻修过的,但在不显眼的角落仍有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宅子。
斑驳的土墙凹凸不平,微朽的木框也缠满了蛛网。整座城没有什么大街,顺着崎岖的卵石路一路向上,回头时艳红的屋顶已在脚下连成一片。一直走到城边的山上,穿过一片静谧的墓地,正值朝阳冉冉升起,渐次升起的炊烟将整座小镇笼罩在一片氤氲中。
如果番红花城只能去一个地方,来这里静观十分钟足矣。天亮之后,在城里又转了几圈,老城不大,也不像国内古城满街的商铺,找了一家可以进去参观的宅子,果然奥斯曼时期男女活动区严格分开,各占一半。
中间那扇门一关,左右两侧就彻底隔绝,连楼梯都一边一个。不过两侧的房间格局倒差不多。大概因为都差不多简陋……虽然没有丽江那样蛛网般的水脉,仍有一条小河穿城而过。说是小河,其实感觉更像暗渠,只在不起眼的间隙之中露一下面。
老城虽不大,清真寺却有好几处,每逢礼拜之时阿訇的唱经声便浸润到每条小巷之间。最大的一处清真寺位于城中心。周围比较开阔,成了除土耳其浴室外又一醒目的地标。再选一处地标的话,cincihanhotel,从17世纪延续至今。
和城里大部分土木结构的建筑相比风格迥异。城里最后值得一去的地方是曾经的市政厅,位于城郊的山上,现在是博物馆,可惜周一不开。虽然博物馆不开,但这里是登高俯视番红花城的另一佳处。这么晃晃悠悠地逛完一圈。
才到正午。算算时间,决定去看看城外7km处的某拜占庭引水渠。从城里过去。一路基本上是大路,却没多少行人,也没看到路牌。由于完全不知道土耳其语怎么发音法,干脆举着lonelypla遇到一个人就把书上的名字翻给他看,才总算顺利到达。
一路倒是风景不断,时值冬季,远处有雪山,近处的草木却仍翠绿。光是这样就不枉费走这一个小时的山路了。快到引水渠前,先看到的是颇为雄伟的峡谷。不知道城名所借的番红花是不是仍然漫山遍野。若真如此,春暖花开之际会格外绚丽吧。
横跨峡谷,便是长百米余宽却不足半米的引水渠。在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之中,突然这么一座险峻的人造奇观闪现在眼前,颇有种乱世之后被众人遗忘的错觉。冬天的风不算小,下面又是几十米深的峡谷。走在上面还颇为提心吊胆。
放眼望去,四下无人,只有云落凭空般行走于深渊之上,倒让平静得如温水般的番红花城之旅变得稍微刺激了一些。首都不是最大城市的国家,其实也不算少;但象安卡拉这样。云落在土耳其各地每每谈起云落的行程。
基本都会收到“什么?你居然还去了安卡拉?那里很无聊吧?”这样回复的首都,怕是不多见吧,更何况安卡拉还是公元前就建成的古城。不过走在安卡拉车水马龙的六车道大街上,看着两侧闪着各式霓虹灯牌的高楼大厦。
才发觉安卡拉和华国诸多城市一样,“勇敢”地向过去告了别。安卡拉取代伊斯坦布尔的首都地位尚不足百年,即使城市建设已经俨然大都市风范,仍可算是低调的城市,保有着自己的一番怡然自得。翻了翻自己的照片,好像没有照什么街景。
随便放一张sihhiyesquare吧,那个‘三鹿‘雕塑是安卡拉的标志,在后来的博物馆里也能见到。安卡拉位于土耳其中部,其实相当干旱,但城市内仍可见不少不小的喷泉,不知这算不算土耳其风格的政绩工程。
城市中心的青年公园,这个湖似乎不比未名湖小了吧。总觉得这城市规划和华国差不多啊……不过虽然俨然新建不久的暴发户城市,安卡拉2000余年的历史还是留下了不少痕迹,只是埋藏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之间,需要慢慢发掘。
离云落住处最近的,有这样的罗马浴池遗址。遗址比街道高了一层楼余,云落在门口转悠了几圈愣是没发觉。不过也正因如此,入浴的通道才能将过去与现代相连。浴池结构错综复杂,冷水池、温水池、热水池、更衣室、大厅,衬着背后热闹而紧张的闹市。
现代人大概不肯也不屑于放慢节奏让自己浸淫在古罗马式的闲暇中了吧。大厅中的柱子密密麻麻到难以想象的地步,现在只剩一地的基座了,这样会引发密集事物恐惧症么?规模较小的罗马遗迹还有两处,一处是尤利安柱,为纪念尤利安于362年来安卡拉巡视所立。
尤利安虽然背着叛教者的名分,却是云落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罗马帝王。其短短的一年半统治并未留下太多足迹。能在安卡拉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也是难能可贵了。另一处是templeofaugustusandrome,顾名思义是奥古斯都占领此地后所建。
如今没有了奥古斯都的雕像,连神庙本身也残缺不堪。旁边建起的清真寺倒是来来往往的人流络绎不绝。从神庙继续往前,远远位于山头的,是谓ankaracitadel。大概算是安卡拉持续有人居住的最古了。
城堡本身只是平平,但很适合登高望远。安卡拉位于一片平均海拔900m+的高地上,城区内有很多一个一个的小山头,鳞次栉比地铺满了红白相见的民宅。安卡拉对云落的主要诱惑,就是山下的museumofanatoliancivilizations。
与伊斯坦布尔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这里并不大。但赫梯藏品极其丰富。这个于土耳其诞生的最早民族踏平过巴比伦城,击败过埃及大军,与两大文明分庭抗拒的伟大民族却最终不敌于地中海畔孕育出的若干不知名小国,含恨退出历史舞台。
赫梯人艺术才能并不出众,但仍留下了不少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绝对出类拔萃的作品。下面这据说象征着赫梯人的宇宙观。这尊雕像绝对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加克美蒂派,夸张而真挚,简明而细腻。
下面是之前提过的“三鹿”像,纵使赫梯已全然消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安卡拉人一直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象征。赫梯人最杰出的贡献应该是炼铁术无误。独占了近千年的冶铁术让赫梯人于军事上不惧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
如同拿破仑时期的铝。赫梯时期的铁也是数倍于金价,于是这样的金鞘铁剑屡见不鲜。赫梯人也有自己的文字,与巴比伦同属楔形文字,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未被解读。另外其陶器也颇有特色,相当有气魄,很有后现代范儿。
博物馆的另一大特色是整整一间屋的浮雕,从战争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外交仪式。林林总总。让云落想起大都会的亚述馆,近东民族都是浮雕能手啊。安卡拉一跃成为首都。凯末尔功不可没。
对凯末尔的评价其实是个很微妙的问题:如果一个独裁者带领国家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这样的独裁是否值得赞美?就云落自己看到的结论,似乎土耳其人还是很尊敬凯末尔的,虽然对其全盘西化的政策还是颇有微词。
至于云落个人的意见,作为柏拉图的信徒,不说也能猜到吧?安卡拉由凯末尔一手提拔而起。自然少不了其雕像。凯末尔死后便葬于安卡拉,至今已是安卡拉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参观免费。具体模样可以想象。
就是一大片空旷的广场加上一座类似于**纪念堂的建筑,稍微不同的只是广场被人为架高了一截,再加上本来就位于山头。更显得高高在上,很远就能看到。门口的警卫如雕塑般纹丝不动,不时有人跑去与之合影甚至用手去探人家的鼻息……
纪念堂独占广场一侧,从造型到质地都显得朴素而刚强。两侧的墙上绘有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英雄事迹,总让云落有种微妙的即视感。纪念堂里是凯末尔的灵柩,周围不少默哀致敬甚至泣不成声的人(不乏年轻人),让人不免有些动容。
说起来云落还真没进过**纪念堂,不知道里面是怎样的光景。其实只是衣冠冢了,真正的遗体在地下一扇黄金大门之后,平时不对外开放。什么?水晶棺?腊肉?你想多了……广场周围一圈是各种博物馆,连成了一圈走廊。
夕阳西下,满地金黄。广场一侧有着长长的神道,云落本以为这是远东特色,没想到在遥远的近东居然也能看到。神道的尽头,俯瞰安卡拉,角度甚好。凯末尔改变了安卡拉的命运,却也篡夺了安卡拉的历史。
但新的历史已经重新开始谱写,这座生气勃勃的城市还将继续壮大。对于显赫一时却又彻底消亡的文明,云落总是抱有可以说高昂得异样的兴趣。之所以要选择在无甚佳处的安卡拉停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哈图沙。
能称为古都的地方不少,但象哈图沙这样有着4000余年历史,差不多和巴比伦城以及埃及底比斯同时代(当然知名度小多了)的古都并不多见吧。这座昔日赫梯帝国的首都虽然早在1986年便被列为世界遗产,与伊斯坦布尔棉花堡以弗所之类相比。
哈图沙仍然可算是个冷门。从安卡拉去哈图沙甚至没有直达的车,在土耳其这个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国家算是相当罕见了。一路上还是颇为坎坷。先坐大巴到了sungurlu,下车的地方居然是在高速公路上,完全打不着方向地迷糊了好一番。
拒绝了两三辆拉客的出租车,其实人倒是挺友好,可惜他们的英语程度只能到揽客的地步,不足以给云落指路。后来好不容易抵达了sungurlu的城镇。找换乘的小巴又继续晕头转向了。结合了n多手势与图示的问路之后,终于热心的乡民把云落带上了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