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嘴上虽然应下了,实际上压根不当一回事。
“当然有啦!我们班那个家里开厂子的,长得胖胖的那个同学,你们还记得吧?经常来咱们家吃面的。”
“记得,咋了?”
“他家就在那边买了房子,他说可大了,有两百多平呢,而且还是十二层,有电梯的!他说等他家搬了新家,就请我们过去做客。”
张丽爸妈倒吸一口气,好宽敞的房子啊!
随即又想到,那姑娘真没忽悠他们啊?!
第122章 拍摄
灯泡厂
方健站在家门口,手里拿钥匙佝偻着背,愁眉苦脸地不敢开自家门。
自从下岗,他每次回家都感到无比沉重,想到妻子孩子还有年迈的母亲一脸期盼地看着他,他就感到极为痛苦。
方健原来是灯泡厂的工人,他接了他爸的班,以为会像他父亲一样在灯泡厂干一辈子。
前几年灯泡厂的效益就已经开始不好,工资经常推迟发或者少发,可他还是觉得会慢慢好起来的。
可没想到他没有等到灯泡厂好起来,就跟着一群人下岗了。
方健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肩上压力非常大,偏偏这个时候下岗了。
下岗潮席卷整个神州大地,像他这样的下岗工人多不胜数,想要在外头找活非常难。
一开始他还有些抛不开脸面,他一直是最光荣的工人阶级,从小就为此而骄傲,现在怎么能给私人打工。
可后来他发现他就算抛开脸面,活儿也是不好找的。
他这样四十多岁,没有特殊技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他体力也一般,扛大包也比不上农村来的人有力气还拼。
这让他挫败不已,每次回家都感到脚步极为沉重,害怕看到家人失望的眼神。
房门‘咔嚓’一声,从里面打开。
“爸!”小女儿珊珊灿烂的笑脸映入方健的眼中,“妈,我就说刚才我听到爸爸上楼的声音,瞧,果然是爸爸回来了!”
方健深吸一口气,打起精神往屋子里走。
一进屋,他就发现家里的气氛很是不一样,没有了往常的沉重,多了一丝轻快。
“发生什么事了?”
珊珊如同个小喜鹊一样叽叽喳喳开口:“爸爸,大好事!今天工会的王阿姨来咱们家了。”
方健依旧很平静,厂子都倒了,工会能做的事非常少,他们也没啥门路和权力。
工会里那些人自己都在寻找出路,过来了也没什么用处。
不过方健不想在小女儿面前表现得太丧气,扯出一抹笑:
“是嘛,她来干什么?”
“珊珊,你赶紧去盛饭,爷爷奶奶早就等着了。”方健妻子刘梅将还想说些什么的珊珊打发走。
珊珊去了厨房,刘梅才道:
“今天老王过来说,要组织一个美食培训班,让我们这些下岗工人及其家属都可以去参加。学成以后可以去雅苑美食街开店,就是这段时间一直打广告那个。初始的厨具都可以先借着用,等以后挣钱了再花钱买。”
方健惊讶,“还有这样的好事?!”
如果是在刚下岗或者在前两年,让他去摆摊做个体户,方健是绝对不乐意的,觉得很丢人没面子。
可现在饭都要吃不上了,哪里还管得了这些。
“对,听说是如意服装公司和红星房地产联合省工会一起搞的,如果对厨艺不感兴趣,还有其他技能培训班,只要培训合格,可以去红星房地产搞工程。”
刘梅觉得去工地上工作实在太辛苦,更看好去做小生意。
以前他们瞧不上那些摆摊的个体户,可现在刘梅很是羡慕,她认识好几个人不显山不露水的,实际上挣了不少。
之前饭都吃不饱,现在彩电冰箱都买了,有的还准备去买房呢。
他们虽然分房,可是四十平的屋子里住着六口人,到处满满当当,转个身都难。
而且上厕所还得跑公厕,别提多麻烦了。
不像现在建的房子,又宽敞又漂亮,屋子里不仅有卫生间,有的还有两个呢!
刘梅是管家里钱的,这几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方健下岗后更是捉襟见肘,想要赚钱的心更加浓烈,对丢不丢脸的已经不在意了。
大家现在都下岗,谁还能看不起谁啊。
两口子一商量,最终决定刘梅去美食培训班,而方健去电工培训班,方健本身就有基础,因此学了之后上手不难,兴许可以去工地里看货,两口子不能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让一家人更意外的是,两口子去报名的时候,每人还拿到了价值一百元的饭票,可以在美食街任意一个摊位使用。
依照现在的物价,两百块钱省一省可以供一家六口人吃一个月。不过在外头吃肯定比家里要贵,可两口子想着怎么也能吃个几天吧,这也是赚了的!
灯泡厂距离火柴厂也就是现在的美食街虽然有些远,不过有直达的公交车,还是很方便的。
这样的事在省城不少下岗和贫困家庭出现,很多人都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大量的广告打出去,再加上王慧婷的寻觅,和工会合作的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措施,在《寻味》节目组到美食街采风准备录制节目的时候,大半商家入驻,能看到各色美食。
美食街尚未正式运营,可已经初现规模。
“苏总,以后这里肯定会成为最繁华的区域之一。”陈睿感叹道。
他今天其实可以不需要过来,只需要摄制组的人过来查看情况,方便后面的录制。
可陈睿还是想要过来看看,熟悉一下环境,于是就被震惊到了。
光看招牌就知道种类繁多,卫生条件等更是其他美食街无法比拟的。
现在的美食街都是自发形成的,管理混乱,到处乱搭乱建,卫生状况堪忧,可这里明显都是经过专门的规划。
苏如意笑道:“能不能成要看大家的努力。”
“肯定没问题!”陈睿非常有信心。
《寻味》节目和其他节目不同,属于季播性节目,一次性录制12期,每周定期播放。
如果效果好,再考虑第二季,到时候可以换别的主题。
这在经视台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也非常地重视。
节目录制当天,美食街也正式开始运营,大部分商家都会在这一天开业。
他们都提前得到了通知,会有节目组过来录制节目,希望大家能保持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拍摄。
如果有不愿意出境的,也可以提前说明情况。
不过这种话说了也是白说,就没有人不愿意出境的,哪怕面对镜头很紧张,可谁不知道这是一个大好的宣传机会。
而且可以上电视也!谁不觉得有意思。
节目录制大约半个月,这半个月美食街的大半食客都是特意邀请过来的,他们手里都拿着苏如意赠送的饭票。
有下岗工人、有退伍军人、有孤儿院的孩子、有农民工及其家属等等,还有苏如意和陆挺名下公司的工人们。
除了这些人,当天也还有不少附近或者得到消息的人过来凑热闹,不过整个现场的秩序都非常好。
《寻味》组也不只是在美食街录制节目,整个节目是分几个板块的。
其中有一半的美食都是清省传统美食,放在几十年后,不少都能申请非遗的那种,是有历史沉淀的。
因此会从从前的经营环境开始拍起,通过游戏等方式,将这种美食引出来。
从犄角旮旯的小巷子里寻觅流传已久的老手艺,然后再到现代化的美食街,代表着老手艺走进了新时代。
节目组邀请的是六位固定嘉宾,以及包括陈睿在内的两名主持人。
分为两队,进行游戏PK,游戏内容基本都是为了美食主题。
如果回答错误的,会接受惩罚,或者是跟着美食传承人干活,又或者惩罚吃不到美食,花样百出,增加趣味性和可看性。
节目也不忘讲述美食传承人故事,让节目更有厚度和温度,让大家不仅能了解美食还了解背后的文化。
这些都是节目组提前做的功课,不仅仅讲述美食本身,还带着人文的关怀,更具有可看性。
游戏和所谓的惩罚,则让整个节目更加活泼,吸引更多受众,宣传效果才能更好。
节目除了本地美食,也会将一半的篇幅放在外地美食上,带着大家开阔眼界,认识到不同地域为什么会出现相应的美食类型。
不仅有外地美食,还专门有个小篇章讲述的是国外美食。
苏如意在这一块也是下足了功夫,吸引不来国外美食,她就自己投资搞出了西式快餐。
如今很多人对国外都带着滤镜,尤其是欧美这种发达国家,对其所有都非常感兴趣,因此这一模块也是不可稀缺的。
苏如意原本并不指望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美食街的收益有多好。
毕竟这一片太新了,虽然周围居民区也不少,可商业区人气还没有养起来。
结果出乎她的意料,扣除她发的饭票,每个摊位每天都能小赚一笔。
苏如意投资开的西式快餐,每天客流量更是爆棚。
他们家的味道好还比麦和肯更加便宜,种类也更加丰富,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捕获了大家的心。
盈利最高的那天,能把当天投入的饭票钱给平了,令苏如意很是震惊。
“早知道我就早点开这快餐店了。”苏如意扼腕。
王慧婷更是满脸笑意,虽然这些天她累得不行,可非常地有成就感。
“大家对我们美食街的评价都非常高,说我们这里的食物好吃还干净。”
美食街里的食物价格,对比同类型其实并不算便宜,但是卫生是有保障的。
在与商家签订合约的时候,苏如意就要求务必要保证食品卫生和安全,对商户是有要求的。
并且会在每个月评价出表现最优的商户,未来会免除一部分房租。连续获得优秀评价的,也会减免房租。
反之,如果连续几次表现差,被顾客投诉太厉害且证据确凿的,苏如意则有权利终止合作,避免影响美食街的声誉。
这也是苏如意要买下整条街的原因,方便她进行管理。