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形成了良性循环,她的生意一直都很不错,后来干烦了就雇佣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帮着卖,按件给提成,赚得比自己去卖还多。
那些同学只是没有本钱,又因为贫穷束缚了思想,可只要给个机会一个比一个拼。
所以苏如意听到王慧婷竟然自己想到要卖东西,她觉得非常的不容易,是有做生意天分的。
这个年代不是几十年后信息爆炸的时代,清省相对南方城市也比较封闭,还被从前影响着,认为个体户不体面。
很多人想要摆脱现况,却不知道怎么从哪个方向努力,多是找份工打。
用后世眼光看现在,觉得随便做点生意也能起飞,实际上却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本钱、眼界,都会束缚一个人,因此能在这个时代发家致富的,都是敢闯敢干的,不畏惧糟糕结果的人。
瞻前顾后,是很难抓住机会的。
这些人有的赚得盆满钵满,也有的人狠狠地摔了跟头,再也爬不起来。
哪怕是几十年后,能在早期把握住风口的人也是少数,多是有人做起来了才开始跟风。
苏如意会做生意,都是被成长环境所影响。
在他们那里,不是跑出去打工然后做老板,就是本地从小生意做起然后开厂子,搞钱氛围很浓,对进体制内端铁饭碗没有别的地方那么执着。
王慧婷并没有处在这种氛围里,榴林县还是以能抱上铁饭碗为荣,她一个小姑娘不仅有想法,还去努力实践了,就已经胜过很多人了。
“啊,对哦。”王慧婷清醒过来,随即又道:“不过就算贵一些也很便宜,这里花样还多,很多都是我没有见过的。”
王慧婷很是乐观,根据刚才的观察,找到了几家可以少量拿货的。
这些摊位也接待散客,不过基本都不让挑,必须一包一包地拿,要一包里破损率高,可以换货。
苏如意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干涉王慧婷,让她自己琢磨,顶多在杀价的时候搭腔。
不过王慧婷也不怎么需要她帮忙,她比苏如意还要厉害,叫价十块敢砍到两块,被人骂也不怕,厚着脸皮继续一点点加价。
苏如意过了太久不差钱的日子,很难再像王慧婷一样差了几毛钱在那充满耐心地扯半天。
苏如意乐得自在,并且拿出了两百块钱给王慧婷作为启动资金,并不是白给,算是入股。
这让王慧婷更加有底气了,她所有的钱加起来也才五十多块,其中还有她姐给她的。
她一向没有什么零花钱,有一点钱就都花了。直到之前去了一趟省城,心里有了想法,这才开始攒钱,都是过年压岁钱,早餐钱,还有卖废品的钱。
可即便努力攒了,两年下来也才有二十来块。
“姐,你是我亲姐!”王慧婷兴奋极了,“姐,你放心,我一定会卖出去的,不会让你亏钱的。我观察很久了,这些东西绝对不愁卖。”
“别耽误你学习。”
王慧婷重重点头,充满信心道:
“你放心吧,距离开学还有一个多月,我在这一个多月里就能卖得七七八八。”
苏如意也没有给她泼冷水让她别盲目过关,说什么生意不好做的事,都已经决定做了,那就别畏首畏尾的。
王慧婷有了钱,反而更加谨慎了,不厌其烦地仔细挑选花样。
有时候老板都烦她了,在那骂骂咧咧,她也厚着脸皮继续,不会因为脸皮薄就随便挑几样,又或者直接换一家店。
除非真遇到那种赶客的,要不然她都能左耳进右耳出。
“姐,你觉得这些怎么样?”王慧婷不忘询问苏如意的意见。
苏如意虽然以前也扮过这个时代的‘复古风’,也就是港风,可是审美到底跟现在的人是不大一样的。而且她也不是真十几岁,不懂小女孩的心,审美肯定有差别。
因此她只挑了几款比较经典的‘复古港风’,其他就不做评价。
“这些款式适合工作了的,我回头去纺织厂、电影院那些地方卖,肯定很好卖。”
王慧婷一眼就锁定了消费人群,这些耳饰、发饰款式夸张,色彩鲜艳,学生佩戴就有点太扎眼了。
苏如意看她心里是有成算的,也就更任由她去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王慧婷将所有的钱都花了出去。
拿到货的时候,还不嫌麻烦地一包包仔细查看。
有的老板看不过眼,没好气道:
“跟你们这些小妹做生意真的麻烦,哪有这么挑货的。每个人都这样,我们一天都不用干别的了。”
王慧婷也不恼,笑道:“老板,我们小本买卖,不仔细不行啊,不像您是做大生意的,这些仨瓜俩枣肯定不放在眼里。”
王慧婷长着一张圆脸,而且有一双笑起来弯弯的眼睛,灿烂又讨喜,就像一朵向日葵一样,充满勃勃生机,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那老板冷哼一声,到底也没再说些什么。
都是做生意的,大部分人都讲究和气生财。
那些厉害的,王慧婷一开始就没去光顾。
“姐,我这边好了,咱们走吧。”王慧婷抱着一大包的货,整个人心满意足。
苏如意四处看了看道:“先不急,我想去看个东西,就是不知道在哪里。”
“什么东西?”
“呼啦圈,你知道吗?”
根据苏如意的记忆,呼啦圈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流行,在她老家的县城,很多孩子都有呼啦圈。
可在榴林县却没有看到,省城倒是在路上偶尔看到有小孩拿的,说明已经在省城开始流行,热度如何就不大清楚了,毕竟她们来的时间太短,也没有怎么逛。
今年九月份要在京城举行亚运会,呼啦圈将成为风靡大街小巷的运动项目,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几乎人手一个,各种花式转呼啦圈。
有一年春晚,还有个小女孩表演呼啦圈,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
苏如意小时候也买过呼啦圈,那时候已经不怎么流行了,她玩几天就扔到一边。
“呼啦圈?我知道啊。”王慧婷重重点头,“我们家具厂厂长的小女儿就有一个,据说在省城里买的,可贵了,一个得十块钱呢。云云看到也想玩,可人家都不让她摸,她还自己用枝条弄了个圈。”
“这东西在县里不好买?”
“我反正没见到有人卖,都是从市里或者省城买的。”王慧婷想起苏如意之前打听塑料厂,“姐,你不会想卖这个吧?”
苏如意也没有瞒她,道:“嗯,亚运会就要开始了,到时候肯定会很好卖。”
“可是呼啦圈很贵吧?而且那东西占地不好运,得进很多货才划算。”
苏如意:“我问过客车的售票员,可以把货放在车顶上。给点钱,就能搞定,东西多一点也没关系。”
这年头管理不严,行李都是往车顶上放的,鸡啊之类的活禽也往上放,放多少就看能塞多少。
苏如意想的却是最好能雇一辆货车,呼啦圈不重可是很占地方,车顶也装不了太多,如果货拿得太少,一趟很不划算。
但是货车成本也高,必须装满货才划算。她手里的本钱也不够多,还不知道拿货价是多少,不好说能不能凑够一辆车。
苏如意更想直接跟工厂合作,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而且等亚运会开始,呼啦圈供不应求,靠这小小的、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玩意养活了很多塑料厂,从工厂拿货更能保证货源,还能拿到低价。
她也做了备案,要是成本太高她装不了一车货,那就少量多次慢慢来。
虽然少赚很多,却也不怕压货。
王慧婷点点头,两眼冒光:“姐,呼啦圈肯定好卖,多少孩子眼馋呢,都嚷着想要买。就是咱们家那么小,没地方放啊,那东西太占地方了。”
苏如意笑道:“我之前就跟梅姨打听过了,厂里有空的厂房。”
李梅本就是家具厂临时工,现在又负责保洁工作,对厂里的情况很了解。
以前家具厂也是风光过的,因此扩建了很多厂房。
现在没什么单子,厂里也没钱囤木材,很多厂房也就空下来了。
“对哦,我差点忘了厂房了,反正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租出去挣点钱。”
王慧婷想到家具厂现在的混乱情况,又道:
“咱们家具厂租不下来,还可以去找纺织厂,我朋友卢秋雨她的妈妈是纺织厂工会主席,肯定能帮忙腾出地方。她弟弟之前也闹着要呼啦圈呢,咱们送两个给他肯定能办妥!”
纺织厂要比家具厂规模更大,所以工会活动室建造得特别宽敞特别好,现在效益不好,厂里也就很少举办活动,很多地方都空出来了,腾出一个空屋子小事一桩。
-----------------------
作者有话说:二更晚上见~~~
第21章 呼啦圈【二更】……
苏如意和王慧婷走了一圈,终于找到批发呼啦圈的店铺。
店铺并不是专门做批发呼啦圈的,主营儿童玩具,呼啦圈只是摆了几件样品。店铺里的东西琳琅满目、绚丽多彩,要是不注意都很可能没看见。
批发市场不止一家卖呼啦圈,不过都只是店里一个小产品罢了,只有一家看着样品比较多,颜色也比较丰富。
王慧婷非常积极地询问价格,她有了刚才的经验,已经基本掌握跟这些人聊天技巧,让自己看起来很老道。
相对小商品的老板,这些老板明显牌面更大,看到王慧婷是个小姑娘,态度很冷淡。
“小的五块一个,大的六块一个。”
王慧婷倒吸一口气,面上却并没表现出来:
“老板,你这价太不实在了,外面卖零售的也没这么贵的。”
“我这批发至少一百个起批,每个种类顶多少一块钱。”
老板一边说着,一边又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王慧婷听了一耳朵,人家都是大几千上万地进货,根本看不上她们这一点。
苏如意也没强求,拉着王慧婷又到其他摊位问价。
其他摊位给的价格也都差不多,便宜不了太多。
“姐,你觉得这个价怎么样?要是一个真的十块钱,好像也能赚?”
王慧婷也不大懂呼啦圈什么价格才合适,她的东西小顺手就带了,路费一算也都是有数的。
呼啦圈不一样,非常占地方,运费、仓储费都增加了成本。
这些原本是她不知道的,是刚才和苏如意聊天的时候,她才知道做生意还得把这些算进成本。
如果金额比较大,还得算银行利息,如果赚到的钱比银行利息高不了多少,那还不如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